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近20年的美國「十佳小說」

Listverse.com是一個專門評選「十佳」的網上資料庫,在西方深受人們的歡迎,其在人文社科及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十佳」評選為廣大讀者所認可和接受。2010年10月,該網站評選出了美國最近20年來的「十佳小說」。這些小說可以說是自1990至2010這20年間在美國為人所公認的十部最佳作品。其中有幾部為中國學術界所熟知,但有一些還沒有中譯本,學術界少有研究,讀書界也缺乏了解。本文對這十部作品做一簡要介紹,以饗讀者。

這「十佳小說」按排列順序是:《無盡的玩笑》;《煙樹》;《奧斯卡·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強震》;《吸引法則》;《路》;《愛不再回來》;《書頁之屋》;《搏擊俱樂部》;《火炬之樂》。

排在第一位的《無盡的玩笑》(InfiniteJest,1996)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美國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FosterWallace,1962-2008)。他是著名的小說家、隨筆作家和大學教授,一生出版了三部小說、三部短篇小說集,發表了大量的隨筆及其他文章,獲得過多項文壇大獎。「無盡的玩笑」,是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劇中所說的一句話。故事的大背景是未來的「北美國」(NorthAmerica)——一個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聯合組成的北美洲國家組織,主要場景設在波士頓郊區。小說主要圍繞一份丟失了的電影膠片展開,而這部電影的名字就是《無盡的玩笑》,是大師因卡恩丹扎自殺前的驚世之作。凡是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無不為之沉迷,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觀看,覺得除此之外,人生了無生趣。魁北克的分裂分子極力想要獲得電影帶的原版,目的是用以協助其恐怖活動來對付美國;而美國是竭力要截獲整個電影膠片的母帶,目的是防止電影的大範圍傳播和維護北美國的穩定。一場爭奪電影膠片的大戰就此開始。沉溺上癮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其中包括毒品成癮、嗎啡成癮、喝酒成癮、性愛成癮、運動成癮、潔癖等,均在故事中有所體現。很多讀者認為,這部小說對於毒癮發作的描述,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小說類和非小說類作品中最真實的記錄。

由於華萊士在2008年自殺身亡,他的這第二部長篇《無盡的玩笑》遂成了他的代表作。該小說曾經榮登美國多家「最佳圖書」榜單,並被美國《時代》周刊選入「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百本英語小說(1923-2006)」。華萊士本人更是被譽為「過去二十年最具影響力和創新精神的小說家」之一。將華萊士推為這份榜單的第一名,可謂實至名歸。

《煙樹》(TreeofSmoke,2007)是一部有關越南戰爭的小說,時間跨度長達20年,但故事主要發生在1963至1970年間。小說講述了美國中情局特工斯基普·桑茲同他的叔叔弗朗西斯·桑茲一起如何在越南戰爭中實施代號為「煙樹」的間諜計劃。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還包括寡居的加拿大女護士、普通士兵比爾和詹姆士兄弟、一個菲律賓的牧師、越南殲敵機飛行員、來自德國的暗殺者和反越共分子約翰·韋恩。作者正是通過每個人物的不同視角,探討了越南戰爭的實質,再現了戰爭對人類靈魂的影響。

《煙樹》曾經獲得美國國家圖書最佳小說獎,小說的作者丹尼斯·約翰遜(DenisJohnson)是美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現年62歲。他的代表作還有短篇小說集《耶穌之子》(Jesus』Son,1992)。

列在第三位的作者是朱諾·迪亞茲(JunotDiaz),這位多米尼加裔美國作家、短篇小說家和教授現年43歲,目前在美國名校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學創作。1996年,他憑藉短篇小說集《沉溺》(Drown,1996)一舉成名,但轟動文壇的還是他2007年出版的首部長篇小說《奧斯卡·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TheBriefWondrousLifeofOscarWao,2007)。

迪亞茲的作品多以移民經歷為題材。《奧斯卡·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講述了一個多米尼加裔美國家庭幾代人的故事,圍繞著他們在多明尼加的抗爭以及來到美國後仍然擺脫不掉的厄運展開。小說的主人公奧斯卡因為生長於美國,所以和移民而來的家人不一樣,他是個體重達到300磅的胖男孩兒,對科幻小說十分著迷,並極度渴望談戀愛。他不斷尋找著愛情,卻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女孩子的拒絕。小說的中間部分也涉及到了奧斯卡的母親和外公早年在多明尼加時所發生的一些故事。

迪亞茲在小說中將歷史、民間故事、幽默、愛情、死亡、革命、獨裁統治等多種元素揉和在一起,探討了民族散居、移民身份、壓迫和男子氣概等主題。這部精彩的作品一經出版立即受到讀者和批評界的好評,不但頻頻登上2007年度最佳圖書的各大榜單,更是榮獲了普利策小說獎和美國全國書評家協會獎等多項文壇大獎。

