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需要一種儀式
◎張芳我們為什麼要千里迢迢趕回家過年?為什麼要「勞民傷財」辦盛大婚禮?為什麼要「興師動眾」地慶祝生辰?這些儀式,是例行公事般的繁文縟節,還是心靈休憩的港灣?下面我們請心理專家為您解讀,儀式,對我們的心理到底起著怎樣的作用。德國心理學家洛蕾利斯·辛格霍夫認為,在當代社會,有規律的重複且有象徵意義的社會活動,不管是被叫做「慶典」或是「風俗」,其實都是儀式。除了宗教儀式,還有過渡儀式(出生、結婚、死亡)、定期儀式(春節、生日、國慶節等),以及一些更個人化的日常儀式,如睡前給孩子講晚安故事,開工作例會、做年終總結等。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裡,當傳統生活所帶來的安逸感幾乎消失殆盡時,搭建出特殊心理空間的各種儀式,是修復身心的治療手段。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湯永隆則認為,緩解焦慮是儀式得以延續的心理需求之一。過去,人們會請巫師作法消除病痛,而如今卻很少見。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疾病對古人來說,是超出能力掌控的存在,對此,他們會恐懼,焦慮,於是需要一個儀式來化解心中的不確定,並寄託美好的願望。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岳曉東表示,人們在潛意識裡,都會有三種基礎心理需求,即歸因、暗示和安慰。這在各種儀式中都能找到蛛絲馬跡。很多地方過年要燒高香,為新年祈福,只要這一年風調雨順,人們就會覺得是燒香起了作用;而一旦遇到坎坷,則歸罪於沒有燒好香。說到底,這就是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歸因心態在作怪。另外,有些地方的葬禮有「做七」儀式,從心理學上說,更像是一種心理暗示,預示告別完成。安慰作用則在很多儀式中都有體現,如葬禮上的告別儀式等。過年讓歲末添喜悅眼看春節臨近,還上著班的人多半開始心裡「長草」:得想辦法趕緊買票,得帶點什麼回去給爸媽,春節期間還要安排幾個聚會……「其實,細想想還真沒什麼很期待的。現在過年就是走走形式,拜年電話少了,簡訊肯定也都是群發的;年夜飯花上一整天煎炒烹炸的少了,都偷懶去飯店;春節聯歡晚會也沒啥看頭……」最近一直泡在商場超市裡「血拚」年貨的楊先生這樣說,「但也奇怪,不走這些形式,一年還真感覺沒完,心裡就不對勁。」是的,我們再怎麼抱怨年味不那麼濃,但吃年夜飯、放鞭炮、看春晚、給壓歲錢這些過年環節我們還是會一個不落,全程跟進。湯永隆說,相傳「過年」源於人們慶祝自己沒有被惡獸「年」吃掉。而現在,注重辭舊迎新的過年,除了仍有慶祝我們還「活著」、追思祖先外,更多地被演化為集中地交流感情、增加喜悅、祈求好運的儀式。就拿放鞭炮、舞龍舞獅來說吧,本身是一種驅除「年」的手段,而現在主要是營造喜悅、熱鬧的年味。比如北京曾經禁放過鞭炮,如今也有條件地開禁了,只因為沒了鞭炮聲,這「年」過得就沒味了。沒了年味的「年」,即便過了,心裡也總會覺得缺點什麼。這就是人們潛在的心理需求在起作用。實際上,不僅是過春節,其他節日也都有著類似的存在價值。比如,西方的聖誕節同樣是在慶祝「活著」,情人節則是在向心愛的人表達情誼和祝福;而我們的「元宵節」、「中秋節」都是在給家人間的情感交流創造一個機會。婚禮讓新人更堅定結婚,應該是人生中除了出生和死亡,最重要的一個轉折。因而,即使是以「極端理性」自稱的小玉,在婚期將近時也開始動搖了,「你說吧,花一大筆錢買鑽戒有什麼用?黃金還有升值的可能,鑽石除了亮一點,就是塊石頭。可要是不買,或者買個『微鑽』對付一下,我還真對這段婚姻沒底。」中西方的傳統婚禮儀式不盡相同:中國人結婚
推薦閱讀:
※開光儀式
※江湖生意拜師儀式(轉)
※教育需要儀式感
※衡陽市十六中舉行新團員入團儀式
TAG: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