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歷史-蒙古帝國及四大汗國的建立及滅亡
蒙古帝國及其演變 聯通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龐然大物。帝國疆域內的各民族,各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社會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蒙古帝國堪稱為複雜的多民族政治聯合體。作為帝國的統治民族——蒙
蒙古帝國及其演變
聯通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龐然大物。帝國疆域內的各民族,各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社會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蒙古帝國堪稱為複雜的多民族政治聯合體。作為帝國的統治民族——蒙古族,主要從事游牧業,手工業和商業尚不發達。蒙古統治者通過征服戰爭,將大批手工業者移居蒙古地區,讓他們在某種監視狀態下從事手工業勞動;而商業則被西域商人所壟斷。手工業和商業主要為統治者的生活需求和戰爭服務,並沒有使蒙古的社會經濟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蒙古人仍然從事鬆散的游牧經濟。所以,在蒙古本部沒有形成能夠統一整個蒙古帝國的經濟中心。
朮赤兀魯思金帳汗國統治著欽察人和俄羅斯人。欽察人操突厥語,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部分人從事定居性的農業生產;俄羅斯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信仰東正教,封建生產關係很發達。朮赤兀魯思的地理位置與蒙古本部距離遙遠,從拔都斡爾朵(宮帳)到蒙哥大汗的斡爾朵,行程需要4個月。波斯、阿拉伯是個農業發達、城市工商業也很繁榮的地區,居民操波斯語和阿拉伯語,信奉伊斯蘭教。在伊利汗國(伊兒汗國)和察合台汗國以及窩闊台汗國統治之下,有定居的農民和游牧的牧民,有佛教徒,亦有伊斯蘭教徒;居民成分亦很複雜,有畏吾兒人、哈兒魯人、契丹人和土庫曼人。所以,西道諸王的兀魯思(汗國),在政治、經濟、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方面與蒙古帝國的中心--中央汗國及其蒙古本部,有著很大的差異。
隨著被蒙古軍鐵蹄征服的疆域不斷擴大,成吉思汗與其幼子托雷將統轄的95千戶組成中央兀魯思(中央汗國),將東部(興安嶺及其以東地區)作為忽必分封給哈撒兒等他的四個兄弟,將新征服的西方諸地作為忽必分封給朮赤等他的三個兒子。這樣,在蒙古帝國初期,除成吉思汗直轄的中央兀魯思外,由其黃金家族分別統治的東道諸王和西道諸王兀魯思(汗國)便誕生了。
在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直至蒙哥大汗將各兀魯思的財政、軍政大權均掌握在自己手裡。中原漢地、河中(阿姆河與錫爾河間)地區以及阿姆河以西諸地,由大汗指派官員編籍民戶,徵收賦稅。所征賦稅,除留給諸王應得部分外,其餘部分都作為帝國的費用收歸國庫。軍政大權則由大汗派去的鎮戍軍將領和達魯花赤(大斷事官、督官)掌握;大汗有統領全國軍隊的權力,戰時下令徵召各宗支的軍隊出征。不經大汗同意,諸王無權將其領地分封給他人。而東方諸兀魯思一直在大汗控制之下。到元代,東方兀魯思受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的節制。
但西方諸兀魯思自誕生初期就表現出離心傾向。成吉思汗在世時,四個兒子對汗位繼承權曾產生過糾紛,成吉思汗對他們說:"天下地面盡闊,你們要各守封國。在西方兀魯思中,蒙古人數很少,而且與其他民族雜居、通婚,很快被當地民族所同化。同化的過程首先始於統治階級上層,他們迷戀於城市生活,放棄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到14世紀,朮赤兀魯思的蒙古人已操突厥語;察合台兀魯思和旭烈兀兀魯思到14世紀末也已完成了伊斯蘭化過程。西方兀魯思的統治階級,除了蒙古人外,還有被征服民族的上層人士,其中蒙古上層人士擔任達魯花赤和萬戶長、千戶長,各級行政組織保留原組織形式,由當地民族上層擔任。這樣,其統治方式與政權機構均與蒙古本部相異。
蒙哥大汗統治時期,各兀魯思承認大汗的宗主權,可是據《出使蒙古記》所載,帝國似乎分成兩大勢力範圍,蒙哥大汗控制東部,拔都汗控制西部。《史集》亦同樣記載,蒙哥大汗把西方的軍政大權委付給拔都全權處理。
1241年窩闊台大汗逝世後,汗位空虛達五六年之久,宗王們各自為政,蒙古帝國的中央權力開始削弱。蒙哥大汗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里布哥爆發了爭奪大汗位的戰爭。察合台汗國的八剌汗(察合台之孫)聯合海都反對忽必烈和伊利汗國的阿八哈汗。八剌曾率兵渡過阿姆河,同阿八哈汗作戰。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城市)以北地區原為朮赤(金帳汗國)的勢力範圍,旭烈兀西征後將這一地區劃入自己的封地(伊利汗國)之內,結果又造成1262年開始的別兒哥汗同阿八哈汗爭奪高加索地區的長期戰爭。蒙古帝國就在黃金家族的內訌中開始分裂。而於1271年即位的忽必烈則將其注意力集中在治理中原漢地上,定國號為大元,把首都從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遷到大都(今北京),使蒙古本部失去了中心地位,西方諸王也隨之著眼於對本兀魯思的經營,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完全獨立。忽必烈去逝後,伊利汗國也成為獨立國家(以上史料來源主要為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編著《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 欽察汗國建立 發生時間:1243年 發生地點:薩萊城 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又稱金帳汗國、朮赤兀魯思。拔都繼承其父朮赤(成吉思汗長子)自海押立至花剌子模的封地後,又不斷拓展。他於公元1243年建成汗國,都於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北)。