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神話故事節選1

1 渾沌之初

《山海經》記載:「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沌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鴻)也。(《西山經》)」

人的天性就喜好刨根問底、追根求源,對一切事物都想知道它最初是什麼樣子。比如,人是從哪裡來的?什麼時候有了天和地?在有天地之前又是什麼樣?我們的先祖大概也這樣問過。

在很古很古以前,人們就想知道他們所見到的一切的來歷。他們思啊、想啊、尋啊,找不到確切答案。聰明的巫師告訴人們,在一切都沒有之前,只能是混混沌沌、昏昏茫茫、懵懵懂懂、糊糊塗塗。可人們還是想,總該有個什麼最先出現的生靈吧?這倒提醒了聰明的巫師,巫師說:「是啊,最先出現的神靈,他無名無姓,琢磨不定,那就稱它『渾沌』吧。」

宇宙之大,只有一個渾沌,這渾沌必然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他的身體必然是碩大無比;他要行走,應長著六條腿六隻腳;他要飛行,應生有四扇翅膀;它來去無蹤悠忽不定,應該像他的名字一樣長得圓圓混混、像個大圓球;他不用任何交往,就不必有五官七竅;他在那麼大的宇宙空間活動,應該像紅日一樣放射著紅光目標才明顯。

這個龐然大物,這個鼓鼓囊囊,圓圓混混,渾身通紅,長著六條粗壯的腿、四扇巨大的翅膀,周身上下找不到五官面目,像個封了口的大布口袋的傢伙,它在宇宙間自由往來,到處遊逛,獨享宇宙,唯我獨尊,自命為中央大帝,取名帝鴻。但人們還是習慣叫它渾沌。

這渾沌漫無邊際地游來逛去,忽然聽到有悅耳的音樂飄來,它生來還沒有聽到過任何聲音,如此動聽的音樂真使它動情,便不由自主地循聲而去。不遠處似乎有什麼物體朝這邊遊動過來,沒等渾沌發問,來者便自報家門:「你好啊。我是南方大帝,名叫儵。」「我是北方大帝,名叫忽。我倆願與大神交朋友。」人們大概不願意混沌太孤獨,就給他找了兩個伴。

這儵與忽,一個較瘦像個大蝌蚪,一個很胖像個大水母,個頭雖無混沌那麼大,眼耳鼻口齊全,特別擅長音樂。它們一見如故,成了好朋友。渾沌請它倆留在自己身邊,非常熱情地招待了它倆。自此它們便形影不離,天天在一起歌舞玩樂,過得非常快活。

儵與忽的音樂天才得到渾沌的賞識,生活也得到渾沌的照顧,自然是非常感激。為了表示感謝,它倆很想幫渾沌做點什麼,想來想去,覺得渾沌沒有眼耳鼻口,非但不好看,也很不方便。它倆便與渾沌商量,想幫它造出五官七竅來。

朋友的一片熱誠之心使渾沌受到感動,混沌同意了。儵與忽便找來刀子鑿子等工具,日夜不停地幫渾沌造七竅。儵與忽很賣力地鑿呀挖呀,一天造出一竅,連續幹了七天七夜,為渾沌造出了雙耳、雙眼、雙鼻孔和嘴巴。它倆高興極了,為了慶祝這一成功,它倆又唱又跳,幾乎忘乎所以。

可是,混沌怎麼了?它即不唱也不舞,沒有一點動靜,它怎麼啦?這可急壞了儵與忽。推它,混沌身體龐大,推不動;喚它,任憑怎麼喊叫,也喚不醒它。

渾沌,這個自命不凡的中央大帝——帝鴻,就這樣死去了。

2 天地開闢

據古書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三五曆紀》)」

渾沌的身體,大概是經過億萬年陰陽精氣化生的,所以死而不僵。他的身體就像一個無比大的雞蛋,大雞蛋內孕育著一個新的生命。這個在渾沌體內發育生長的新生命就是盤古。

盤古在渾沌體內足足睡了一萬八千年,他醒來了,也長大了。他感到有些憋悶,睜開眼睛,怎麼什麼也看不見,他想站起來,可是四面被圍得死死的,好像被什麼東西包裹著。他大喊一聲:「我要出去!」用力撐開四壁,使勁往起站立。只聽得咔嚓咔嚓、轟隆轟隆一陣亂響,身體周圍忽然騰起了五色煙霧,煙霧迅速向四周瀰漫開去,外面的清涼之氣透了進來。霎時間盤古感覺到了清涼和爽快,盤古終於撐破渾沌站立起來了。

