全身關節疼痛——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芍藥知母湯(《金匱要略》)桂枝12克、白芍9克、知母12克、生薑15克、白朮15克、防風12克、麻黃6克、制附片6克、炙甘草6克,水煎兩次,合在一起,分為3次服,每日1劑。本方主治風寒濕三氣雜至痹阻經絡,氣血不通而致的全身關節疼痛,久久難愈,而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等症。方中桂、麻、防風溫散風寒,芍藥、知母和陰防熱燥,生薑、甘草調胃和中。白朮配附子溫經散寒,祛寒濕痹痛捷效。諸葯共奏祛風寒濕、溫經脈、止疼痛之效。書中所說「身體尪羸」即指關節肢體僵屈變形,不能自由活動,身作羸瘦衰弱,生活不能自理,幾成廢人而言。從仲景先師這一段精確簡練的描述來看,本湯可用於治療西醫學中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肢體變形、骨質受損的疾病。自50年代後期,我即用本方隨證加減,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等病,常常取得理想的療效。1974年左右,我在一次內科醫生業務學習會上向全科醫生作了「痹證辨治體會」的學術報告,其中也介紹了用桂枝芍藥知母湯隨證加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經驗方。1981年我院李恆敏大夫在回答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信時,開出了我的這張經驗方,幾個月後,人民日報註銷了這個病人的感謝信,因而醫院門診和院部忙了起來,院領導責成我們成立了痹證研究組,專門開展了專科門診和病房工作。我又把桂枝芍藥知母湯和《和劑局方》的虎骨散合併起來進行隨證加減,定名為補腎祛寒治尪湯,同時把具有肢體關節變形,骨質受損的痹證命名為「尪痹」。短短几個月我們小組就總結了「3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1981年12月在武漢市召開的「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成立暨首屆學術交流會」上,我以《尪痹芻議》為題,向全國中醫同道宣讀了我們的文章。1983年中華全國中醫內科學會痹證學組採用了「尪痹」這一新病名,以補腎祛寒治尪湯為主商訂科研處方,進行了300多例的臨床觀察,研製了「尪痹沖劑」這一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經遼寧省本溪市第三製藥廠批量生產,現已多次獲獎並被評為國優產品而獲全國優質產品銀獎,暢銷國內外,一直供不應求。今把我擬的補腎祛寒治尪湯介紹如下,以供同道們臨床試用。組成:補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斷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用15克時,需先煎10~20分鐘),骨碎補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獨活各10~12克,防風12克,麻黃3~6克,蒼朮6~10克,威靈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炙山甲6~9克,地鱉蟲6~10克等,還可加用透骨草20克、尋骨風15克、自然銅(醋淬、先煎)6~9克。功能:補腎祛寒,化濕疏風,活瘀通絡,強筋壯骨。主治:尪痹腎虛寒盛證。其中包括現代醫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結核性關節炎、大骨節病等有肢體關節疼痛變形、骨質損害的疾病。方解:本方以《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合《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虎骨散加減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續斷、補骨脂補腎陽、壯筋骨,制附片壯腎陽、祛寒邪,熟地補腎填精、養肝益血,共為主葯。以骨碎補活瘀祛骨風,淫羊藿補腎陽、祛腎風,桂枝、羌獨活、威靈仙搜散少陰經、太陽經及肢體的風寒濕邪,白芍養血榮筋,緩急舒攣,共為輔葯。又以防風散風,麻黃散寒,配熟地可溫肌腠,蒼朮化濕,赤芍活瘀清熱,知母滋腎清熱,穿山甲通經散結,地鱉蟲活瘀壯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絡,松節通利關節,共為佐葯。其中赤芍、知母、地鱉蟲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濕葯化熱。牛膝益腎並能引葯入腎為使葯。加減法:上肢病重者加片薑黃10克。瘀血明顯者加紅花10克、乳香、沒藥各6克,皂刺6克。腰腿痛明顯者,可去松節、蒼朮,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並加重川斷、補骨脂用量,吃藥時再嚼服胡桃肉(炙)l~2個。肢體僵屈者,可去蒼朮、防風、松節,加生薏米30~40克,木瓜9~12克,茯苓15克,白殭蠶9~12克。脊柱僵直、彎曲、變形者,可去蒼朮、牛膝,加金狗脊40克、鹿角膠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殭蠶12克,羌活改為12克。