疆域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斡羅斯(俄羅斯),南起巴爾喀什湖、裏海、黑海,北至北極圈附近。汗國由多種民族組成,較大的民族有斡羅斯、阿速、不里阿爾、欽察、康里、突厥蠻、蒙古等。各民族所從事的行業因居地不同,有農業、牧業及工商業之別。公元十四世紀後期,汗位更替頻繁,國勢逐漸衰落。公元十五世紀時,汗國先後分裂出西伯利亞、喀山、克里木、那海、阿斯特拉罕等汗國,藩屬斡羅斯公國也脫離羈絆,欽察汗國難以維持下去。公元1502年滅亡。窩闊台汗國建立 發生時間:1310年 發生地點:新疆塔城 窩闊台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蒙古建國後,成吉思汗分封土地民戶給諸子,第三子窩闊台分地在金山(今阿爾泰山)以西及葉密立(今新疆額敏)、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賽爾)等地。以後,窩闊台封地由子孫承襲。蒙哥(元憲宗)即位,重新封海都(窩闊台孫)于海押立(今巴爾克什湖和伊犁河之間)。元世祖時,勢力日益強大,兼并其他窩闊台後王屬地及八鄰萬戶,又奪取察合台汗國忽章河(今錫爾河)以北地區。隨後,建立起以伊犁河與答剌速河流域為中心的的汗國。此後,不斷發兵侵擾元朝西北地區。元廷也多次派兵征剿。大德五年(1310年),海都被元軍擊敗,死於退軍途中,子察八兒即位,向元朝稱藩。十年,元廷乘其內亂髮兵進攻,察八兒投奔篤哇,汗國亡。伊利汗國建立 發生時間:1253年 發生地點:孫丹尼牙桃里寺 伊利汗國又譯伊兒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元憲宗三年(1253年),蒙哥命同母弟旭烈兀西征,攻滅多國。元世祖即位後,封授旭烈兀統領阿母河以西直至密昔兒(埃及)之境,建立汗國。旭烈兀及其繼承者自稱伊利(意為從屬)汗,尊奉元朝皇帝為宗主。首都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後一度遷都孫丹尼牙(今伊朗蘇丹尼耶)。第七代伊利汗合贊改奉伊斯蘭教為國教,仍與元朝關係很密切,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第九代伊利汗不塞因死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貴族大臣各自擁立可汗,紛爭不已。至正十五年(1355年),欽察汗國札尼別汗乘機攻佔桃里寺,伊利汗國亡。察合台汗國建立 發生時間:1346年 發生地點:阿力麻里 察合台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察合台為成吉思汗次子,所建汗國疆域盛時東至吐魯番,西至阿母河,北至塔爾巴哈台山,南越興都庫什山,國都設在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蒙古國時期,奉蒙古大汗為宗主,汗位繼承須經大汗認可。元世祖時期,它與元廷對抗,並爭戰多年。元成宗時期,與元朝約和,繼續奉元朝皇帝為宗主。元仁宗時期,雙方又發生衝突,但很快即和好。合贊汗死後,察合台汗國分裂,各部諸侯自立為汗。至正六年(1346年),朵忽剌氏貴族擁立禿忽魯帖木兒為汗,統一汗國。至正二十二年,禿忽魯帖木兒死,河中地區被帖木兒所控制,其後裔統治東部地區,以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為都。窩闊台汗國與察合台汗國簡略 一、窩闊台汗國簡略 窩闊台後王海都所建的蒙古汗國。成吉思汗分封諸子,第三子窩闊台得到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附近)與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地區。窩闊台在位時,葉密立地區為長子貴由的封地,次子闊端則封於河西一帶。 貴由汗死後蒙哥即位,大汗位便由窩闊台系轉入拖雷系後王手中。窩闊台系後王中,除闊端與蒙哥友好,仍以河西之地為其封地外,其他宗王多被遷謫,窩闊台的封國被分劃成幾處小的封地。 蒙哥駕崩後,阿里布哥與忽必烈爭奪大汗位,海都依附於阿里布哥,與忽必烈為敵。阿里布哥失敗後,海都拒絕歸附忽必烈。1268年(至元五年),海都開始舉兵東犯元境。他與察合台汗國的八剌相結納,取得伊犁河谷與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地區,並糾集窩闊台、察合台、朮赤三系諸王,1269年在答剌速河(今塔拉斯河)畔召開忽里台。八剌死後,察合台汗國實際上成為海都所操持的附庸,它的統治者都哇追隨海都,多次進擾元朝的西北邊境。海都統治下的窩闊台汗國所控制的地域,西至可失哈耳與答剌速河谷,南及天山南坡諸城,東抵哈剌火州(今新疆吐魯番),北有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上游之地,成為中亞的一大勢力。1301年(大德五年),海都犯元境,在與元軍戰鬥中受傷,回師途中死去,子察八兒繼立。窩闊台後裔為爭奪汗位發生矛盾和分裂,汗國力量削弱。1304年,都哇起而與察八兒爭戰,大掠其國西部諸城。元朝海山的軍隊也同時逾阿爾泰山,大破察八兒軍,察八兒投奔都哇。窩闊台汗國所屬諸部,一部分歸附元朝,大部分降於都哇。1309年(至大二年),察八兒因參與察合台汗國的一次內爭失敗,逃歸元朝,元封他為汝寧王。他的領地大半為新即位的察合台汗國也先布花汗所有,窩闊台汗國亡。 二、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國(一寫察哈台汗國),名義上為元朝西北宗藩國,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依其領地擴建而成。察合台汗國最盛時其疆域東至吐魯番、羅卜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越興都庫什山,包括阿爾泰至河中地區(河中地區特指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大片地區)。斡爾朵(宮帳)設在阿力麻里境內的忽牙思。巴魯剌思、札剌亦兒和克烈亦惕三部,是該汗國中蒙古族的主體,其統治者是察合台後裔。 窩闊台大汗統治時期,察合台(窩闊台兄)在蒙古帝國的政治生活中居有崇高地位,在重大問題上起著一定的決策作用。他不僅統治了成吉思汗給予的兀魯思和軍隊,而且在別失八里(今新疆維吉爾薩爾護堡子)自己的王國中也享有至高的權力。據拉施特《史集》記載,合罕(大汗)經常派去使者就一切重大事件和察合台商議,沒有他的意見和同意就不處理這些大事。" 察合台汗離世後,其孫子哈剌斡忽勒繼承汗位。