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以孝治村」的村支書——劉仰博客

「以孝治村」的村支書(2011-06-30 00:43:08)

轉載

在山東遇到一位村支書,名叫馮先家,他的年齡比我略小,卻在一個村子裡連著當了13年村支書,這不得不令我欽佩。讀書人大多在書齋里坐而論道,常有空談的嫌疑,而像馮先家這樣的基層幹部,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具體問題,13年做下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馮先家是山東省濰坊地區青州市王墳鎮侯王村的黨支部書記,今天簡單說說他的事情。 馮先家是青州本地人,西曆1998年,他被選為村支書,他回憶說,當時的工作並不好做。馮先家比喻說,改革開放之前,黨群關係或者說政府與老百姓之間是魚水關係;改革開放之後,黨群關係漸漸變為夫妻關係,雖然總有不合、吵架,但是,共同的日子還要過下去。馮先家說,他當選為村支書的時候,黨群關係已經變為「油和水」的關係。我覺得,他這個比喻很形象。我問他,從他的感受來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馮先家說,改革開放是一個利益調整的階段,其間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損,黨群關係出現不融洽可以理解。但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輿論有一種錯誤的導向,即幹部都是壞的,政府都是欺壓百姓的。由此造成老百姓與政府的疏離和對立,甚至動不動就罵娘。馮先家可能不太清楚,中國的媒體為何會出現這種輿論導向,尤其是網路媒體,幾乎處於失控的狀態。正是這種心懷惡意的輿論導向,造成了馮先家所面對的基層現實,馮先家正是在這種局面下當上了村領導。他能怎麼做呢? 馮先家發現,由於利益爭執的加劇,在他管轄的村子裡,出現了不少不贍養老人的情況,年輕人都為自己而奔忙,即便在齊魯大地這樣傳統文化深厚的地方,不少人在現實面前,就算有孝敬老人的願望,也顯得力不從心。老人生活境遇下降,老人生活處境困難,成為當時農村地區社會生活緊張化的典型,馮先家決定先從尊老著手,以孝道為切入點,推進村裡的工作。當時,馮先家掌握的村集體,每年只有2萬元的收入,但他決定從這筆錢中拿出一部分照顧老人。尤其對於高齡老人、家中缺乏照顧的老人,村裡除了逢年過節給這些老人送一點生活必需品外,還擠出一部分錢,給老人發放補助。雖然每個老人只有幾十元,但這一行動的意義非凡。馮先家還找了一些私營業主,希望他們能夠為老人拿出一些錢。最多的一位私營業主拿出了一萬多元,馮先家用這筆錢,給每位老人買了一件黃色的軍大衣。從此以後,黃色軍大衣成為這裡老人的標誌。 除了村幹部帶頭尊老外,馮先家還要求村裡的每一個後生,都簽署贍養老人的協議,除了老人的生活費外,對於贍養老人還做出具體的統一規定,例如,要求子女每年給老人添置3套新衣服,要給老人購置電風扇或空調。在要求子女孝敬老人的同時,隨著村集體的發展,馮先家帶領村幹部帶頭孝敬老人。村裡規定,每年給每個老人提供600斤糧食,其中80%是細糧,每年給老人免費做2次體檢,給所有老人裝電話,電話費全免。村裡設立了一個告示牌,上面有所有老人的照片和生日,告示牌上寫著:「父母的生日,是晚輩的感恩日」,每當老人過生日,村裡都要送禮,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現在,給每位老人送生日蛋糕,已經是慣例。村幹部大張旗鼓地孝敬老人,使得全村人都看在眼裡,誰家的子女不孝敬老人,大家都一目了然。老人生病,村幹部都要及時探望,老人過世,村幹部要送花圈,還要到祭奠現場鞠躬致哀,等等。 對於村裡不孝敬老人的現象,馮先家也抓住典型通報批評。侯王村有一戶人家,女婿是入贅的,女兒不孝敬老人,女婿也不敢違背媳婦。有一次,女兒在老人還沒起床時,因為嫌老人起得太晚,把老人的被褥和衣服扔到了外面。按當地風俗,只有老人過世後,才能處理老人的遺物,因此這位老人認為女兒的舉動是催他快死,便找到馮先家訴苦,說自己不想活了,準備自殺。馮先家立即將這一不孝敬老人的行為,在全村通報批評。