這盤古出生自無比龐大的渾沌之體,想必他的身驅也大得不得了。它生得高大健壯,龍首蛇尾,雙目如日月,手足如柱石。他用巨大的軀體支撐著仍有可能合攏的「蛋殼」,用力使仍粘連著的地方分離開。他站在中間,不斷的變化著自己,讓身體變得更加完善更加強壯,為了不讓「蛋殼」合攏,他的力量和身體的各種機能,在一天之中就要變化、增強九次。

盤古長得越來越高,他舉手托住的就叫做上,上為陽;他足底踏著的就叫做下,下為陰。較輕的清氣屬陽性,逐漸上浮升起,成為天;較重的濁物屬陰性,逐漸下墜沉澱,成為地。天地終於分離了。

天地雖然分離了,但是,天還嫌太重,有可能下墜,地還嫌太輕,根基不牢飄忽不定;況且,天和地仍在不斷地生長,如果不是盤古在中間支撐著,恐怕天地還會合在一起。就這樣,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每天長長一丈。盤古支撐著天地整整一萬八千年,天上升到了極高,地下沉到了極低,盤古的身軀也長得極其雄偉高大。這時候,天與地已經相距九萬里,再也不可能合攏了。

盤古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完成了開天闢地的任務,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他實在太累了,他想要休息一會兒,便伸展開四肢,輕輕鬆鬆地躺倒在大地上睡著了。盤古再也沒有醒過來,他的身體化作了大地上的山水草木。

3 燭龍銜火

《山海經》記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大荒北經》)」又:「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之下。(《海外北經》)」

盤古的軀體化為山水草木以後,他的精靈便在鐘山潛伏下來。不知又過了多少萬年,從鐘山的背陰處發出亮光,這光一天比一天亮,直到照亮了整個大地。這光亮是如何產生的呢?原來是一位名叫燭龍的神,口銜火燭在這裡為大地照亮。因為它的火燭能把大地所有陰暗的地方都照亮,所以它的名字又叫燭陰。

燭龍是盤古的靈魂化生的,它遺傳了渾沌和盤古的許多特徵。燭龍身軀碩大,身長千里,人面蛇身,全身火紅色,雙目直豎,明如日月。燭龍的本領強大,它不喝水,不吃飯,不睡覺,不喘息,如果偶爾喘息一下,就會颳起大風。它吹一口冷氣,大地上就變成寒冷的冬天;它呼一口熱氣,大地上就變成炎熱的夏天。那時候天上沒有太陽和月亮,大地上的照明只靠燭龍口銜的燭光還是不夠,於是燭龍將二目當日月,當它睜開眼睛時,就是明亮的白晝,當它閉上眼睛時,就是黑暗的夜晚。那時候,整個大地上的白天、黑夜、風雨、四季的變化,都是靠燭龍來掌握和調控的。

自從天地開闢後,東西南北各方的神仙,經常要來往於天地之間。上天之路必須經過一座天門,但那時地上雖有燭龍照亮,但天上沒有日月,到處黑洞洞一片,神仙們經常找不到天門,轉來轉去就迷路了。燭龍知道這情況後,很是同情這些神仙,便不辭辛勞,伸展自己的千里之軀,口銜火燭給天門照亮。自此,天門天路如同白晝一般,各方神仙再也不用發愁迷路找不到天門了。

眾神仙都非常感激燭龍,他們商量好,一同奏請天帝,封燭龍為鐘山之神,並將其蛇身化為龍身。

4 女媧造人

《山海經》記載:「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大荒西經》)」又:「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郭璞注)」古籍載:「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舉以為人。(《風俗通》)」

