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波利塔。。。文殊金剛窟
這就是林彪當時建別墅時炸了文殊金剛窟。。。文殊顯靈的地方。。。
文殊金剛窟。。。
林彪的別墅。。。
唐永淳二年(683),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密法傳入五台山時,受文殊接引,隱入金剛窟至今不返。大曆二年(767),無著禪師至五台山傳播牛頭禪時,受文殊指點,入化般若寺,留下「前三三與後三三」的神密公案。無著禪師與金剛窟金色界里月,五台山上雪。雲端獅子兒,空中霹靂舌。誰識飲牛翁,原是甘露滅。宴坐金剛窟,似踞猛虎穴。玻璃一盞茶,聊清煩惱熱。借問窟中多少人,前後三三非浪說。這是明末高僧憨山大師文殊贊中的一首,這首贊偈說的是文殊菩薩在金剛窟對唐朝無著禪師顯聖的故事。明鎮澄法師《清涼山志》有《無著入金剛窟傳》的記載:唐朝無著禪師,是浙江永嘉人,董姓。天資不凡,雄毅超群。十二歲時,依本州龍泉寺猗律師披剃,讀誦大乘經典數萬偈。天寶八年,因學修優異得到朝廷度牒;二十一歲,繼承師父道業。禪師既已精通戒律,就往南京牛頭山忠禪師處參叩禪宗心要,孜孜禪修,不廢一寸光陰。忠禪師對無著說:「你過在太聰明,就與禪法隔膜。若無此過,就能痛快契入。三世諸佛,在眾生心外,無有一法可得。若除掉虛幻的瑕翳,虛空本來清凈。」無著言下頓開法眼,徹悟心地。此後,不再湖海奔波,專慕棲息林泉。大曆二年夏,到五台山朝禮,住華嚴寺,在藏經樓前跏趺而坐,禪定三日。某日後夜,見白光自東北方向來,照無著頂,久久方隱去。無著覺身心清涼,得大法喜。凌晨尋思白光照來的方向,朝東北行去。到了樓觀谷口(今碧山寺西門),心思聖境,拜了數百拜,趺坐小睡休息。忽然聽到喝牛的聲音,看見一位老人,戴著破舊的頭巾,穿著苧麻衣服,牽牛路過無著面前。無著拜老人並問道:「老丈從哪裡來?」「山裡討糧食去了。」老人回答說。「老丈家住哪裡?」無著又問。「就在這山谷裡面。」老人又答。老人問道:「你要去哪裡?」「想去金剛窟,卻找不到門路。」無著回答說。「那先到我們家喝杯茶稍微歇息歇息吧。」老人邀請無著道。無著跟著老人朝北走了五十步左右,到了門口。老人口裡喊「均提!」有一童子應聲開門把牛牽過去,老人請無著進去。庭院平正,凈琉璃色。屋室卧具,都是世上沒有的。落坐後,老人問無著道:「你從哪裡來?」回答說:「南方。」「帶了好念珠嗎?」老人問。「只有比較粗的念珠。」無著答。「請拿給岀來看看。」老人說。無著將念珠遞給老人,老人卻說:「把你自家的拿來。」「這是我的念珠。」無著說。「若是你自家的,怎麼從南方來啊?」老人詰問道。這時,童子端兩個玻璃盞,盛滿酥蜜,一杯給無著,一杯給老人。老人舉盞問無著說:「南方有這個么?」「無。」無著回答。「無這個,拿什麼吃茶?」老人問道。無著不知如何作答。老人又問:「南方的佛法,是怎麼主持的?」無著答道:「末法時代的比丘,很少有尊奉戒律的。」老人又問:「常住多少人?」無著答:「有三百的,也有五百的」。無著問老人道:「這裡佛法,怎麼主持?」老人說:「這裡龍蛇混雜,凡聖交參。」無著又問老人:「常住多少?」老人回答:「前三三與後三三。」無著默然不解。老人又問:「你平常修行如何用功?」無著答:「般若熏心,但不得其要領。」老人說:「不得就是要領」。又問無著:「你當初出家,為求得什麼?」無著答:「欲期證得佛果。」老人說:「初心即得。」又問無著:「你多少年紀?」無著答:「三十一歲。」老人說:「你三十八,福一定到來。今天在這裡慢慢走走看看,不要把腳弄傷了。我困了,要睡覺,你請回吧。」無著央求道:「天色將晚,請您留我一宿可以嗎?」老人拒絕說:「你有個伴,這是執著,所以不能住。」無著說:「我沒有伴,也沒有貪戀執著啊。」老人說:「你既無貪戀,何必要求住這裡呢?既有貪戀期求,難道不是伴嗎?」老人又說:「你持三衣嗎?」無著答道:「受具足戒以來,常持衣缽。」老人說:「作沙門沒有什麼難,無能舍衣,你好走吧。」