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文化遺產解說詞
在佛香閣前
現在我們站在這座20米高,有一百級台階的石台下千萬不要望而怯步。北京的老人們常說「登上萬壽山的一百級台階就能活到一百歲」,我希望大家都能夠長壽,所以請各位努力攀登吧!
我們首先要參觀的這組建築叫轉輪藏。轉輪藏是仿照杭州法雲寺藏經閣建的。由正殿,游廊和配亭組成。正殿上還裝飾有福、祿、壽三星。配亭中有木塔,塔身周圍擺放佛經和佛龕,地下設有機關。每當帝後來此祈禱念經時,就有人鑽入地下,用力推動機關,塔上的佛經就轉動了起來,而帝後只需用手輕輕一扶,就代表了把木塔上的經書全部念了一遍。在院內,聳立著一座高大的漢白玉石碑,高9.87米。上面刻有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萬壽山昆明湖記」,記述了堆積萬壽山和開挖昆明湖的緣由。轉輪藏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下面我們就去參觀與它對稱的另一組建築。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組建築叫做五方閣,中間的那座建築叫做寶雲閣,它全部用銅鑄造而成,高7.5米,重207噸,四面有菱花隔扇,造型與結構完全和木建築一樣,是我國目前尚存的工藝最精巧,體量巨大的銅鑄品之一。在乾隆年間,每逢陰曆初一和十五,有喇嘛在此念經,為清王朝的帝後們祈禱。老北京人又把它叫做「銅亭」。這是因為英法聯軍焚毀清漪園時,寶雲閣的十扇銅窗流失海外。因為沒有了窗戶,四面漏風,只能稱其為「亭」了。1992年美國一家公司在法國巴黎發現了那些丟失銅窗後,出資收購,並捐還給了頤和園,使寶雲閣恢復了完整的容貌,展現在我們面前。寶雲閣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下面我們去參觀頤和園的標誌建築---佛香閣。
佛香閣為全園建築布局的中心,也是我國古建築樓閣代表作之一。它高41米,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我們看到一層的匾額上書有「雲外天香」四個大字,是說這裡拜佛的香氣飄到了天外,使神靈有所感悟。下面我們到閣內參觀。
進入閣內,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尊觀音像名為「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也叫「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它是銅胎貼金的,高5米,重萬斤,建於明萬曆二年。她長有12面24隻手臂,佛教信徒們認為,觀音的使命是普度眾生,她能夠心隨意念、變換多種容顏,無論百姓在哪裡受苦受難,她都難夠看到,聽到,幫助到。她頭上還有一尊小的坐佛,傳說那是觀音的老師「阿彌陀佛」,觀音把他擺在自己的頭上是對師長的一種尊敬。她腳下還踩著千瓣蓮花,它有兩個寓意,一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二是象徵佛教遠離俗塵。大家看到閣內還有八根巨大的鐵梨木巨柱支撐,從而使得佛香閣能夠從1894年復建至今,在歷經了一百多年的風雨後,依然完好的屹立在這裡。
出佛香閣院後門在山頂處
現在,請大家回頭再看昆明湖,那長長的西堤與一條短堤將昆明湖分割成三個水域,分別點綴著南湖島,藻鑒堂島和治境閣島,用以象徵海上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這種「一水三山」的造園布局,早在漢武帝修建章宮時就出現了,寄託著封建帝王祈求長生不老的幻想。據說在東海深處有三座島嶼,島上生長著一種色澤艷麗的仙草,人吃了它可以長生不老。這樣的仙境正是封建帝王所夢寐以求的。西方人信仰天主教,以為人死後可以升天堂,活著的時候看不見天堂是什麼樣子,就把教堂建得越來越高,有刺破藍天之勢,以為人死以後從這裡就可以直達天堂。而我們華夏民族則把想像中的仙境用人工變成現實,使人覺得天上也不過如此,仙境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
四大部洲
在這裡再來看萬壽山,我們可以看到一組自上而下,排列有序,金碧輝煌的建築群體,這就是後山的中心建築四大部洲,它位於萬壽山後山中部,因山順勢,就地起閣,全部建築是按佛教宇宙觀設計的,完整地體現了佛國的形象。前有須彌靈境,兩側有3米高的經幢,後有寺廟群的主體建築香岩宗印之閣。在它四周有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還有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在閣的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代表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間有兩個凹凸不同的台殿,一個代表月台,一個代表日台,象徵著日月環繞佛身。
