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研究與開發報告--隨緣居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研究與開發報告- -

信息產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研究與開發報告...1一、前言...........................................1二、專業發展現狀分析.................................2三、人才培養規格研究.................................5四、教學模式改革思路與建議............................7五、結 束 語........................................8

一、前 言

(一) 背景簡介

為了全面貫徹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簡稱《決定》) 和《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 ,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教育部於1999年8月召開了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會議。會議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全面啟動《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規劃》(簡稱《規劃》) 。

按照《規劃》的工作部署,教育部職成教司於1999年7月下達了首批研究與開發項目,"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建設專業教學改革方案研究"為其一項任務。1999年底,根據"全國信息產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工作安排,由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等單位組成的項目工作組,承擔了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研究項目,並於2000年1月正式開展項目工作。

項目工作歷時八個月,分三個階段開展工作。第一階段為前期準備階段,主要進行項目背景研究、項目任務分析、子項目分解、人員職責劃分、項目進度安排等工作;第二階段為小組研究階段,以子項目為目標開展研究工作,主要內容包括社會調查、政策分析、專家諮詢、會議研討、編寫文件等;第三階段為項目總成階段,在子項目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項目總成工作,提交項目研究報告及其相關研究成果。

(二) 指導思想與工作原則

項目工作組在教學改革方案的制定過程中以《決定》和《行動計劃》為指南,提高思想,統一認識;強調在研究工作中體現改革精神和創新意識。

改革方案認真汲取和採用了多年來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果與經驗;學習和借鑒了國外職業教育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廣泛聽取了包括教育界、產業界、政府主管領導等在內的各方面意見。

教學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遵循了以下原則:

1. 服務性原則

項目研究工作必須著眼於為職業學校的教學改革服務。研究工作的思路來源於教學改革實踐,研究工作的成果服務於教學改革實踐。所以,項目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為職業學校迎接21世紀的挑戰,提供可資參考的對策與思路。

2. 前瞻性原則

項目研究工作在突出實用性的同時,還應強調其前瞻性。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其變化速度之快常常出乎人們的意料。所以,在產業競爭要素TQCS(速度、質量、成本、服務) 中,快速響應能力被視為21世紀企業最重要的特徵。職業教育亦如此,適度的超前意識是必不可少的。

3. 開放性原則

計算機系統的開放性結構被認為是體現計算機系統應用價值的一個特徵。對於教學改革方案而言亦如此。教學改革方案的使用價值,還應當體現在其可移植性與可擴展性上。本方案採用開放性結構,目的之一是開展基礎性框架構建工作,研究並提出可資參考的思路和建議;目的之二是為使用者留出可擴展的餘地,提供創新的空間,以利方案的不斷完善和改革的滾動發展。

二、專業發展現狀分析

計算機及應用專業是1993年國家教委頒布的中等專業學校專業目錄確定的計算機類重要專業。1999年國家教育部將其指定為中等職業教育83個重點建設專業之一。計算機及應用專業是計算機類專業中最為典型、涵蓋面最廣的一個專業。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該專業是全國中等職業學校開設最為普遍的專業之一,因而也是發展最為迅速的專業之一。

(一) 取得的成就

近年來,全國中等職業教育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建設與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樹立了"市場導向"意識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教育如何適應社會發展、滿足市場需求,成為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問題。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是體現職業學校市場應變能力的重要環節。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整體來看,中等職業學校已經逐步樹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意識,在計算機及應用專業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2. 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近年來,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迅猛,技術更新周期不斷縮短,大家早已熟悉的摩爾定律(CPU晶元中的晶體管數目每18個月增長一倍) 便是一個典型例子。所以,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必須跟隨技術發展步伐,不斷調整和更新教學內容。整體來看,儘管各地的發展情況不平衡,中等職業教育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在這方面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3. 積極探索課程改革