有一位女天神名叫女媧,天神的樣子,大多都是人的臉蛇的身子,女媧也是一樣。天地開闢後女媧第一個來到大地上。她看到大地上到處光禿禿的,荒山野嶺、河川乾涸、草木枯敗、黃土飛揚,一片荒涼景象。女媧很是不快,她要將大地換個模樣,讓大地繁榮起來,活躍起來,美麗起來。女媧神力無窮,一天之中能作七十次變化。只見女媧從自己身上刮下一些鱗毛膚屑,將其撒向大地,大地上頓時萬物化生,樹木花草鋪滿了山丘平原,水波蕩漾在江河湖海,山坡上奔跑著牛羊馬鹿,河海中遊動著魚蝦蟹貝,五色小鳥在林間鳴叫,翩翩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這個世界多麼美麗。

看著自己親手創造的這個美麗世界,女媧非常開心。為了大地永遠不再荒涼,女媧取了自己的一段腸,變化成十個神,教他們負責管理這個世界。十個神散布在廣大的原野上,認真地守護著一草一木,使大地永遠繁榮。但是,大地單靠這十個神來管理是遠遠不夠的,十個神散去後,這裡又只剩女媧一個,周圍仍然空空蕩蕩,冷冷清清,這世界好像缺點什麼。缺什麼呢?女媧思來想去,她忽然靈感開啟——必須要有多多的,像神一樣有活的軀體的靈魂,來充實這個世界,大地上才會真正地繁榮熱鬧起來。

於是,女媧決定造一些會思想、會說話、會跳、會跑、會舞、會笑、會遊戲、會發明創造的活體靈魂出來。用什麼造呢?自己的腸畢竟有限,造不出許多來。可身邊又有什麼呢?石太硬,草太松,水又無形……。她徘徊在水窪邊,有意無意地抓起一把黃泥,摶一摶,揉一揉,很粘實,很柔軟,可以很省力、很方便、很隨意地捏出各式各樣的形狀來。女媧便仿照自己的模樣捏了個小樣兒,吹了口氣,小樣兒就活了,舞動著雙臂,發出「人……人……」的叫聲。女媧很高興,便給他們取名就叫「人」。

這個小人,開初也是人面蛇身,拖著長長的尾巴的。因為只能爬行,站立不起來,行動很不方便,女媧才將其尾巴一分為二,做成了兩條腿,這樣小人就可以站立了。(你可知道人為什麼沒有尾巴了嗎?)女媧把小人放到地上,小人立刻蹦蹦跳跳、歡歡笑笑地舞動起來,那伶俐乖巧的樣子,甚是惹人喜愛。女媧一口氣做了很多人,小人們又跑又跳又打又鬧又呼又叫又說又笑,頓時大地上熱鬧起來了。

大地上的笑鬧聲驚動了天上的神,眾天神都來到大地上,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當他們看到女媧造的這些小人時,天神們都高興極了,他們便一起跟小人們玩耍起來。可是,正當眾天神玩得開心時,小人們卻都一個個無精打采地坐在地上不玩了。這是怎麼回事?眾天神發現,原來小人做得還不夠完善,他們五官不齊,有手無指,有腳無趾,也沒有陰陽性別的區分。眾神便一起幫忙,有的幫著造眼耳鼻口,有的幫著造眉發牙齒,有的幫著完善手指腳趾,大家又共同給小人們分別了陰陽,陰者為女,陽者為男。小人們完善了手臉,區分了男女,頓時又熱鬧起來了。他們唱啊跳啊笑啊鬧啊,不大一會兒,男女找成對兒,就各各跑散了。又只見一個空空的世界。

女媧感到這世界太大了,自己造的人太少了。為了更快地造出更多的人,女媧急不可耐地捧起一團黃泥,用力向空中揚撒開去,泥點剛一落地就立刻變成了人。這樣還是嫌慢,她又做了條麻繩,用力抽打那窪泥,濺起的泥點都變成了人。女媧不吃不喝不睡,一停不停地抽打著。她看到造出的人已經很多很多了,這才休息一下。

沒料想,有一天,忽然天塌了一個大窟窿,破碎而巨大的天體砸向大地,洪水夾雜著滾石從天窟窿里傾瀉下來,災難降臨到人間。洪水淹沒了人們居住的地方,毒蟲猛獸趁機向人們襲來。女媧辛辛苦苦造的人,一時間死傷多半。眼見這情景,女媧傷心極了。

