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超級戰鬥機之爭——F-14D vs.F/A-18E/F

  編者按:幾乎所有投入服役的美國軍用飛機都會遭受非議並引起爭論,F/A-18E/F 「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更是如此。這次我們的兩位專家會來說明為何他們認為超級大黃蜂並不是海軍未來所需的戰機,而他們的個人背景將會加重論點的分量。

  美國海軍少將保羅.蓋爾科瑞斯特在 1985 年退役之前,有 33 年的艦載機飛行經歷,超過 6,000 小時的飛行記錄,飛過 75 種不同飛機,在 16 艘航母上著艦 962 次。越南戰爭期間,保羅曾駕駛 F-8 「十字軍」戰鬥機在東京灣執行過 167 次戰鬥任務,並獲得了 17 次戰鬥獎章。他不但指揮過艦載機中隊、航空聯隊,還曾統帥過整個太平洋艦隊的空中力量。

  鮑伯.克里斯則是一位專業的航空工程師,於 1951 年進入格魯曼公司工作,先後參與設計製造 F9F-6、XF10F-1 和 F11F-1 等飛機,以及停留在計劃中的垂直起降反潛水上飛機、陸軍的摩霍克戰場觀測機,另外還包括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和 TFX。同時鮑伯還主管了登月艙的地面模擬測試,以及導航和控制實驗。從 F-14「雄貓」戰鬥機研製計劃開始直到 1971 年,他都是項目工程主管,此後繼續擔任 F-14 的發展項目主管。

  在本文中,保羅.蓋爾科瑞斯特和鮑伯.克里斯都認為 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並不能算是「超級」戰鬥機,用它來取代 F-14D「超級雄貓」戰鬥機是錯誤的。在當前反恐的大環境下,這兩位「重量級」專家的分析更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長久以來,美國海軍航空兵內部就一種實用的「深入阻斷戰鬥轟炸機」的需求爭論不休,焦點便是 F-14「雄貓」戰鬥機與 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不過,關於「深入阻斷」的定義本身往往隨論證的需要而被改變,人們僅僅只是拿它來支持自己所支持的戰機而已,真實戰場所給出的需求定義反而被忽略了。

  經歷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迫使我們不得不去好好的定義什麼才是「能深入敵方境內進行攻擊作戰的戰機」。現在美國的許多作戰對象的周邊國家往往因為政治上的原因,使得我們的戰機必須繞道執行任務,在性能發揮到極限的情況下作戰。而美國向來依賴航母作為基地,那麼就拿打擊阿富汗的目標來說,哪一種艦載戰機會更有優勢呢?顯然,久經考驗的 F-14 雄貓把 F/A-18 大黃蜂甩在了身後。

  這個特殊的對比令我們正視有關海軍航空兵是否買對了裝備的問題,以及未來作戰可能飛越的的戰場環境。阿富汗作戰證明,艦載攻擊飛機最好應該符合以下 4 個條件:航程保證能飛抵目標;不被敵人的防空導彈或戰鬥機擊落;圓滿完成對地攻擊任務;有足夠的燃料飛回航母。