由於察合台和窩闊台兩家族反對蒙哥繼承大汗位,所以蒙哥大汗把河中地區交拔都統轄。哈剌斡忽勒的統轄區只限於東部地區,而且本人尚未抵達府邸,就在途中夭折了。按照蒙哥大汗的旨令,乃哈敦(皇后)統治了察合台汗國,長達10年之久。蒙哥大汗死後,成吉思汗家族內部爆發了長期的爭奪汗位的鬥爭。忽必烈、阿里布哥、海都等都企圖佔據察合台汗國,該地區成為角逐之地。忽必烈曾派供職於他的阿必夫合(察合台曾孫)的兒子兀魯克去察合台汗國當君主,不幸的是,兀魯克在途中被阿里布哥的軍隊所殺害。阿里布哥則派拜答兒(察合台的第六子)的兒子阿魯忽為察合台汗國的君主,並保證軍需的供應,讓其注意防備忽必烈軍隊的侵襲。後來阿魯忽又從拔都手中奪回了河中地區,使察合台汗國真正成為獨立汗國。 1264年,阿魯忽去世。1265年,哈剌斡忽勒的兒子木八剌-沙登上汗位。忽必烈為了控制察合台汗國,於同年派八剌與木八剌-沙共同掌管察合台汗國。木八剌-沙傾向於伊利汗國的阿八哈汗,所以對八剌並不歡迎。於是,八剌按照忽必烈的旨意,串通木八剌-沙的書記官和一部分士兵,進行了推翻木八剌-沙的活動,最後當上了察合台汗國的君主。 阿里布哥與忽必烈的爭奪戰結束後,窩闊台的孫子海都以葉密立為據點,聯合朮赤系諸王展開了反對忽必烈的鬥爭。八剌遵照忽必烈的旨令,率軍攻打海都,佔領了其中的一部分領土。而朮赤系的忙哥-帖木兒又派別兒哥率5萬騎兵前去援助海都,使海都重新召集起已四散的軍隊與八剌交戰,結果八剌失利。朮赤、察合台、窩闊台系諸王都想獨佔河中地區,但為調合彼此的矛盾,1269年在阿姆河以東的塔剌思草原集會決定:將河中地區分成三份,分歸八剌、海都和忙哥-帖木兒管轄。會上還決定諸王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忽必烈。塔剌思會議後,八剌與海都結為"安達(義兄弟),他們清除了忽必烈的擁護者,並沒收其資財,繼而將矛頭指向托雷系的伊利汗國。1270年,八剌發兵侵擾呼羅珊(今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海都派欽察和察八忒(腦忽之子)率軍前去援助,八剌軍佔領了呼羅珊的大部分地區,並抄掠了尼沙布兒等地。欽察和察八忒卻按海都的指示離開八剌回師。七月,八剌的軍隊被伊利汗國的阿八哈汗軍隊擊敗,僅率殘軍5000人逃往布哈拉。八剌到達布哈拉後改信伊斯蘭教,集兵3萬人,準備分兩路討伐欽察和察八忒,未及,病故於布哈拉。八剌死後,布花帖木爾繼承汗位。 布花帖木爾在位後,統治集團內部又發生分裂,八剌的長子伯帖木兒等率眾投奔忽必烈;木八剌-沙及哈剌斡忽勒二人的諸子則投奔了阿八哈汗。 1274年,海都將察合台汗國的汗位交給八剌之子都哇,統治長達32年之久。都哇在位期間,把矛頭指向伊利汗國和忽必烈的統治。他曾佔領了伊利汗國的哥疾寧(今阿富汗加茲尼),並以此為基礎,幾次遠征印度,進入旁遮普和信德,但在哥疾寧和印度均未建立起自己的統治。1298年,都哇又襲擊駐守於金山一線的元朝軍隊,俘殺守將汪古部首領闊里吉思。1301年,都哇、海都率軍與元朝軍隊大戰於帖堅古山(阿爾泰山與札卜哈河之間),都哇中箭受傷,海都亦受傷致死。都哇與海都之子察八兒被迫向元成宗請和,重新承認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不久,都哇與元朝聯兵擊敗察八兒,吞併了大部分窩闊台汗國領地。 1302年海都因傷去世後,都哇成為察合台汗國的實際統治者,他把汗國的東部土地交給海都的兒子察八兒統治。但察八兒卻想控制整個察合台汗國,與都哇發生了權力之爭。都哇和察八兒之間的鬥爭,為元朝廷干預汗國之事提供了方便。元朝統治者都支持都哇,迫使察八兒屈從了都哇。從此,窩闊台系失去了對察合台汗國的統治權。 1306年,都哇病逝,寬徹繼立為汗,繼續實行與元朝友好的政策。1309年,都哇的長子怯伯汗即位,以察八兒為首的窩闊台系諸王聯合起來向怯伯汗發動了武裝進攻,在幾次戰役中都被擊敗,最後投奔了曲律汗(武宗)。窩闊台家族的領地被察合台家族所佔領,其臣民的一部分歸屬於察合台家庭,另一部分則成為欽察(金帳)汗國的臣民。窩闊台汗國於1310年被併入到察合台汗國中。 怯伯汗即位不足一年,就將汗位讓給自己的兄弟也先布花。在也先布花統治汗國時期,為擴大牧場,率軍入侵元朝,被元軍擊敗。為彌補損失,他又入侵伊利汗國,元軍乘機再度深入中亞草原,他才被迫撤兵。 1318年,怯伯汗又重新登位。當時,河中地區正處於財政混亂、政權機構不相統一的無秩序狀態。怯伯汗在河中地區進行了貨幣改革,製造了全國通用的銀幣;在政權設置上取締了雙重行政機構,統一設置了萬戶,由汗委派的代表進行管理。 怯伯統治時期,察合台汗國與元朝恢復友好關係,雙方經常遣使往來。汗國統治中心逐漸西移。1330年,怯伯弟篤來帖木兒繼承汗位。同年,元政府頒布《經世大典》,其中附圖稱察合台汗國為篤來帖木兒位下,與欽察汗國、伊利汗國相併列。 河中地區是察合台汗國的統治中心,遷居河中地區的部分蒙古貴族,迷戀城市生活,改信伊斯蘭教,並積極主張突厥化。但有一部分人則反對突厥化,主張保持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這一部分人的主張遭到了木八剌-沙的反對。木八剌-沙為了表示對伊斯蘭教信仰的虔誠,不僅在河中地區舉行加冕禮,還把居住在七河流域的札剌亦兒部和巴魯剌思部遷到河中地區,使其很快突厥化。居住在汗國東部(今新疆天山南路)的蒙古族人仍然保留著本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1321年後,察合台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為蒙兀兒斯坦,西部稱為馬維蘭納兒。 察合台汗國分裂後,首先在馬維蘭納兒的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爭權奪利的鬥爭,政治局勢陷入混亂。僅從1321年至1346年間,先後有10個汗即位,而且每個汗即位時,都採用謀殺手段。如1322年答兒麻失里即位後,不僅自己信奉伊斯蘭教,而且強令整個河中地區百姓信奉伊斯蘭教。這一強化政策引起了一部分蒙古統治者的反對,答兒麻失里的弟弟布罕將其殺死。 隨著察合台汗國的分裂和馬維蘭納兒的突厥化以及內部紛爭,使察合台汗國失去了政治中心。為此,察合台後裔企圖把蒙兀兒斯坦作為政治中心,以保障察合台系的正統統治。但此時的蒙兀兒斯坦已不存在一個為公眾所承認的察合台系君主,諸異密決定迎回也先布花,擁立他為可汗。也先布花自1310年至1320年統治蒙兀兒斯坦。也先布花汗曾遠征河中地區,但未能實現重新統一察合台汗國之目的就去世了,其子(蒙力克哈敦所生)圖古魯克帖木兒繼承汗位。 圖古魯克帖木兒是統治蒙兀兒斯坦的察合台後裔中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在他統治時期,不僅伊斯蘭教得到廣泛傳播,而且還統一了整個察合台汗國。