近幾年,各地中等職業學校在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課程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包括"能力本位"、"寬基礎活模塊"以及"通用基礎平台"等在內的課程改革模式已經形成一定影響;同時,各地中等職業學校積極探索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利用包括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在內的技術支持方式,改革傳統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式。

(二) 存在的問題

然而,面對21世紀的挑戰,中等職業教育的計算機及應用專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將嚴重製約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主要問題如下:

1. 專業目標與人才規格問題

這個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目標互斥"問題

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經常面臨"目標多元化"問題,例如,改革中的"改革、穩定和發展"的問題;體制轉變過程中的"市場化與社會公正"問題;國營企業經營中的"利潤與就業"問題,等等,尤其在全球經濟競爭日趨激烈今天,多元目標往往是互斥目標。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情況亦如此,在教育目標上,最近的一種提法很有代表性:"就業可上崗,升學有基礎,轉崗能適應"。"目標互斥"體現出事物的複雜性與需求的多樣性。

(2) 缺乏"大科技概念"

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多年來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一個問題,即專業教育目標的指向過於狹窄。它所帶來的問題,一是在專業性課程與基礎性課程的關係上,容易導致簡單對應的"實用化"處理;二是在課程體系結構上,容易導致濃厚的"學科化"傾向。當今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技術的相互交叉與相互融合,即國際上倡導的"大科技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非常豐富,包含了市場、技術、管理及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必須對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專業取向進行改造與重組。

(3) 人才規格定位問題

在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人才規格上,一方面存在不同觀點,尤其在原來不同類型的職業學校如中專、職高和技校之間;另一方面,人才規格與職業、崗位或崗位群之間缺乏密切聯繫,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缺乏職業性特徵,未能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職業針對性和辦學特色。

2. 課程體系結構問題

這個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結構僵化"問題

教育部《關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指出:"要進行制度創新,建立靈活的學習制度"。建立靈活的學習制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構建柔性課程體系結構。

長期以來,由於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深刻影響,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呈"剛性"結構,主要表現為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統得較死,結構僵化。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中等職業學校執行統一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採用統編教材甚至組織統一考試,等等。近年來這種情況雖然有所改觀,但計劃體制烙印猶存,使得教育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比,存在相當的滯後性。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情況亦如此,在飛速發展的技術和瞬息變化的市場面前,目前的課程體系結構是無法滿足其要求的。

"柔性化"是市場化的必然要求。為了應對21世紀全球經濟競爭的挑戰,發達國家提出了極具柔性化的企業形態新模式——"動態聯盟",即若干企業為了共同的目標,在某一產品生命周期內,動態結成企業聯盟,進行該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等。與此同時,在教育領域也出現了"知識供應鏈"理論,它將教育擺在市場的背景下、擺在整個經濟價值鏈中來研究其定位和價值取向。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 "學科化"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職業教育思想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引入,隨著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學科化"問題逐步為人們所認識。在人類教育發展的歷程中,按照學科性進行知識傳授和學習的教育模式,發揮了重大作用並成為影響巨大的主流模式。應當說學科性教育在今天仍然具有其自身的價值,但也正面臨嚴峻挑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先是在職業教育中提出"非學科化",進而在工程教育領域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科技發展所呈現出的知識爆炸、學科交叉、技術融合的新態勢。

在這個問題上,計算機及應用專業與許多專業相比,面臨的挑戰顯得更為嚴峻。首先,計算機技術正在成為技術融合及技術跨越的最為活躍的領域;其次,中等職業學校的計算機及應用專業面嚮應用,也是一個相當寬廣的技術領域。因此,突破傳統的課程設置學科化的束縛,改造和組建新的課程體系結構勢在必行。

3. 課程教學模式問題

這個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中心論"問題

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同志在2000年工作會議上指出:"時代的發展,正在促使教育從傳統的傳授知識為主轉向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創造為主、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主動發展為中心,注重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傳統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特徵是: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居主導地位,教學以課堂教授為主,學生往往處於被動地位,"教"重於"學";②教育價值取向不是受社會需求和市場驅動,而是教育系統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評價;③教學注重理論性、系統性和學科性等,缺乏結合工程實際的背景以及實例,實踐能力薄弱。