  這四條看似簡單的要求,實際上描繪出了這樣一種戰機:能夠攜帶充足的彈藥,飛上相當遠的距離,給目標狠狠地打擊,然後從防空導彈和敵機的威脅下安然返回。

阿富汗猜想

  首先聲明,因為美國政府不會告訴我們其行動的機密,所以我們拿阿富汗戰爭來舉例的時候可能需要一些合理的假設。首先,飛抵目標上空就是第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了避開諸如蠶式反艦導彈的威脅,航母戰鬥群不會冒險越過(阿曼)馬斯奎德和(巴基斯坦)阿默達巴德一線以北,差不多部署在卡拉奇以西一些,這樣飛一趟喀布爾單程就需要大約 1,327 公里。假設有 S-3 加油機的支援,F-14 在(巴基斯坦)基達和蘇庫爾之間某處加一次油,那麼就算打擊阿富汗最北的目標也沒有問題。不過要是換成 F/A-18E/F,在同一地點加油,它也飛不到喀布爾。F-14 攜帶常規攻擊裝備:4 枚 2,000 磅級的激光制導炸彈,2 枚 HARM 導彈(原文如此,但實際上現在的雄貓不能攜帶 HARM 或其他對地攻擊導彈,因為海軍未批准對其進行改造升級。)及兩枚 AIM-9「響尾蛇」導彈,外加 675 發 20 毫米炮彈和 2 個 280 加侖副油箱,不加油的活動半徑至少有 805 公里。相比而言,超級大黃蜂只能攜帶只及前者一半的炸彈,在 563 公里的半徑內活動。所以要完成一次「大黃蜂攻擊」,S-3 加油機在第一次餵飽「蟲子」之後,必須風風火火地趕回航母給自己加滿油,然後再回去跟完成任務的機隊會合,給大黃蜂再來點兒 JP-4 雞尾酒,否則它們肯定飛不回巢穴。

阿富汗上空一架「雄鷹武士」中隊的 F/A-18C 全副武裝,正在做左急轉

  為何我們如此深究任務細節呢?原因很簡單,剛準備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還以為阿富汗戰役將完全是美國空軍的表演而已,艦載機到底能派上什麼用場呢?不過研究一下地圖後可以發現,地理環境上的限制反而令艦載機,尤其是 F-14 變成了美軍僅有的選擇,而且後來的事實證明也是如此。

  當然,F-14 不是第一波打擊阿富汗目標的戰機,而是攜帶 16 枚 2,000 磅重 GPS 制導炸彈的 B-2 隱身轟炸機,從美國本土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完成任務往返飛行需要 33 小時,隨後跟上的是上一輩的戰略轟炸機——B-52 和 B-1。

  顯然,美國空軍的戰術轟炸機沒有被用在阿富汗。我們發現在沒有一個中東地區空軍基地可使用的情況下,即便提供無限次空中加油保障,空軍 F-15、F-16 也沒能夠投入使用。土耳其的基地顯然太過遙遠,空中加油點將出現在危險區域。使用土庫曼或者烏茲別克的基地也許可以,但是這樣也不能覆蓋阿富汗全境。

  現在核心問題來了,將來一段時期美國海軍有沒有合適的飛機來完成類似任務呢?或者說,至少有沒有一個合適的裝備計劃呢?說的更實際一點,這個問題的本質仍然是:新的超級大黃蜂是否合格,否則就將證明海軍走錯了方向,在未來的戰場上要吃苦頭。

海軍航空兵的歷史遺留問題

  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美國國防部長取消了 A-12 攻擊機計劃之後(原文如此,可能是指取消計劃的醞釀時間。當時的國防部長理查德.切尼(現在的美國副總統)是在 1991 年 1 月 7 日正式下令取消該計劃。另,此人如何當上國防部長不得而知,因他曾揚言反對 V-22、M1、F-16、F-14 等一系列軍備改造計劃。1991 年的晚些時候,正是切尼下令銷毀了 F-14 生產線。),我們便對海軍的「逐漸衰敗」感到憤怒。而且那個決定造成了此後一系列其它錯誤決定,類似的管理錯誤在五角大樓近 10 多年的時間裡也不曾出現!回想當年,層出不窮的海軍艦載機掀起了它們的蓋頭,造海軍機簡直是一種時尚。這裡要聲明一下,我們反對那些錯誤決策,但並不象某些海軍高官那樣,認為在那個歷史時期發展 A-12 計劃是適宜的,實際上我們不支持 A-12(譯註:他們也許想要更適合的戰機,不要跟隨空軍一起發展類似 F-117 的作戰飛機)!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本來我們都不想寫這篇文章,這大概只是給五角大樓和國會隔靴搔癢而已。但是阿富汗戰爭的現狀,令我們不得重新考慮討論這樣的話題。海軍正處在困難時期,就象站在懸崖邊上一樣危險,可能即使寫出了這篇文章也象螳臂擋車一樣無濟於事。毫不掩飾的說,我們曾經讀過那些「權威材料」,來證明海軍現在最中意的項目——F/A-18E/F 超級大黃蜂——進展如何如何順利,可是這些看似無懈可擊的報告卻與飛行員們的意見截然相反。那些飛過 F/A-18E/F 的年輕飛行員們形容它象只「不堪重負的狗」,還不如「生活在高級軍官和政客們主宰的食物鏈底層的士兵」。而此時出現的一位海軍高官的特別報告,可以說是壓死海軍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份報告出自《華盛頓內幕》一書,該書主要內容便是炫耀超級大黃蜂的第一次操作評估相當「圓滿」,並且在各處都引用海軍操作測試主管的話說,「超級大黃蜂相比其早期型號簡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除了三個章節以外:加速性、最大時速和穩定轉向性。看到這裡我們非常困惑,因為那三個特性都是決定一種戰術攻擊機存亡的關鍵能力要素。為了解決讀者的這個困惑,那位作者還引用了海軍的其他聲明稱,犧牲速度是為了滿足其他性能,而且「瘋狂的追求速度不是第一要素,除非我們仍然要面對類似前蘇聯那樣的威脅」。多麼完滿的說辭,現在沒有蘇聯了!很顯然這位作者對現代空戰本身,以及在能量轉換綜合方程中總能量的重要性一無所知。並且他看起來也完全不知道世界各地的第三世界國家,正在大量使用俄國建造的最先進戰機,中國和印度還購買了生產線並自行製造。所以俄國的空中威脅依然存在,只不過飛行員不全是俄國人罷了。