無著拜辭道:「我心頭有疑惑,敢請問大德,濁世眾生,善根淺薄,如何修行才能解脫?」老人即說偈道:「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說完偈,令童子送無著出門。無著問童子道:「剛才您家主人說『前三三與後三三』,是多少數啊?」 童子答道:「金剛背後的。」無著茫然無措,就作揖辭別,又問童子「金剛窟在哪裡?」童子回手一指,說:「這個是般若寺」。無著回頭,童子跟方才的房屋都不見了。只見山色蒼蒼,長林鬱郁。無著感到悲愴戀慕,久久彷徨不能自解。忽然間,無著看到祥雲四布,上有圓光,如同高懸的寶鏡,諸多菩薩的身影,隱約映射在圓光中。還有藻瓶、錫杖、蓮花、獅子等形狀。無著感到悲喜齊集,約一個時辰後,空中的境象才漸漸消失。無著異常感慨,遂說一偈:「廓周沙界聖伽藍,滿目文殊接對談。言下不知開何印,回頭只見舊山巒。」說完偈,尋路回到華嚴寺,敘述這一經歷。無著禪師後來立化在金剛窟前。金剛窟在台懷鎮花坊村後的樓觀谷左崖畔。據說它與北台頂的天井相通,是五台山最神秘的一個地方。元魏時說,文殊初來五台山時,就把三世諸佛供養之具,楞伽鬼王造的天樂一部及金紙銀書毗奈耶藏、銀紙金書修多羅藏,都藏於此。因此,在金剛窟建二層門樓一座,上層置六角轉輪藏,下層為窟門。窟旁上坡百步有文殊堂和普賢堂,樓東還有供養院。窟後建般若寺,遂形成了一進兩院的形制。宋時,金剛窟有文秘宅,窟前有文殊井,窟上有三千脊屬圍繞的等身文殊象。窟旁建太平興國寺,寺內有文殊閣、萬聖閣、金佛閣、五郎祠。文殊閣內供五方殊象、四菩薩。金佛閣內有3000金佛。五郎祠內有3000金佛。五郎祠內塑抗遼英雄、楊業第五子楊五郎像,還有一根謝榮攬、段思禮造的八十一斤重的中間有一縫隙的鐵棍,為五郎打死韓昌時所裂。這幾座寺廟於明清時屢有修葺。到1956年時,太平興國寺內還有明正統十年鑄的大鐵鐘一口及康熙五十年重修碑記等物。原有正殿3間,內有一佛十八羅漢和一尊石雕文殊;東配殿3間,內關公;本配殿3間,內供五郎。而般若寺門前還有「菩薩顯聖處」五大字石碑一通。院內有明嘉靖十七年碑記、康熙三十五年碑記,上院正殿5間,內塑橫三世佛及木雕文殊、普賢各一尊。下院金剛窟上為重檐歇山頂二層樓3間,八角藻井中的雕龍甚佳。樓上有高2米、重7000斤的銅質藥師佛一尊、四頭八臂文殊象一尊,樓下有高1.5的銅觀音、普賢象各一尊及石雕文殊象一尊,並有窟口,內供銅質佛像,其餘十餘間殿堂樓閣大部殊破。可惜,蜚聲中外的上述二寺一窟在1970年7月被林彪一夥炸毀,興建了「林彪行宮」,還名之曰:「茅蓬山莊」。現在只留下一座明代的文殊塔了。該塔為漢白玉結構,高4米,形似藻瓶,十三級相輪上為寶蓋、寶珠構成的塔剎,結實敦厚,古樸蒼勁,是一座覆缽式塔。佛陀波利入金剛窟傳時間:唐佛陀波利,北印度人。亡身徇道,偏探靈跡。及聞震旦有文殊住處,遠涉流沙,特來禮謁。以儀鳳元年,還此士。至台山南,躡虎陽領,俯仰之間,林木干雲,名花匝地,翹首五峰,生大欣慰。五體投地,向空白云:「如來滅後,眾聖潛靈,唯大聖文殊師利,大悲無盡,於此山中,激引群生,教諸菩薩。某痛恨生遭世難,不睹聖容,還涉流沙,故來瞻禮,伏望大慈,令我暫認真容,聊接慈語。」言已,悲泣,向山頂禮。忽見老人,自古中出,作婆羅門語,謂波利曰:「汝謂情存至道,還訪聖蹤,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之士,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濟眾生重惡業垢,汝持來否?」波利答曰:「貧道直來禮謁,不將經來。」老人曰:「既不講經,徒來何益,縱見文殊,豈能識之?汝當速返,取此經來,利濟此士多苦眾生,即是面見諸佛,親奉供養,豈一文殊不能見哉?」波利聞已,不勝忻盡,禮老人足。未與頭頃,忽然不見。悲喜交切,倍更虔誠,畢志捐生,復還西土,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於弘道元年,回至長安,具事上聞。