上榜的第四部小說《強震》(StrongMotion,1992)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隨筆作家喬納森·弗蘭岑(JonathanFranzen)的重要作品。弗蘭岑經常在《紐約客》上發表作品,迄今共出版了四部小說。第二部長篇《強震》令弗蘭岑在小說界聲名鵲起,也使他成為了美國最受關注的年輕作家。其第三部長篇《糾正》(TheCorrections,2001)斬獲了包括美國國家圖書獎在內的多項大獎,使其真正步入了美國最出色的小說家之列,其2010年的新作《自由》(Freedom)更是成為美國各大媒體最為關注的一本書。

與《糾正》等相比,《強震》未獲得太多的獎項,但被列入榜單也並非偶然。小說的主人公路易斯·霍蘭德在波士頓的海灘邂逅了富有激情的哈佛大學地震學家雷內·施坦契克,兩人一見傾心。施坦契克自認找到了波士頓周圍近來連續發生輕微地震的原因,這讓一切都變得異常複雜起來,故事由此圍繞著兩人的戀情與霍蘭德的家庭展開。小說不單探討了如墮胎、女權運動等頗具爭議的主題,對公司的罪惡、消費經濟和資本市場進行了批判,更多地充滿了對生命的思考和對環境的憂慮。這樣的主題及故事對美國讀者的吸引,應該在意料之中。

第五部小說《吸引法則》(RulesofAttraction,1987)是著名小說家、短篇小說家布萊特·伊斯頓·埃利斯(BrettEastonEllis)的代表作品之一。埃利斯現年47歲,作為上世紀80年代出道的新銳作家,他以極其迅猛的勢頭獲得了讀者和評論界的擁護與讚美。其寫作風格素以句子連續不分段而著稱,文中多包含性愛、吸毒、80年代的MTV和暴力等元素,極具時代感。埃利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有長篇小說《零下的激情》(LessthanZero,1985)、《吸引法則》和《美國狂人》(AmericanPsycho,1991)。《線人》(TheInformers,1994)是其短篇小說集。《吸引法則》雖然出版於1987年,應該是由於與榜單設置的時間下限1990年比較接近,所以仍然上榜。

《吸引法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成,有多個敘事視角。小說發生在1980年代,背景是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一所虛構出來的文理學院,主人公是一群放蕩不羈的大學生。毒品、男女濫交、雙性戀充斥著他們的生活。故事主要圍繞保羅、肖恩和勞倫三人之間複雜的三角戀展開。2002年,《吸引法則》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大銀幕,埃利斯本人對電影評價極高,認為影片不但重現了故事中的場景,更難得的是抓住了小說的精髓。

位列第六的小說是《路》(TheRoad,2006),作者為美國文壇巨匠和暢銷書作家、現年78歲的科馬克·麥卡錫(CormacMcCarthy)。麥卡錫迄今已經出版了十本小說,其中《路》榮獲普利策小說獎,而《老無所依》(NoCountryforOldMan,2005)於2007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力奪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其《駿馬》(AllthePrettyHorses,1992)榮膺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美國全國書評家協會獎。他的舊作《血紅子午線》(BloodMeridian,1986)和新作《路》(TheRoad)頻頻登上《時代》周刊和《紐約時報》評出的各類最佳圖書的榜單。這些成績奠定了麥卡錫文壇大師的地位,他也因此被批評家們譽為「福克納的繼承人」和「美國當代四大小說家之一」。他甚至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爭奪者。

《路》中所描述的背景是發生在經歷了世界末日之後的美國。作者用細膩動人的文字講述了一對幸免於難的父子在整個文明和人類幾乎被摧毀之後懷著微弱的希望,徒步從家鄉到美國南部海岸尋找溫暖和其他倖存下來的「好人」的旅程。他們一路上忍飢挨餓,歷經嚴寒暴雨等惡劣天氣,幾經食人族的侵襲,最終到達了南部海岸,卻發現情況並無改觀。病入膏肓的父親不久便撒手人寰,留下兒子獨自一人。幸好,隨後抵達南部的另一個家庭正是父子二人所尋找的「好人」,孤單的孩子開始跟隨他們一起生活。麥卡錫通過小說的結尾告訴讀者:路的盡頭,還有希望。

排在第七位的小說是《愛不再回來》(WeDon』tLiveHereAnymore,2004)。作者安德烈·杜布斯(AndreDubus,1936-1999)是著名短篇小說家、評論家、個人傳記作家,被譽為20世紀最多產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杜布斯在生前作品多次獲獎,幾乎囊括了表彰短篇小說創作的所有大獎。

《愛不再回來》是三個中篇小說的合集,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編排而成。這是一個有關絕望、愛情和婚姻的故事,主人公是兩對不安分的中年夫婦。小說充滿了背叛、婚外戀等感情糾葛,不斷地考驗著彼此間的忠誠和情感,引發了人們對婚姻和友誼的思考。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讓讀者感到十分逼真,閱讀時總會被拉入到四人的情感世界,彷彿融入到了他們的故事之中,從而可以細細體味每一位人物的心思和情感波動。