在皇家園林中出現這座漢藏式的寺廟群,是清朝政府推崇佛教,增強中央集權和一些信仰佛教的以邊疆少數民族間聯繫以鞏固其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而建造的。
在蘇州街南門外
在參觀完前山的大部分景區後,我們接下來要參觀的是後山的建築。我們看到上面這組金碧輝煌的建築叫做四大部洲,它是一組寺廟形式的建築群,構成了「以廟代市」的造園手法。而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這處清幽寧靜的景區蘇州街。
在蘇州街內石橋上
蘇州街也叫做買賣街。它位於頤和園後湖中心,建築形式為一水兩街。大家也許會問,為什麼乾隆要在自己的皇家園林內修建這樣一條帶有江南水鄉特色的街市呢?他曾有兩個考慮,一是他六下江南,在第四次迴鑾時,大臣們就進諫說,皇太后年事已高,不適應幾千里的奔波勞累,何不在皇家園林內修建一條水街呢。二是后妃們久居深宮,不能和外界接觸,在皇家宮苑內建造這樣一條既有南方水鄉特色,又有京都韻味的商業街,他可以經常率領后妃們來此遊玩解悶。
蘇州街始建於乾隆年間,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三山五園」時,這條水街也未能幸免於難,光緒年間重修頤和園時正值國庫空虛,內憂外患時期,所以只恢復了前山的大部分景點,後山的許多景點沒有資力恢復。直到1986年,恢復甦州街的工程才全面展開。該工程根據檔案、歷史資料和專家的評定,遵照復建工作「不增不減,不擴不縮,不改不移」的十二字方針,歷經四年,於1990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新建後的蘇州街東起寅輝城關西至通雲城關蜿蜒曲折300餘米,設有多處店鋪。街中有酒樓、茶館、錢莊、當鋪等,一應俱全。街內使用清代貨幣進行交易。大家可以使用人民幣兌換成元寶和銅錢。店鋪的招牌,幌子皆為舊時模樣,再現了十八世紀中葉的商業文化。
大家看到對面的二層小樓叫攬濤樓,在一層買牌兒,二樓品茶。每當下雨的時候,坐在二樓上品茶,欣賞窗外的雨景,是多麼非常愜意的事情。蘇州街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下面大家可以自行遊覽。
澹寧堂
歡迎您遊覽頤和園的澹寧堂。澹寧堂始建於乾隆年間,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其遺址位於萬壽山北坡東麓,南倚中御路,北臨後溪河,南高北低,依山建造,跌落成兩進院落,總面積是1864平米。慈禧重修頤和園時沒有恢復,1994年我園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按原址對其進行復建,1998年首次向遊人開放。其中主要景點有雲繪軒延祿軒、隨安室、澹寧堂等軒堂,主樓的上層也就是雲繪軒,過去是以藏書為主,主樓的下面隨安室當時是乾隆的書房。復建後的澹寧堂沒有按照乾隆時期書房的原樣布展,而是在這裡展出明、清宮廷傢具。
諧趣園
園中建園是中國造園的一大特色,下面我們將要參觀的就是頤和園中著名的園中之園——諧趣園,它小巧玲瓏,結構精巧,四時有景,妙趣橫生。
諧趣園是乾隆皇帝1751年下江南時,看中了江蘇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回京後仿建的。1811年,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之意,將其改名為諧趣園。意思是說,靜趣能使人修身養性,陶冶心情。現在的諧趣園是光緒時重建的。慈禧來園居住期間,在此釣魚取樂,園內的涵遠堂是專供她休息之所。這座小園林,由臨水的十座亭、台、樓、榭和百間游廊組成,保留了江南園林的靈秀之氣。
由於諧趣園內的建築和百間游廊全部環池臨水展開,從園林分類上講,它屬於水景園。那麼,水多橋必多。這座佔地數畝的小園,卻有橋五座,而且沒有一座是重樣的,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我們將要經過的這座「知魚橋」了。小橋橋面貼水,與杭州西湖的「花港觀魚」異曲同工。這橋名來源於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和惠子的一次有趣辯論,莊子說:「你看,魚在水中來去從容,游得多快樂呀。」惠子反問道:「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莊子也反問道:「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