佔領河中後,將管理權交給了他的兒子亦里牙思火者,自己則返回喀什噶爾,第二年便離開了人世,察合台汗國又重新陷入混亂狀態。帖木兒和忽辛(庫塞音)起兵反對亦里牙思火者,把他趕回喀什噶爾,佔據了河中地區。但是,帖木兒和忽辛又發生了矛盾,在河中地區出現了兩雄相爭、互相殘殺的局面。最後,於1370年帖木兒殺死了忽辛,成為河中地區的唯一主宰。在蒙兀兒斯坦則發生了哈瑪魯丁的反叛。哈瑪魯丁是播魯只的三弟。播魯只死後,圖古魯克帖木兒將其官位授與了播魯只的七歲兒子忽岱達。哈瑪魯丁乘忽岱達年幼之機,企圖奪取掌管朝政的權柄,但遭到圖古魯克的反對。圖古魯克汗死後,哈瑪魯丁殺死了亦里牙思火者及其家族成員18人,奪取了汗位。哈瑪魯丁雖勵精圖治,但由於眾異密的反對,使國內紛爭不已,在帖木兒數次襲擊之下,哈瑪魯丁被迫逃往伊利汗國。1388年,帖木兒征服了蒙兀兒斯坦,但只據有天山南路的阿克蘇和喀什噶爾地區。天山北路為瓦剌部所據。 中亞很早就有發達的城市工商業;土地肥沃,適合於農業和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察合台汗國答兒麻失里在位時,提倡外國商人前來經商,從四面八方湧來的商人和旅行者雲集在中亞各城鎮。為了方便商旅,在每個城鎮、道路兩旁及村落里都設有驛館,僅布哈拉城內就有近千個,河中地區共有1萬個之多。在察合台汗國內通行的迪兒赫木是用純銀製作的貨幣,與埃及和敘利亞的貨幣具有同等價值。布哈拉、撒馬爾罕是兩座繁華的工商業城市,城內有高大的建築和寬敞的街道,以及學校和教堂,科學文化事業比較發達。 河中地區,農業和園林業尤為發達,不僅農作物種類繁多,而且產量也高,不但可以滿足當地居民的需要,還有部分剩餘,可支援外地。這裡種植的水果有葡萄、無花果、石榴、蘋果、桃、梨等10餘種,撒馬爾罕的西瓜著稱於世。河中地區的水利灌溉設施也比較完善,僅利用撒馬爾罕上遊河水建成的法失兒迪咱水渠,就可以給2000個園林和大片農田提供水源。畜牧業有馬、牛、駱駝和小牲畜的飼養。一般家庭可飼養25到500頭牲畜。東部阿力麻里地區的畜牧業尤為發展。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牲畜貿易十分活躍(有關察合台汗國主要資料來源: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編《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察合台汗國統治河中地區百餘年,曾經富裕而安詳。令人深思的是,建立她的是蒙古人,讓她忍受戰亂之苦的也是蒙古人,甚至真正推倒她的竟也是蒙古人金帳汗國概覽 一、金帳汗國的建立 朮赤兀魯思,稱作金帳汗國,又稱青帳汗國或欽察汗國,蒙古文史書稱作朮赤因·兀魯思。 成吉思汗劃分了四子的封地。長子朮赤的封地在額爾齊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包括額爾齊斯河流域和阿爾泰山地區),朮赤的斡爾朵(行宮)設在額爾齊斯河流域。1236年,朮赤長子拔都統帥長子軍西征,到1240年先後征服了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到打耳班)、保加爾(保加利亞)、伏爾加河和奧卡河地區以及第聶伯河流域的羅斯各公國。被征服的這一廣大地區成為拔都的兀魯思,從1242年以後稱為金帳汗國。汗國的疆界大致包括:東自額爾齊斯河,西至第聶伯河,南起巴爾喀什湖、裏海、黑海,包括北高加索及花剌子模北部和錫爾河下游地區,向北臨近北極圈。拔都把伏爾加河地區作為政治中心,在入口處建立了首都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羅斯諸公國與金帳汗國為藩屬關係。 1259年,蒙哥大汗去世,阿里布哥在漠北被大部分蒙古貴族選舉為大汗,1260年,忽必烈則在漠南開平稱帝,並發動了討伐阿里布哥的戰爭。蒙古帝國的中央政權不復存在,金帳汗國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金帳汗國是一個由各民族組成的龐雜的聯合體,其中作為征服民族的蒙古族,人數甚少。東南歐,特別是欽察草原,是欽察人居住的地方。蒙古人來到這裡以後,14世紀上半葉就完成了突厥化過程,突厥語和突厥文成為汗國的通用語言和文字。此外,汗國內部各地的經濟發展亦不盡相同,欽察人處於封建生產關係的初級階段,大部分人過著游牧生活,只有極少數人遷到頓河和伏爾加河下游轉入定居。、克里木、保加爾則進入封建生產關係的發達時期。花剌子模具有高度發展的農業技術,過著城鎮化的定居生活;克里木及其沿海城市,商業發達,可通往小亞細亞和君士坦丁堡,一直通向敘利亞和埃及;保加爾是農業國,是金帳汗國的主要糧食產地。 金帳汗國在東西方貿易中占居重要地位。13世紀至14世紀,歐洲同中國的貿易主要是通過金帳汗國進行的。因此,蒙古統治者特別重視商業的發展。拔都汗和別兒哥汗在伏爾加河先後修建了拔都薩萊城和別兒哥薩萊城,後來又修建了烏維克城,在札牙黑河(烏拉爾河)河口修建了薩萊契克城。 二、金帳汗國之體制與機構 金帳汗國是一個封建君主國家,軍隊在國家機構中占居極為重要的地位。朮赤、拔都依照蒙古族的軍隊組織形式,在汗庭內組建了由封建上層子弟組成的軍隊--切薛軍(近衛軍),其將領享有比民政長官更為優越的地位。朮赤數千(一說4000)名軍士的後裔是組成金帳汗國蒙古軍隊的骨幹力量。他們是由撒勒只兀、勤乞特、許兀真3個部隊組成,此外還有奇雅特、阿勒赤塔塔爾和弘吉剌部人。軍隊按萬戶、千戶、百戶組織起來,有嚴格的組織紀律。設置了特殊的布合兀勒軍職,負責軍隊、軍需和戰利品和調配。 金帳汗國的軍權和民政密不可分,汗庭與各州的政權組織形式既仿照了蒙古族原有的形式,又結合了當地的實際情況。主持汗庭的民政官員稱作維西爾(宰相),下設各底萬(部),受其管轄。札魯忽赤和達魯花赤是專管法律和掌管國庫稅收的行政長官,均由蒙古人擔任。各州設總督和達魯花赤 金帳汗國被視作朮赤家族的兀魯思,所以,汗國內的牧民、農民和城市居民均被認為是朮赤家族的成員。汗庭把百姓連同土地分配給諸王和那顏。蒙古和欽察牧民以阿寅勒(戶)為單位經營個體的游牧經濟,在領主分配的牧場上放牧,為領主服各種勞役。游牧民以欽察人居多數。農業區和城市以徵收稅賦的方式進行,汗國的收稅事項往往交由花剌子模商人承辦。 蒙古人征服羅斯各公國後,並沒有把它們直接劃入金帳汗國疆域之內,而是保留其政治上的自治權,二者尚屬藩屬關係。羅斯國大公或其他王公須得到金帳汗的恩准才能即位,並且處於汗政權的監督之下。每當羅斯王公即位時,金帳汗要指定羅斯大主教或委派汗的全權代理人主持即位儀式。用汗的名義立為王公的人,須受汗委派的八思哈監督,蒙古統治者每年向羅斯各公國按人口徵收什一稅和商稅,稱作貢賦。別兒哥汗和忙哥帖木兒汗在位時,曾在羅斯公國進行過兩次人口登記,以確定納貢數量。