災難仍在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要保住人們的安全,必須儘快把天上的漏洞補上,女媧決心鍊石補天。女媧尋遍東西南北中五方大山,找來了紅黃藍白黑五色美石,又向燭龍借來火精,連續鍊石七天七夜,煉成了五彩斑斕的石漿。用石漿去填補天的漏洞,來來往往反覆若干次,終於把天上的漏洞補好了。把剩餘的石漿鑲嵌在天的各處,變成了一顆顆美麗而五彩閃亮的星星,布滿了天空的各個角落。為了防止天再次塌陷,女媧去東海捉了一隻大海龜,用海龜的四隻巨足,穩穩地撐住天的四角,天再也塌不下來了。

還有那些到處肆虐的毒蟲猛獸,也必須要除掉。女媧先殺死了帶頭興風作浪、作惡多端的黑龍,又除掉了眾多兇殘的蟲獸。然後還要止住仍在泛濫的洪水,女媧就燒了很多蘆葦,用蘆葦灰堆積起來堵塞住了洪水。人們平安了,世界又變得五彩繽紛了。

女媧給人們創造了安定的生活環境,還要教會人們會生活,生活的快樂。為此,女媧製作了笙和簧,教會人們演奏音樂、唱歌跳舞、娛樂和勞作。女媧希望人們永遠不受災害的侵擾,永遠幸福的生存下去,她又教會人們男女婚配,生兒育女。從此。人類在大地上代代繁衍生息,成為世界的主人。

5 西王母祐民

《山海經》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大荒西經》)」又:「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西次三經》)」又:「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海內北經》)」

自從世界上有了人類,隨之也就有了病魔、妖孽、鬼怪、毒蟲、猛獸、災害、禍殃。人民享受快樂生活的同時,也遭受著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煎熬。因此,天帝特受命西王母,專為人民解除苦難,做人類的保護神。

西王母的樣子看起來外表很兇惡,內心卻是很和善很慈祥。她長著像豹子一樣的尾巴,老虎一樣的牙齒,披散著蓬亂的頭髮,頭戴華麗的勝冠,手執白玉神杖。她面容威嚴,聲音洪亮,呼喊聲如獅吼虎嘯,聲聞百里之外。她專管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為民祛病、消災、除惡保平安。她還嚴厲懲治那些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兇殘惡毒。

西王母的住處在昆崙山,有時也住玉山或瑤池。昆崙山高萬仞,方圓八百里,四壁陡峭,無路可通。山的四周有觸物即燃的炎山和浮不起羽毛的弱水包圍著,山的四面圍著玉石欄杆,每面有九口井九重門,每一道門都有人面、九頭、虎身的開明獸把守著。山上應有盡有,是百神所在的地方。西王母住在一個洞穴中,每天把採集來的甘露、玉精和長生果,製作成瓊漿、玉液和飴膏。玉兔和蟾蜍為西王母搗制仙藥,有紅頭頂、黑眼睛的三青鳥為西王母管理衣食生活,三足鳥伺候在西王母的跟前聽候使喚。

西王母在山上有一處蟠桃園,蟠桃每三千年開花結果一次,每到蟠桃成熟時,西王母便摘了來賞賜大家,還常請人們來共享她製作的瓊漿、玉液和飴膏。吃了蟠桃的能長壽幾千年,飲用了瓊漿的成了仙人,服食過仙藥的永遠不死。有個叫東方朔的,曾幾次偷吃西王母的蟠桃,他究竟活了多少年無人知曉,直到漢宣帝時,還有人見東方朔在會稽賣葯。

西王母愛民如子,他也特別願意幫助愛民如子、為民辦事的天神天帝。西王母曾獻白玉環休符,以助黃帝治理天下;西王母贈送不死葯,幫助羿為民除害;堯治國利民有功,西王母在獨山為他建造一處宮殿;舜仁義有大德,西王母親臨其家慰問他;大禹治水時,西王母也親自來幫助過他。

西王母為保人民太平,經常要到人間巡視,每次外出時就派開明獸看管山上的奇珍異寶。西王母每到一處,一切害人的妖孽都逃遁,人們的一切災難都解除,人民就得以太平安康。西王母保祐人民,人民愛戴西王母,人們在各處建造廟堂,把西王母塑造成美麗端莊的慈母形象,稱她為王母娘娘,年年香火供奉。

6 皇天上帝

《山海經》記載:「帝江即帝鴻亦即黃帝。(袁珂注)」古書載:「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淮南子》)」