諧趣園在都城的皇家園林,而寄暢園是江南的私家園林。乾隆當年仿建時,並未全部照搬原樣,而是從中吸取了它的造園意境和手法,源於寄暢園但又高於寄暢園。大家不妨細細品位。
出蘇州街南門向石舫走去的路上
這裡是松堂,由此向西走,可以到達頤和園著名的景點建築----石舫。我們走的這條路,正好處在萬壽山和後湖之間,而且坡度比較平緩,是帝後們在後山後湖一帶遊玩時經常走的一條路,名叫「中御路」。「御路」是指帝王專用的道路。今天我們也在這條御路上走一走吧。這條路上遍植丁香,典雅異常,花開時節,串串丁香芬芳四溢,沁人心脾,人們也把這段路稱為丁香路。我們看到萬壽山的植物大多是四季長青的松柏。頤和園從1991年開始,根據造園立意,用了三年時間對萬壽山的山形地貌和整體綠化布局進行了徹底的治理,如今的萬壽山,滿目蒼翠,碧草如茵,三季有花,四季長青。
頤和園文化遺產解說詞
東宮門
各位遊客您好:
歡迎您來頤和園參觀遊覽,我是導遊員XX,希望我的講解能令各位滿意,使我們共同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在遊覽過程中,您將了解到頤和園悠久的歷史文化,觀賞到秀麗的湖光山色,親身體會到我們頤和園人的真誠和熱情。
頤和園始建於1750年,那時,中國的清朝正值盛世時期,疆土廣闊,國力強盛,當時執掌朝政的是清王朝第四個皇帝乾隆,他憑藉自己對中國園林的理解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以及國庫大量的存銀,以「興修水利、為母祝壽」為名,選定燕山腳下一處具有江南水鄉風韻的絕妙之處,吸收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之精華,繼承了歷代皇家園林的成就,薈萃了全國的能工巧匠,連續施工15年,建成了一座規模巨大的皇家御苑---清漪園,顯示了中國園林文化的最高成就。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漪園被入侵北京的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后下令在清漪園遺址上將其重建並改名為「頤和園」。頤和園是當今世界上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內涵最豐富的皇家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它傑出的園林藝術價值和重要的科學價值,使它成為中外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早在1961年,頤和園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頤和園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東方皇家園林文化的代表。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佔地面積290公頃,其中水面約佔四分之三,大小建築三千餘間,約七萬平方米,園林布局因功能不同劃分為朝政辦公區、帝後生活區和風景遊覽區三個部分。進入東宮門,您首先來到的是朝政辦公區,兩側對稱排列著「南北九卿房」,是清朝九卿六部值班的地方,整個院落給人一種古樸肅穆的感覺。
仁壽殿
頤和園按園林布局因功能不同劃分為政治活動區`生活居住區和風景遊覽區。我們下面要參觀的是以仁壽殿為主的政治活動區。進入仁壽殿之前我們首先要經過的是仁壽門,門上懸有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匾額,進入仁壽門,迎面而立的是一塊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我們觀其外形象一扇屏風,擋住了遊人的視線,使大家不會一進門就對園內的景色一覽無餘,這是中國造園藝術中的一種手法,叫「障景法」,因為中國的園林風景講究層層展開,引人入勝,最忌諱一覽無餘,在空間景物的設置上也常常欲揚先抑,欲露先藏。
這個漢白玉須彌座上有一尊銅製的怪獸,我們一般稱它為「麒