除了貢賦外,還要為汗庭提供車輛、飼料,服驛役和兵役等。只有僧侶免納貢賦、不服勞役。羅斯王公還不定期地給汗、汗妃及其近臣們饋贈貴重禮物。 金帳汗國和伊利汗國,以高加索之打耳班為兩國的分界線。當旭烈兀出征伊朗和報達(巴格達)哈里發時,別兒哥汗曾出兵援助。別兒哥汗經阿八哈汗的同意,在帖必力思修建了大清真寺,並開設了紡織工場。後來,亞塞拜然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彼此發生過戰爭,別兒哥汗對伊利汗國的征伐以失敗告終,佔領外高加索(主要是亞塞拜然)的目的沒有實現,埃及的馬木魯克王朝乘機向金帳汗國表示友好,開展積極的外交活動。因為,蒙古伊利汗國轄有埃及的鄰國敘利亞,以美索不達米亞為兩國國界。強大的伊利汗國的存在,對埃及是個威脅,因此,馬木魯克王朝通過不斷派遣使者,送珍貴禮品等辦法與金帳汗國建立了友好關係。 1320年,埃及算端(國君)篾里·納昔兒聘娶金帳汗國屬成吉思汗支系的一位公主為妻。而拜占庭皇帝勞斯卡利斯不甘心金帳汗國和埃及的強大,竭力支持伊利汗國。1271年忙哥帖木兒汗發動了對君士坦丁堡的遠征,勞斯卡利斯沒有應戰就請求講和了。 三、金帳汗國的城市與工商業簡介 13世紀至14世紀,金帳汗國的許多城市,如克里木的蘇達克、刻赤、卡法,阿速夫海的阿咱黑(阿速夫),花剌子模的兀龍格赤以及保加爾、必里牙兒等城市有了很大發展。有的經過復建,超過了原來的規模,如兀龍格赤重建後,成為東方的最大城市之一。在金帳汗國統治時代又新建了一些城市,如克里木(今舊克里木城)、伏爾加河上的拔都薩萊與別兒哥薩萊、北高加索的馬札兒城等。由於汗國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與鄰國的貿易往來,使各城市的商業很快發展起來,特別是別兒哥薩萊城。根據1333年到過該城的阿拉伯旅行家伊賓·巴都塔的記載:薩萊城是最美麗的城市(之一),這個城市規模特別大,建在平坦的土地上,城裡人眾擁擠,到處有漂亮的市場、寬闊的街道……城中有十三座舉行禮拜的清真寺……城中〔居住著〕不同的民族:蒙古人(他們是國家真正的居民與統治者,其中一些是伊斯蘭教徒)、信奉伊斯蘭教的阿速人、欽察人、契爾克斯人、俄羅斯人與拜占庭人(他們都是基督教徒)。每個民族分佔一定地區,有自己的市場。月即伯汗統治時代(1312-1341年)是別兒哥薩萊城最繁榮的時期,人口達到10萬以上。城內建有街坊,每一個街坊從事一定的手工業生產,有製造鐵器、農具、青銅器的作坊,其中以製作皮革和毛紡品最為發達。城內還有規模較大的熔礦廠等。 金帳汗國與外國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從事手工業生產的人有俘虜,亦有當地手工業者和自願從中亞、高加索、克里木,甚至從埃及等處來的手工業者。13世紀至14世紀時,在金帳汗國各城市已形成了具有世襲權的手工業者居住的街區。 拔都薩萊、別兒哥薩萊、兀龍格赤、保加爾、克里木等城市,是東西貿易的集散地。根據《金帳汗國興衰史》記載,中國、中亞以及歐洲的商品都運到這些城市,通過這裡再運往東西方各國。14世紀時,丹納(阿速夫)城與蘇達克城享有同等地位,這裡的貿易被威尼斯商人所操縱。克里木及其港口是聯絡東西方的樞紐,從克里木出發,到兀龍格赤,再轉向河中方向,可到達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從兀龍格赤出發,通過草原,經訛答剌與阿力麻里,可到達大都(北京)及哈剌和林(在今蒙古國後杭愛省境)。還有一條通往中國的商道:丹納-薩萊-兀龍格赤或薩萊-訛答剌-阿力麻里-甘州-大都,整個行程需要9個月。 販馬貿易在汗國的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欽察草原的馬可以運往各國,其中以印度居多,販馬商隊最多時可販運6000匹。15世紀上半葉,欽察草原的一個商隊向伊朗趕運了4000匹馬,每匹馬價值100底納兒以上,從中獲利達四成左右。 商人在金帳汗國的政治生活中佔有特殊地位。13世紀和14世紀,商業集團--斡脫商,是汗的商業代理人,這種商人大部分與朝廷合股經商。斡脫商不僅投資於各種商業與手工業企業,而且還包辦整個州或城市的稅賦。斡脫商接近朝廷,謀取重要官職,並常擔任使節。朝廷需要金錢時,則向商人借貸。 四、金帳汗國之盛衰與分裂梗概 當初在欽察汗國內,拔都的十三個兄弟及其後裔各有世襲封地,擁有軍隊。蒙古軍事貴族統轄的萬戶、千戶、百戶、十戶既是行政單位,又是軍事單位。拔都的兄長斡兒答及其後裔據有今西伯利亞、哈薩克,形成了白帳汗國。貴由汗去世後,拔都支持蒙哥奪取大汗位,打擊窩闊台、察合台兩系勢力,乘機佔有河中地區。 1255年,拔都去世。拔都之弟別兒哥在位時(1257-1266),名義上仍對蒙古大汗稱藩,實際上汗國已成為獨立國。別兒哥因同伊利汗國爭奪高加索地區,無力東顧,於是河中地區被察合台之孫阿魯忽佔領,別兒哥便支持窩闊台之孫海都對阿魯忽作戰,幫助海都崛起。 拔都之孫忙哥帖木兒繼位(1266-1282),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冊封。1277年,蒙哥之子昔里吉背叛元朝,劫走皇子那木罕,送到與海都聯盟的欽察汗國拘留了數年。直到1282年脫脫蒙哥繼位時,那木罕才被放回。 1302年,欽察汗國脫脫汗出兵協助元朝攻打察合台後王篤哇、窩闊台後王察八兒,篤哇、察八兒戰敗,歸順元朝。1308年,元武宗遣使冊封脫脫為寧肅王。 月即伯繼位欽察汗(1313-1341),1314年元仁宗遣使冊封,予以承認,此後雙方經常遣使往來。1336年,月即伯遣使請求領取分地歲賜以賑給軍站。1337年,元廷專設一總管府掌管朮赤後王平陽等處分地歲賜,每年按額發給。 月即伯在位時,汗國達到極盛時期。遷都到別兒哥薩萊城(今俄羅斯伏爾加格勒附近),與伊利汗國、埃及等國通好,對外貿易興隆。伊斯蘭教在伏爾加河下游廣泛傳播,此後欽察汗都信奉伊斯蘭教,部分蒙古牧民也伊斯蘭化。 隨著勢力的增強,金帳汗國各萬戶幾乎逐漸演變成為獨立王國,形成與汗庭相抗衡的力量。14世紀中葉,汗國內部又出現了新的爭端,萬戶們互不協調,各自為政,汗庭權力日漸削弱,從1357至1381年間共更換了20個汗。14世紀末,金帳汗國呈現衰敗局面。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爾逐漸從金帳汗國中分裂出去,金帳汗國同時又遭到中亞帖木兒帝國的侵襲。到15世紀時,金帳汗國已經分裂成為幾個獨立的小汗國。 喀桑汗國:領地建在卡馬河和伏爾加河匯合處,首都設在喀桑城。保加爾人是該汗國的主要居民,由朮赤後裔統治。 諾該帳汗國:領地在烏拉爾與伏爾加河之間,蒙古人是當地的主要居民。 克里木汗國:領地在克里木半島,該國是從金帳汗國分離出來的諸汗國中最強大的一個汗國。 西伯利亞汗國:領地在烏拉爾山以東,沿托波爾河一帶地區。蒙古人是當地的主要居民,從事牧業、農業和狩獵業。 