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儀天下:東西方合璧的宮廷摺扇說源

母儀天下:東西方合璧的宮廷摺扇說源

扇是收藏門專項,摺扇又在其中,藝術性需託付時代,片一面雖能知,但不是欣賞的目的。

醞釀和形成階段。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初,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高峰,哥倫布(1451-1506)達芬奇(1452-1519)米開朗基羅(1475-1564)麥哲倫(1480-1521)和拉斐爾(1483-1520)是標誌,這時期是中國的明朝中期(約正統至嘉

阿拉貢的凱瑟琳

英國亨利八世的大王后(1485-1536)

靖1436-1566),晚十字軍東征(1096-1291)和馬可-波羅(1254-1324)約一百多年。義大利戰爭(1494-1559)和三十年戰爭(1618-48),使西班牙和法國各自交替,充分扮演過一次歐洲的主角。

中國雖有宋甚或更早朝鮮等進貢記載,實物現存能見到的,只有宣德皇帝(在位1426-35)所畫及藝人沈周(1427-1509)吳寬(1435-1504)等,藏在北京故宮。日本更早可推至鎌倉時代花園天皇的木扇(1297-48),至於大將軍源賴朝(1147-99)所持有介於笏未詳。戰國時代(1467-1773)晚期的天皇正親町(1517-93)畫像中已出現摺扇,三好長慶(1522-64)豐臣秀吉(1537-98)德川家康(1542-1616)等家族中更在風行。

作為歐洲皇后王后的象徵,在這時期的藝術作品中,為我們留下的印象很雜亂,但象徵性易被指認,因與中世紀乃至更古的世界史相關。雖然雜亂,清晰的象徵性在繪畫藝術作品中尤其反映真切,但摺扇在肖像畫中未見出現。在肖像畫中可見,與肖像一體化的聖經,章典,祥瑞動物或寵物,身孕暗示或家族象徵物等。也有無搭配。名貴奢侈品雖具珠寶含義,但不為皇后王后正式肖像所取,緣財富本不是王權唯一的象徵物。王室配偶各因所循。

與此同時,又在形成時髦,原因在歐洲強勢王族的風氣帶動,這就是點是開端。這期間圍繞法國西班牙兩國在義大利的利益爭奪,引發的義大利戰爭(1494-1559),教皇,歐洲王室,神聖羅馬帝國和義大利王公,英國甚至奧斯曼統統被捲入其間。由西班牙與英國的聯姻首先帶入英國王室。美第奇家族曾是歐洲首富。經美第奇家族的美術品味,影響法國,在法國和西班牙-波旁(法國)王朝風行,成為路易十五宮廷的時髦和法國王后王妃的形式化。在法國,皇權,母儀天下的皇后尊嚴,羅馬天主教信仰,血統和象徵物,摺扇被固定在皇后的右手和王妃的左手。這種固定模式,在1740年前後的路易十五宮廷,以及與波邦王室有血緣關係的其他王室女性肖像中,成為身份的定製。又反過來影響當時歐洲的其它王室,甚至新教國家,表現在諸多正式肖像畫中。隨之已漸成為整個後世紀,歐洲貴族和市民社會,追求時尚的風氣。

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利瑪竇(1552-1610)提供最早的文字證據,說明文藝復興晚期,歐洲接觸摺扇形制非自中國,而日本可能更多。沙勿略(1506-52)之前在日本並至死未進入中國本土可能有關係,研究摺扇款式在歐洲發展和變化的問題會進一步涉及。利瑪竇徐光啟(1562-1633)的有扇畫像也只能更多地說明明清早期的中國宮廷時尚。歐洲最早的摺扇作品,可見於安東尼斯-墨爾(ANTHONIS MOR,1519-79)和魯本斯(1577-1640)等人的繪畫,十六至十七世紀,而博物館的實物,止於十七世紀。

西班牙伊莎貝拉一世(1451-1504)

畫家喬安-弗蘭德斯(JUAN DE FLANDES,1460-1519),約1485年,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藏。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1451-在位74-1504)與阿拉貢的菲迪南二世(1452-1516)1469年的婚姻,1479年結成的共主聯邦,是西班牙統一的開始。今天為人們知道的,多是她1492年資助哥倫布(1451-1506)航海的事迹。1476年葡萄牙的阿方索五世(1432-81)被迫簽約放棄卡斯蒂利亞王位要求,1478羅馬教皇批准成立西班牙宗教裁判所,1480年系列法律條款的制定,1492年格拉納達摩爾人的臣服,1494年托爾德西利亞斯簽署的教皇子午線等,為日後她外孫查理五世(1500-58)統一西班牙雄視歐洲奠定了基礎。此幅油畫因此在年代上定為1480年後符合歷史情況,手中的書不僅表現天主教經典,也象徵嚴肅的法律章典。