  我們的國家始終在想方設法來保衛我們的全球利益以及盟國的利益。而航母戰鬥群可以迅速又隱蔽地布置到世界各地。一旦發生危機,總統最常問的一句就是「航母在哪兒?」當目前發生的一切,讓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在未來的日子裡必定會大幅度的下降。

F-14 重拳出擊

  航母戰鬥群的防衛圈是由防空戰鬥機、區域防空巡洋艦、護衛艦,以及水下的潛艇組成,航母應該是相當安全的。在尼米茲級航母上,我們可以見到遠程戰鬥機 F-14,以及相對輕型的 F/A-18。遠程攻擊機 A-6 已經退役,但是其派生產物 EA-6B 電子戰機仍然活躍於戰場上,因為海軍和空軍都需要這種飛機。現在 F-14 可以負擔起 A-6 的攻擊任務,因為設計之初就有這方面的準備,在科索沃的表現,證明了雄貓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攻擊機,同時具備打擊指引能力——利用 LANTIRN、夜視儀、合成孔徑空地雷達——不但可以令雄貓本身攜帶的 4 枚 2,000 磅激光制導炸彈準確擊中目標,也能為隨行的大黃蜂進行目標照射,因為後者沒有類似的裝備。

一架攜帶了低空導航和夜視紅外目標指示器(LANTIRN)吊艙的 F-14 進入降落程序,該機隸屬於第 102 艦載戰鬥機中隊(VF-102 鑽石印章),隨 CV-67 肯尼迪號航母參與「南方守望行動」

  接下來我們來進行一個有趣的比對,來量化一下雄貓的具體作戰效率:一架 F-14 和一架 B-2 同樣執行在科索沃的「兩晚任務」,效果會是怎樣呢?

執行一次「兩晚任務」的打擊效率對比表
  B-2 F-14
一架次攜帶2000磅激光制導炸彈的數量 16 枚 4 枚
執行一次攻擊任務需要的時間 33 小時* 3 小時
每「兩個夜晚」的出動次數 1 5 **
一次「兩晚任務」可攜帶的炸彈總數 16 枚 20 枚
從起飛到第一枚炸彈落地時間 至少 16.5 小時 少於 2 小時

注:* 由於缺乏海外基地,B-2 要從密蘇里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 F-14的數據按照「沙漠之狐」行動計算

  根據這個表格,我們可以很輕易地證明航母戰鬥群的作戰效率。一艘尼米茲級航母(理論上)可以部署多達 24 架 F-14,按照上表計算,超過一個中隊16 架 B-2 的武器投放量。不過很不幸,F-14 的數量已經急劇減少,現在一艘航母上只有一個 F-14 中隊,10-12 架飛機。剩下的 F-14 也將在 2007 年左右全部退役,到時候誰來取代它們呢?

