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祝福

教學目的

一、熟悉小說情節,準確把握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二、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三、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難點學生對中國的舊社會的陌生感。《祝福》是魯迅在荷戟彷徨的苦悶求索中創作的。思想內涵博大精深,語言表達已臻完善。但課文所反映的是距今半個多世紀之前的人和事,今天的學生對悲劇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根源很感陌生。課文又萬把字。如何有限的課時里,幫助學生初步理解課文,是本文的一個難點」

教學時數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通讀全文,理清脈絡,整體感知全文。

一、導入

在中國的現代作家中,沒有哪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有魯迅這們深刻而又具體,沒有哪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有魯迅這樣執著而又犀利,那麼是誰讓祥林嫂落到了那麼悲慘的境地?讓我們走進《祝福》,走進我們民族的昨天,也走進魯迅先生偉大的心靈。   二、解題 1.背景介紹

《祝福》發表於1924年。是魯迅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敘述的是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農民問題是魯迅這一時期一直在探索的問題。而辛亥革命後,舊中國農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趕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真正完成,中國仍然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和壓迫下,封建的思想觀念和禮教仍然頑固地束縛著廣大農民,尤其是婦女,她們更是受盡了剝削和壓迫,承受著難以想像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重壓。五四運動提出了「民主、科學」「打倒封建禮教」的口號,婦女解放問題也成了這個時期魯迅探索的主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的小說《祝福》應運而生了。在小說中,魯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餘毒。

 2.關於「祝福」

 「祝福」是舊時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過的一種迷信習俗。每當舊曆年底,地主和有錢人家舉行年終大典,殺雞、宰鵝、買豬肉,並將三牲煮熟作為「福禮」,恭請天神和祖宗享感謝他們保佑當年「平安」,並祈求來年「幸福」。

三、詞語解釋

祝福:通過祭祀求福。

彷徨:游移(猶豫)不定,不知道往哪裡走好。1923年,魯迅思想陷入苦悶時期,不知道國家、社會的前途在哪,曾寫詩云:「荷戟獨彷徨。」 後以「彷徨」二字作繼《吶喊》之後的又一部短篇小說集子的名。

寒暄塵芥堆淡然儼然咀嚼賞鑒沸反盈天不更事《四書》(見教材注釋)

四、語境情景的釀造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魯迅這樣開始祥林嫂悲劇故事的講述。這是一個肯定陳述句,敘述故事發生的背景。舊曆的年底對於習慣使用夏曆(俗稱陰曆)的中國人來說,當然是正兒八經的年底,送舊迎新,禱神祈福的盛大活動便開始了。然而,魯迅為什麼說「畢竟最像」呢?也許這句話應當這樣說:

  ①舊曆的年底到了。  ②舊曆的年底是熱鬧的。  ③舊曆的年底終於又到了。  ④舊曆的年底畢竟是最熱鬧的。  魯迅講述故事的開場白也是如此。舊曆的年底是我國傳統大節——春節。習慣上,春節並非單指夏曆元旦這一天,而是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一直延續到新正元宵節為止,其間包括臘八、祭灶、除夕過年等。此過程中諸多祭神祀祖的禮儀活動莊嚴而隆重,與之伴隨的各種習俗充滿喜慶而又熱鬧。祥林嫂便死在祭灶的夜晚,死在喜慶的爆竹聲中。

  「舊曆的年底」,不是辛亥革命後確定使用的公曆的年底,從語義表層看,「舊曆」的指稱語義是「傳統的」、「歷史的」;「畢竟最像」,作為邏輯聯繫語,在這裡具有強調的意味,聯繫作品內部和外部語境理解,它強調年終大典深深地浸淫著、厚厚地積澱著中國古老文化的傳統和習俗,指向中國深遽複雜的歷史背景。因背景深厚,更加頑固,因其久遠,牢如堅冰。魯迅的這句話以違反規則的形式流露出沉重的憂思,給全部喜慶氣象的經驗世界蒙上了一層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語境情感的基調也因之悄然確定下來。  五、分析課文

1、整體感知,理清小說思路  四人一小組以「我」為角度敘述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後指定一男生講述。要求:①敘述要客觀、條理,必要時也可作適度發揮。②儘可能體現出「我」對「樣林嫂」的同情心。③語言流暢,吐字清晰。  四人一小組研究並為「祥林嫂」編寫「年譜」。  祥林嫂年(年齡)譜  二十六七歲以前 與樣林結婚。