在1492年前後,伊莎貝拉和費迪南二世,卡斯蒂利亞王朝和阿拉貢王朝的紋章中,同時出現象徵羅馬天主教和帝國的鷹的裝飾圖案,此具阿爾布雷希特二世(ALBRECHT II,1397-1439),哈布斯堡匈牙利王朝奧地利大公未能加冕神聖羅馬皇帝,整半個世紀。鷹,也是歷史上,首次在這兩個王室的紋章中被使用。歷史上則可以說,哈布斯堡匈牙利王朝的分裂,客觀上營造出哈布斯堡奧地利和西班牙王朝誕生的時機。

伊莎貝拉和費迪南二世生有五子女,其中瘋女胡安娜(1479-1555)是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00-58)的母親,阿拉貢的凱瑟琳(1485-1536)是英國亨利八世(1491-1547)的第一位王后。後者即是所有關注的點和開端。

共主聯邦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

油畫約1520年

薩莫拉-托羅地區卡斯蒂利亞時代聖瑪利亞教堂油畫(局部),西班牙。作者不詳,被認為是吉拉德-代維(GERARD DAVID,1460-1523)或詹-馬布塞(JAN MABUSE,1478-1532)等尼德蘭後哥特式風格藝人的作品。該油畫局部突出封建律法和天主教所賦予的女王權威。此可見證,伊莎貝拉去世後的西班牙,仍在宣揚或以其作為國家意志而行之有效。

裝飾象徵羅馬帝國鷹的伊莎貝拉女王紋章,啟用時間1492-1504年

費迪南二世(1452-1516),西班牙共主聯邦的阿拉貢國王

油畫15世紀末16世紀初,畫家邁克-斯多夫(MICHAEL SITTOW,1469-125),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收藏。費迪南二世有多項國王頭銜,西西里國王(1468年起),卡斯蒂利亞國王(1474年起),阿拉貢國王(1479年起),那不勒斯國王(1504年起),他實際上是統一西班牙的第一位國王。1504年其妻伊莎貝拉女王去世,他們的女兒胡安娜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但其投懷丈夫奧地利大公美男子腓力一世(1478-1506),不理朝政的瘋狂愛情舉動,險些引起其父其夫為爭奪西班牙政權的內戰。矛盾因腓力一世1506年的突然死亡而結束,胡安娜也變成精神失常,這使費迪南二世成為其6歲的外孫,後來的查理五世的合法的攝政王。費迪南二世1505年續娶法國瓦盧瓦的查理一世奧爾良公爵(1394-1465)的外孫女,瑪麗-奧爾良(1457-93)的女兒葛蔓妮(GERMAINE OF FOIX,1488-1538)為阿拉貢王后。

象徵羅馬帝國鷹的費迪南二世紋章雕飾,西班牙阿爾哈發利亞宮殿

(PALACIO DE LA ALJAFERIA)約1492年啟用

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1431-1503)

畫家奧蒂西莫(CRISTOFANO DELL ALTISSIMO,1525-1605),佛羅倫薩瓦薩里長廊博物館(CORRIDOIO VASARIANO IN FLORENCE)。教皇亞歷山大六世1492年8月11日登基,他於1493年即開始籌劃,並於1494年6月7日完成制定,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阿爾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出生西班牙,是西班牙瓦倫西亞王室卡利克斯特三世的外甥,該王室隨費迪南二世與伊莎貝拉一世共主聯邦,成為統一西班牙的貴族。1491年他撮合義大利米蘭斯福爾扎家族和費拉拉埃斯特家族(FERRARA,HOUSE OF ESTE)的交叉婚姻,最終使米蘭,羅馬涅,雷焦-艾米利亞等中北部義大利長期由西班牙和教皇掌控。當時出嫁的米蘭公主安娜-斯福爾扎(ANNA SFORZA,1476-1497),既是達芬奇(1452-1519)創作不朽肖像名畫蒙娜麗莎的原型(約完成於1503年),時值達芬奇應聘主持那場婚禮。