天地開闢,分為五方,五位天帝各據一方。東方的天帝是太皞,稱作青帝,有手執圓規的木神句芒,輔佐他管理著春天;南方的天帝是炎帝,稱作赤帝,有手執秤桿的火神祝融,輔佐他管理著夏天;西方的天帝是少昊,稱作白帝,有手執曲尺的金神蓐收,輔佐他管理著秋天;北方的天帝是顓頊,稱作黑帝,有手拿秤砣的水神玄冥,輔佐他管理著冬天;中央的天帝是軒轅,稱作黃帝,有手拿繩索的土神后土,輔佐他治理四方。

據說,黃帝是自稱中央大帝的混沌帝鴻的化身,帝鴻渾然無面目,而黃帝生來就有四張臉。黃帝身居中央,四張臉分別朝向四方,可以輕易地觀察四面八方的情況。因此,黃帝是統治四方的中央天帝的最佳人選。

可是東西南北四方天帝不服管理,而且四方天帝都想奪取中央,獨霸天下。黃帝仁義,愛民如子,謀求安定,不好戰伐,試圖說服四方天帝和平共處。但四帝不聽勸說,共謀挑起戰爭,四面出兵,步步緊逼中央。

黃帝被迫無奈,只好應戰。四方天帝哪是黃帝的對手,黃帝神力無邊,只牛刀小試,不堪一擊的四帝便稀里嘩啦敗下陣來。經過這一戰,四帝自知無能,甘願臣服於黃帝之下,擁戴黃帝為至高無上的皇天上帝。

7 黃帝娶嫘祖

《山海經》記載:「黃帝妻雷(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又:「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海外西經》)」

黃帝住在天上,出入於宮殿,遊玩於崑崙,勞神於天下,時間長了也感到有些寂寞。有一天,黃帝朝大地上看了一眼,看到勤勞忙碌的人民,高高興興地穿行在山山水水、花花木木之間,一片美麗景象,真是羨慕啊!黃帝便決定到大地上去巡視一番。

黃帝出門,麻煩很多。黃鳥負責照料黃帝日常生活,要為黃帝準備外出的行裝;人面鳥身只有一條腿的畢方鳥,為黃帝備好龍車,叫六條龍來駕車;雨師和風伯忙著洒掃出行的道路;黃鳥留守看家,畢方鳥隨車聽候使喚;白天隱身、只在夜間現形、手臂相連的十六位二八神,負責為黃帝值班巡夜。準備停當便出發了。

六龍駕車,行走如飛,巡視一周,最後來到了一個叫軒轅丘的地方。軒轅丘在玉山西面四百八十里處,本是草木不生之地。有西陵氏的女兒在此種桑養蠶,名叫嫘祖。黃帝到了軒轅丘,遇到了嫘祖,見嫘祖聰穎溫情善良而又能吃苦,便愛上了她,嫘祖也喜歡上了黃帝。黃帝與嫘祖就在軒轅結了婚,並在這裡住了下來。

黃帝善於管理,嫘祖勤於勞作,日子過得很愉快。黃帝和嫘祖養育了很多兒女,兒女又養育了很多兒女,子孫代代繁衍不息,這裡變成了一個很大的國家,就叫軒轅國。黃帝的子孫中出名的就有:東海神禺虢、北海神禺強、治水英雄鯀和禹、北方天帝顓頊、絕天地通的重和黎、教人耕種的叔均等等。

嫘祖教會人們種桑、養蠶,改變了生存的環境,讓荒野變成了桑園;嫘祖又教會人們織絲、縫衣,改變了人們的習俗,人們的勤勞使日子很快富足起來。軒轅國一片繁榮景象,生在這裡的人都很長壽,一般都能活千年萬年,壽命最短的也能活到八百歲。

8 皇帝行宮

《山海經》記載:「崑崙之丘,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西山經》)」又:「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西山經》)」又:「槐江之山,實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西山經》)」又:「青要之山,實惟帝之密都,神武羅司之。(《中山經》)」

昆崙山,是黃帝建在天下最高最大的一座山,此山一直通向天庭。黃帝在山上給很多天神建了宮殿或別墅,也給自己建了一處別墅。黃帝的別墅,平時有長著人的臉面、老虎的身子、九條尾巴的神陸吾看管著,它還兼管黃帝轄區的部界和黃帝園圃花開花落的時節;全身紅色的鶉鳥,負責黃帝的服飾、生活用品和內務。這裡是黃帝經常到下界辦事和休息的地方,也是黃帝設在下界最大的一處行宮。