高宗大悅,命日照三藏,與波利參譯。已而上賜波利絹三千匹,經留於內。波利泣奏曰:「貧道委命取經,為濟群品,非以富貴也。願陛下開一視同仁之心,而流布焉。」上閔其志,乃留唐本,還其梵文。波利講詣西明寺【山西省五台縣溝南鄉劉家莊村】,與沙門正順等再譯。譯訖,波利持其梵本,往詣五台山,入金剛窟,竟不復出。或雲,既入窟已,見光網莊嚴,聖真穆穆,雇同行在外,復出招之。未旋踵間,聖境即失,唯山穴存焉。波利遂於崖畔坐脫。其尊勝咒盛行於世。《華嚴》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間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故知金剛窟者,誠不可以聖凡境界而思議也。若波利入而不出,則是諸聖化身,權彰斯應耳。既出而坐脫,則謝斯凡累,入彼聖流矣。《清涼山志》載:「此窟為萬聖(一萬尊佛)之密宅,神、樂、曲、藏等經書收藏於此」。本來是五台山最神秘之處,有窟無寺。唐儀鳳元年(676年)印度高僧波利到此,頂禮膜拜,希望得見文殊真容,得與一文殊化身的老翁對話。波利回國取來文殊所需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以滅眾生重惡孽垢。到長安譯完此經,挾梵文本入窟不出。到如今,此窟仍不可知其根底,人或進去而不得出,被人用石獅堵死。唐大曆年間,溫州元著禪師得一老翁指點,始在此建造寺院,分上下兩院,有一尊五台山最重的(七千斤)銅藥師佛,還有文殊銅像,普賢石像。因懷疑老翁為文殊化身,遂命名寺院為般若寺,意為「智慧」,也即文殊洞。******************尊勝由來——佛陀波利唐朝時,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是罽賓國人。他懷著為教殉道的精神,到處探詢靈異的勝跡。由於聽說震旦(中原)有文殊大士的住處,特地長途跋涉,渡過流沙,要來禮拜參見。經過千山萬水,到了儀鳳元年才抵達中原。到了五台山南邊,傂陽嶺的地方,放眼望去,但見林木參天,遍地名花異草。仰頭五峰在望,心中感到非常的欣慰。於是五體投地的向著空中朝拜說:——「如來滅度以後,許多大聖菩薩都潛伏不見,只有文殊菩薩,有著無邊的大慈悲心,在這個深遠的大山裡面,激勵引度一切眾生,垂示大法。可是我自己埋怨生來遭受世上種種的磨難,卻不得一見大士的聖容。從遙遙千里而來,受盡了流沙險難之苦,特地前來瞻仰參禮,懇請大士大慈大悲,使我暫時得見您的聖容,聽到您親口的慈示!」一面說,一面情不自禁的飲泣起來。正在向山頂禮時,忽然看到一個老人,從山谷中走出來,卻用婆羅門語對他說:——「你說你情存至道,遠訪勝跡,可知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人犯戒律的多得很,現在印度有一部《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夠消滅眾生很重的罪業污垢,你帶來了嗎?」——「我只是一心要來禮拜大士,並沒有帶這部經來啊!」波利恭敬的答道。——「既然未曾帶經,空著手來有什麼益處?縱然見到了大士,又叫大士怎能知道那就是你,你是那樣的恭敬虔誠?你應當趕快回去,把我說的這部經帶來,利益濟度此土眾多苦惱的眾生,這就等於是面見了諸佛,親奉供養一樣。能這麼做到,還怕見不了一個文殊菩薩嗎?」波利聽完這一番話,心喜異常,就在老人足下頂禮,尚未將頭抬起,老人忽然不見了蹤影。於是他悲喜交集,自此加倍的虔誠,畢生立志將此四大假合的身體整個奉獻給眾生,就回到印度,求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他於永淳二年,回到長安,將以上實情向當朝皇上稟報。高宗皇帝聽了龍心歡喜,就派了高僧日照三藏法師,和波利合譯這部經典。