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中醫與養生 || 你要知道的端午節習俗與中醫養生

點擊上方「經典中醫守護健康」可快速關注傳承岐黃薪火,弘揚經典魅力

離騷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導讀明天(6月20日)就是端午節了。關於端午的來歷、習俗及養生知識,你又知道多少呢?讓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吧。一、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變成了「端午」。

二、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三、端午節的習俗及養生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全國各地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且在各種的慶祝活動過程中,還起到很好的中醫養生效果,讓我們來看看吧:

1.賽龍舟及養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養生效果:划船運動對「坐」班族更有益。雙槳同時劃的動作,可以使身體的雙側都得到很好的鍛煉。划船運動中的動作,對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鍛煉,提高了肌肉質量,以及協同工作能力。

划船運動過程中一般都會有腰腹的前後俯仰動作,這能很好地鍛煉腰腹部肌肉,減少腹部脂肪的效果也很明顯;對改善腰肌勞損、肌肉僵硬,以及椎間盤等健康問題,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但要注意的是,划龍舟時汗出水浸濕透衣服,結束後要儘快更換乾淨衣服,防止感受寒濕!

2.端午食粽子及養生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端午節粽子主料:

糯米: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種子,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益肺氣、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主治: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少食,腹瀉;氣虛自汗。

竹葉:甘,淡,寒。主治:熱病心煩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齦腫痛,心火織盛引起的口舌生瘡,尿少赤黃色。還可以清熱除煩:用於熱瘍煩熱,心煩不寐,小兒夜啼。

另配料可以隨意選用,有大棗、榛子、苡米、花生、蓮子、芡實.....也都有滋補保健。

所以從養生學角度看,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

粽子清香糯滑,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

所以脾胃虛弱者注意不可過多食用,吃粽子的同時,可適當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疏通胃腸蠕動,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對於糖尿病病人而言,紅豆粽和甜粽子不適合多吃。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選大米粽或五穀粽;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議不要吃肉粽、蛋黃粽等過於油膩以及脂肪、蛋白過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脹氣。另外,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吃時要細嚼慢咽,便於消化。

近日我院外科急診就接診幾例因過食粽子導致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所以粽子雖好,但也不能多吃哦!

3.佩香囊及養生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有硃砂、雄黃、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等藥物,另外再加1克丁香,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養生效果: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可以將香囊放在孩子的衣兜里或枕邊,對於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腦膜炎、麻疹等傳染病均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的功能。另外夏天氣溫高,很多人經常覺得沒胃口,在身邊放個香囊,香囊里中藥的香氣可以起到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的效果,從而能夠增強食慾。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洒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養生效果: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5、吃五黃

端午節最大的風俗就是吃,古代南京和蘇州、常州、杭州都吃『五黃』,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這就是『五黃』。在端午節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黃色食物混在一起吃。

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6、喝雄黃酒

酒醫史淵源《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認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端午節,傳統習俗有吃粽子、懸艾草、掛香囊、賽龍舟……細細品味,幾乎每個習俗都可以找到健康的根源。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我們會越來越感慨古人的睿智,他們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傳統習俗。

(文章內容及圖片轉自網路,部分內容有所調整及完善)


推薦閱讀:

肺氣通於鼻 鼻子按摩養生健全身
夏天到了,這9大養生粥,老少皆宜,不僅能養生,還能治病
【疾病診療】夏天高血壓的養生法寶
名人養生:10名百歲開國將軍的長壽之道
養生 | 它很黃,但最滋陰補陽,常吃的人賺到了!

TAG:習俗 | 中醫 | 養生 | 經典 | 端午節 | 中醫養生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