義大利埃斯特家族紋章

這個紋章埃斯特家族使用自1239年。該家族從1240年至1597年統治費拉拉,1288年至1796年統治摩德納(MODENA)和雷焦(REGGIO-EMILIA),費拉拉和雷焦-艾米利亞屬義大利中北域大部分地區,摩德納在法國南部靠海,今天的摩德納國。18世紀初,法國,羅馬教皇和摩德納,是歐洲最後三個承認蘇格蘭斯圖亞特家族擁有英國皇室合法繼承權的天主教國家。了解這些情況,有助於鑒別18世紀歐洲乃至中國乾隆時期的宮廷藝術品。

哈布斯堡匈牙利的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397-1439)

16世紀油畫,畫家不詳,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收藏。1438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鎮壓國內胡斯教派失敗,因此放棄了控制波希米亞的努力,他的權力僅局限於奧地利和匈牙利。從這位未加冕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匈牙利國王的肖像畫的紋飾中,明顯可見象徵羅馬帝國的鷹和羽毛。在歐洲文藝復興晚期,西班牙王室首先將其演繹為握在手裡的王后象徵。既不是摺扇也不是羽毛扇,而是幾顆象徵歐洲正統的鷹的羽毛。

阿拉貢的凱瑟琳(1485-1536),英國皇后

畫家荷內博爾忒(LUCAS HORNEBOLTE,1490-1544),約1525-6年,倫敦巴克盧公爵(THE DUKE OF BUCCLEUCH AND QUEENSBERRY KT,LONDON)收藏。凱瑟琳是伊莎貝拉女王和費迪南二世最小的女兒,1501年嫁英國國王亨利七世(1457-1509)長子威爾士的亞瑟王子(ARTHUR,PRINCE OF WALES,1486-1502),亞瑟死,嫁(1509年)其弟亨利,即後來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1491-1547),成為亨利八世的首任英國皇后。荷內博爾忒自1520-30年在英國皇家鑄影廠(CAST SHADOW WORKSHOP)做總管,頭銜任國王畫家(KING"S PAINTER),故此幅肖像可看作是皇后正式畫像。在此幅肖像中,凱瑟琳右手握住羽毛,可被認為是,開歐洲文藝復興晚期皇后握扇風尚的先河。凱瑟琳握住羽毛的象徵,其意義自然十分明確,不難理解。

作為英國皇后的凱瑟琳的紋章

皇后紋章由英國獅一半的法國,英國,蘇格蘭古老元素,和西班牙鷹一半的卡斯蒂利亞,阿拉貢,格拉納達等城堡元素組成,其中黒鵰鷹象徵凱瑟琳父母共主聯邦的西班牙,以及她父輩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屬地。順帶說明,紋章中的法國圖案表示,凱瑟琳自1509成為英國皇后至1533年,因納瓦拉(NAVARRE)法西長期歸屬權爭議,以及1505年,費迪南二世續娶法國奧爾良家族的葛蔓妮為阿拉貢王后的原因,有聲稱法國王位的權力。

胡安娜(JOANNA OF CASTILE,1479-1555)

畫家喬安-法蘭德斯(JUAN DE FLANDES,1460-1519),約1496年-1500年,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收藏。胡安娜是費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的次女和王位繼承人,英國亨利八世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的姐姐。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查理五世是她和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大公美男子腓力一世(1478-1506)的兒子。因其丈夫的不忠和她對丈夫的痴情固有瘋女胡安娜的稱號,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因近親血統她也確實患有精神分裂症。

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1516-58)

畫家安東尼-莫(ANTONIO MOR,1517-77),約1554年,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收藏。瑪麗一世是凱瑟琳和亨利八世的唯一女兒,1553年即位,因其執政期間回復英國天主教和強力鎮壓新教,素有血腥瑪麗之稱。畫像中她手持紅玫瑰,是英國都鐸王朝的象徵。但對於皇家以扇陪襯正式肖像畫來說,同時也反映這種規制尚在形成。右手毫無疑義被固定,女性王者扇右,王后王妃右左分明,形成後來宮廷的潛規則。瑪麗曾先後訂婚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太子(1518-36)及弗朗索瓦一世(1494-1547)本人,1522年與表哥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1519年登基)。1554年登基後一年的瑪麗,在查理五世的建議下,與其獨子比自己小11歲的腓力二世(1527-98)結婚,但仍留在英國做女王。這反映的是圍繞天主教國家之間利益的政治婚姻。另一方面,腓力二世在名義上兼有英國國王及其它國王頭銜,西班牙在歐洲的最強勢時期。這種弊端後來被效仿也使各列國恐懼,如之後的路易十四和《烏得勒支合約》(Treaty of Utrecht,1713),以及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產生。