阿斯特拉罕汗國:領地在伏爾加河下游,居民主要從事牧業,漁業和狩獵業次之。 大帳汗國:佔有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吉什特-欽察地區。 金帳汗國的正統汗位由大帳汗國繼承,但他的實際地位同於其他汗國。1472年,阿合馬汗發動了與莫斯科公國的戰爭,戰爭以阿合馬的戰敗而告終。1480年,阿合馬再次出兵進攻莫斯科公國,強迫其納貢。由於阿合馬的同盟軍立陶宛大公未能如期出兵援助,致使阿合馬到烏格拉河後撤兵,回到伏爾加河下游時,被諾該帳汗國人殺死。蒙古人對羅斯公國的統治到此結束(統治時間長達240年)。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期,卡馬河沿岸和烏拉爾地區被羅斯公國佔領。16世紀50年代,沙皇伊萬四世統治時期先後佔領了喀桑、阿斯特拉罕、克里木三個汗國。金帳汗國領土全部併入羅斯公國領地(主要資料來源: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編寫《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蒙古帝國的分裂 蒙古帝國的構成 由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所建立的蒙古帝國,是世界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它東起朝鮮半島,西達波蘭,北到北冰洋,南至太平洋和波斯灣,包括幾乎整個亞洲和大部分歐洲。在這個遼闊的帝國境內,包括原來許多國家以及眾多的民族或部落。其中有的是經濟文化發達的文明民族和國家,有的是半野蠻的游牧或半游牧的民族或部落,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結構和發展水平不同,經濟文化、歷史情況、風俗習慣等各異。對於這樣複雜而龐大的帝國,任何統治者都是無法實行統一治理的。 況且,蒙古征服者剛剛脫離原始公社制,跨入文明的門檻,形成游牧民族國家。當時文明程度較低,比被征服的先進民族和國家落後得多。由於草原牧區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文化落後,所以游牧的蒙古征服者不可能在其所佔領的廣大地區發展繁榮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因此,蒙古人雖然佔領廣闊的農耕地區,成為統治民族,但仍然保持落後的游牧傳統,他們建立的蒙古帝國,實際上是以游牧傳統為主導的游牧人的國家。只是由於文明先進的農耕民族的影響比較強烈,和游牧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經常發生衝突和鬥爭。尤其在農耕民族地區克服戰爭創傷,恢復生產以後,這種矛盾和鬥爭更為激烈。因此,蒙古統治階級不得不因地制宜,分而治之。 蒙古國家建立之初,各貴族、首領所佔有的主要是人戶和牲畜,當時封建土地觀念還不明顯。但是,隨著侵佔地區日益擴大,其中許多是封建制農業經濟地區,蒙古征服者受其影響,封建土地觀念日益滋長,從而逐漸放棄初期那種以劫掠為主的傳統政策,開始建立地域統治觀念。原先成吉思汗把征服的土地和人戶當作家產分封給諸王子,後來諸王子又以同樣原則把自己的封地和人戶分封給子弟,從而形成許多層次不同的封建領地。忽必烈不但正式承認這些封建領地,並且繼續分封一些王公。但蒙古國家並未形成一套系統的、集權的封建政治體制。各封地對大汗沒有明確的臣屬關係,主要靠宗族關係維持大汗的君主地位,實際上各汗國的獨立性很強。隨著佔領地的擴大和封建制觀念的加強,這些封地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封建王國,如朮赤的封地後由其子拔都繼承,發展為欽察汗(金帳汗)國;察合台和窩闊台的封地,則發展成為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忽必烈時期,又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他以大不里士為中心建立伊兒汗國。於是形成蒙古四大汗國以及其他一些小的汗國。名義上,四大汗國是大汗統一政權管轄下的一部分,但是由於各汗國的民族構成、語言、生活方式和歷史傳統各不相同,所以地方和中央大汗政權缺乏經常的聯繫;加之諸汗引兵自重,有的甚至與中央大汗對立。所以各汗國由最初對大汗的鬆散隸屬關係,不久就發展成為獨立的汗國。 1259年,蒙哥汗死後,蒙古帝國的短暫統一也隨之告終。繼任大汗的忽必烈,他的權力僅限於東方,即中國的元朝政權。此後,元朝和西方的四大汗國,各自按著不同的道路,獨立地發展下去。 元朝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上都)即帝位,是為世祖。至元8年(1271年)11月,取《易經》「乾元」之義,定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於大都(今北京)。16年(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疆域東起沿海,西至新疆,南達南海,北括西伯利亞大部,東北至鄂霍次克海,西南包括西藏、雲南。繼漢、唐之後,重開中國大一統局面。元朝是蒙古其他各汗國的中朝,各汗國名義上尊元朝皇帝為大汗。 蒙古是一個落後的游牧民族,而他所統治的中原地區,則是有數千年文明的高度發達的封建社會,業已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形態。面對這種情況,蒙古統治者不難發現,不適應中國既有的一套傳統就很難實行統治。所以,元朝的官制、兵制、法制和賦役制度等,基本沿襲中國以往王朝,但也摻雜了蒙古的特點,並擢用一些漢人為重要官吏,以強化其統治。 蒙古統治者也廣占土地,剝削農民,他們的土地主要由賞賜或強佔而得,也有的是漢人地主投獻求庇。除蒙古貴族地主外,還有漢人地主以及寺院或道觀地主。元朝時期自耕農很少,土地耕作主要由佃戶或奴隸承擔,南方則大都是佃戶。一個富有的大地主可有佃戶數千家甚至萬家。佃戶須向主人交納一半的收成,此外還有徭役以及其他負擔。佃戶的法律身份是良民,但地主往往把他們隨土地轉讓、買賣,任意懲罰、打罵。甚至殺死佃戶的事,也屢見不鮮。法律規定,主人打死佃客者仗170,征燒埋銀(埋葬費)50兩。其地位略高於奴隸。 元代中原的奴隸制一度有所加強。當時社會上奴隸很多,大部是戰爭俘虜,有漢人、女真人、契丹人以及中亞、歐洲各地的人。蒙古人也有由於抵債、犯罪或被掠賣而陷身為奴的,但人數不多。元代有專門買賣奴隸的市場。據估計,元代有奴婢1000萬,佔全國人口的1/6。