昆崙山位列諸神山之首,是聚居百神之地,號稱山高萬仞,實際山高萬里有餘,山頂廣八百里。山下有永不熄滅的炎山和深千尺的弱水圍繞,山高九疊,岩壁陡峭,無路可通;山上每一面有九重石門,九口陷阱,每一道門外都有九個頭、人面、虎身的開明獸把守著,每一道門內都有一口無底陷阱。人要想上去比登天還難。

昆崙山上應有盡有。山頂的中央有棵高大的稻子樹,稻米可供山上的百神以及鳥獸食用,還能給人間提供種子和食糧。山的西邊有珠樹、玉樹、璇樹,樹上棲息著鳳鳥和鸞鳥,二鳥均頭戴青蛇、胸掛紅蛇、足踏黃蛇;山的東邊有沙棠樹和琅玕樹,琅玕樹的果實是鳳凰鳥的食物,可是經常有其他鳥來偷食琅玕果,黃帝便派三頭六目、明察秋毫的離朱去看護琅玕樹,離朱領命後,就住在琅玕樹旁邊的服常樹上,離朱的三個頭輪流著睡覺和值班,一點也不敢放鬆警惕,日夜守護著琅玕樹;山的南邊有絳樹、雕、六頭蛟、蝮蛇、視肉,這視肉像塊大牛肝,長著一對小眼睛,是神仙們最愛吃的食物,奇怪的是視肉能迅速再生,切一塊,長一塊,吃了再生,生了再吃,永吃不完;山的北邊有不死樹、瑤樹、珠樹、文玉樹、玗琪樹和頭上戴冠的鳳、鸞,文玉樹結著五彩斑斕的果實,不死樹上結滿長生果,人吃了就能長生不死;山上還有清芬甘美的醴泉,泉水勝似美酒,汩汩涌流,永無息止。這昆崙山真是神仙們的樂園。

黃帝的膳宮在峚山。山上有一種柔軟的白玉,這種白玉會不斷地往外涌流玉膏,這種玉膏正是黃帝每天食用的美味佳肴。眾神門也很想享用這美味的玉膏,有時便來與黃帝爭食。峚山上有一種奇樹叫丹木,是黃帝栽種的,樹榦是紅色的,圓圓的大葉子,開五色花,結五味果,果大如瓜,味甘如飴,食之可以充饑、可以止癢、可以御火。黃帝精心培育他的丹木,每天用剩餘的玉膏澆灌丹木,每五年丹木開出五色清芬的鮮花,結出五味鮮美的果實,黃帝便將鮮果分給眾神們享用。黃帝還精心挑選玉膏和丹木的優良品種,播種在鐘山向陽的南山坡。從此,鐘山上也湧出了玉膏和長出了丹木。眾神們不再到峚山與黃帝爭食,都到鐘山去用餐。

黃帝的花園在崑崙北面的槐江山上方,是個懸浮在空中的花園,也是黃帝建在下界最大的花園。這座花園平時有神英招管理著。這個英招神長著人的臉、馬的身子、老虎的斑紋、背上生著一雙很大的翅膀,常在空中飛來飛去,發出嗷嗷地叫聲,巡視著這座花園。這座空中花園位置較高,從這裡可以觀看四面八方的美麗景色。向南望去,可以看見昆崙山,每到夜晚,昆崙山上一片輝煌;向西望去,可以看見水光連天、樹木蔥翠的稷澤,這裡是安放穀神后稷靈魂的地方;向北望去,可以看見諸毗山,雄鷹盤旋在山頭上空,槐鬼離侖住在山的中間;向東望去,可以看見高高的恆山,依類相聚的窮鬼們聚居在山的四面;向下望去,可以看見清澈的瑤水,蜿蜒通向崑崙的瑤池,有長著兩個頭、八條腿、牛的身子、馬的尾巴的無名天神,把守著這條瑤水。