  答案是 F/A-18 超級大黃蜂。它有現代化的座艙,在航展上也頻出風頭,不過有效載荷/航程比只有 F-14 的 36%。即便是經過改進的量產型,最多這個數值也只能提升到 50%。這就意味著在大黃蜂全面替代雄貓的那一天,航母戰鬥群的空中打擊半徑也只有現在的一半,覆蓋面積則只有 23%。所以海軍現在抓緊研究超級大黃蜂的「夥伴加油」技術也有了正當理由。

  順便說一下,由於 KA-6 加油機也已經退役,那麼超級大黃蜂改成加油機是否合適?與官方的宣傳相反,我們發現「KF-18」之類並不是一個圓滿的解決方案。為了滿足常規作戰時的超音速性能,超級大黃蜂的主翼帶有鋸齒,展弦比也低,這對亞音速飛行是十分不利的。與 KA-6 加油機相比,起飛的有效載荷也少。同樣愚蠢的主意還有電子戰大黃蜂 EF-18,它同樣具有上述的空氣動力學矛盾(加油機和電子戰機基本上都飛在亞音速範圍,當然逃跑時可以利用一下超音速性能),外加一個負載能力問題:它的掛架到底是用來攜帶電子對抗吊艙,還是支撐足夠作戰半徑的副油箱?大肚子的 EA-6B 就沒有這些煩惱,海軍是否應該考慮再升級 EA-6,甚至用它們作為加油機?又或者重新製造「超級入侵者」呢?

  本文之初就已經說過,打擊阿富汗的恐怖主義有許多辦法,空軍的重型轟炸機狂轟濫炸但收效一般,而 F-14 和 F/A-18 組成的艦載攻擊部隊執行戰術轟炸看上去更為靈活和有效。再配合巴基斯坦上空部署的 S-3 加油機,作戰範圍可以更廣。與此同時,空軍的戰術飛機卻沒有阿富汗附近的基地可用,甚至找不到合適的空中加油地點(加油必須絕對保證在「友好的領空」)。當然,印刷成出版物的時候,事實有時候會被扭曲,一般人會被誤導。

超級大黃蜂的已知問題

  在第一次操作評估後,海軍正儘力解決 F/A-18E/F 的問題。首先,生產型 F/A-18E/F 比預定超重 1,361 千克以上,大大超過之前的 A/B/C/D 型(它們的空重僅 10 噸,而E/F型卻預定將達到 13.4 噸)。客觀的說,這已經是一種新飛機了:全新設計的主翼、機身和平尾。不過國會和國防部當年居然被海軍矇混過關,讓這種全新飛機以「改型」的名號獲得了撥款。

斯坦尼斯號航母上的一架 F/A-18C(VMFA-314 黑騎士中隊)正攜帶 2,000 磅 MK.86 JDAM 準備起飛

  另外在空戰機動(尤其是高攻角飛行)中,該機存在嚴重的「機翼下墜」問題,嘗試了各種氣動分析工具都沒有解決。最後一名試飛員發現,通過打開邊條翼和前緣襟翼交界處的排氣門吸取機翼上表面氣流,讓具有高動能的氣流由此流至機翼機身混合處,可以防止一邊的機翼比另一邊早失速。這樣機翼要麼不失速,要麼就一起失速,要出現的話比反而以前還快。這樣的做法還使得飛機震顫,接著增加機翼阻力。最後海軍認為,這樣的解決辦法仍然可以接受(經過反覆飛行測試後,發現排氣門仍未有預期的功效,因此在量產型超級大黃蜂上將會被刪除。原有問題可能還是通過飛控軟體來解決。),因為阻力和震顫都在「可接受」的範圍里,但有試飛員稱有時候飛機震的連平顯都看不清楚。