麟」,它生有龍頭、鹿角、獅尾和牛蹄,遍身鱗甲,還帶有火焰紋,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這種動物,但古代工匠們卻把它塑造得栩栩如生,它象徵著吉祥富貴,每逢它的出現,就預示著國泰民安。這座雄偉的殿宇就是當時頤和園的政治統治中心──仁壽殿。它始建於1750年,原名「勤政殿」,當初乾隆皇帝規定,所有皇家御苑中臨朝的正殿都叫勤政殿,意思是告誡帝王遊園時不要忘了勤理政務,嘉慶皇帝在《勤政記》里說道:「君勤則國治,怠則國危」,也就是說理政勤不勤是關係到皇帝寶座穩不穩的問題。慈禧復建頤和園時此殿改名為「仁壽殿」,這個名字來源於孔子《論語》中「仁者壽」的語句,實際上是為皇權歌功頌德,認為施仁政者可以長壽。現在殿內基本上是按原狀陳列,正中的地平床上設有紫檀木精雕寶座和御案,四周設有掌扇和香爐,每當慈禧早朝時,點蠟燭的鶴燈、燒檀香的鼎爐、燒藏香的龍抱柱就要全部燃點起來,製造出一種燈火通明、香煙繚繞的威嚴氣氛。
殿外的平台上成對擺放有銅龍、銅鳳和太平水缸,龍鳳是封建王朝皇帝和皇后的象徵,按規定殿前陳設的龍和鳳,應該是龍在中央,鳳在兩側,而這裡是鳳在中央,龍在兩側。它和清末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有關,是清末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太平水缸是宮裡用於防火的用具,講到這裡也許您會問:「北京的冬天天氣很冷,如果缸里的水結了冰怎麼辦?」其實,聰明的工匠早就想到了這一點,您看,缸下面的石頭基座上有一個開關,裡面是一個空槽,冬天就會有人將木炭放在裡面燃燒,給水缸加溫,這樣缸里的水就不會結冰了。
昆明湖
現在我們來到昆明湖畔,昆明湖是頤和園的精髓,它近220公頃的水面約佔整座園林面積的四分之三,浩瀚的昆明湖,壯麗的萬壽山,挺秀的玉泉山寶塔及西山群峰,形成了近景、中景、遠景,層次奉命。這就是我國造園藝術中 「借景「巧妙運用的典範。難怪乾隆讚美這座園林「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不遠處的小島上遍植桃柳,有一個四角重檐的亭子,是昆明湖東岸邊的一個重要點景,是觀賞湖山景色的好地方。我國有「見柳而知春」的說法,每當春天來臨之際,這裡桃花綻放,柳絲吐綠,最早向人們報告春訊,故此亭被命名為「知春亭」。
宜芸館
這裡是光緒的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館。隆裕是慈禧的侄女,慈禧把隆裕許配給光緒是為了更好的控制光緒的思想和行動。隆裕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皇太后,也是最後一位皇后。1908年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在去世前慈禧下令由溥儀來繼承皇位,隆裕為皇太后,象她當年那樣「垂簾聽政」。可惜好景不長,1912年他的皇位就被廢除了。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後,1912年,隆裕在故宮的養心殿發布詔書,宣布末代皇帝溥儀退位。結束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也結束了中國的封建社會。
玉瀾堂
我們看到這組建築別緻,環境幽雅的四合院叫玉瀾堂,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成為皇帝的寢宮,1898年在光緒支持的「戊戌變法」失敗後,這裡又成為囚禁的地方。
玉瀾堂在中國近代史上與戊戌變法有著密切的聯繫。光緒名叫愛新覺羅·載恬,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同治皇帝去世後,慈禧為了能繼續掌握政權,於是就讓當時只有四歲的光緒繼承皇位,由她再度「垂簾聽政」,直至光緒長到十九歲,慈禧才表面上同意「撤簾歸政」,但是她仍操縱實權不放。後來,慈禧和光緒在政治上發生了衝突,光緒在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推動下,想通過維新運動來改變吏治等,以挽救清王朝的腐敗統治,於公元一九八九年推行了維新變法,史稱「戊戌變法」。但變法只搞了一百零三天就被握有實權的慈禧鎮壓下去。慈禧殺害了譚嗣同等「六君子」,而光緒則被嚴密囚禁里起來,被關了整整十年。光緒被軟禁在這裡時,慈禧命人在院內砌起了許多磚牆,幾乎把玉瀾堂封閉起來,門口還有慈禧的親信太監把守,光緒象囚徒一樣生活在這裡,完全失去自由。現在東西配殿內仍保留著當年所砌的磚牆,以供遊人參觀。