法國王后凱瑟琳-美第奇(CATHERINE OF MEDICI,1519-89)

畫家法蘭索斯-克勞艾(FRANCOIS CLOUET,1510-72),1555年,收藏來源《都鐸和詹姆一世時期的繪畫:1530年至1630年》(HEARN,KAREN,ED.DYNASTIES:PAINTING IN TUDOR AND JACOBEAN ENGLAND 1530-1630.NEW YORK:RIZZOLI,1995.ISBN 0-8478-1940-X)。 美第奇的凱瑟琳出身義大利佛羅倫薩豪門旺族,該家族在文藝復興時期曾經是佛羅倫薩和托斯卡尼的統治者和藝術的保護人。並且,在文藝復興時期,有三位羅馬教皇,兩位法國王后和攝政王直接就是該家族的成員。

美第奇於1533年嫁給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兒子亨利二世(1519-59),1547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凱瑟琳成為法國皇后。她也是後來三位法國國王的母親和皇太后。凱瑟琳的嫁入法國,使法國皇室增添進義大利非皇族的血液,她生育有十個子女。

此幅肖像年代定於1555年,在她居寡之前三年,身著嚴肅素服十分罕見,或可定為1559-60年稍晚更妥。凱瑟琳右手持扇,其扇形已可確定。這是歐洲皇室正式肖像中首次出現扇的例證,出現在法國宮廷。儘管在形制上不是摺扇,在材質使用當時歐洲最名貴的荷蘭針織,但顯然承襲羽毛形和羽毛團扇型態,在摺扇出現之先。此畫視作亨利二世去世以後和畫家去世之前的作品應無疑,即在1559至1572年之間完成,也就是她第二個國王兒子查理九世(生1550-在位1560-死1574)在朝時期,喪夫喪子(弗朗索瓦二世,1544-60。弗朗索瓦二世1559年同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結婚一年去世)之間。這樣看來,歐洲宮廷,女性王者肖像畫中的,第一柄扇此時出現。

凱瑟琳-美第奇的父親洛倫佐二世(1492-1519)

拉斐爾(1483-1520)畫於1513年

《黃昏和黎明》(局部),1520-34年

雕刻:米開朗基羅(1475-1564),1520-34年

此為米氏為凱瑟琳-美第奇的父親,洛倫佐二世雕刻的紀念碑的一部分,位於該家族禮拜堂內。

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

該肖像原名「達恩利肖像」(DARNLEY PORTRAIT),來源與原收藏者有關,作者不詳,年代約1575年,現為英國國家肖像館收藏。該畫像被公認是女王年輕時的面孔,長期為研究者參照和使用。伊麗莎白是亨利八世第二位妻子安妮-波林(ANNE BOLEYN,1501-36,阿拉貢的凱瑟琳在英國的侍女官)的女兒,瑪麗一世的同父異母妹,瑪麗一世去世後(1558年)繼承英格蘭王位。在其執政時期又恢復了英國新教的地位。

或者可以說,在此幅肖像中,英國王室第一次使用了羽毛團扇,但即使如此,年代也應稍晚於美第奇的凱瑟琳肖像,因為後者的作者至少已於1572年去世。看來,這是一幅伊麗莎白女王(25歲)登基後所畫的年輕時的畫像,因此其風格有可能摻入後來的時尚。

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約1600年

此幅畫像也收藏在英國國家肖像館,作者仍然不詳,但從面孔上判斷顯然比上面一幅年輕,而年代經鑒定在1600年前後。由此也側面反映出,「達恩利肖像」的年代不應早於前面所示的美第奇-凱瑟琳肖像。另外,瑪麗一世去世(1558)後腓力二世曾向伊麗莎白求婚未果,伊麗莎白曾選擇比自己小將近20歲的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弟弟,後來的國王亨利三世(1551-89)被拒絕,這事發生在1575年亨利三世成婚之前,以及1588年腓力二世建立西班牙無敵艦隊等背景事實也說明,伊麗莎白兩幅畫像的創作年代的或晚於美第奇的凱瑟琳。

