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笑得如此燦爛!
孩子,為何你笑得如此燦爛!
---- 一個進行遊戲治療的孩子的改變
張琛琛
我們喊他小雨(化名),被他的笑容觸動是在那天他從走廊奔向遊戲室的路上。
以往我都是在遊戲室里等著媽媽把他送進來。那天他遲到了2分鐘,我在遊戲室里聽到他上樓的聲音。於是我就走到遊戲室的門口,想把他迎進來。在我打開遊戲室門的時候,我看到他媽媽在樓梯口跟他說「再見」,而他獨自跑過了7、8米長的走廊,面帶著笑容和期待向我奔過來。那一瞬間,我感到彷彿整個世界消失了,只剩下那張不生動卻無比燦爛的笑臉!
小雨現在不滿4周歲,大約4個月前他來到這裡。醫生給的初步診斷是自閉傾向,具體表現是:不會講話,只會發一些無意義的音節,但是發音器官沒有問題;很少與人有目光接觸;肢體動作不協調;面部表情單調;很少表達情感。
媽媽最開始的時候覺得他很省心,不哭不鬧,很容易帶。可是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漸漸發現他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之處,然而這個時候的小雨已經距離爸爸媽媽、距離這個世界很遠了,他獨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小雨媽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小雨送來做心理諮詢,說先做2個月看看吧。於是我們和小雨就開始了一段通向希望的未知旅程。
我們每周見3次面,每次2個小時。剛開始時,小雨看著遊戲室里的玩具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活動的範圍非常小,經常圍著一樣東西打圈跑,而且還會不時地摔倒在地上。而當他摔倒的時候卻很少哭鬧,甚至根本不會去看我。那時候的他好像是個沒有感覺的小木偶,只有在結束時看到媽媽,臉上的表情才會有一點變化,也很短暫。
慢慢地,他的探索範圍變大了,玩的玩具也多了。當我們進行到第六次時,他哭了,哭得很傷心。而我卻覺得很高興,他開始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了。
再往後,小雨會試探著向我伸出手,讓我幫他做一些他希望的事情。大概第八次的時候,我站在他身後,他轉身抱住了我。從那之後,我們在肢體上的接觸變多了。他會讓我撓他痒痒,會讓我按摩他的腳,當然,他還不會說話,但他會拉著我的手,用動作告訴我要怎麼做。當我做對了的時候,他會給我一個微笑作為獎勵!
現在我們已經共同度過近4個月了,小雨有了很大的變化。他會笑著奔跑著來到遊戲室;他會跟媽媽揮手再見;他會喊「爸爸」、「媽媽」,會有意識地發出很多音節;當他有情緒時,他會通過笑、跳、哭、鬧著表達出來;當他有壓力或感到焦慮時,他會把玩具扔到地上,會躺在地上大哭;他的肢體協調性越來越好,可以很快地爬上桌子或玩具架,可以把身體放在兩個不連續的物體上保持平衡;他會看著我的眼睛,爬到我的身上抱著我,讓我給他撓痒痒。
小雨的媽媽也告訴我們,她發現小雨有了變化,他敢和兄弟姐妹搶玩具了;他會在姐姐拿了他的東西時抗議了;他會喊姐姐的名字了。媽媽決定讓我們和小雨繼續工作,我們期待著小雨更多的變化。
很多參加過遊戲治療的孩子的家長都欣喜於孩子的積極變化,他們想知道我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麼,為什麼同樣的玩具,同樣是玩,結果卻大為不同。
如果說有什麼神奇之處的話,我想唯一的不同就是:我們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
我想這句話可能會招來家長的不滿甚至憤怒,他們會說「我們把我們的孩子當做寶貝一樣捧在手心裡,你怎麼能說我們不把他當做人來對待!」這裡說的並非指生理學意義上的人,而是心理意義上的人。
除了一些極端案例,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這是毋庸置疑。但是有多少家長能夠說「我充分尊重我的孩子,把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家長們或多或少都會把自己的希望、意願加諸於孩子身上。
「寶貝,我們學鋼琴吧,會彈鋼琴的小朋友老師會喜歡的。」
「你喜歡什麼顏色的積木?綠色?綠色不好看,還是拿藍色的吧。」
「唱首兒歌吧,《小燕子》?你確定你要唱這首嗎?媽媽覺得《小白兔》更好聽。」
「你怎麼那麼大聲!太丟人了!。」
「自己穿鞋子,怎麼那麼慢!還是我來給你穿吧。」
「想玩沙子?不行,會把手和衣服弄髒的。」