德和園門前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德和園,這是當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看戲的場所。這組建築從1891年開始興建,到1895年完工,共花費了71萬兩白銀,是頤和園大型工程之一。它主要是由扮戲樓、大戲台以及慈禧看戲的頤樂殿三部分組成。其中的大戲樓構思巧妙,結構嚴謹,富麗堂皇,被譽為「京劇搖籃」。1984年9月10日,德和園以嶄新的面貌對外開放,除戲樓外,分設了七個展室,以陳列帝後生活用品為主。工作人員身著清代宮廷服飾為參觀者服務,遊人會在一種較為濃重的歷史文化氣氛中參觀遊覽。(展室講解略)
大戲樓前
這座戲樓高21米、寬17米,上下分為三層,分別是福、祿、壽三台。三層之間有天井相連,頂部有碌碌絞車牽引,舞台地板下設有地井和水井。演出時,根據劇情,演員可扮演神仙鬼怪從天上而降,從地下鑽出,上天入地,變幻無窮。另外,底部的水井還能增強演員聲音的共鳴,使演員的念白聽得清楚,唱腔顯得洪亮。
德和園大戲樓,是清宮三大戲樓之一,他與其他兩座即:故宮的「暢音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德和園的大戲樓從形式和規模上比其他兩座戲樓都要大。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古戲樓。我國京劇藝術的形成與發展和這座戲樓有著直接的聯繫。因為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後,慈禧經常讓社會上的名演員進宮表演,並給予各種支持,使京劇這門藝術得以迅速發展和完善,所以,這裡才有「京劇搖籃」之稱。
我們身後的建築就是慈禧看戲的頤樂殿。當年慈禧坐在中間的九龍寶座上,光緒皇帝坐在殿前左邊的路台上。每當慈禧看戲的時候也會賞賜一些王公大臣和她一同看戲。大臣們則跪在兩邊的走廊上看戲。演出前,還要從戲樓兩邊把角的綠柱子到正殿兩邊把角的紅柱子上拉起一條八字形的幔帳,這樣大臣們只能從戲台的側面觀看到演出,而看不到殿內的慈禧,這也就是當時的「君臣有別」。德和園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下面我們去參觀生活居住區。
樂壽堂
慈禧晚年的時候非常喜歡頤和園,每年的大部分時間她都要來避暑、休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建築就是慈禧居住過的「樂壽堂」。
這是一組前後兩進,左右各帶跨院的四合院式建築群,從外形上看,它雖然比不上法國瓦爾塞宮和帝俄東宮的雄偉,但中國古建的這種木構架結構非常有利於通風采光。夏天滿院支塔涼棚,冬天殿內燒地炕,冬暖夏涼,非常適合居住。這裡環境幽雅,生活便捷,出樂壽堂向東,可以到德和園大戲樓聽京戲,由此上山可以到景福閣觀雨,出樂壽堂西門,又能到世界上最長的人工走廊----長廊漫步。難怪慈禧太后的貼身宮女說「在北京最美的景色是頤和園,頤和園裡最好的地方當屬樂壽堂」。
這座懸有「水木自親」 匾額的穿堂殿為此院正門,門前是供慈禧御舟靠岸的碼頭,碼頭上有高達數丈的「探海燈桿」,可懸掛明燈照湖。樂壽堂階前對稱陳列著銅鶴、銅鹿、銅瓶,這是取「鹿」、「鶴」、「瓶」的諧音,寓意「六合太平」(六合即: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面)。樂壽堂內按宮廷原狀陳列,中間擺放寶座、御案、香爐。院內的這座大石叫做「青芝岫」,它又有一個不好聽的名字叫做「敗家石」。叫「青芝岫」是因為它色澤青潤,又形如靈芝,所以稱「青芝岫」。叫「敗家石」是因為在明朝有個官吏叫米萬鍾,他非常喜愛石頭,有一次他在北京的房山發現了這塊巨石,就想把它運到自己的私家花園中。他不惜人力物力,可運到路途的一半良鄉的時候就已經財力枯竭了,於是就把巨石放到了路邊,用茅草覆蓋上,想等到他有財力時再將它運回,只可惜在他臨終前,這個願望也未能達成。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在去西陵掃墓的途中發現了這塊巨石。於是想把它放到頤和園中的樂壽堂內,運到院外,卻發現這塊石頭太大了,沒辦法運進來,於是就命人拆門運石。這件事情讓乾隆的母親知道了,非常生氣。並說道:「此石既敗米家,又破我門,此石不祥」所以這塊巨石又叫做「敗家石」。
長廊
下面要參觀的是風景遊覽區,首先我們將步入頤和園中非常具有代表特色的景點-----長廊。