葡萄牙王后凱瑟琳(1507-78)

畫家安東尼斯-莫(ANTHONIS MOR,1519-75),1552年,普拉多博物館藏。凱瑟琳取其姨母亨利八世王后同名,是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的外孫女,瘋女胡安娜和美男子奧地利大公菲力一世最小的女兒,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的查理五世(1500-58)的妹妹。於1525年嫁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1502-57)成為王后。

她丈夫在位(1521年)期間,葡萄牙成為首先接觸中國明朝和日本室町時期(MUROMACHI PERIOD,1337-1570)的歐洲人。在此之前,葡萄牙人已到達泰國(暹羅,1511年),東印度群島(馬魯古,1512年),中國沿海(1513年),東帝汶(1515年)和廣東(1517年)。約翰三世放棄北非穆斯林領土,加強巴西和印度的貿易投資,同時致力于波羅的海和萊茵區的貿易和諧,中國和日本的貿易銀亦在此時有所改善。1529年,效力西班牙的葡萄牙人麥哲倫(1480-1521)完成環球航海之後,約翰三世付給查理五世35萬純黃金金幣,從西班牙手中取得雖為本國發現的東印度群島領主權(TREATY OF ZARAGOZA)。除此之外,他還壟斷果阿(印度GOA)肉豆蔻和丁香香料,東方的石,棉布衣,絨布面料,薄型織物,天鵝絨,塔夫綢,杏仁,檀香,樟腦,瓷器,蓖麻子,藏紅花,金銀,水果,耶棗,葡萄乾,鹽,硫及中國絲綢,麝香,大黃和硬幣等此時也淵源流入歐洲,使約翰三世頗賦「百貨商店國王」(GROCER KING)的稱號。在他執政晚年(1553-7)中國政府為壓制海盜猖獗,獎勵他的澳門至400年後的新中國,於1999年以特別行政區方式才收回。

凱瑟琳在丈夫去世後,於1557-1562年,代替自己兒媳又是侄女的瓊(JOAN OF AUSTRIA,1535-73),為年僅3歲的小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SEBASTIAN I OF PORTUGAL,1554-78)攝政。瓊是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的查理五世的女兒和菲力二世(PHILIP II OF SPAIN,1527-98)的妹妹。法國亨利二世王后美第奇的凱瑟琳,曾試圖將自己的女兒,後來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王后,瓦盧瓦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VOLOIS,QUEEN OF FRANCE,1553-1615)嫁給塞巴斯蒂昂。塞巴斯蒂昂受耶穌會影響深厚,相信能用耶酥名義征服北非穆斯林,在他1578年針對摩洛哥的侵略戰爭中戰死後,血統源自近親的葡萄牙王室無力延續王位,3年後被西班牙兼并。1640年葡萄牙脫離西班牙又重新獨立。

油畫中凱瑟琳左手拿扇,雖為羽毛製作但已具摺扇形式,是西方宮廷王后肖像中最早的,具有重要的歷史參考價值。她的頗具東方元素的全身打扮也與歷史吻合。扇形制的演變,以及摺扇後來在米蘭的斯福爾扎(SFORZA),佛羅倫薩美蒂奇等義大利貴族的宮廷,和十八世紀法國西班牙英國宮廷的使用,與這時期都有不可分割的親脈關係。

瓦盧瓦的瑪格麗特(1553-1615)

畫家法蘭索斯-克勞艾(FRANCOIS CLOUET,1510-72),約1560年,法國孔代博物館收藏(THE MUSEE CONDE,CHANTILLY)。瑪格麗特(MARGAARET OF VOLOIS,1553-1615)是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和凱瑟琳-美第奇的女兒,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創建者亨利四世(1553-1610)兩位美第奇王后的第一位,正式婚姻從1572年保持到1599年;另一位是1600年結婚的瑪麗-美第奇(MARIA DE MEDICI,1575-1642,法國路易十三的母親)。兩位美第奇王后,出自同一家族的,在義大利戰爭中分別受西班牙和法國支持的兩個分支,在文藝復興晚期先後嫁入法國王室,意味出法國示強的端倪,和路易十四太陽王朝時代的前兆。1565年,瑪格麗特的母親曾試圖安排她和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成婚,但最終告吹。在法國與西班牙這兩個歷史宿敵國之間,葡萄牙多保持中立,這在另一方面對文化傳播起到促進作用。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1542-87)

