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曾國藩:從30歲起,脫胎換骨
小創君
創業中國二當家
昨天小創君發了《曾國藩:從30歲起,脫胎換骨》一文,有許多朋友去軲轆島上一看,並沒有曾國藩的蹤影。今天島主在「軲轆島」上首發了關於曾國藩的故事,而且他會在「軲轆島」上發布更多歷史人物故事,大家喜歡的話可以持續關注噢!
「
正文
」
01
島主是湖南人,讀大學的時候和幾個老鄉組隊打籃球賽,對外號稱自己是湘軍,人家一聽就肅然起敬,感覺這氣勢一下就出來了,球打起來也是順風順水。今天咱就聊一聊我這位未曾謀面的湘軍老領導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人,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有許多觀點都認為30歲是曾國藩的轉折點,一方面在而立之年後曾國藩思想境界提高了很多,一生中的主要功績也是在這段時間完成,另一方面30歲之前的曾國藩經歷確實也挺坎坷。
首先在1811年曾國藩剛出生的時候就挺倒霉的,因為他祖父做了個夢,夢見一條巨蟒入宅,枯樹逢春,所以斷定曾國藩是巨蟒轉世。咱不是周公,就不解這個夢了,就說說這比較直接的「巨蟒」副作用,導致曾國藩得了一輩子皮膚病,叫什麼「火蟒蘚」,長了一身類似蛇鱗的的蘚,奇癢難忍。
再說到曾國藩小時候,有讀過《曾國藩家書》的朋友可能知道,他經常教育子孫的一個觀點就是勤能補拙,笨鳥先飛。如果把小時候的曾國藩形容為「笨鳥」,還是不為過的。
晚清四大名臣里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少年天才,十多歲就考中了秀才,除了這老大哥的曾國藩,考了七次,23歲才以倒數第二的名次勉強中了秀才。不過這也不能怪他,這是家族傳統,比起他老爹曾麟書考了17次,43歲才中秀才來看,已經是質的飛躍了。
曾國藩自己也曾回憶過一個證明自己少年時比較愚鈍的例子,就說有一回夜裡曾家進賊了,躲在房樑上,準備等夜深人靜之時去撈一筆。而我們小曾國藩正在挑燈夜讀,倒不是他有多愛學習,就是有篇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很多次,就是背不下來。
這梁上君子實在等得不耐煩了,翻身下來怒斥小曾國藩:「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罵完二話不說把那文章背了一遍,瞪了曾一眼,氣沖沖地走了,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天道酬勤,曾國藩就是靠著比別人多付出一倍努力的倔強與勤奮,在中了秀才兩年之後又一舉考中了舉人,接著再接再厲中了進士,鯉魚躍龍門,進了京城,入了翰林院,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
剛去京城的曾國藩一下就有些飄飄然,畢竟地主家的孩子,來到了大城市,什麼都新鮮,曾經寒窗苦讀的痛苦經歷都已拋到腦後,每天就喝酒、聊天、聽戲、下棋,儼然一紈絝子弟。
而且還有一點,都說人一發達了就會變,曾國藩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變成了一個暴脾氣,傲慢的很,看誰都不順眼,曾經一言不合就與比自己長十歲的同鄉京官鄭小山上演全武行,還親切問候對方祖宗十八代,哪還有一點儒家風範。
好了,接下來我們要重點談一談30歲以後的曾國藩。
02
我們常說孟母三遷的故事,來體現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曾國藩身在翰林院中,在最初放飛自我了一陣後,開始慢慢注意到周圍的人,此群英薈萃之地,曾國藩一對比那些大儒雅士,不由得自慚形穢,人生最可怕的事就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更努力。
當時理學在這些得道高人的朋友圈中比較流行,其中的有一個中心思想:普通人經過不斷地磨鍊,也可以成為聖人。深入研究過後的曾國藩如醍醐灌頂,在而立的這一年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從30歲起,脫胎換骨,做一個」聖人「。
聖人第一步,寫日記,先學自己老祖宗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國藩每天都在日記本中反省自己的錯誤,以最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比如之前鬧得不可開交的鄭小山,曾國藩開始自省後馬上就找他道歉。
曾國藩認為,磨練自己要有如雞孵蛋般的耐心和韌性。他的一生,就是不斷自我攻伐、自我砥礪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斷脫胎換骨、變化氣質、增長本領的一生。
曾國藩還總結出了官場四大忌,即「四敗」:昏惰任下者敗,傲狠妄為者敗,貪鄙無忌者敗,反覆多詐者敗。
思想境界高了,自然也是官運亨通。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先後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禮部右侍郎,歷署兵、工、刑、吏等部侍郎。
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愚鈍之人,通過自我磨礪,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浮囂之人,也可以變得清風朗月般從容澄靜。偏執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開闊,不矜不伐。
關於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道,島主這裡的愚見也只是管中窺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一讀《曾國藩家書》,對此書的評論是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曾氏後代英才輩出,與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03