這裡是長廊東部的起點邀月門,「邀月」二字出自我國著名詩人李白《月下獨酌》中的「舉杯邀明月」的名句而得名。長廊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整個廊身為東西走向,全長728米,如果我們把四個柱子的空間算作一間的話,共273間。由東向西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亭。1990年,長廊又被「世界吉尼斯大全」評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畫廊。廊內外的彩畫多達14000餘幅。內容包括草木花卉,人物故事,山水風景等。其中人物故事大多出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如,《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聊齋》等,它們就如同在您面前展開的一幅歷史畫卷,在您飽覽頤和園特有的湖光山色的同時,更獲得文化修養的陶冶與啟迪。
當我們在長廊漫步時,並沒有覺得它有起伏曲折的感覺,這是因為長廊的地基隨著萬壽山南麓的地勢高低而起伏,其走向隨著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彎曲。這是建築師們巧妙地利用了四座八角重檐亭作為高低和變向的連接點的緣故。在全園建築布局中長廊具有重要作用,它使湖山之間有了一個巧妙的過渡,同時,又象一條五彩繽紛的帶子,把前山一些分散建築連在一起,構成一個排列有序的建築整體。
在園藏文物珍品展覽門前
現在我們參觀的這組建築叫清華軒,在乾隆時期,叫「羅漢堂」,是一座寺廟型建築。1860年被燒毀。光緒年間修建後,改名為「清華軒」。
現在清華軒被開闢為「園藏文物珍品館」,共設六個展室,頤和園保存的數萬件珍貴文物將輪流在這裡展出。展品包括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明、清兩代的瓷器、玉器,還有字畫等。在院內,有一座巨型石碑,高和寬均3米有餘。在石碑的正、反兩面和兩個側面,都有乾隆書寫的碑文。一篇寫的是清朝政府向新疆進軍,設法平定準葛爾叛亂一事,另一篇是平定叛亂後寫的。其它碑文,除寫「羅漢堂」外,也都有與此次西師有關。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此院時,其他都燒光了,唯獨這塊石碑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成為今天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
排雲門前
現在我們來到了萬壽山前山建築的中心部位,排雲殿佛香閣景區。這組建築是乾隆為恭祝他母親60大壽時所建的。在乾隆時期叫「大報恩延壽寺」,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慈禧於1888年重建,並改名為「排雲殿」,由於當年她建園的目的是為了她個人的頤養天年保養元氣。而這裡又是佛殿舊址不適合居住,因此她只恢復了佛香閣,轉輪藏等建築,並把排雲殿作成當年祝壽的地方。我們站在這裡從下往上望去,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排雲門,排雲殿,佛香閣均建在一條中軸線上,連成了層層升高的直線。象徵著神權的佛香閣高高在上,具有主宰一切的氣勢,而慈禧做壽的排雲殿則在軸線的中間,整個建築布局充分體現了佛經中所描繪的仙山瓊閣的天國境界,以及「君權神授」的封建正統觀念。這個景區,廊亭殿閣氣勢輝宏,它將宮廷功能、園林功能和宗教功能巧妙地組合在一起,是頤和園內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前院有金水河和用漢白玉砌成的金水橋。
慈禧的生日是農曆十月初十,每逢大壽,慈禧坐在排雲殿中間的九龍寶座上接受朝賀。當年光緒皇帝就是在這塊「萬壽無疆」的匾額下向慈禧行禮的。那麼大臣門是在哪裡行禮的呢?我們回過頭來看,以我們剛剛走過的金水橋為界。金水橋以北是一品大臣行禮的地方,以南是二品大臣。而三品以下的文武百官只能跪在排雲門外。皇后等可以步行至排雲殿內向慈禧行六肅三跪三拜禮,肅是面對的意思。
排雲殿前
我們看到門檐高懸著「排雲殿」 匾額,「排雲」二字出自晉朝詩人郭璞的「神仙排雲出,但現金銀台」的詩句,慈禧把自己比喻成為排雲而出的神仙,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現在殿內基本是按原狀陳列的,中間設有寶座,寶座兩側有兩個大型的「壽」字,它是用沉香木雕成的。沉香木是一種非常名貴的藥材,據史料記載,當時沉香木為每30兩白銀買一兩,可見是非常名貴的。這是大臣送給慈禧的生日禮物。我們看到上面還有一盞電燈,這是1903年德國負責安裝的,慈禧晚年的時候還享受過許多西洋的先進技術,如:汽車,照相,火車等等。排雲殿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我們現在就沿著爬山廊一起到佛香閣參觀。
在賅春園遺址前