近二十年來的國際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正在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新"中心論"的本質在於體現教育滿足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需求的使命,以及順應市場、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學生的價值取向。"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重於"教",教育的定義由"有組織地和持續不斷地傳授知識的工作"轉變為"導致學習的、有組織的及持續的交流活動"。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組織領導者轉變成為學習過程中的諮詢者、指導者和夥伴。

(2) 產教結合問題

計算機及應用專業教學中反映出的理論脫離實際、教學內容遊離於工程背景之外、學生缺乏工程實踐、職業能力薄弱等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解決好產教結合問題。

產教結合對於職業教育而言,其重要性無論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國際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均驗證了這一點,例如"三明治"模式、"仿工廠"模式等。

計算機及應用專業面嚮應用層面,必須通過學校與產業界的密切聯繫,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即插即用"型人才。然而,在目前經濟體制轉型期內,過去計劃體制下的廠校之間支持協作關係已不復存在,而新的產學之間利益互補的合作機制又尚未建立起來。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舊矛盾沒有解決,新矛盾更加尖銳。

(3) 教育評價問題

教育評價的標準反映了教育的價值取向。傳統的教育評價常常是教育內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評價,缺乏社會需求和市場驅動的直接作用。

職業教育因其特點,在運行管理上與企業有許多共同之處,在教學內容上,相當一部分應該是產業界成熟的技術與管理規範,因此,教學測量與評估可以直接引入產業界的技術與管理標準,例如在辦學質量控制方面引入ISO 9000系列質量認證標準,在技術課程上引入知名計算機跨國公司的技術認證標準等。

與教學模式的改革相適應,還必須改革目前僵化、單一的課程評價與考核方式,積極探索考核方式多樣化的改革與創新。

4. 全面素質與職業能力培養問題

目前的中等職業教育,在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上過於狹窄,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在教學模式上,應試教育烙印很深,過多地注重對學生知識的灌輸,不利於學生的獨立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不夠緊密,不利於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

在"大科技概念"下的人才培養,其內涵包括市場、技術、管理和環境等,要求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的同時,還必須學習人文、社會、市場、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近年來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人心,國際上開始提倡"工程倫理教育",目的在於使人類正視世界人口劇增、糧食短缺、資源枯竭、能源匱乏、污染加劇、生態失衡等問題,致力於開拓資源節約化、能源與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再生化、環境無害化、農業生態化、社會公平協調等可持續發展生產方式。全面素質培養是21世紀的時代要求。

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職業能力,指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它是勞動者勝任職業工作、賴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二是關鍵能力,指那些與具體的職業和專業無直接關係,但對於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能力,如職業道德、意志品質、學習能力、計劃與組織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這些綜合職業能力應當在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與落實。

三、人才培養規格研究

著眼於迎接21世紀職業教育的挑戰,我們首先對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進行研究,期望通過科學審慎的研究工作,可以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業務領域、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要求等,進而為制定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和深化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

(一) 專業培養目標

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培養目標:

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學知識和計算機專業知識,在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計算機系統管理、維護和應用操作人員。他們應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養;具有人口、資源、環境等可持續發展意識;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質;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與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具有紮實的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計算機及相關崗位的職業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立業創業能力等。

(二) 業務領域

根據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計算機相關職業的從業要求,以及計算機技術所涉及的應用領域,可以將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業務工作領域確定為:

1. 計算機公司職員

計算機及相關軟硬體產品公司的銷售、儲運工作;

系統集成工程項目市場人員、技術支持人員、工程實施人員;

軟硬體產品的售前、售後客戶服務工作;

軟硬體產品技術諮詢工作;

軟體編碼工作;