  二十六七歲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經衛老婆子介紹,到魯鎮做工。  二十七八歲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歲。  二十八九歲 阿毛兩歲。丈夫患傷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歲 阿毛三歲。  三十或三十一—歲四歲的阿毛春上被狼銜去。秋天經衛老婆子介紹,回到魯鎮做工。祭祀時很閑,只燒火。年底柳媽建議她去土地廟捐門檻。  三十—二歲 近秋到土地廟捐門檻。冬季祭祖時節,仍不讓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歲頭髮花白,記憶尤其壞。三十三四歲可能被趕出魯四老爺家。三十四五歲三十五六歲淪落為乞丐。三十六七歲

三十七八歲臘月二十四夜裡或二十五凌晨離開人世。

結合「祥林嫂年譜」,指定一名複述能力較強的女生講述「祥林嫂」的故事。

2、按故事情節的環節、內容和故事的自然順序列表對比說明。

小說順序

內容

故事自然順序

情節

序幕

魯鎮的年底。1-2段

「引子」

「第一個丈夫死」

結局

祥林嫂帶著「疑惑」死去。3-33段

開始

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

開端

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34-53段

發展

祥林嫂被搶被賣

發展

祥林嫂被搶被賣(改嫁)。54-65段

高潮

祥林嫂再次到魯鎮

高潮

祥林嫂再次到魯鎮。66-111段

結局

祥林嫂帶著「疑惑」死去

尾聲

魯鎮祝福景象和我無奈的感受。112段

尾聲

魯鎮祝福景象和我無奈的感受。

3、小說主要採用什麼描寫方法描寫主人公的,文中有幾處突出的肖象描寫,寫出她什麼性格特點,請找出並分析。在分析情節的同時,可以結合起來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們知道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寫(外貌)、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等,另外還有細節描寫。從描寫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的詳略分,有白描和細描。白描:文學表現手法之一。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而用傳神之筆加以點化,有如芙蓉出水,樸實自然。

找出文中關於祥林嫂的三處肖像描寫,比較它們的異同,思考其用意。

明確1:三處肖像描寫:

第一處:初到魯鎮。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順著眼

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第二處:再到魯鎮。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第三處:死前與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仇一物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明確2:作者通過肖像描寫首先顯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點:勤勞,樸實,善良,溫順,要求極低,易於滿足。但再到魯鎮時,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說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極度悲傷。而第三處則顯示其遭遇悲慘,乞討無路,陷於絕境,內心深處受到摧殘,精神麻木,已是瀕於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的境遇,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魯鎮時,臉色表黃----生活艱辛,紅潤----青春的活力,順著眼---善良、安分、溫順。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們仍可看到在她身上還有著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魯鎮時,這種青春活力已經不復存在,兩頰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逞帶些淚痕,眼光沒有先前的那樣精神。沒有神採的眼睛---人生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而第三處則更顯示了不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連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間或一輪---長期的嚴重的打擊與折磨,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無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三次肖像描寫表現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

明確3: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本文圍繞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畫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從開始時的「順著眼」,到第二次來魯鎮時的「眼角帶著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捐了門檻以後「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嬸一聲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臨死前的「瞪」著眼,「眼珠間或一輪」,都有豐富的內涵。眼睛與其他肖像描寫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劇的幾個過程。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我怎樣做起小說來的》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從動作、語言等描寫入手,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一、過渡銜接與情節發展的意蘊