但奴隸制並沒有取代佔主導地位的封建生產方式。使用奴隸最多的是手工業部門和家庭服役。在征服戰爭中,蒙古人俘虜了大量的工匠和婦女兒童,這些俘虜一部分被分配給蒙古貴族成為私奴婢,大部分為官府所有,按行業從事各種手工業生產及其他服役,所得微薄,難以為生。法律視奴婢為財物,由主人隨意處置,直至殺死。當時法律規定,私宰牛馬者仗100,而主人殺死無罪的奴婢仗87,可見奴婢不如牛馬。奴隸不得控告主人,否則由官府處死。奴隸所生子女,仍為奴隸,不得脫離主人。元代這種強制輸入的奴隸制,對中國來說是歷史的倒退,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並對以後中國的歷史產生不良影響。 元代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落後的蒙古統治者肆行民族壓迫,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元朝把全國各族人民分為四等:第一等為蒙古人;第二等為色目人,包括唐兀、畏吾兒、回回、欽察等西域人;第三等為漢人,主要指原來金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以及契丹、女真、高麗人等;第四等為南人,即原來南宋統治下的南方漢人。四等人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等方面的待遇各不相同。站在帝國頂端的是蒙古貴族,他們把持著一切軍政大權和重要官職,色目人可以得到信任和寵遇,漢人特別是南方漢人,地位最低,備受歧視和虐待。如蒙古人與漢人相爭,蒙古人打漢人,漢人不得還報,只准訴諸官司;蒙古人打死漢人,罰其出征,而漢人殺死蒙古人,就要夷滅其族。在科舉方面,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分別考試,考試內容和應試的場數也各不相同,蒙古人和色目人從易從簡,漢人則從難從嚴。而且錄取的人數,蒙古人和色目、漢人各半,按人口比例及考試的難易,漢人被錄取的機會是極其有限的。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反映了落後的蒙古統治者對先進的漢人的恐懼和嫉妒。但是,以野蠻統治文明是不會長久的,元朝的短命歷史就是明證。 元代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由破壞、停滯而逐漸恢復,但由於剝削殘酷和制度的落後而沒有明顯的發展。只有商業和城市有一定程度的繁榮,如大都、上都等都市,人口眾多,商賈雲集。然而這種繁榮並非由於商品生產發達所致,而是由於元朝統治者通過掠奪和剝削積累起的巨額財富,要求擴大消費所刺激,帶有一定畸形。城市市場流通的商品較多的是供貴族享受的奢侈品,如珠寶、金銀器皿、絲織品、珊瑚、翡翠、玳瑁、犀象之品以及僮奴、名馬等。此外還有一些服務性的零售商業,如鋪坊加工業和飲食業等。這種商品流通不是工農業生產者之間的交換,而是城市消費者即官僚、貴族和士兵等特權階級用他們的收入購買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用以消費。這種商品流通帶有物物交換的性質。雖然江南有一些城市和海外進行貿易,但這些貿易也是以販運奢侈品為主,而且大都由官府或蒙古、色目人所控制,所以對外貿易不易發展,其社會意義相當有限。 元朝蒙古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民族的特權地位,肆行民族分隔和民族壓迫政策,禁止蒙漢通婚,不準蒙古人模仿漢習。元代蒙古貴族幾乎無人諳熟漢文,雖然皇帝中亦不乏人提倡儒術,但由於蒙古貴族堅持游牧民族的落後觀念,所以他們沒有快速吸收漢族的先進文明,只是受到文明的惡習沾染,大興奢侈享樂之風,生活墮落,政治腐敗。由於宮廷和諸王貴族的極度揮霍和貪污的盛行,造成國家財政枯竭,國庫空虛,以致「朝廷未嘗有一日之蓄」,「歲入之數,不支半歲」。①為了彌補虧空,元政府大量發行紙幣,開創紙幣的歷史。濫發鈔幣又加劇了財政的紊亂,造成高度的通貨膨脹。 在這種情況下,各族人民再也無法生存下去。1351年,爆發了全國人民大起義,經18年的鬥爭,1368年,以漢族為首的各族人民終於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歷經11代,統治不足百年的偌大元帝國,由是滅亡。 蒙古統治時期的元朝,雖然制度落後,生產停滯,人民多蒙苦難,但它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元代中國各族人民,在空前統一和版圖遼闊的國家範圍內,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關係更加密切了,並在更大規模與程度上日益互相了解和接近起來,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基礎,加強了歷史發展中的統一趨勢。元代開創中國以省為一級政區,以及紙幣(鈔)為通用貨幣,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元朝時期,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了空前的發展,對中國和世界的進步都有好處。 欽察汗國 初為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封地,領有鹹海、裏海以北地區。因該地為欽察人的居住地,故名。亦稱金帳汗國。1235年,朮赤長子拔都西征俄羅斯和東歐後,轄地擴大,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北括俄羅斯。1243年,西征還師後,拔都留駐封地,在伏爾加河下游建都薩萊(今俄國阿斯特拉罕),成立欽察汗國。拔都將鹹海東北之地分給其兄斡魯朵,稱白帳汗;將鹹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分給其弟昔班,稱藍帳汗,皆總領於拔都金帳汗之下。 欽察汗國承認元朝皇帝(大汗)的最高權威,接受皇帝的冊封和歲賜,禮儀上處於宗藩地位。到別兒哥汗統治時期(1257—1265年),實際脫離大汗政權而獨立,並在伏爾加河支流阿赫圖巴河建新都薩萊。14世紀,達於鼎盛。欽察汗國與俄羅斯各公國、熱那亞以及埃及的馬木路克王朝之間有廣泛的貿易。從首都薩萊到元大都(今北京市)有驛路直達,成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經濟聯繫的重要渠道。居民主要有欽察人、俄羅斯人、不里阿耳人和蒙古人,後者是統治民族,一般為貴族。