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預防要從「學好文化」做起
08-07
自殺預防要從「學好文化」做起2011-09-08 16:27:00來源:中國江蘇網[提要]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是15歲到34歲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今年9月10日「世界預防自殺日」的主題就是「多元文化社會之自殺預防」,提示我們注意世界自殺率升高的多元文化背景及優秀文化構建有利於自殺預防。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是15歲到34歲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讀了北京回龍觀醫院與國家疾病控制中心昨日再次披露的這一調查結果,誰都會感到心痛。自殺是全球性嚴重問題,每年估計有100多萬人死於自殺,各國和各種文化背景都有,在全球1/3國家中,青少年都是自殺風險最高的人群。自殺預防也是世界性難題。所以,我們也不宜對我國自殺率或青壯年人群風險高等做過度的解讀,以免引起歧義。當下,最關鍵的是如何提高我們預防自殺的能力,儘可能地減低自殺率,特別是保護好花季少年。目前,世界上提出「穿越終生的自殺預防」新理念,強調自殺預防是每一個人一輩子的事。並強調,自殺是生物、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但近年來社會多元文化對涉世不深孩子心靈的衝擊,其造成的迷茫和混亂,在自殺社會因素中漸漸凸顯。因此,今年9月10日「世界預防自殺日」的主題就是「多元文化社會之自殺預防」,提示我們注意世界自殺率升高的多元文化背景及優秀文化構建有利於自殺預防。在多元文化社會裡如何做好自殺預防?目前發現,各種嚴重心理壓力、同伴關係不良、家庭不和睦、父母教養方式不當、軀體(性)虐待,對青少年的自殺行為起著重要的「扳機」或「易化」作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嚴厲體罰、情感虐待或校園暴力侵害、恐嚇等,也可能導致受害者產生自殺意念和行為。但是,青少年是否最終選擇這種對生命的徹底「背叛」,還是由他們自己內心決定的,其中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特別與從小所受的文化教育密切有關。做好兩種教育有利於自殺預防,一是「挫折教育」,二是「生命教育」。目前,人們已深刻認識到物質條件的優厚並不與孩子的幸福感成正比。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要教會孩子除了物質外,如何在內心創造一種快活的情緒。因為,幸福既是一種外部的狀態,也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幸福狀態易來易失,如給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歡樂雀躍,但這種情緒很快消失;幸福的品質卻十分穩定,這是一種感覺良好和產生樂觀的素質。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幾乎公認,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父母和教師在培養孩子「幸福」品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挫折教育」中,應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把幸福只寄托在一種追求上,往往最終是痛苦的。這就是說,使孩子不僅能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自找幸福的本能,這樣才在任何挫折面前泰然處之,永遠樂觀。而我們現在的「挫折教育」有時更像「秀」,如「吃苦夏令營」等,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收穫。儘管導致自殺的原因很複雜。預防自殺,特別是預防孩子自殺,還要多從正面引導,要有長期的生命教育規劃。如要長期開展兒童和青少年生命化道德教育,「生命化道德教育」強調生命是教育的原點,又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我們的道德教育不僅具有社會性,而且應當具有人本性和生命性,因此,道德教育中的以人為本就必須關注生命,為了生命的更加精彩,實現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生命化道德教育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教育活動,如央視的「第一課」,讓孩子保持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培養出孩子感激、體驗、敬畏和享受生命的品質。這更是自殺預防之本。希望教育界堅持不解,認真做好。父母和社會也要積極配合,營造尊重和熱愛生命的氛圍,如電影、電視和電游的暴力分級等。當代社會文化無論如何多元,其營造的氛圍都既要鼓勵競爭,歌唱成功,也要寬容和善待失敗,使人既可以從外在的東西或忙碌獲得幸福或滿足,也能從自己內心裡「自發」獲得快樂,這才是尊重生命本質的好文化,此文化與「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接軌,當然有利於自殺預防。而我們現在相對地缺乏這類文化氛圍,成王敗寇氣氛強烈,如果孩子抗挫的「底子」不好,加上社會壓力變大,產生的焦慮則會過度和變形,甚至絕望而厭世,成為「輕生」的不良土壤。這是我們眼下特別要注意並急於改進的大問題,是「多元文化社會之自殺預防」的關鍵。(中國江蘇網:顧德寧)來源:中國江蘇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