關節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並且再加草烏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隨湯藥沖服。舌苔白厚膩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中運不健,脘脹納呆者,可加陳皮、焦麥芽、焦神曲各10克。注意事項:(l)本方以治本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現療效。(2)顯效後,可將此方3劑研末,每次服3克,溫開水(或加黃酒)送服,長期服用。用此方隨證加減治療尪痹,效果滿意,並以研究「尪痹」為題招收了3批研究生,均取得了優良成績。今簡介有效病例,以供大家參考:任XX,男,48歲,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診。主訴:關節疼痛、腫大變形、僵化,肢體不能自己活動已1年有餘。病史:1970年9月間,因挖地道而長時間在地下勞動,一日,突然高燒40℃以上,繼而出現左膝、左踝關節紅腫疼痛,行走不便。雖經治約半年,但病情日漸加重。兩手腕、食指關節亦相繼紅腫疼痛、變形、僵化,活動嚴重受限,晨起伸不開。兩膝關節腫大、變形、疼痛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較重。兩踝關節腫大如脫。經某醫學院某醫院檢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時血沉55毫米/小時),即轉該院中醫科診冶,服中藥80劑,癥狀未見改善,血沉增快(118毫米/小時,遂來我院就醫。現症:除上述兩膝、兩踝及兩手腕、指關節腫大、變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動外,兩錫髖節亦強直僵化固定成一種位置(大腿與軀幹呈120度,不能屈伸),兩肩、肘關節亦僵化不能活動,故來診時需人背抬。有間斷髮熱,身體畏冷,心中煩熱,食欲不振,時有噁心,大便一日一二次,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脈象弦數。經我院放射科X線拍片,仍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辨證:地下環境寒濕,久處其地而受風寒濕三邪侵襲致痹。寒濕最易傷腎,腎虛不能御邪,寒濕乘虛深侵,腎主骨,寒邪入骨,久久留舍,骨失所養,則可致骨質變形、節攣筋縮,肢體不能屈伸,腳腫如脫,溫溫欲吐,而呈現尪羸之狀。脈證合參,診為尪痹。目前雖有標熱之象,但實質仍為寒。治法:補腎祛寒,散風活絡。處方:補腎祛寒治尪湯加減。制附片10克、骨碎補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麻黃6克、知母10克、防風12克、威靈仙12克、白朮10克、炙山甲10克、生薑10克、甘草6克,水煎服,6劑。葯後諸症均減輕,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30克,囑可常服。至1972年3月10日來診時,已能自己行走,不用扶杖。兩手腕及指關節雖仍有變形,但可用力活動,手按之亦無疼痛,膝關節尚有腫脹,於上方加黃芪30克。 3月17日已能騎自行車上街,仍守上方服。1972年5月3日來診時,食慾很好,僅腕、背、踝部有時發脹,偶有輕痛,腕、指、膝、踝關節雖外觀尚變形,但均不影響活動。先後共診22次,服藥11O多劑,病情已穩定,改用粉劑常服,處方如下:制附片45克,骨碎補54克,川斷60克,桂枝36克,赤、白芍各60克,知母36克,防風45克,蒼、白朮各30克,威靈仙120克,麻黃36克,細辛12克,松節45克,伸筋草120克,炙山甲36克,地龍45克,皂刺21克,澤瀉30克。共研細末,每服3克,每日2次,溫黃酒送服。1973年1月27日來診,膝腫消退,關節明顯變小,仍守上方,加歸尾36克、焦神曲30克、片薑黃30克、紅花36克,改川斷為90克,為細末服。1973年5月29日,四肢功能明顯好轉,可以自由蹲下、站起,站立1小時多也不覺疲累,能騎自行車跑十幾公里。脈亦較前和緩有力,舌苔正常。惟在腕及踝關節尚有輕痛。仍予原方以資鞏固。1975年夏天造訪,已全天班工作年余,腕指、左膝關節外形雖未完全恢復正常,但能活動、能工作,無痛苦。1979年夏季又約他來複查,血沉13毫米/小時,類風濕因子仍為陽性。但一直上全天班,並能勝任比較繁重的工作。1986年我們的研究課題《尪痹的臨床機理與實驗研究》又被列為國家「七五」攻關課題,並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同時又研製了「尪痹復康Ⅰ、Ⅱ號」第二代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此成果已轉讓給遼寧本溪第三製藥廠,正在報批新葯,不久即將問世。補腎祛寒治尪湯不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效,而且對強直性脊柱炎、結核性關節炎均有良好效果,我正準備用此湯對大骨節病,氟骨病等的治療,進行臨床與實驗的觀察研究。
推薦閱讀:

百試百靈:所有疼痛一按即止
肘關節疼痛自我治療方法--牽伸訓練
緩解膽結石疼痛 試試穴位按摩法
肩頸疼痛怎麼辦?中醫教你按摩巧緩解

TAG:疼痛 | 關節 | 芍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