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打破剛性兌付 允許高風險產品違約
中國央行發布報告稱,應該允許一些高風險投資產品正常違約。
中國人民銀行在長達205頁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中表示,
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剛性兌付,順應基礎資產風險的釋放,讓一些違約事件在市場的自發作用下「自然發生」。增強投資者對於理財產品的風險意識,樹立「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
當理財產品出現兌付風險時,應合理界定理財發行方、渠道方和投資者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各自承擔相應的風險,以此推動理財業務回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質。
央行認為,應當有序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的理由之一是:剛性兌付增加了金融體系的整體風險,
剛性兌付導致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不匹配,誘發投資者資產配置不合理調整,抬高了市場無風險資金定價,引發了資金在不同市場間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動。資金加速流向高收益的理財和非標準化債權產品,商業銀行的存款流失,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和保險行業的資金被擠出。市場無風險利率上升,也造成藍籌股市盈率下降,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低迷。
理由之二是:剛性兌付引發投資者和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
由於長期以來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較少被打破,一些理財投資者的風險承擔意願遠低於股票、外匯、基金投資人,過於追求收益,不願自擔風險,如果不能按照預期兌付,可能擁堵機構網點,要求機構償付資金,形成社會不穩定因素。
在談及信用風險重點領域時,央行稱,
2013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保持較低水平,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和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不容忽視。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逐步進入還債高峰期,約37.5%的貸款在2013年至2015年內到期。
房地產貸款增速回升,房地產市場大幅波動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影響值得關注。
此外,部分產能過剩行業信貸風險上升,光伏、鋼鐵、船舶、平板玻璃等行業不良貸款增加較快。
針對影子銀行問題,央行表示,
加大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和產能過剩等重點風險領域的差異化監管。
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對理財資金的投向、風險撥備提出明確要求。
此外,央行也強調,需要控制銀行表外貸款風險,
將對大型金融機構建立更嚴格的監管標準,完善資本、槓桿率、流動性、風險撥備、併購投資等風險指標體系。規範跨業投資決策程序,在並表基礎上設置合理的資本充足目標,加強全面風險管理能力監管。
明確交叉性金融業務監管和風險防控的責任主體,制定業務規範和標準,建立綜合統計體系,對同類交叉性業務適用統一的監管規則,減少監管套利。加強表內外業務的風險隔離,防止表外風險向表內傳遞。
央行還對17家主要的大型銀行開展了壓力測試,結果顯示,銀行體系抵禦衝擊的能力「相對強勁。」
然而,測試結果還顯示,
銀行業需要注意來自房地產、理財產品和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
央行還警示:對於銀行同業業務的潛在風險應予以關注,
2009年初至201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納入存放同業、拆出資金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項下核算的同業資產從6.21萬億元增加到21.47萬億元,增長246%,是同期總資產和貸款增幅的1.79倍和1.73倍;納入同業存放、拆入資金和賣出回購金融資產項下核算的同業負債從5.32萬億元增加到17.87萬億元,增長236%,是同期總負債和存款增幅的1.74倍和1.87倍。遠高於同期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存款增長水平,存在一定風險隱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