  托高阻力和超重(可能還有其他毛病)的福,F/A-18E 的加速性能弱於早期的 A 型。飛行高度也大大降低,而跨音速阻力很高。我們從海軍測試中心的一些試飛員那裡收集到如下反饋:

  有一次利用 F/A-18A 作為「追蹤機」觀察 F-14D 的測試飛行,F-14D 攜帶了 4 枚 2,000 磅炸彈,2 個 280 加侖副油箱,外加 HARM 和響尾蛇導彈各 2 枚,追蹤機只攜帶了一個機腹副油箱。然而每次飛行,追蹤機都被觀測目標甩在幾英里遠的身後,直到用盡燃料掉頭返回。而當 F/A-18E 超級大黃蜂投入測試後,還是用那架 A 型的大黃蜂追蹤,配置情況基本相似,這一次追蹤機甚至不用開滿發動機推力就可輕鬆的伴飛。

  還有一份測試結果表明,超級大黃蜂不帶任何外掛,開足加力也不能在約 3,000 米以下的空域內的平飛速度超過馬赫 1。而 F-14D 可以在這個高度達到馬赫 1.6。另外再引用一位大黃蜂飛行員的原話:「F/A-18E 比 60 年代以後的其它戰鬥機飛的都慢!」

  最諷刺的評語來自一位駕駛舊型號大黃蜂的飛行員,他曾多次伴隨超級大黃蜂進行飛行試驗:「我們飛的比它還快,飛的比它還高,直飛到它沒油!我都為它感到丟臉!」

F-14 的升級計劃

  1991 年 1 月號的《海軍航空》雜誌上,有這麼一篇文章:「自從 1930 年代俯衝轟炸機成為海軍攻擊主力以後,戰鬥機基本上只設計成空戰平台。但是 F4U 和 F6F 本身的優異性能和潛力使得它們也能被改造成攻擊機。它們都能攜帶火箭彈,2 枚 1,000 磅炸彈或副油箱。分配到快速航母上的戰鬥機比例,從1942 年的 25% 上升到了 1944 年的 50%,到 1945 年更達到了 70%。雙重任務戰鬥機的使用,使得航母在專用攻擊機數量減少的同時也不會削弱對地打擊能力。」

執行「南方守望行動」的 VF-2 捕快中隊 F-14D 雄貓,正飛越阿拉伯灣里的星座號航母,它被陽光染成了金黃色

  所以現在重新打造地獄貓 II 吧!說錯了,雄貓 II!首先,盡量收集所有退役封存的雄貓戰機;第二,重新點齊所有現役雄貓,如果可能,把伊朗買去的也弄回來(當初賣去 80 架,現在大約仍有 30 架可用);第三,將它們全部改造成 D 型。這聽起來有些瘋狂,但是格魯曼公司完全有能力做到。80 年代他們就曾把馬來西亞老舊的 A4D 修得煥然一新,要知道這些飛機並不是他們生產的!之前在格魯曼的佛羅里達聖奧古斯丁工廠也做過 A-6 的升級,設備都是現成的。只要海軍或者國防部給出經費,可以有一批最好的技術人員來完成這一改造。改造後估計可以得到現役額外的 200 多架新雄貓。當初用鈦金屬製造的翼盒很結實,根本沒有到壽限,不放心的話用真空電子焊接法可以補強。不過真的要打造「雄貓 II」,這些措施還不夠。

  這些改造進行的同時,海軍航空兵可以組織專業人馬,甚至包括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其他大學幫助設計新的 F-14 及提出預算。以下是我們設想的新 F-14 設計標準,以及日後可能的改進批次計劃:

  1.強化高價值武器的帶回能力。如果那些昂貴又沉重的高價值彈藥必須帶回母艦,現有的 F-14 降落速度還是太快了,因此需要加大機翼尺寸,配備增加升力的新襟翼-副翼結構。而電傳操縱系統可以幫助更精確地控制翼面。

  2.當副翼放下時,現有的 F-14 需要調整氣動重心以消除副翼產生的機頭下沉力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使用電傳操縱系統,配合改進的翼套小翼產生升力,抵消下沉力矩。