和二任丈夫達恩利勛爵(1545-67)

作者不詳,16世紀,現存英國哈德維克大廳,受英國文物保護信託保護(HARDWICK HALL IN DERBYSHIRE,IN CARE OF THE NATIONAL TRUST)。瑪麗(MARY OF SCOTS,1542-87)與英格蘭女王,用高壓措施恢復天主教的血腥瑪麗在位時期相近且同名,但並非一人,她們包括伊麗莎白一世都是姑表關係。瑪麗一生充滿悲劇色彩。她是蘇格蘭女王,法國王后和英國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國王詹姆一世(1566-1625)的生母。並且,按天主教規定,伊麗莎白一世因為是私生女,瑪麗才應該是英格蘭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此幅油畫為瑪麗和她的二任丈夫,也是表弟的達恩利勛爵亨利-斯圖亞特(HENRY STUART,LORD DARNLEY,TITULAR KING OF SCOTS,1545-1567),名義上的蘇格蘭國王。此次婚姻(1565年7月29日至1567年2月)持續一年半達恩利便死於陰謀,如果這樣計算,該油畫的創作年代應早於前面介紹的伊麗莎白持羽毛扇的時間(約1575年),而稍晚於葡萄牙王后凱瑟琳持摺扇油畫(約1552年)的時間。就宮廷流行款式看,這不僅說明摺扇雖已出現但尚未形成主流,同時也說明,扇作為宮廷王后們的裝飾與天主教信仰有著密切關聯。因為,即使是伊麗莎白一世,在其執政期間,對天主教也是採取了寬容政策。

另外,伊麗莎白一世持羽毛扇的畫像,又名「達恩利肖像」(DARNLEY PORTRAIT),雖為缺乏證據而為現收藏單位(英國國家肖像館)就其本意而沉默,但與瑪麗的二任丈夫應不無關聯,在繪畫特點上也有近似可追究。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1542-87)

畫家法蘭索斯-克勞艾(FRANCOIS CLOUET,1510-72),約1559年,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瑪麗一世因其身世坎坷和悲劇色彩而成為蘇格蘭君主中最著名者,其母為法國第一代吉斯公爵(1ER DUC DE GUISE,1496-1550)和波旁貴族之女,吉斯公爵追隨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1494-1547)參加義大利戰爭表現突出,受封管理勃艮第,是堅定的天主教徒和軍事家。因此,瑪麗與法國有深厚的淵源關係。

英格蘭國亨利八世(1491-1547)因愁男嗣王位鬥爭複雜,瑪麗出生6天後成為蘇格蘭女王,這對亨利八世來說有可能威脅英格蘭王位,原因可追溯到玫瑰戰爭(1455-85)。1544年亨利八世曾粗暴求婚讓自己的私生子(唯一的男性 EDWARDVI OF ENGLAND,1537-53)與瑪麗結合,並加入系列軍事行動。瑪麗母親法國求援,剛加冕數月的法國國王亨利二世(1519-59)則希望藉此將蘇格蘭統一成為法國的一部分。1548年亨利二世為皇太子弗朗索瓦二世(1544-60)娶5歲的瑪麗到法國,十年後(1558年)在巴黎聖母院正式結婚,一年後太子登基瑪麗成為法國王后。1560年3月法國內胡格森派(HUGUENOT)起義,7月和12月瑪麗母親和丈夫弗朗索瓦二世接連去世。1561年18歲的年輕寡婦瑪麗回到蘇格蘭,她雖拒絕在要求法國從蘇格蘭撤軍和承認伊麗莎白一世合法王位的《愛丁堡條約》上簽字,但法國新國王因年幼和國內不穩定已無力援助瑪麗,並在條約上承認了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合法性。瑪麗在蘇格蘭陷入一系列陷阱和內部陰謀,她又結過兩次婚,但聲稱第二次婚姻中出生的兒子,真實父親是她第三任丈夫。1567年瑪麗宣布退位,傳子一歲的這位兒子,後來的(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之後)英國國王詹姆一世(1566-1625)。瑪麗曾被囚禁18年,但最終她還是在1587年45歲時被伊麗莎白女王判處斬首,成為王室鬥爭的犧牲品,罪名是懷疑捲入刺殺伊麗莎白女王的陰謀,其實瑪麗在兒子出生十個月後就再也沒有見過他。