過渡銜接的敘述語言有時不只起承上啟下或前後照應的結構作用,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概括故事的意蘊,收到「以言做事」的效果。  祥林嫂兩次到魯鎮做女工,小說講述人們對她的稱呼,先後出現過三個結構相似的句子:  ①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②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③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三個句子都是普通陳述句,句子的表層語義沒有什麼變化。①②句主語相同,主要指稱魯家上下人等,第②句僅增加了一個副詞狀語「仍然」;②③句比較,只是主語變了,多了一個連繫副詞「也」。表層語義似乎僅僅交待了人們對祥林嫂的稱呼未曾發生變化,但只要回到情節的發展中,回到具體的語境中,細一咀嚼,便能體味出三個句子不同的豐富意蘊。  祥林嫂是死了男人的寡婦。初到魯鎮,魯四「討厭她是一個寡婦」,只是因為「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象一個安份耐勞的人」,四嬸看中了她的能做,看中了她的馴順,勉強將她留下了。於是「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從其夫名而呼之。封建時代,「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儀禮.喪服傳》),婦女只能依附於男人生存,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的命運的,出嫁之後,甚至姓氏也得「從夫」。祥林嫂夫家是衛家山人,「那大概也就姓衛了」,「大概」,不確切之謂。丈夫姓氏尚不甚了了,更不必說祥林嫂本人了。小說未言及祥林嫂的姓字,這不是作家的疏忽,正是為了表現婦女低下的地位。這句話作為過渡句,通過一個稱呼語交待人物的身份及其深蘊的文化歷史內涵,也表明她終竟被魯鎮社會暫時接受和承認了,開始了她在魯鎮新的生活。故事由此逐漸把情節展開。決定祥林嫂悲劇命運的並非因為她是寡婦,而是因為她的被迫再嫁。在「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觀念占統治地位的明清兩代,婦德的核心是必須遵守「從一而終」、「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倫理信條的,寡婦倘若再嫁便是「敗壞風俗」、「父母、國人皆踐之」(《孟子.滕文公上》)。祥林嫂再嫁是不情願的,然而,「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哪有一注錢來做聘禮?」社會的貧困逼得窮苦的農家不顧社會普遍的倫理觀念,強制她再嫁。祥林嫂似乎努力想保持自己的名節,她「真出格」,「鬧得厲害」,「大約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看來她是深受「講理學」的魯四的影響,深受封建禮教觀念的毒害,是恪守婦道的。然而,她終於還是再嫁了,夫死子亡,不得不再到魯鎮做女工。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稱呼依舊。「仍然」,副詞,表示情況繼續不變或恢復原狀。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運已經改變了,故事情節已經發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絕不是虛無的夢幻。她自身的改變姑且不論,「四嬸的口氣上,已頗有些不滿了」。於是,往常最忙的祭祀時節,現在卻輪到祥林嫂清閑了。祭神祀祖的典禮禮節原本有極嚴格的講究。可見祭拜的典禮凡女人都是不能參加的,所以《祝福》寫道:「拜的卻只限於男人」。現在,祥林嫂連「一切飯菜」都不能做了,「敗壞風俗」,「不乾不淨」,就因為她是寡婦而再嫁。然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這一淡淡的似乎不經意的過渡語,在具體語境中卻隱含著深刻的蘊涵,反映出魯四一家對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堅決地不予承認的態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賀六嫂」,絕不是習慣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禮教觀念對寡婦再嫁的完全否定。  「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也還和她講話,但笑容卻冷冷的了」。整個魯鎮社會在倫理觀念上與魯四彷彿是形成了共識的,音調的變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關係的變化,充分表現出社會環境與祥林嫂的嚴重對立。「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最終被人們徹底地拋棄了。故事循著三個句子描畫出的坐標曲線逐漸發展到高潮。  這三個句子如祥林嫂命運軌跡上的三個點,深刻地呈現出人物的遭際變化,是人物與社會矛盾撞擊出的三朵火花,像三個聚光點照亮了人物一生的悲劇。這三個句子是對情節的三次概括,其隱蔽在稱呼語後的豐富的社會文化意義,表現出主體批判的鋒芒所向正是要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向人們暗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在這裡,作品通過「以言述事」實現了主體的「言之所為」,完成了主體的語言行為,而作品的文本意義也漸漸被顯現出來被我們所讀。