VF-41 黑色王牌中隊的 F-14A 正等待 KC-10 的加油。它與其他的 F/A-18 都是從企業號航母上起飛參加戰鬥任務

  3.前兩項改進使得 F-14 可多攜帶 4,500 磅(約 2,041 千克)的彈藥返航,並且著艦速度降低 12 節;而消除機頭下沉力矩後,做機動時機尾沉重感減輕,空戰機動性提高約 19%,轉向靈活性同時有所提高。而這些改進不涉及飛機主體結構,可以很輕易完成。而後續的改進批次可考慮增加內部燃料容量。

  4.由於擁有成熟的變後掠翼系統設計,F-14 這樣的大型雙引擎噴氣機的著艦速度可以低至 130 節,而以前的 F-4 鬼怪則是 145 節。相對地,變翼也帶來高速:5,000 英尺(約 1,500 米)的高度可以達到馬赫 1.35,高空則可以達到馬赫 2.51 的極速,不要忘記此時還能攜帶 4 枚麻雀導彈。

  5.為進一步提高靜不穩定性,需要重新設計飛行控制軟體。當然改進範圍要盡量控制在 F-14 現有的配重系統容許範圍內,格魯曼在 X-29 上的一些成功經驗可以很方便的借用過來。

  6.F-14 還必須進行有效的隱身改進,我們稱為「探知隱身」,主要還是指減少雷達反射信號方面,同時盡量避免犧牲載重和機動性。其實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些相關的測試工作已經在現役 F-14 上開展了,雷達信號專家知道如何去做。雖然 F-14 本身體形龐大,但是機腹半埋的掛彈設計,以及旋轉的主翼下不用攜帶額外油箱(機內載油量較高),使得其基本的雷達反射面積控制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定義完了以上基本的 F-14D 改進指標後,下面再來看看具體的改進細節:

  1.換裝 ATF 計劃的 F-119 或 F-120 發動機。測試證明,安裝 F-119 已經被證明可行,而再升級 GE 的 F-120 也未嘗不可。總之目標是使用推力達 4 萬磅(約 18,144 千克)級別的渦扇發動機。

  2.使用矢量控制噴嘴,賦予飛機超強的俯仰、橫滾和轉向控制力。

  3.超高頻天線植入增加弦展的前緣襟翼中,增強對敵方隱身飛機的探測和追蹤能力。而低頻雷達對於捕捉雷達反射面小的目標很有效,格魯曼公司在 1990 年左右就測試過類似的天線陣列。

  格魯曼 10 多年前便設想過多種 F-14D 可能的改進型號,有些方案在隱身方面有突破,也能實現上述的大部分要求,而對結構上的變動以及氣動性能影響不大。絕大多數的改進都不需要對雄貓「傷筋動骨」。

對於飛機設計的看法

  與普通商業客機一樣,戰鬥機的設計也是在一定性能指標的框架內,與基本的物理學、空氣動力學原理作鬥爭。只不過戰鬥機還需要考慮更多的指標,比如必須事先確定對於某種型號來說,是超音速性能更重要,還是亞音速下的格鬥能力,或者長時間的巡航距離優先。現在的時代更要考慮隱身與反隱身,電子對抗等問題。只有明確哪些性能是主要目標,才能設計出具有特長的達標產品。如果想要短距/垂直起降飛機,沒問題,可以造出來,但是別指望它成為一流的戰鬥轟炸機。

  而想要一種耐用的遠程戰鬥轟炸機,可以按照任務需求全新繪製草圖,也可以對現有型號進行改進。我們更支持後者的想法。可以為現役飛機改裝符合時代的先進武器、探測設備、通訊設備和電子對抗裝置,幫助飛行員掌握戰場動態,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但這終究還是需要飛行平台本身具有稱職的實力。

一架 VFA-43 藍色炸藥中隊(隸屬華盛頓號航母)的 F/A-18 正在俯衝,氣流從它的機翼上划過

  F-14 有朝一日不再出現在美國航母的甲板上,那個時候應該都是超級大黃蜂的天下,而海軍的作戰實力也會相應地下降,無法再同 80 年代的全球擴張時期相提並論。到那一天,航母不再是我們現在所敬畏的航母,總統需要的時候它們也可能力不從心。

