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精華區-文化漫談

中西文化發展到今天雖然有其共性但也存在個性的區別,有個性就必然存在衝突,有衝突才會發展壯大,只有充分了解其個性的特點,從中找出各自的不足,才能坦然面對各種文化的衝擊,構建人類文化的和諧。愛智會和文化漫談啟動[金秋論辯]活動以來,正反兩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看了一下各位網友的文章,今天本人站在中立的立場綜合了一下各位網友的觀點,發表一下本人對於中西文化的理解以及[金秋論辯]的意義之所在,期待與各位網友共同學習與提高!一。中西傳統文化的根本區別在於,中國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國思想與西方思想不同的地方,關鍵在於中國思想很早便特重視人的觀念。以孔孟開創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基本核心是依天道以立人道,而使天德流行(即上帝之德直接現身),於人性、人倫、人文之精神仁道。中國文化的精神在於一方面以天心即人心,另一方面以常人心見天心.儒家的六經是中國最早的經典,六經主要講的便是人道。中國的經典也講天,但中國古代講天,重要的是為了治曆法、明天時。這和西方或印度的宗教基本不同。自孔孟以來,中國文化更明於人禽之別,著重指明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有仁義理智四端,以此系統地確立了著重人道的根本精神。西方文化所重的是物。西方的心理學、生理學、人類學研究的雖是人,但是這種研究實際上是把人作為一種物來研究,是把人的構造當作一部活的機器來研究。至於說中國文化重道德藝術,西方文化重科學與宗教,這是更明顯不過的了。中國文化發展到周代,特別重視禮樂,這種重禮樂的精神,就是重道德和藝術的精神。孔子以六藝教人,就含有道德藝術的意義。在仁義禮智四德中,智德居於朱德,尤其表現出中國文化以道德藝術為先的精神。以藝術的眼光看自然,自然便被人空靈化,統屬於道德律之下。因此,中國古代求客觀必然的自然律動機,就得不到滋長。故而中國古代的科學與宗教也就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而西方則不同,西方自古以來所重視的都是人的理智的理性活動,西方人總是把自然作為與人相對峙的客觀對象來研究,所以西方人以求自然必然律則的科學和向外追求超越精神的宗教便自然得到特別的發展。至於中國人重人倫,西方人重個人自由的分別,這是中西文化比較中比較一致的觀點。中國人重視人倫的基本特點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特別重視忠信,不像西方人與人互相疏外。在這種倫理關係中,中國人都替對方設想,將心比心,人人都超越個人的自私心,而從對方的心中去發現自己的價值。西方文化則不然。西方文化自古以來就表現了尊重個性自由的精神。特別是到了近代,由於社會分工的過度發展,人被不斷地個體化,故而人們無不崇尚自由,因此有天賦人權、人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的口號。二。中西傳統文化特點的分析。中國文化重統,西方文化重分。在這一判斷上,中國古代社會階級的分化不明顯,個人又很容易改變職業,所以文化學術就著重統緒而忽視分類。也就是說,注重各類文化學術精神的融合而不重視文化學術的多途發展。當代中國在文化中分出宗教、政治、藝術、哲學、科學、經濟、文學等等,實際上都是西方輸入而中國樂於接受的,而不是中國文化本有的特徵。中國古代各派的學術雖然也有其所重的宗旨,如朱熹重窮理居敬,王陽明重本心良知,但這只是他們講學的重心不同,而不是表示他們主義的不同。故不同宗旨的學術文化,在中國古代常常可以互相涵攝而並存。所以,在我看來,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的融合性,或一體性。而西方文化則相反,基本特點就在於它的分殊發展。它很早就有宗教、藝術、科學、文學、哲學等等的學科分類。到了近代,這種文化學術的分類是愈分愈細,不同的主義和派別,愈來愈多,各種學術文化中的人物都喜歡各行一端,呈其所長,顯其所偏。所以西方每一時代中備文化流派的獨特精神就比較彰明顯著。如一時代的宗教,或主一神,或主多神、超神或泛神。文學中各派或為浪漫,或為寫實,或為古典。哲學中各派或倡唯心,或倡唯物。因而西方文化自始就表現出色彩斑讕的景象。中國文化以神來把握萬物,能與天地周流而轉。中國文化是自覺地求實現,而非自覺地求表現。西方文化能以理智把握事物,能得其一而不能盡其二。中國文化能隨具體事物變化,而具與之宛轉俱流之智慧,西方文化善把握普遍的概念原理.中國文化的缺點在於未能多途的發展,未來的中國文化應該吸收西方文化的精神,做到盡量的多途發展。