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本質是生活美
原載於2017.2.9《徐州日報》07版
2月7日的《人民日報》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還是第一次。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亦是我們媒體人的時代擔當。
——是為寫作初衷。
從春節前紅紅火火的徐州書法家進社區、車站寫春聯、送福字,到春節期間地方專業劇院的送戲下鄉、文化惠民,再到各景點、商場里徐州香包、剪紙、麵塑售賣點的人頭攢動,傳統文化裝點下的傳統節日,讓丁酉年的春節比往年更美麗。 春節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割不斷的根脈。從臘月末到正月初,徐州市政府及各文化部門組織開展了文化惠民活動,舉辦了年俗文化節,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習俗的尊重,也是為建設「強富美高」新徐州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民俗不是僵朽的古董,而是鮮活的生活文化現象。弘揚民俗中的美好,摒棄傳統中的不合時宜,對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繼承和傳播民族傳統文化有現實而重要的意義。 春節前的本地新聞,一百掛鞭炮燃放後一分鐘內使PM2.5測試瞬間爆表的試驗,震驚和警醒了讀者。響應市環保局的倡議,少放或不放鞭炮、選擇低碳環保的方式過個歡樂健康年,成為許多市民捍衛「徐州藍」的自覺。 民俗學家段寶林教授曾說:「民俗的本質就是一種生活美」。當燃放煙花鞭炮成為污染大害而不美時,剋制和放棄便是時代趨勢。市民俗學會副會長戚雲龍老師說,民俗的傳承是一直變化發展的,從本質上看,變化只為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當良俗成為陋俗,這個習俗要麼廢除,要麼改良。今年春節徐州的鞭炮聲不能說沒有,但是今年的春節比往年安靜了許多,靜謐的感覺讓人舒心踏實。 傳統節日體現出的共享性,讓人們在節日中感受文化帶來的快樂和魅力,祥和的節日氣氛給人文化的美感和人性的關懷。上月剛剛創建成功國家4A級文化旅遊景區和榮獲2016年度「江蘇省十大新景區」的戶部山古民居(徐州民俗博物館),徐州市第五屆年俗文化節的舉辦,讓古老的戶部山充滿生機。雲龍書院春節期間的三場文化講座,尤其是初五的古琴講座,為書院增添了幾多古意與優雅。在市區的人民舞台和一些社區,簇擁台下的老年戲迷們在久違的曲調中又尋找到老徐州的味道。 《有儀式感的過年有多重要》是春節期間流傳甚廣的一條微信。貼對聯、窗花也好,聽講座、看大戲也好,亦或一大家人團聚在一起,拍一張快快樂樂的全家福,之於我們的生活都是一種儀式,它讓我們把平凡的日子過得朝氣蓬勃、富有生機。 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重點任務: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傳統文化與民俗節俗,有著天然的聯繫,以春節的名義擁抱傳統,傳承文化,弘揚新風,豐富內容,涵養民眾的審美情趣,傳統節日終將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附言
2月2日初六那天下午從人民舞台看完惠民演出的第一個節目,匆匆回到家,趕寫下上篇文章。
「民俗的本質是生活美」,這句話還是半年前在去沛縣尋訪古籍時聽到的。身為省民俗學會理事,俺其實對民俗只會看熱鬧,看不懂門道。那天我說起徐州人結婚前夜放禮花擾民的事,用了「新民俗」一詞,惹得同去的教授給俺上了一路的課。他說沒有「新民俗」一說,學界比較認可的民俗的時限是80年以上。我說就像沒有「打造文化」一說吧,歷史的存在,咋能說打造就打造涅?他說是,又說,民俗的本質是生活美,這是民俗的精髓,是民俗學家段寶林先生的定義。俺抬扛:如果不美呢?他說:美不美,是這個民俗群體自己的認識,他們認某種生活方式是美好的、快樂的,才會一代代執著地傳承。
從此記下這句話,「民俗的本質是生活美」,一句抵一萬句:民俗中有美好,有期待,有對祖先的敬重,有對儀式的執著,還有成長。
美學是倫理學之母。這是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布羅茨基在受獎演說中說過的名言。在俺看來,美也是本能,與食、色一樣不可或缺,是人類終極一生的追求。
(再啰嗦兩句,有人說見報小言論比春節那個微信同題絮語寫得好。冤哉,那個不是文章好不好,一個是台前的端莊,一個是台後的瑣碎,和演大戲一個道理。需說明的是,送戲也好,惠民演出也好,全是義演沒收入。俺期待一切美好的勞動創造,不但有價值,還有價格,需要人們心懷感激地,一邊心疼著錢,一邊恭恭敬敬、心甘情願地奉上銀子去仰視。惟如此,才是一個健康美好的生態。)
推薦閱讀:
※從銷售小白到世界500強總監,痛徹的領悟——之「銷售的本質」
※CCTV主播海霞:「竊聽醜聞」暴露西方傳媒本質
※表面上缺的是金錢 本質上缺的是觀念
※銷售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