「跟叔叔阿姨問好,聲音怎麼那麼小,在家怎麼教你的!」
。。。。。。
家長們都會說他們如何如何地愛著他們的孩子。沒錯,父母往往為孩子們提供力所能及、甚至力超所及的吃穿用度,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給他們的孩子。然而這些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想要的回報。
「我把他照顧的那麼好,可是他總是讓我失望。」
「我恨不得把心都掏給他,他還是不聽我的。」
「我們給他那麼好的條件,他怎麼就是不懂事的呢?」
。。。。。。
每當家長有這種念頭和想法時,他們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孩子不是他們的附屬,不是他們用來實現自己未完成心愿的工具。
孩子是獨立於家長的單獨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感受、需要、情緒、想法和能力。所有這些並不是到18歲以後才具備的!從出生開始,孩子就已經具備擁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可能了,生理上的依賴並不能阻止他們走上心理獨立的路途。
像小雨這樣的孩子,我們並不能確定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他偏離了正常發展的軌道,但我們能夠確定的是他在周圍「正常」環境里得不到「正常」地對待,父母的期待和失望、兄弟姐妹的接納和排擠都會給他帶來壓力。當他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想法和需求的時候,往往會被否定和拒絕。時間久了,他就越來越不願意表達自己,越來越不願向父母兄弟、向這個世界展示自己。他經歷了太多與人連接的失敗,太多拒絕,太多挫折,太多高於他尚未發展出來的能力的期待。小雨越來越離不開自己的殼(癥狀),只有這樣,才是安全的!
但在兒童遊戲治療室里,我們尊重孩子的獨特,給他足夠的空間和自由來表達自己。在這裡,我們秉持著人本主義原則,承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和獨立人格,相信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和潛力來發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我們最大限度地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汽車當成宇宙飛船、可以把沙子倒在自己的衣服上、可以從小桌子上跳下來(當然是在安全保護之下)、可以把水灑在地上、可以在地上哭著打滾、可以把玩具扔到地上、可以把兒歌串到一起唱、可以用奇怪的聲調講話。。。。。。
因為我們相信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麼做有他們自己的原因(儘管他們還無法向我們說明)。同時,我們也會設置我們的界限,以保證孩子在物理和心理兩方面都足夠安全的環境里,進行遊戲,進行探索與發展。
在這樣的氛圍里,小雨從最開始的懷疑、試探到最後開始大膽地釋放自己,他正經歷著一場從未體驗過的自我探索的奇妙旅程。
在這裡,我們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除了某些安全上的考慮,我們也不會要求他們按照我們的想法遊戲,他們可以自己決定遊戲內容。我們不會主動參與到他們的遊戲中去,除非他們對我們發出邀請。
我們所做一切就是全心全意、全神貫注地陪伴!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尊重、不評價、陪伴和設限讓小雨漸漸地打開自己,找回自主感和自信心,開始慢慢地有力量、有能力、有策略地去應對來自周圍「正常」環境的壓力和挑戰,而他回報給我們的正是他那張燦爛的笑臉!
文章原載於蘇州思而優兒童心理發展中心網站:
http://www.sz-sry.com/classroomshow/C1eI88.html
作者張琛琛簡介http://www.sz-sry.com/tempshow/IyC5.html
推薦閱讀:
※【父母必知】父母常吵架 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終其一生,孩子最能記住父母的5個時刻
※一個平凡媽媽每一天的堅持,成就的是孩子不平凡的未來!
※我是這樣教導孩子孝敬父母的(事半功倍啊!)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