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法中可以窺見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最高造詣
劉墨,1966年生於瀋陽,中國美術史碩士、文藝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現為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2011年被聘為「2012(倫敦)奧林匹克美術大會」藝術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著作有:《中國藝術美學》《禪學與藝境》《中國畫論與中國美學》《中國散文源流史》《八大山人》《石濤》《龔賢》《書法與其他藝術》》等。
從書法中可以窺見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最高造詣
文|劉墨
儘管古人常說書法乃是一種「小道」,但在另一方面卻可以看到另外一種說法,即如果從事書法創作的不是志士高人,那就無法向他訴說書法的微妙之處。
蘭亭序
原因何在?書法一道,從表現的最高層面上來說,它乃是集靈性與修養於一管柔毫之中,人的精神的每一變化,往往可以毫無差異地體現在筆下的點線之中。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夠表現中國人的精神氣質之美,書法應該首屈一指。試舉一例。唐代的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里這樣說:
「張旭善草書,不治它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華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萬物之變動,可喜可愕,一寓於書。」
肚痛帖
中國書法的真精神,都凝聚在這幾句話裡頭──書法也就是這樣以其特有的精神,以最簡單的工具直接地把握物我之真、萬象之美:萬象在此啟示它的真形,書家在此流露他的性情與意境。
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以為:「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中秋帖
現代美學家鄧以蟄在《書法欣賞》中引申其意說,意境出自性靈,美為性靈之表現,如果要是將媒介方面的因素也排除了,那麼,意境美就是表現之最直接的目的:在字為重韻,在人為去俗。所以中國的書家要擺脫一切拘束,保得天真,然後下筆;如果其人也俗則其書必俗:「使其人去俗已盡則書必韻。書者如也,至此乃可謂真如。草書者,人與其表現,書家與其書法,於此何其合一之至歟!美非自我之外之成物,而為自我表現;求表現出乎純我,我之表現得我之真如,天下尚有過於行草書者乎?故行草書體又為書體進化之止境。」這段話,是很合中國書法之精神的。
伯遠帖
依鄧以蟄的說法,為什麼行草書是書法進化的最高境界呢?就書法表現所憑藉的書體變遷而言,古文、籀文、大篆、小篆、八分、隸書、飛白、章草、行書、草書等等書體的出現,雖然一方面是文字方面的變革,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無疑是中國人藝術精神的發展使然──可以這樣斬截地說,沒有意趣存在的字體並不是書法,「漢字」成為「書法」必有表現中國人之藝術精神的「意」的作用在內,而藝術中所謂「意」,就是中國人之精神之性靈。
祭侄文稿
所以,書法之演變,從篆隸到行草,恰足以說明藝術精神之發達,是從記言記事到抒情寫意的變化。這一點,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可以像書法這樣地體現出來。因此,研究者們甚至認為,只要了解了中國書法,不僅可以了解中國文化之特質,同時也可以順書法風格的發展而得知中國藝術的風格的發展。
書法既不像繪畫那樣藉助於物象,又不像音樂那樣全憑抽象的節奏與韻律,而只憑點線像音樂那樣,表現出一種節奏,全以人之性靈的表現為目的。歷代書法理論家們的言論,也都揭示了書法的偉大境界的標誌所在:使書法的形式之美向本原性的、創造性的生命復歸,以揭示生命自身的秘密以及那種絕去言詮的抽象意味。因為在中國藝術之中,書法中的線條,既是作為我們的心理結構的表現,又作為一個人在面對自然外界時所體悟到的神韻。
寒食帖
林語堂在《中國人》一書中論書法及其影響的時候說道:
「中國書法之為中國人審美觀念的基礎之詳細意義,將見之於……中國繪畫及建築中。在中國繪畫之筆觸及章法中,及在建築之形式與構造中,吾們將認識其原則系自書法發展而來。此等氣韻,形式,筆勢的基本概念,賦予中國各項藝術,如詩,繪畫,建築,瓷器及房屋裝飾以基本的一貫精神。」
古詩四帖
不僅是喜愛書法者樂於承認這一點,只要我們對中國藝術稍加註意,也可以找出大量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是確實不移的。大美學家宗白華亦有同等的高見:「中國的書法本是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的節奏藝術。它具有形式之美,有情感與人格的表現。它不是摹繪實物,卻又不完全抽象,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實物和生命的姿勢。中國音樂衰落,而書法卻代替了它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三代以來,每一個朝代有它的『書體』,表現那時代的生命情調與文化精神。」這都是由於書法的表現性使然,這,也決定了書法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書譜
中國藝術和美學之中雖然沒有西方那樣的關於藝術表現的理論,但是卻有著與之極為相似關於表現的一種藝術,這就是中國書法。漢代的文學家兼思想家楊雄《法言·問神》里有一句話,儘管這並不是專門論書法的:「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哉!……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
自敘帖
一句話,它溝通了心、言、書三者之間的關係。而形成了中國書法的審美素質的深層性品格。
最早的書法理論我們無法確定,但是仍然不妨礙我們找出一些比較早的佐證來證明中國書法在最初所具備的美學含義──這就是蔡邕的《筆論》所說的「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性恣情,然後書之。」而中國書法在後來的發展中,所以特重於抒情達意,其根源就在於此吧?他的《筆賦》也從另一個側面表達了書法的意義,雖然這並不是書法理論,但是對於書法的功用之形容,卻是極具美學含義的,因為它無疑是一種基調──一種書法所以具有不可懷疑的崇高地位的根據──筆之偉大,在乎它能揮灑出天地之間的「陰陽」奧秘,並表敘出人世間的「洪勛」「休德」「典文」──書法之作用,既在於宇宙,又在於社會,更在於人格、性靈之發揮。
所以從書法之中,可以窺見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最高造詣,而書法在千餘年的發展之中,也成為中國文化的偉大創造。它光彩燦爛,照耀世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