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人逐漸與欽察人融合,並改信伊斯蘭教。烏茲別克汗(1313—1341年)死後,由於內訌不斷,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以及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頓斯科伊和帖木兒的打擊,欽察汗國日趨衰落。15世紀分裂為喀山、克里米亞、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亞等汗國。1480年為莫斯科公國擊敗,1502年又敗於克里米亞汗國,遂亡。 察合台汗國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土地,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縣水定鎮西北)。元初,窩闊台汗統治者海都聯合察合台汗國統治者篤哇反對忽必烈大汗政權。1301年海都死後,篤哇與海都子察八兒歸順元朝。1310年,篤哇敗察八兒,合併了窩闊台汗國的土地,察合台汗國達於全盛時期。14世紀前期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前者領有窩闊台汗國舊地,定都於疏附(新疆西部);後者領有河中地,以薩馬爾罕為都,並改信伊斯蘭教。此後察合台汗權力衰落。14世紀中葉,圖克魯帖木兒即位後,削奪藩鎮權柄,汗權一度有所恢復。1362年,合不勒沙即位,諸藩王日益跋扈,汗權空有其名。1370年,西察合台汗國為帖木兒帝國所滅。東察合台汗國分裂為若干小國,16世紀逐漸衰亡。 窩闊台汗國 成吉思汗三子窩闊台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葉密里(今新疆額敏縣)。1229年,窩闊台即汗位後,將封地賜給其子貴由。後來由於窩闊台汗國的統治者反對蒙哥繼承大汗位,蒙哥即位(1251年)後,為削弱其勢力,遂將窩闊台汗國封地分授諸王:窩闊檯子合丹領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滅里領額爾齊斯河之地,窩闊台孫脫脫領葉密里,海都領海押立(今伊犁西)。1260年忽必烈稱帝後,海都自以太宗嫡孫不得立,先後聯合阿里不哥、乃顏、篤哇爭奪帝位。1289年,海都率軍攻至和林,威脅元朝北疆。忽必烈親自統軍出征,為海都所敗。1298年,海都又敗元軍於哈剌合塔。但至1301年,兵敗走死。其子察八兒歸服元朝。1310年,察八兒為察合台汗國所敗,封地基本上併入察合台汗國。 伊兒汗國 1253年,旭烈兀(拖雷子)奉命西征。1258年,攻陷巴格達,推翻了阿拔斯朝阿拉伯帝國,佔領伊朗全境,後以大不里士為中心,建國。1264年,忽必烈正式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其領國疆域東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抵印度洋。其子阿八哈汗時期(1265—1282年),先後擊敗欽察汗國和察合台汗國的入侵,後又與埃及馬木路克王朝作戰,並侵入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伊兒汗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主要有蒙古人、突厥人、庫爾德人和波斯人等。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初期,蒙古和突厥軍事貴族專政,他們堅持傳統的游牧生活方式,對城市和定居的農業居民肆行壓迫和掠奪,貢賦往往高達收穫量的80%以上。由於戰爭的破壞和統治者的無情掠奪,造成人煙稀少,土地荒蕪,被壓迫人民不斷反抗鬥爭,社會秩序動亂。 合贊汗時期(1295—1304年)實行改革。蒙古人原來信仰薩滿教,而伊兒汗國的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合贊汗為了接近伊斯蘭教貴族並取得他們的支持,同時也為伊斯蘭教所體現的高度文明所吸引,他決定放棄原來的信仰,改信伊斯蘭教,拆毀其他一切教堂寺院。合贊汗改革行政機構,停止丞相把持朝政的局面,自主政務,嚴懲貪污,清除積弊,改革蒙古習慣法,設立專門的司法機構——法院,以加強法治。廢除包稅制度,鼓勵農桑,規定較為緩和的稅率和徵收制度,並把這些規定刻在木板或石板上,立在村口,讓農民了解國家的政策,杜絕他人額外勒索,並禁止高利貸。合贊汗還鼓勵農民向人煙稀少的地區移民,准予移民免納捐稅。同時還注意保護工商業,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鑄造一種成色充足的金幣,以代替從前幣值不穩定的紙幣;減輕工商業稅,整治驛站,為發展工商業創造有利條件。 更難能可貴的是,合贊汗不象他的祖輩那樣只注重武功,不關心甚至歧視文明與進步。他提倡文治,積極鼓勵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在首都大不里士興建了許多華麗的建築,其中有清真寺和文化學術機構,有一所天文台和一所研究實用科學的學校,並對清真寺和學術機構撥給充裕的資金,鼓勵學術研究。合贊汗本人也勤奮好學,學識廣博。除蒙古語外,尚懂得阿拉伯、波斯、印度、漢、藏等語,對天文、化學、醫藥、技藝、礦物等亦有相當知識。他諳熟蒙古歷史,並命丞相兼史官拉施特哀丁編纂一部蒙古史《史集》,留傳至今。合贊汗尊重學者及文化人士,在他身邊聚集了不少詩人、歷史學家和科技專家。札拉丁·盧密和撒狄是當時的著名詩人,前者著《馬塞維納》,被譽為「波斯的古蘭經」;後者著有《果園》和《玫瑰園》,都是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著名歷史學家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記述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征服世界的事迹合贊汗死後,權臣專政,內亂迭起,國勢漸衰。1317年,年僅12歲的不賽因即位後,大權落入兩個丞相手中,互相爭權,內訌不已。對外與埃及馬木路克王朝作戰失敗,又遭到欽察汗國的侵掠,汗國由是日衰。不賽因死後,諸王爭位,汗位屢屢更迭,五年中六易可汗,政局動亂,諸王割地自立,國家陷於分裂。1388年,為新興的帖木兒帝國所滅。
推薦閱讀:
※元朝.五三.惠宗(順帝)
※元朝名臣事略上
※有膽有識的元朝「秀才」和「蘇武」
※30枚銀質古錢幣---七枚元朝銀質珍泉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