二、情節功能

在小說《祝福》中,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篇幅多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這一情節,而魯迅先生一向是惜墨如金的,因此,這一情節的背後必定寄寓著作者深刻的用意。那麼,這一情節的設置有哪些功能呢?它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  首先,這一情節是祥林嫂命運的又一次悲慘轉折,並催化了祥林嫂徹底絕望感的產生阿毛被狼銜去,使得祥林嫂惟一的生命支柱轟然倒塌,僅有的一點希望也變成了絕望。而由於阿毛之死,祥林嫂也就不再是名正言順的賀家的人了,所以,「大伯來收屋」,也就是必然的了。失去了丈夫和兒子,又失去了惟一的居所,祥林嫂真的是走投無路了。  她對靈魂有無的疑問,除擔心真有靈魂而被兩個丈夫鋸成兩半外,更為關注的是「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如果真有靈魂,到了陰間,她又可以見到她的阿毛了,這當然是祥林嫂求之不得的。可見,對靈魂的有無這一問題的答案的期待,祥林嫂本身又充滿矛盾,而這一矛盾對祥林嫂來說又是致命性的。從這一意義上來說,「阿毛被狼銜去」這一情節催化了祥林嫂徹底絕望感的產生,也加速了祥林嫂命運悲劇的發生。  第二,各種不同敘述視角的重複敘述,展現了各種不同人物的心態,同時也暴露了國民性的弱點在對「阿毛被狼銜去」這一情節的處理上,作者使用了不同敘述視角的重複敘述。先是衛老婆子的敘述,接著是祥林嫂自己的敘述,最後是魯鎮上聽祥林嫂敘述故事的人打斷祥林嫂的話進行的搶白。  衛老婆子的敘述相對祥林嫂的敘述要簡略得多,這是因為這一事件可以滿足自己及別人的好奇心,因此有著強烈的敘述慾望;但畢竟事不關己,不必也不可能動情,也就不必也不會詳細說來。 而祥林嫂則是咀嚼這巨大痛苦的當事人,她的講述是要釋放自己巨大的痛苦,并力求博得別人的同情,從別人的同情中尋求一點點慰藉,因此,她的講述就詳細多了,但又由於這巨大痛苦的壓抑,便欲說還休,因此,祥林嫂的敘述就成了概略敘述與詳細敘述的交替過程。至於魯鎮的那些聽眾,他們本來就是帶著極大的好奇心來賞鑒這一故事的,他們聽祥林嫂的敘述並不是或不主要是出於對祥林嫂的同情,而是為了通過對別人的痛苦的玩味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一點點樂趣,調劑一下單調的生活而已。因此,當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當祥林嫂的這一敘述不能調劑他們單調生活的時候,他們也便不再有聽祥林嫂敘述的興趣了,所以他們對祥林嫂的調侃,也便非常可以理解了。第三,側面反映了祥林嫂自身沉重的奴性意識,並揭示出性別壓迫的殘酷性一個人在悲苦的處境中是有著強烈的敘述慾望的,因為在敘述的過程中至少可以緩解自己的痛苦。祥林嫂一生的悲苦可謂多矣,除了「阿毛被狼銜去」這一事件之外,被婆婆賣到賀家 被迫改嫁,在魯四老爺家連做一個奴隸的資格都沒有,擔心到陰間被兩個丈夫鋸成兩半等等,都是祥林嫂難以承受的悲苦之事。但通讀《祝福》,我們卻發現,祥林嫂向別人傾訴的只有「阿毛被狼銜去」這一件事,因為,在祥林嫂看來,只有「阿毛被狼銜去」一事不會被別人嗤笑,自己在這一件事上至多是失職,並沒有過錯,並沒有違犯封建倫理道德之處,而其他的事就不一樣了。一女不嫁二夫,向來是古之遺訓,一旦違犯這一遺訓,便會被人唾棄,哪怕並非自己之願,並曾作過極大反抗,但只要結果沒有改變,也仍然會被別人所鄙棄。因此,在魯四老爺家失去了做一個合格奴隸的資格,到了陰間被兩個丈夫鋸成兩半,也便都罪有應得,於是,儘管自己的內心由於這些事件而極端悲苦,但並沒有了向別人傾訴的勇氣與慾望,因為那樣不僅不會緩解自己的痛苦,反而會在別人的嘲笑與鄙視中增添自己的痛苦。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祥林嫂自身沉重的奴性意識。但是,把這沉重的奴性意識歸咎於祥林嫂自身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恰當的,因為祥林嫂本身就是一個封建倫理綱常與性別壓迫的受害者,她的奴性意識也是被長期浸染的結果。