同年,該合集中的兩部短篇小說——《通姦》和《不留此地》——被美國著名導演約翰·卡蘭(John?Curran)改編成了同名電影《愛不再回來》,在聖丹斯電影節上一舉贏得最佳電影劇本創作的大獎。

第八部小說《書頁之屋》(HouseofLeaves,2000)講述的是主人公特魯安特一家搬進新居後發現房子鬧鬼的故事。原來,這套公寓以前住著一位上了年紀的盲人,不久之前剛剛去世。特魯安特發現了老人遺留下來的一份手稿,竟然是對一部紀錄片的研究報告。故事接下來就從不同人物的視角講述了這份書稿的來歷以及所收錄的內容。小說之所以取名《書頁之屋》,是因為大部分的故事都發生在書稿與房屋之間,而「樹葉」與「書頁」在英文中又是同義詞,房屋之中有了書頁,那房屋也就變成了一部書。

《書頁之屋》是作家馬克·丹尼利斯基(MarkDanielewski)的處女作,也是其最著名的一部小說,曾被譯成多國語言。丹尼利斯基以形式上大膽創新著稱,他的作品通常有多個敘述視角,字體排版不斷變化,版面設計不拘一格,也因此被稱為是「視覺文學」。

第九部小說《搏擊俱樂部》(FightClub,1996)的作者查克·帕拉紐克(ChuckPalahniuk),是著名的犯罪小說作家和自由撰稿人,現年49歲。他最著名的作品當屬《搏擊俱樂部》。1999年,該小說被好萊塢大導演大衛·芬奇(DavidFincher)改拍成電影,成為其所拍攝的最佳電影之一。而且,該小說還在2004年被改編成網路遊戲發行。

帕拉紐克的其他作品還有《倖存者》(Survivor,1999)、《隱形怪物》(InvisibleMonsters,1999)、《搖籃曲》(Lullaby,2002)、《陰魂不散》(Haunted,2005)等。一般認為,《倖存者》要比《搏擊俱樂部》更為有名一些,但上榜作品之所以選擇《搏擊俱樂部》而非《倖存者》,我們以為,原因大致有二:第一,帕拉紐克正是憑藉這部小說聲名鵲起,成為讀者所熟知和喜愛的作家;第二,這部小說描寫並激勵了新興的一代年輕人。

《搏擊俱樂部》的主人公是個受失眠症困擾的年輕人,小說中沒有名字,也有人叫他喬(Joe)。他參加了許多心理治療小組卻收效甚微。為了減輕痛苦,他經常在幫助中心假扮成重症病人。隨後,他結識了一個神秘人物泰勒·德頓。兩個人為了應對無聊的生活,就一起成立了一個地下組織——搏鬥俱樂部。小說批評了當今社會男性不夠陽剛的現狀,也探討了關於反抗、反消費主義等具有普世意義的主題。帕拉紐克素以敏捷睿智的語言著稱,其小說上榜應該是情理之中。

最後一部小說是《火炬之樂》(MusicforTorching,1999),作者A.M.霍姆斯(A.M.Homes)是美國知名作家、劇作家、編輯,現年50歲。她最擅長寫作頗具爭議的小說和不尋常的故事,尤為擅長描寫把婚姻搞得一團糟、彼此之間沒有愛情或瀕於失卻愛的夫婦們。《愛麗絲之死》(TheEndofAlice,1996)是她最著名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個被判有罪的猥褻兒童者和殺人犯的故事。霍姆斯出版的其他小說有《這本書可以救你的命》(ThisBookWillSaveYourLife,2006)、《母親的國度》(InaCountryofMothers,1993)等。《安全對象》(TheSafetyofObjects,1990)和《你該知道的事情》(ThingsYouShouldKnow,2002)是她的短篇小說集。這些作品為霍姆斯贏得了多個獎項,被譯成18種語言,使她享譽海內外。

《火炬之樂》講述了住在美國郊區的保羅和伊萊恩夫婦如何帶著兩個孩子,想要追尋幸福、追求一種愜意的生活,最終卻似乎一無所獲的故事。小說涉及到了性愛、社會良知、婚外戀和校園暴力等多個主題。在美國,令人倦怠的郊區生活這個題目本身並無新奇之處,甚至可以說是普通之極,但霍姆斯通過她優美的文筆、有趣的情節設計和巧妙的人物編排以及一個非童話式的結局使故事鮮活起來,真實得就好像發生在讀者的身邊一樣。

在文壇,霍姆斯是憑藉著精湛的寫作技巧、獨特而又悲觀的文風贏得了批評家的認可和讀者的喜愛。其精彩的《火炬之樂》,也使霍姆斯成為了美國二十年十佳圖書榜單中唯一的一位女作家。


推薦閱讀:

中國金銀銅全面被美國超越 後程疲軟已無力爭第一
美媒:中國嚴控網路謠言傳播 其措施比美國更有效
2017美國簽證流程
美國多盟友爭赴南海與中國演習 澳直呼自豪

TAG:美國 | 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