等到經譯好了,御賜波利法師上好絹布三千疋之多。譯好的經典準備留在朝廷裡面。但波利卻悲泣著稟報說:——「貧道奉皇命委派求取經典,是為了利濟眾生,使上中下根機的有情眾生都能滅罪得度,並不圖求富貴。但願陛下能開啟一視同仁的心,自利利他,使這一部經能夠廣泛的流通,令一切眾生都能受益。」賢明的高宗憐憫他高超的利生之志,只留下譯出的唐本,把原來的梵文經典歸還給他了。波利前往西明寺,和沙門正順等再譯此經。經譯好了,波利就帶著梵文原本,去參拜五台山。——「奇怪,法師進了五台山以後,怎麼到現在還不回來?」——「是啊!有人說,他自從進了金剛窟(五台山的一個地方),就不再見他回頭了!」——「想必是已經見過文殊菩薩了吧?」——「應該是的!為要參見大士,也不知他受了多少辛苦了呢!」——「希望他這次朝聖,能有很大的收穫!」僧人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談著,中間夾雜了恭敬、欽佩、關懷、嚮往的情緒。後人傳說,波利進了金剛窟以後,就見到極大的光圈象網一樣密密的籠罩著,光網之內,正端坐著威赫莊嚴的文殊大士。這時真叫佛陀波利喜出望外。可是環顧身邊,只有自己一人,回頭看到同行的一些道友們都在外頭,所以再度出來招呼他們一同入窟朝聖。可是就在這一轉眼間,聖境卻消失了,只有原來的山穴還留存著。既已親見了文殊大士,於願已足,波利就在山岩邊揀了一個自己認為合適的地方,閉眼禪坐,漸漸入定,同道們見到他時,他已經不聲不響的坐化了。然而他所留下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從此就在娑婆世間盛行起來。《華嚴經》上有一段經頌說:「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由以上經文可知,金剛窟的聖跡,當然是不可以聖凡境界來思議的。假如說波利法師入金剛窟就不復出,那必然是諸聖化身無疑,這是權巧示現的感應了。既然出了金剛窟而坐定解脫,這就表示他辭謝了凡夫的累贅,已經超凡入聖了。親睹文殊菩薩為了在漢地弘揚佛法,攝受有緣弟子,一九八七年藏曆四月六日,法王率眾眷屬啟程朝拜五台山。這一天,五明佛學院似乎與以往不同,僧人們很早就起床了,大家都為這次遠行作最後的準備。太陽也早早地掛在無雲的碧空中,好象比往日更燦爛更耀眼。隨行眷屬有一萬多藏人,景從雲集,聲勢浩大。一部分人提前已出發,坐卡車途經塔爾寺前往五台山了。法王與一部分弟子先抵成都,朝禮峨嵋山、樂山等著名聖地,後乘機抵達首都北京。次日,法王一行人到達座落在山西省太原境內的佛教聖地-五台山。四月的五台山春色滿園,柳枝泛綠,氣候和暖,和風吹拂,處處透露著春天的氣息。此時,來自四川、青海、西藏等各省的藏族弟子信徒接踵而至,身著紅色僧衣的僧人幾乎已遍滿了整個五台山,給這座舉世聞名的聖地增添了前所未有的風采。藏族同胞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實在令人羨慕不已,而且那種隨遇而安、自在洒脫的豪放性格也委實令人感到欽佩,大部分人都是幕天席地。內地各省、市、地區的善男信女慕名而來,觀者如雲,蔚為大觀。各方面的緣起均十分吉祥,瑞相隨處可見。法王對漢、蒙為主的信士傳授了《菩提道次第攝頌》《佛子行》等法要,在佛舍利塔前,為度化一切眾生,與隨行眷眾一起念誦《普賢行願品》,並且發願:凡是與我結緣的眾生都往生極樂世界。聲音回蕩在連綿起伏的山巒間。尤其為了使寧瑪巴教法得以普遍弘揚,在五台山的五十多所寺院中塑造了寧瑪派教主鄔金第二佛蓮花生大士像。此外,還修建了文殊寶殿、宗喀巴大師殿等佛堂。自此開始正式廣泛攝受漢族為主的眷屬。本來,法王到五台山後一直住在菩薩頂上。一天,為成千上萬的信眾傳法,到了下午時分,毫無準備地搬到了善財洞。到後不久,突然不知從何處來了七個孩童。