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初與琴識丨《良宵引》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疏疏

良宵引

來自古琴中國

00:00 05:12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多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寫過:

「我喜歡黑暗。喜歡一個人在屋裡,不開燈,就那麼靜靜的待著。

或是望著窗外的月光,或是躺在床上。就那麼靜靜的,彷彿整個世界,只有我。」

以至於常常會覺得,白天和夜晚,人是會不一樣的。或許只有在岑寂的夜晚,才可以褪去白日的浮華,自己,才是自己。

直到遇見古琴,第一次聽《良宵引》,便愛上了。

龔老師彈得好聽,細膩。管先生彈得古味,曠遠。

一直覺得,琴多半時,應屬於夜裡。

且不說王摩詰「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亦或白樂天「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至少,紅樓夢中,清雅孤高的林妹妹也這麼以為。

「若要撫琴……在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平和,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八十六回·受私賄老官翻案牘寄閑情淑女解琴書》)

想想也是,在這塵世間,白日里工作應酬少不了的人情世故,滋味陳雜,不如意者十八九。只有到了夜晚,回到房間,闔上門,那方天地,是屬於自己。

然而,「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隔著亘遠的房門,我似乎聽到了嘆息。

畢竟,多數人,包括我,大多時還跳不出日間的煩惱。

所以當某時洗心滌慮,心靈祥和安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那心曠神怡的「良宵」,尤顯得格外珍貴。

且隨我把時光倒轉。

1614年,明萬曆年四十二年。

一位耳順之齡的老者——嚴天池(記住這個名字),從福建邵武知府上卸任,返回了家鄉江蘇虞山(今常熟)。

或是半世宦海沉浮,或是慣看了人世冷暖。

解甲歸田的他,開始了「老來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生活。

以琴會友,埋頭整理琴譜。

不久,一本收錄了二十二首琴曲的《松弦館琴譜》,問世。

他一定不會想到,這本閉門深齋的書籍,竟成了《四庫全書》所收的唯一明代琴譜。更不會想到,書中所批判的當時琴壇琴曲中濫填文詞的風氣,所倡導的「清、微、淡、遠」的琴學理論和審美,改變了整個古琴音樂的發展,一直影響著後世,直到今天。

這其中,《良宵引》赫然其列。正式走進了琴人的視野,開始了四百年的流傳。

「是曲雖小,而義有餘。」

「起承轉合,井井有條,濃淡合度,意味深長。」

「可謂天高氣爽,月朗星輝,彈琴味道,飲酒賦詩。指法簡便,節短韻長。」

……

這是前人,對良宵引的體會和評價。

的確,「引」字本意便是如序而稍為短簡。

相比琴曲中動則十幾分鐘的大麴,《良宵引》很短,三四分鐘,不消一盞茶的時間。

在現代出版的古琴考級書上,也只把它列入二級曲目。

可我彈好它,卻真真消磨了幾年的光景。

初學時年少,難免意盛而音燥,直到有一天,指尖的泛音,沉靜且穩足,指下的吟猱,濃淡而相諧,我知道,那久別的夜幕,終徐徐而落。

「庭院深深,月色皎潔,鎖窗篆香裊裊,吹滅燈燭,牆外幾聲更夫的號子,和著遙遙傳來寺里的鐘磬……」

闔目冥想,像極了蘇子瞻《承天寺夜遊》。

「幾時歸去,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是呵,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

「人生不富即貧窮,光陰易過閑難得。」老來的白樂天似乎悟出了人生的真諦。

不妨,讓我們靜下來,做個閑人吧。

至少,在坐下彈琴的那一刻。

「一聲入耳里,萬事離心中。」

辛酉年初一丑時


推薦閱讀:

有一種庭院,叫做下沉庭院!
庭院噴泉布局的風水講究
夏季別墅花園設計和庭院園林設計中怎麼驅蚊
80款極簡庭院,不止是一個院子

TAG:庭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