我們接著說曾國藩的人生經歷,在政壇左右逢源,位極人臣還不值得稱道,真正讓他的名揚天下的還是那支鐵血湘軍。
先說這個天王洪秀全,他早年經歷和曾國藩差不多,也是參加科舉屢試不中,不過他心理素質沒曾國藩好,落榜後生了場重病,據稱在病重時做了個夢,收到了上天旨意,命他來人間斬妖除魔。
後來洪秀全就拋棄了孔孟之學,信了基督,搞了個」拜上帝教「,說自己是耶穌的弟弟,做起了傳教士。著力抨擊社會的黑暗,新的教義很快就一呼百應,信徒也越來越多,終於在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發動了金田起義,成立了太平天國。
清政府曾經的王牌綠營軍八旗軍早已腐朽不堪,面對起義軍被打得潰不成軍,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沿著長江躍進千里,往東而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一舉攻克重鎮江寧(南京),定為都城,改稱天京。
這個時候正趕上曾國藩回湖南老家奔喪,朝廷不得已開始鼓勵各地方搞團練,用地方武裝對付太平軍。曾國藩藉此機會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形成了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這就是「湘軍」(也稱「湘勇」)。也就是在湖南練兵這短短几個月的時間,」曾聖人「成了讓人聞風散膽的「曾剃頭」。
是怎麼個情況呢,太平運動波及湖南地區,各地會黨起義頻發,很多土匪山賊也乘火打劫,鬧著要造反。這個時候曾國藩坐鎮審案局,天天抓叛匪,當時因為時局緊張,就有點寧錯殺,不放過的意思,大開殺戒,死了不少人,人送外號曾剃頭。
所以說曾國藩是個複雜的人:作為聖人,修身齊家他是做得很不錯,但拿起屠刀大肆殺戮也就在一念之間,這斷然不是以」仁義「著稱的聖人行為了。聖人殺人還能叫聖人么?
我這裡倒也不是為曾國藩平反,畢竟殺這個字眼太過殘酷,不過取得的實際效果還是要認同。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不是他的鐵腕鎮壓,真的鬧起了叛亂,死的人會更多。
就說這天平起義軍,也是殺人如麻的,小時候我們讀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裡面讓阿長揮之不去的夢魘長毛,說的就是太平軍。
到了1854年,曾國藩先是發布了《討粵匪檄》聲討太平天國,這其間文字也是慷慨激昂,引導輿論,得到了廣泛響應,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可謂師出有名。我們可以看到多讀書是多麼重要,這」紙上談兵「也有妙用。
接著曾國藩率湘軍傾巢出動,與太平軍在長江流域展開了交戰。戰爭初期由於敵眾我寡,經驗不足,曾國藩吃了不少敗仗,光長江就跳了兩次,都是部下拚死給救了回來。
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吧,曾國藩領導的湘軍百戰不屈,越挫越勇,反觀太平天國那邊領導人鬧起內訌,1856年發生了天京事變,成為了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緊接著治軍嚴明,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的湘軍面對信仰崩塌,人心渙散的太平軍連戰連捷,終於在1864年攻克了南京(天京),宣告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敗亡。
04
平定內亂之後曾國藩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開眼看世界上,積極推行洋務運用,創辦了安慶軍械所,還與李鴻章合辦了江南製造總局,還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的留學生,其中就有日後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這些大家都可以做做筆記,都是高考知識點。
從剃頭回到聖人的曾國藩治國平天下,本可功成身退,安度晚年,可偏偏又趕上了1868年的天津教案。
這事也是極為複雜,細說起來可以再寫一篇文章了,一方面由於外國宗教是通過列強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取得的傳教特權,本來就引起了民眾敵視,另一方面由於中西文化差異,很多事情溝通不暢,造成了誤會。
事件發生後,列強軍艦也是開赴天津港外要討個說法,國民也是輿論紛紛,慈禧給曾國藩下達的命令是:「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這一爛攤子,基於當時的時局,為了避免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展,曾國藩最終決定商議決定懲處涉案的國人,並向列強道歉。
在民族情緒高漲的時代,這事也讓曾國藩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曾國藩病情加重於1872年病逝。誒,無可奈何花落去,這就是人生啊。
總而言之,對於我的這位老領導,這位複雜的雙面聖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非功過,自由後人評說吧。
推薦閱讀:
※曾國藩:善莫大於恕
※平定江南之後,掌握20萬軍隊的曾國藩,為何沒有想過造反?
※每日自省——曾國藩的職場諫言
※人必有家,家必有訓 曾國藩留下的家訓為其家族培養出200名有名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