他們在法王前恭敬聆聽了佛法,之後忽然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大家對此甚感奇妙……隨後法王嚴格地閉關二十一天,在四月二十九日,清凈的顯現中,清晰瞭然地現見了三世諸佛智慧的本體文殊菩薩。他身色金黃,頭帶五佛冠,一面二臂,左手執持書函,右手高舉寶劍,雙足金剛跏趺座,圓滿報身裝束,以寂靜姿態而住。法王歡喜不已,信心倍增,隨即以金剛歌的形式寫道:「我就象一個無依無靠的小孩渴望見到母親一樣,以猛烈的信心日日夜夜地到處尋找您的蹤影,可是在此之前,卻根本不知您身在何方。今日我與數以萬計的弟眾不遠萬里、不辭勞苦,從遙遠的藏地來到此地,這完全是為了尋覓您……」並且在文殊菩薩面前立下誓願:生生世世度化沉溺於痛苦無邊輪迴中的一切苦難眾生,使他們擺脫業惑的枷鎖,獲得無上的安樂,趨入究竟的法界。在此期間,以自然覺性中流露出的智慧,不吝筆墨撰著了開顯殊勝竅訣的《忠言心之明點》等諸多論典。之後,前往《華嚴經》中明確授記文殊菩薩安住的羅岩窟山洞中閉關十四天。法王親口說:「在此期間,我日日夜夜都處於光明境界之中。」通過文殊菩薩智慧的加持,造了《文殊靜修大圓滿-手中持佛》等光前裕後的殊勝論典。與之同時,格薩爾王等護法神紛紛發誓願,竭盡全力護持協助法王弘法利生。隨行弟眾也隨其緣份現量見到了文殊菩薩的手印、文字(心咒)、寶劍等《五台山山志》中所說文殊菩薩色身的各種標誌。更為可喜的是有些利根者全然現見了自心了義的文殊怙主。攝受漢族四眾弟子小時候,法王就對文殊菩薩具有不可言表的信心,對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早已心馳神往,在這次朝拜五台山之前,依靠光明夢修法已先後三次以幻化身暢遊過此聖地。一天,在善財童子洞里,法王對眾弟子說:「我曾經在夢中三次漫遊過此聖地。有一次,我在中台金剛寺附近的一棵樹下發現了一尊破損的文殊菩薩石像,現在你們去中台尋找看是否有?」隨從侍者立即前往中台,果然在該寺附近的一棵樹下發現了一尊破損的文殊像,大家更加深信不移,後來帶回學院,現今供奉在心寶山的文殊殿中。在五台山難忘的一百多天里,法王為漢藏四眾弟子傳授了《七寶藏》等諸多顯密深法。並且為了利益將來的眾生,將許多伏藏品交付與護法神,以種種方式隱藏於此聖地,待未來時機成熟有緣者來開取,那時將饒益無邊漢地眾生。法王準備返回藏地時,漢地成千上萬的信眾情真意切地祈請法王不要離開,並且說: 「即使您現在一定要回藏地,那麼,也請您儘快地返回五台山,長久地住在這裡。」法王也滿懷深情地對他們說:「春暖花開的時節,我與布谷鳥一同來到了五台山,它為你們鳴唱動聽的歌曲,我為你們廣傳殊勝的妙法,與你們共享法樂。如今枯黃的落葉、瑟瑟的冷風告訴我們秋天已經來臨了,此時,布谷鳥要回到蒙地,我也要返回雪域。聚際必散、生際必死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雖然你們未祈求布谷鳥,但它們明年還會來此為你們鳴唱;儘管你們百般祈請,但因年邁體衰,我以後不一定有機會重遊此聖地,希望諸位行善斷惡,一心修持正法,若今生再沒有見面的機會,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必定會在極樂世界相逢。」在眾人滿懷依依不捨之情中,法王一行人揮手告別了晨霧籠罩猶如仙境般的五台山。與來時不同的是,法王的身後多了一支身著北傳佛教僧衣的漢族僧團隊伍,他們隨同法王一同返回了藏地來到五明學院,開創了漢族僧團入藏的歷史先河。自此,五湖四海的漢僧接連不斷地走入喇榮這塊廣闊的天地里,暢遊在佛法的大海中,盡情地享用法味甘露。並且不斷發展壯大,從最初的幾個人,逐漸增多,如今已成僧才濟濟擁有數百人的龐大僧團了。
推薦閱讀:
※灌頂必看 ‖ 什麼樣的人可以做金剛上師?
※罕見罕見!指甲蓋大的小金剛!好盤易刷,超贊!
※觸摸「金剛經」(28-29)
※大乘金剛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