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學運動八十年 (7)

中國民俗學運動八十年


來源:中國民俗文化網   文章作者:佚名  點擊次數:

問他後撰寫之《婁子匡與中國民俗之整理與研究》中,文前的「婁子匡小傳」說他「民國二十一年夏與顧頡剛等人在杭州創立中國民俗學會」。婁子匡1935年1月在《浙江青年》l卷3期上撰寫的《浙江的民間文學》一文中說,婁子倫在杭州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周刊〉出15o期,陶茂康在紹興編《民間》,1931年12月出第7集,1932年8月出第12集後,從1932年10月1日起改為中國民俗學會月刊,稱2卷1期,由陶茂康、鍾做文、妻子匡編,至1934年4月出第10、11期合刊止。此外,鍾敬文在《藝風》雜誌開闢「民俗園地」( 1933一35年)10期及「民間專號」( 1933年11月15日)、「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專號」(1936年1月1日),在《民眾教育》上編「民間文學專號」、「民間藝術專號』」、「民間風俗文化專號」;馮默存在《新民》半月刊編「民間文藝專號」、「風俗特刊」,婁子匡1935年1月1日以「柳飛燕」之名接辦創刊於1917年6月I日的《婦女旬州》,19卷1號改名《婦女與兒童》,出有「婦女戀歌專號」(l卷17號)、「婚嫁習俗專號」(20卷3號)「兒童急口令專號』」(2Z卷7號)、「『朝鮮民間文藝專號」(2卷8號)、「說明神話專號」(2O卷9號),到1937年1月1日改為婁子匡編《孟姜女》月刊,出至第5期。2、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設有「民間文藝組」、「人類學民物學組」開展活動。在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大學部出版《俗物》1929年5月 3日之第3期刊有江紹原澤《關於謠俗學的幾句一般的活》及其他民俗學文章5篇。葉德均編《草野人》1931年4月25日之第5卷第3號有其《中國民俗學研究的過去和現在》重要文章; 3、1934年9月20日陳望道編《太白》半月刊,設「風俗志」欄目;4、1935年7月15日薛沛韶、李希三主編的《粵民月刊》問世。 5、1943年8月10日李白英、錢小柏在《新中國報》上創《民俗周刊》,共出至36朋。  汕頭的林培廬甚是活躍, 193o年在揭陽《東日報》創辦《民俗周刊》、31年在汕頭出不定期的《民俗》31年11月1日出《民俗周刊》1 一2O期彙刊、32年在《同日報》上出《民俗旬刊》,1937年l月 3O日廣州中大《民俗》季刊1卷2期載林培廬致楊成志信中說:弟前在汕頭主編《民俗周刊》(出至九十八期)、《民俗》不定期刊(一期)。《民間周刊》(出至二十期)、香港《民俗旬刊》(出至八期),上海〈國民周刊〉出至十期),均已送完」。  在北京:1、1931 年4 月1日,北京女師大研究所創辦了《禮俗》半月刊,共出版9期,刊有羅繩武的《民俗學之社會史的研究》等 。2、1932年3月 7日至1933年7月2日,楊堃、江紹原在北京編《鞭策周刊》,撰寫民俗學文章 ; 3、1936年 2月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恢復,《歌謠周刊》復刊,由徐芳、李素英主編,1936年4月4日至1937年6月出53期止;1936年5月16日成立「風謠學會」,由顧頡剛負責, 1936年 10月 8日至 1937年 7月 22日在南京《中央日報》出《民風周刊》共42朗,1936年11月 3日在北京《民聲報》創《民俗周刊》(只出十幾期),1937年6月6日在北京《晨報》辦《謠俗周刊》(僅出6期),三刊由顧頡剛、方紀生主持;4、吳文藻、楊堃「七七事變」前後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不少民俗學論文,楊堃所在的叫中法漢學研究所,主辦過民間新年神像圖書展覽會、出有〈漢學》等刊物,楊堃的《灶神考》即發表在1944年9月之《漢學》所一期上;5,1942年輔仁大學創辦《民俗學志》,1930年5月30日斳縣婁於匡《民俗旬刊〉第3期上載6月12日周作人給他的信說「先生在甬辦民俗學會,甚佳,華與江紹原君擬應北大研究所之招,亦辦一同樣的學會」,因周推辭不牽頭,木能實現。  約1933年到1934年時,于飛、吳演等在重慶成立「中國民俗學會四川分會」,在〈商務日報〉編《民俗周刊》;1943年9月3

推薦閱讀:

清末有多窮?國庫僅剩10個大洋,查封的國民政府都傻眼了!
韓國民宿老闆眼中的冬奧希望江陵的美能被更多人發現     錢江晚報
國民黨「黑金勢力」已經再現? | 論壇新聞 |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教學流程
各國民眾對中國的態度

TAG:中國 | 運動 | 民俗 | 民俗學 | 國民 | 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