黃帝還有一處秘密行宮,設在青要之山。山上有一種草叫荀草,四四方方的莖桿上開著黃花、結著紅果,人吃了它就能變得很美麗;山上有一種像野鴨子一樣的鳥,紅眼睛、紅尾巴、青色的身子,女人吃了它的肉就能生孩子。有神名叫武羅,長著人的臉、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牙齒,耳朵上戴著叮噹作響的金環,細細的腰肢,身上布滿了像豹子一樣的花紋。這個武羅神負責管理黃帝設在青要之山的秘宮。

9 帝台

《山海經》記載:「休與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狀如鶉卵,帝台之石,所以禱百神者也,服之不蠱。(《中山經》)」又:「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漿也,飲之者不心痛。(《中山經》)」 又:「鼓鍾之山,帝台之所以觴百神也。(《中山經》)」

在天上住久了的天神們很羨慕人間的生活,爭相在下界建立他們的樂園,為了方便上下於天,便選擇在高山上建立帝台。黃帝也建立了好幾處帝台,如休與山帝台,鼓鐘山帝台,高前山帝台等。

休與山帝台,台上面有很多石子,石子的形狀像鵪鶉蛋,上面有五種顏色的花紋。眾神們經常來這裡揀石子下棋,這石子慢慢都變成了五彩棋子,便起名叫帝台之棋。這些五色卵石狀帝台之棋,溫潤如軟玉,可以食用,人吃了能抵禦各種毒害和防止被人誘騙。人們稱帝台之棋為神石,經常取用此石來供奉諸神靈,祈福保平安。

高前山帝台,台上面有泉水,此水清澈而冰涼,甘美如飴,眾神常來飲用,稱之為帝台之漿。如果人喝了此泉水,永遠不會得心痛病。

鼓鐘山帝台,是黃帝經常召集眾神聚會的地方,在這裡商討、決策大事,在這裡褒獎、犒賞有功之神,在這裡用帝台之棋、帝台之漿和珍餚、美酒,宴請、招待從四面八方彙集來的天神。

黃帝建立的這些帝台,給眾神們創造了一個聚會、交流、娛樂的好場所。

10 天梯

《山海經》記載:「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皞爰過,黃帝所為。(《海內經》)」又:「肇山,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海內經》)」又:「登葆山,群巫所上下也。(《海內經》)」

上古時候,天不像現在這樣高,為了方便神仙們上下於天,黃帝造了一些高山和大樹,作為天梯。如昆崙山、肇山、登葆山等,是以山為登天之梯;如建木、若木、尋木等,是以樹為上天之梯。

昆崙山是最大的天梯,山下有炎山弱水圍繞,只有本領高強的天神才能上去。有個叫柏高的人,沿著肇山登上了天,成了神仙。還有些以採藥、製藥、行醫為業的巫人,經常於登葆山或靈山上下於天,因此她們知道很多天上的事情。這些巫人便當起了天上與人間的信息傳遞員。

在天和地的中央,黑水和青水之間,有九座被水圍繞的山丘,九丘的中央有個百鳥歌舞、百穀自生、四季如春的人間樂園,叫都廣之野。黃帝在這裡造了一棵高大的建木,這棵建木從地下一直通到天上。紫色的樹榦,直立光滑,不生旁枝;樹皮柔軟,隨手可以拉下像黃蛇、飄帶、絲巾一樣的長長的樹皮;樹頂上盤曲著九條枝,長著青色的有刺葉,開著黑色的無瓣花,結著黃色的麻皮果;地下盤錯著九條根,牢牢地固著在土石中。正午時分,樹底下看不見太陽的影子;在樹底下呼喊,聽不到聲音。

東方的天帝大皞,也叫太皞,就是人們常說的伏羲,經過此地時發現了這棵奇特的建木:「好大一棵樹,送我上天去。」便沿著建木回到了天上。這棵建木就成了伏羲上下天的天梯。其他天神爬不上建木,只好去尋找別的什麼若木、尋木當作上下天的天梯。只有具備了天帝資格的神,才能使用建木當天梯。

推薦閱讀:

【學術觀點】柳倩月:清代學統中的《山海經》序文與「神話歷史」觀之學術邏輯
《山海經》的秘密
宮立江:神話新解(1—3章山海經與龍)
地理著作《山海經》
《山海經》中的仙境、仙物與仙人

TAG:故事 | 神話 | 神話故事 | 山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