海軍航空兵的未來

  1975 年,一架 A-7「海盜 II」攻擊機被安裝在佛羅里達州塞西爾海軍機場門口的支架上作為象徵物,支架底座上有一塊銅牌如此描述這個象徵物:艦隊的力量源泉。當年的艦載機聯隊裝備著海盜 II 和入侵者飛機,它們曾經都是真正能征善戰的攻擊武器,而這樣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復返了。歷史曾帶給我們教訓,希望海軍和政客們不要白交了學費。

  總統先生,在問航母能為你做什麼之前,請先考慮一下你能為航母做些什麼吧。

  譯者後記:F-14 愛好者可能都會覺得超級大黃蜂沒有資格取代雄貓。但也許這並非一個取代的問題,而是一種轉變,戰略思想的轉變帶來的體制轉變,生存環境使得雄貓沒有必要繼續存在下去。F-14 數量的逐步減少,很直觀的結果就是,美國航母艦載機中隊不再有單純防空的 VF 中隊,而全部變成由大黃蜂組成的 VFA 戰鬥攻擊中隊,從後勤保養和任務彈性上來說,4 個 VFA 中隊比現有的 1 個 VF 加 3 個 VFA 體制來的更有效率。儘管如譯文所說,大黃蜂腿短了,攻擊範圍縮小了,不過必須承認,在現有的單級世界下,美國海軍(航空兵)對其他國家的優勢地位並不會因此有明顯動搖,實際上變的更精簡、更實用。

  F/A-18E/F 超級大黃蜂也是一個過渡裝備,為了在現有航母編製下站好 JSF 之前的最後一班崗。未來的航母概念本身都是一個不確定因素,現階段用超級大黃蜂來填補雄貓和 JSF 之間的空白還是合格的。雖然它有前文所說的不足,但是一些不可抹殺的優點卻正符合特定時期政客和軍人的需要,最實際的便是成本控制。從它還是草圖開始,精簡成本就是最優先的指導思想,這恰好跟後來的 JSF 計劃如出一轍。冷戰結束之後,務實的心態佔據了主導地位。製造成本的降低,使得美國海軍可以採購相當的數量來彌補使用上的一些不足,同時也令海外用戶可以買的起。另外就使用成本來說,超級大黃蜂只有雄貓的三分之一不到,想當年成本問題就是令 F-14 生產線被銷毀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樣受限於成本,現役的 F-14(包括 D 型)最終都沒有再次升級到正統攻擊機的地位,無法攜帶精確指導炸彈以外的任何對地/反輻射導彈,甚至因為退役將臨,也沒有改裝發射 AIM-120 導彈的能力。

  綜合多種因素來看,冷戰後世界格局、作戰思想和戰爭環境的變化,軍費開支的限制,以及本身機體的老化,F-14 這一代的飛機開始步入夕陽時代。作為第三代戰機中最早投入實用的雄貓,第一個走下歷史舞台也沒有什麼可丟臉的,相反它象一個武林高手,闖蕩江湖多年卻最終孤獨求敗。跟前幾代戰機相比,性能上的不足反而並不是其退役的最主要因素,直到現在也沒有多少競爭對手敢說對 F-14 佔有明顯優勢。

  無論是反對還是支持超級大黃蜂的人,相信都不會否認雄貓可能是最好的艦載戰鬥機。擁有雄貓的時代,美國航母戰鬥群可能是最望而生畏的。

一架 VF-31「雄貓人」中隊的 F-14D 正飛過林肯號航空母艦上的著陸信號指揮官平台準備降落,當時林肯號正在執行「南方守望行動」

推薦閱讀:

全球戰鬥機電子戰加快邁向數字化
中國軍機總數3425架 其中戰鬥機2380架
說說那些革命性的戰鬥機座艙航電(上)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蘇-33M」多用途重型艦載戰鬥機

TAG:戰鬥機 | 戰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