蘇格蘭瑪麗的經歷,一方面反映出歐洲宮廷歷史多層面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法國和蘇格蘭傳統的親密聯盟關係。了解這些情況,有助於鑒定後期歐洲宮廷摺扇的紋飾和內涵,尤其是路易十五時代,法國王后王妃摺扇中,所包含的法國,義大利和蘇格蘭元素。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

此幅畫像由耶穌會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 OF SPAIN,1577-1629)在利瑪竇去世後的1614年從澳門帶回羅馬,現藏羅馬耶穌會總部教堂。耶酥會士利瑪竇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由先期兩年到中國的義大利耶穌會士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1543-1607)舉薦,到達中國肇慶。羅明堅是明朝以來第一個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由此可以初步判斷,明代中國宮廷和文人流行的摺扇,至少在1582年前後,還沒有通過中國本土的正式途徑傳入歐洲,抑或間接途徑,西方人見到日本的實物也會較多,容易和較先。不過,一旦中國摺扇傳入歐洲,因其形制和繪畫的獨特,卻很快迎合了歐洲宮廷的口味,突出表現在17至18世紀早中期。

利瑪竇(1552-1610)和徐光啟(1562-1633)

此圖源自徐光啟1607年協助利瑪竇翻譯的《幾何原理》插圖,羅馬中央國家圖書館收藏。圖中二人均手持摺扇,可見當時中國文人士大夫的社會風氣。這種風氣,被當時一絲不苟不拘任何細節詳細記錄在案的西方傳教士們,將實物帶到歐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這些問題已不是本文要重點涉及的題目,因為這些人物在年代上已出現較晚。作為圖索即將結束,以下圖文亦均可作為僅提供的參考。

徐光啟(1562-1633)

南京博物館收藏。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中國明末西學,數學,天文學,機戒水利和農學學者,思想政治和軍事家,官至崇禎內閣次輔,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他是中國東西文化交流的先驅,浙江地區最早的天主教徒,利瑪竇的學生,教名保羅,與明末李之藻(1571-1630,天文學家和翻譯家)楊廷筠(1562-1627,進士,順天府丞)合稱中國最早的天主教三柱石。主要著作《農政全書》,《天學初函》和軍事的《徐氏庖言》等。

羅明堅利瑪竇等於1583-88年起草的葡萄牙-中文字典手稿(局部)

從這份手稿中,可看到許多關於扇的中文翻譯,這在某種意義上,從側面反映了西方傳教士,在到中國不久,對中國細緻研究和觀察的努力。

日本花園天皇(EMPEROR HANAZONO,1297-1348)

花園天皇豪信(GOSHIN FUJIWARA)書畫,約1338年,日本天福寺收藏。花園天皇手中所持是否是扇,從畫面較難判斷。花園天皇晚期日本開始分為南北朝,

足利義滿將軍(YOSHIMITSU ASHIKAGA,1358-1408)

足利義滿是日本南朝室町幕府時期(MUROMACHI PERIOD)的第三任將軍,該幕府自鎌倉幕府滅亡之後,由後醍醐天皇(1288-1339)封尊氏名,日本宮廷畫中始出現握扇形象。1911年明治44年日本政府明確為南朝才是正統。

日本南朝正親町天皇(EMPEROR OQIMACHI,1517-93)

日本戰國時代(1467-1573)從皇室到幕府普遍流行摺扇,這從德川家康(1543-1616),豐臣秀吉(1536-98)和三好長慶(1522-1562)等家族肖像畫中都可以明顯見到。1549年8月15日,西班牙天主教傳教士沙勿略(SAN FRANCISCO XAVIER,1506-52),作為耶酥會士第一次踏入日本,到1551年他開始離開日本啟程往中國,這位耶酥會的早期創始人和先知,在時間上經歷的,正是日本的這個時期。沙勿略試圖偷渡台山但最終病死於島上,終未能進入中國。


推薦閱讀:

尼采:恰是那種獨創的人有時會寫出極其空洞的東西出來
新的挺好,從來不摔東西。
彼時的不離不棄,已變成今日的各奔東西
必知!再餓也不能空腹吃這些東西
4歲男孩哭鬧不吃東西,原來是父母忽視了這些!

TAG:宮廷 | 西方 | 東西 | 摺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