三、從藝術構思上看,祥林嫂是一個生命里沒有春天的苦命人兒。

研究祥林嫂幾次不幸遭遇發生的時間,我們發現祥林嫂從來就沒有獲得過春天般的溫暖,她喪夫、再嫁、失子、死去幾個關鍵情節都是在春天發生的。

1、麗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在封建社會裡,婦女地位最低,而一個寡婦的處境更艱難,更何況「她家裡還有嚴厲的婆婆」。由於丈夫「比她小十歲」,沒有留下後代,「夫死從子」之路與她無緣。再說婆婆也不會把她這個「剋星」留在家裡,無子守寡,此路不通,擺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條受人唾棄的改嫁之路。但「生為夫家人,死為夫家鬼」不能自作主張。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擺布,即象商品一樣被賣掉。看來春天是不屬於祥林嫂的,春天也不會帶給她溫馨與柔情,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她的一生里將是沒有春天的一生。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譽」之間,它依然選擇了「名譽」,即永遠的有祥林名譽權的「不嫁二夫」的寡婦,於是她逃到魯家後,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剛過」的一天,祥林嫂到河邊去洗米時,突然被婆家人用極其野蠻的手段,像對待牲畜一樣,生擒死拖,把她搶了回去,從衛婆子口裡我們知道「她婆婆來抓她回去的時候,是早已許給了賀老六」,回家之後,不幾天,也就裝在花轎里抬去了,不難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儘管當時她一路的嚎哭、叫罵,「喉嚨哭啞了」,「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結果還是被他們「七手八腳得將她和男人反關在新房裡」。在祥林死後的第一個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春天,對於她簡直就是災難,春天,帶給她的是瘋狂的人格侮辱,春天,使她心靈備受摧殘。  3、暮春之日,痛失愛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後,幸運的做了母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祥林嫂有了兒子,便取得了做人的權利。可「天有不測風雲」,賀老六不久「斷送在傷寒上」第二次喪夫又給她精神上一個沉重的打擊。「幸虧有個兒子」這唯一的的親骨肉,是她生命里僅存的一絲春光。但「禍不單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給狼銜去了」,命運之神不公平的從她懷裡奪走了僅有的一絲春光。兒子死了,「大伯來收屋,又趕她,她真是走投無路了,只好來求老主人」。這個悲慘的情節再次發生在春天,而且隨著「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將結束。  4、迎春之日,凄慘死去。祥林嫂再次來到魯家,是想做奴隸而不得,四嬸四叔柳媽對她的態度完全變了,淪為乞丐後,她的遭遇更是凄慘,常常連飯也要不到,最後帶著對生的痛苦,對死的恐怖,在魯鎮祝福聲中,在遭受了一連串的致命打擊、迫害、摧殘之下凄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時候正是萬家歡樂、全家團圓的時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竟連春意都未來得及享受,便悄無聲息地退出了人生的歷史舞台,貧窮懸殊,反差巨大,這一結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從道具、服飾上看,「開裂的竹竿,破碎的心」,「白頭繩,表孝心」。  魯迅的作品,道具設置是非常獨特的。祥林嫂一出場,一股濃濃的悲劇情調沉重的襲人心鼻。除了得力於作者細緻的肖像描寫之外,還要歸功於作者精心製作的道具:竹籃、破碗、裂竿,「他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這個形象鮮明獨特,極具個性化,人們的腦海里不由得會浮現出凄苦的乞丐形象,極其簡單的道具,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碗「破而空」生活凄涼可想而知,竹竿下端「開了裂」可見淪為乞丐的歲月之長,讀罷,怎能不讓人心碎悲傷、憐憫。  祥林嫂在魯鎮一露面:「頭上扎著白頭繩」,第二次:「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藉此,我們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婦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這一定位十分重要。頭上的白頭繩,把她的悲劇命運揭示出來了,註定了祥林嫂一生將在這個名份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錯,可她卻要紮上白頭繩向世人宣告自己是個災星,被人認為不吉祥。她本來是遵照封建禮教的規矩「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個婆婆不讓她守節,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視她,說她「不乾不淨」。她苦苦蓄錢捐了門檻,可仍然消除不了白頭繩帶給她的災難,帶給她心靈的創傷,這樣一位婦女,活著毫無自主權,死了還要受人唾棄,生得痛苦,死得恐怖——多麼悲慘的命運啊。這一細節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有力控訴。

推薦閱讀:

新春祝福 (原創)動圖文樂
祝福話語
????」冬至「祝福,滿滿的祝福,送給我所有的朋友!
[轉]祝福話集錦【2】

TAG: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