用戶初級技術培訓、操作培訓工作。

2. 製造業技術工人

製造企業中的技術工人,從事計算機操作或計算機控制機器設備的操作、測試、維修工作;

計算機及其相關產品製造企業中的銷售人員;

企業生產線技術工人,包括裝配工、焊接工、工藝員、質檢員、調試員、維護工等。

3. 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計算機機房和微機室的操作、管理與維護等工作;

辦公室計算機操作崗位,如:報表處理、打字、文印等工作;

具備計算機操作基礎的工作崗位,如電算化會計、電腦控制設備操作等工作;

娛樂服務場所的計算機管理與維護工作;

計算機設備及外部設備維修工作;

計算機網路系統維護工作。

(三) 知識結構及要求

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知識結構為本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知識要素,可分為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專業互補性知識。

1. 文化基礎知識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德育知識:包括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經濟與政治、法律、職業道德等;

數學知識:包括數學的原理與方法、科學的思維方法等;

語言知識:包括中外語言知識、文學知識、人文知識以及語言的應用知識等;

健康知識:包括生理知識、心理知識、體育運動知識、健康生活方式知識等;

美育知識:包括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

2. 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指與專業技術有關的基礎知識與應用知識。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電工基礎知識;電子技術基礎知識;硬體基礎知識;軟體基礎知識;資料庫基礎知識;網路基礎知識;編程基礎知識;多媒體基礎知識等。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學生的專業應用知識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常用應用軟體產品應用知識;系統組成應用知識;編程應用知識;信息系統應用知識;軟體開發應用知識等。

3. 專業互補性知識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學生的專業互補性知識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人口、資源與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法律、社會組織結構、國家就業政策等方面的知識;創業與立業方面的知識;財會原理、成本核算、市場營銷、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計算機工程中有關技術、安全、管理規範等方面知識等。

(四) 能力結構要求

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能力結構為本專業學生勝任職業崗位要求的綜合職業能力要素。按照目前普遍採用的做法,將綜合職業能力分為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兩個部分組成。

1. 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指從事職業專業工作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是勝任職業崗位要求並賴以生存的核心能力。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專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自覺遵循技術規範與標準的職業素養;電子操作基本技能;常用儀器、儀錶及操作工具的使用技能;計算機中、英文錄入技能;常用應用軟體產品應用能力;常用計算機外部設備使用與維護的能力;Internet應用技能以及主頁製作能力;資料庫系統使用及管理的初步能力;計算機程序應用開發的初步能力;PC機組裝與維修能力以及系統常規維護的能力;區域網組網的初步能力等。

2. 關鍵能力

所謂關鍵能力是指與學生具體專業和職業並無直接關係,但對學生職業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能力。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學生的關鍵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思想品德: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等方面的行為能力;

學習能力:包括科學思維方式、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語言與文字表達、創造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

合作能力:包括團隊精神、協作意識、與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包括承受挫折、適應新環境、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安排工作計劃、組織與協調、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等方面的能力。

四、教學模式改革思路與建議

1. 全面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培養

教育部教職成[2000]2號《關於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要求"貫徹以全面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這是我們設置教學課程和進行教學改革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們制定教學指導方案的重要原則。

需要指出的是,學校的教學內容還應體現在教學計劃之外的隱形課程之中。因此,必須努力營造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和良好育人環境。

2. 靈活學習制度

教育部教職成[2000]1號《關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指出"中等職業學校應樹立服務意識,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建立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需要的教學制度。"要求進一步改革招生和學籍管理制度,放寬入學條件,允許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開展學分制試驗等。靈活學習制度是職業教育回應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