乾隆時期,在萬壽山後山有不少別具一格的建築,可惜在1860年都被焚毀了。就在我們走的這段路上就有好幾處被焚毀後的建築遺址。其中有一組獨具特色的園林建築----賅春園。用造園專家的話評論,稱它是「有凸有凹,有曲有深,有懸有竣,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大家看到路左邊這個殘破的院落,就是還未來得及修復的賅春園遺址。
賅春園這一組建築,佔地約4000平方米,根據山地的高低落差,分別建有三層。第一層叫「味閑齋」,氣氛幽獨;第二層有鍾亭和主殿,境界開始擴展;第三層有清可軒和留雲;最高最深,宜於遠眺。各層之間用爬山廊或疊石踏步相溝通,利用高度和深度的差別,使建築出現了不同的空間。賅春園把亭、廊、殿、廳等多種建築形式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天然和人工渾然一體,視野開闊,意境豐富,是體現中國造園藝術的一個難得的範例。當年乾隆皇帝每年來園時,這裡是他必到之處。
在石舫岸邊
現在我們來到昆明湖畔,眼前的這艘巨大的石造船體,就是著名的石舫。石舫最初建於1755年,全長36米,船體由巨大石塊雕鑿而成,原先上面建有中式艙樓。頂部用磚雕裝飾,並採用內排水的方法,使艙樓頂上承接的雨水,通過四角的四根空心柱,由船體上的龍頭口內瀉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在這裡建造一艘石船呢?他引用了唐代著名宰相魏徵進諫李世民所用的比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是說,好的君王能夠得到百姓的擁戴,而暴君的統治必將被百姓推翻。所以乾隆皇帝建造石舫除了為觀賞昆明湖景色以外,還用來象徵清王朝的統治就像磐石般牢固。
可惜的是石舫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了,只存留下船體。我們現在看到的石舫是1893年慈禧根據法國一艘火輪加以改建,在船體兩側砌上兩個機輪,船上面建成了西洋式的艙樓。這樣一來,石舫就成為頤和園內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了。同時,慈禧還將石舫改名為「清晏舫」,寓意河清海晏,也就是天下太平的意思。
乘船游昆明湖
下面就讓我們乘船遊覽一下頤和園的湖光山色吧。
昆明湖作為頤和園的主要組成部分佔地約220公頃,是全園總面積的3/4,最初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湖泊,據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歷史了,比北京城的歷史3041年還要長。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1749年乾隆皇帝以為母祝壽、興修水利、操練水軍為名,在此大興土木建造清漪園。當年冬季,組織了上萬民工擴展湖面,深挖湖底,並把周邊一些大小不一,深淺不等的水塘,規劃建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域,使湖的深度和廣度比原來增加了兩倍,乾隆為了給母親祝壽,還把這個近3000畝的水域修成一個壽桃型的湖泊,於1751年將瓮山泊改名為昆明湖。不僅如此,昆明湖還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座人工水庫,湖水與城裡的護城河相通,巧妙地解決了水上交通、農田灌溉和園林用水的問題,是中國歷史上造園與興修水利完美結合的優秀範例。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保持其水質,維護其湖岸的完整,北京市政府於1990年底至1991年初共動用人力約20萬,機械設備百餘部,對昆明湖進行了240年來的首次徹底清淤,共清除淤泥65.5萬立方米。還清除了抗日戰爭時丟棄在昆明湖底的炸彈205枚,消除一個大隱患。這次清淤,使昆明湖平均深挖了0.5米,徹底治理了昆明湖的百年舊貌,恢復了一代名湖清澈如玉的嬌媚容顏。這項工程被專家學者們譽為是「功德無量」的壯舉。
因為時間關係我的講解到這裡就結束了,希望頤和園之行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並在不久的將來歡迎您再次來頤和園參觀遊覽,最後祝大家遊覽愉快。謝謝。
推薦閱讀:
※《名為「保護文化遺產」,實為贗品鳴鑼開道》著名鑒定專家王立軍痛斥「國寶幫」
※「二十四節氣」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讀懂這三個故事,你就懂了中國人的高級美|文化遺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