西方文化的缺點,在於它往而不返,西方文化的未來發展如欲克服自身的問題必須學習中國文化重統的精神。既然中國文化的精神是這樣的有價值,那麼中國文化何以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時步步退守,近呼於全線崩潰?百年來,西方文化確實對中國文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但這主要表現在西方的科學思想與民主思想輸入中國所造成的問題。科學的態度是懷疑的態度,是對任何問題都要問一個為什麼,甚至對為什麼還要問一個為什麼,直至問到使人自認對他所知的東西不知道為止。在這種態度的支配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東西都經不起追問,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並不一定壞的東西都在這種追問下逐步喪失。而且,科學方法的應用,也同樣起到瓦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因為科學的方法是從事理智的分析。而理智的分析,都是從解剖和破壞對象開始的。這樣,中國文化就面臨著重建人文的問題。中國文化是一真實不虛的存在,它貫穿於中國過去的歷史中,也將貫穿於中國當前的現實歷史和未來的歷史中。既然中國文化面臨一個重建的問題,就要明白中國文化的問題之所在,中國文化的復興就需要對症下藥。1。依本成末。本即根本,即本體。末即用,即本之外在表現。中國文化在本原上,或者說在度量上,在德量上,乃已足夠,無足以過之者。中國文化所缺的是沒有充量的表現。因此,中國文化必然依本而有一多途的發展。中國文化只有立足於中國文化的根基,充分吸收西方文化多途發展的精神,才能使中國文化克服危機,走上全新的發展道路。2。今日中國文化之弊主要表現在三百年來清代學術文化使人心靈流蕩而不能凝聚,散亂而不能回歸。所以今天要復興中國文化,就必須弘揚宋明時期的心性之學,矯正清代以來的學術之偏,重新重視內聖之道的精神。從而使中國文化在宋明理學的根基上尋求多途的發展。遍觀中外歷史,每一新的創造,無不以復古為前導。在中國古代,不要說孔墨俱道堯舜,就是王安石、王莽也都主張復古,而他們都是要改革時代的。韓愈、柳宗元倡導文學復古,但他們都是開一代文風的大文學家。韓非、王充反對復古,而他們思想的價值,卻只在懷疑方面,而並不在於建樹。追逐時文的,一般都是一些輕浮之徒。西方文藝復興是復古希臘文化之古,啟蒙運動時的政治法律思想是復斯多葛派之古,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是復原始的神化歌謠之古。總之,文化發展的一般趨勢,總是以復古為革新。一切被認為復古主義的人,都是有感於當前現實的社會文化之種種弊端,而此一弊端,在距另一文化精神之前一時代,則不存在。3。馬克思主義只能作為某一政黨的精神指導思想,而不能作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指導思想。中國文化發展必須打破馬克思主義專制文化思維,建立多元的文化格局。西方民主思想是個很好的東西,但是一味只在整個文化中講民主,而不更著眼於政治學的範圍內講民主,就有可能走到抹殺社會倫理的地步,更會引起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的破壞與混亂。比如,如果僅僅重視個人的人格,則我要維護我個人的尊嚴,那麼可不可以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別人呢?雖然民主制度民主思想並不一定就是破壞社會倫理,但是提倡的附帶效果,則可能嚴重破壞中國家庭和社會倫理。於是中國文化也面臨著一個重建道德倫理的問題。在我看來中西文化的對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樹立中國文化的自信,而不是樹立中西文化的對立與相互詆毀,綜觀當今信息的時代,現代文化的發展都是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於這樣的理解我認為文化漫談的這次[金秋論辯]活動的開展是相當有意義的,為持不同觀點的網友創造了一次難得的思想交流的平台和機會。同時我也相信中華民族文化面對今天西方文化空前的衝擊,如果能夠很好地以過去的仁教去統帥和接受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思想,正像中國過去接受佛教而又超越佛教,創造出中國特色的新佛教那樣,中國文化便能戰勝西方科學與民主思想的挑戰而重建自己的新體系,重新坦然地面對世界,走向未來。
推薦閱讀:

關東文化園08
中國的人心與文化
品茗文化及其美育功能
道生無極:道家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