在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這位老人的孩子痛哭流涕,表示要徹底改正。這是一個樹正氣、壓邪氣的典型。 馮先家為何要帶領村幹部長期堅持孝敬老人?因為,他很快就發現,孝敬老人的舉動,使得村幹部的工作更容易了。一些村民見到村幹部比他們自己都孝敬他們的父母時,與村幹部的關係立即拉近了,工作也好做了。馮先家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一條公路要通過他們村子,規劃範圍內要遷一個墳,但是,這家人的四個兒子都不願遷祖墳,認為那會壞了他家的風水,村幹部多次做工作都無效。正巧這家老人過世,馮先家帶著幹部前去送花圈、鞠躬致哀,結果當場感動了老人的四個兒子,答應馬上將祖墳搬遷走。馮先家說,現在村裡的民主決策都有長輩老人參與,效果顯著。有一次,村裡自己要修一條路,涉及到幾戶人家的果樹要砍掉,這幾戶人家便要求賠償。村裡老人開會後決定:修路是對全村有益的事情,按最短的直線距離修路,遇到誰家的果樹,要砍都得砍,一視同仁,而且沒有賠償。老人做出的這個決定很快被村民接受,因為他們認為,老人們的決定是公平的,而且是對大家都有益的。前面說過馮先家曾經給每個老人送黃色軍大衣,如今,黃色軍大衣已經成為當地老人的「制服」標誌,成為老人身份和威望的象徵。有一位老人去世前留下遺囑,要將他的黃色軍大衣帶入棺材。村裡人都知道,這位老人平時就很珍惜他的軍大衣,絕不捨得借給別人穿。他臨終前說:這是共產黨發給我的大衣,這是我的驕傲。 13年下來,當地孝敬老人已經蔚然成風,當初需要簽孝敬老人的協議這樣的事情,如今已不需要,孝敬老人已經成為村裡絕大多數人的自覺,也成為村民們互相監督的日常行為。孝敬老人有什麼好處?首先,中國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所有善行的起點,一個人如果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讓人很難相信他能在社會上幫助別人。其次,馮先家說,孝敬老人使得每個人懂得一個道理,你今天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你的孩子將來就會怎樣對待你。這種將自己與他人聯繫在一起的態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第三,孝敬老人也能帶來經濟效益。馮先家說,過去婆媳關係緊張的家庭,婆婆不願替兒媳帶孩子,結果,公婆得不到照顧,兒媳也被孩子拖著。現在婆媳關係好了,老人主動願意帶孩子,兒媳更能騰出精力做一些增加收入的工作。13年來,馮先家「以孝治村」的做法使得全村的凝聚力加強,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全村平均人均收入已經超過1萬元,侯王村連續多年名列山東省「百強縣」,去年,更進入「百強縣」的前50名。我認為,提倡孝道還有一個好處。中國古人說,不忠不孝,忠與孝是聯繫在一起的。古代的忠,表面上看起來是忠君,這裡不做辨析,對於幾天來說,忠就是忠於國家。因此,一個不孝的人,往往也是不能忠於國家的。中國古人「百善孝為先」的觀點,的確是一種巨大的智慧。 馮先家之所以值得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過去,人們常常把孝道當成封建糟粕,而馮先家作為一個共產黨的村支書,將孝道與黨群關係聯繫在一起,既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發揮和創造,既實現了經濟的增長,又大大緩和、融洽了黨群關係、官民關係。胡錦濤總書記曾經說,要探索社會管理的新方式,我認為,馮先家「以孝治村」的做法,就是一個成功探索的案例。


推薦閱讀:

易筋易骨--古戰綿拳博客
【原創】對衡量公務車改標準創新 - 少林小子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歷久彌盛!曾國藩的家教思想為何受到熱捧? - 新華博客 - News Blog
《壯哉唐詩》第十一講「無題」詩人李商隱--邱員太教育博客

TAG: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