3. 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代表了近20年來國際職教的主流教育觀念。現代教育的使命更多地關注於人的發展,以及適應這種發展的"自主學習"的需求。大家所逐漸熟悉的"CBE理論"、"行為導向理論"等國際職教理論,均突出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例如,在"CBE理論"發源地的北美地區,普遍採用"自我培訓與評估 (Self-Training and Evaluation Process,STEP) 教學法",其主要特點是:"學"重於"教",學生對自己的學業進展負責,教師的作用是評估、判斷、建議和指導,而不僅僅是信息與知識的傳遞者,課程的靈活性與個性化,承認學生入學前的經驗和技能,學生的自我評估具有重要作用,等等。在歐洲國家盛行的"行為導向理論",強調"創造出師生互動的社會交往的模擬情境",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諸如項目教學法、引導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及角色扮演法等。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以學生為中心"(顧客至上) 的思想,對於處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職業教育樹立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4. 理論與實踐一體化

按照"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要求,每一門課程的教學活動均包括理論與實踐內容,且採用一體化的教學方式。事實上,計算機專業課程如果不藉助上機操作,大部分教學內容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在"學"重於"教"的教學模式中,鼓勵教師採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計算機專業更應走在前列;同時也應注意,先進技術手段運用的重心,與其說是教師,不如說是學生,重要的是服務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5. 產教結合

產教結合是職業教育的特徵,是教學與生產實際相聯繫、培養學生熟練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的重要保證。

建議學校與產業界建立穩定聯繫:(1) 聘請產業界專家為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進行諮詢指導;(2) 在企業建立專業實習基地,為學生生產實習提供場所與技術支持;(3) 與企業開展培訓及技術項目合作,建立面向未來的"雙贏"合作機制。

6. 教學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標準常常是教育內部的標準,教學測量和評估的方式往往也比較單一和僵化,與業界標準和工程實際缺乏直接聯繫。

職業教育因其特點,在運行管理上與企業有許多共同之處,在教學內容上,相當一部分應該是產業界成熟的技術與管理規範,因此,教學測量與評估可以直接引入產業界的技術與管理標準,例如在辦學質量控制方面引入ISO 9000系列質量認證標準,在技術課程上引入知名跨國公司的技術認證標準等。

事實上在進入WTO之前,國內計算機產業已經處於與國際接軌態勢。作為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新的教學改革方案,我們沒有理由不儘快著手引入國際跨國公司或國內知名大公司的技術認證標準,滿足產業界對於"即插即用"型人才的需求。

此外,方案鼓勵開展課程評價與考核方式的改革。為了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相適應,應積極探索考核方式多樣化的改革與創新。

7. 教師的角色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將"教育"定義由原來的"教育是有組織地和持續不斷地傳授知識的工作"修改為"教育被認為是導致學習的、有組織的、持續的交流活動"。按照這一新定義,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組織領導者轉變成為學習過程中的諮詢者、指導者和夥伴。

但是,這一轉變並非意味著教師的地位與價值的弱化,相反教師的作用和責任更加重大。因此,對教師也提出了更加全面和高水準的要求,包括基本素質、專業學識、業務能力、職業道德、人格魅力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推進教學改革的一項基礎性工程。

五、結 束 語

當今世界正處在深刻的變革之中,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變化"是其惟一不變的特徵。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加入WTO、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已經使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環境等諸多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的教育包括中等職業教育由於長期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深刻影響,在辦學體制、教育思想、人才培養模式、管理體制、評價標準、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而且,與經濟領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領域的改革相對滯後。這就使得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進步以及人的發展的需求矛盾日益尖銳。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呼喚全面素質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它們對於中國教育包括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江總書記指出"創新是民族的靈魂"。全面素質教育呼喚創新精神,教育改革同樣需要創新精神。《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規劃》工作的開展,將為我們提供一個改革與創新的舞台。可以充分相信,通過《規劃》工作的實施,必將使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推薦閱讀:

詹萬生:「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研究報告」,《教育研究》(北京),2001/10。
楊公地理巒頭秘訣.江西形勢派風水.研究!
[1/21]大六壬古法研究
訴訟時效若干實務問題研究

TAG:計算機 | 職業 | 學校 | 計算 | 教學 | 方案 | 指導 | 報告 | 專業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