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價值

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價值

道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淵源之一,對中國人民之民族性格、倫理觀念、人文意識的形成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研究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現代價值,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完善企業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自然主義倫理觀

道家崇尚自然,認為道德具有自然的功能和特質,人只有順任自然,才能保持自己本性的純真,並獲得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

1、「自然之道」。「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石。道家認為,「道」先於天地萬物而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有物混成」表明「道」是客觀存在,「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說明「道」是不受他物制約而不停運動變化的過程和規律。

「無」和「有」,是「道」運行時的兩種狀態,是道家重要的哲學範疇。「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道」作為客觀實在,不能有任何具體規定,自然是「無」;而「道」作為萬物之本原,綿綿不絕,理當為「有」,從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家上述思想,打破了天帝創造萬物的神話,開闢了中國無神論之先河,中國傳統文化中較少有宗教色彩,不能不與道家的自然之道有關。

2、「天人合一」。道家認為宇宙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類社會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按照道家的解釋,萬物皆得道而生,人和萬物都受制於「天之道」,人和天就有了同一性;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所說的「天」,既有自然特質的外在性,又有心理修持的內在性。這樣,天人之間便「交相勝,還相用」,可以和諧共生,實現「天人合一」。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說:「在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機械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展了有機宇宙學。」

3、「道法自然」。這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認為「道」是自然的,它使天地萬物與人類按照自然法則運行、生長,因此,人類就應當按自然之道,構建一個融個人倫理、社會倫理、宇宙倫理為一體的倫理體系;「道法自然」可保持自然的純真和質樸,可使個體臻於完善。因此,就要「全真保性」、「返樸歸真」,這樣才能「同於大道」,使「心齋」在與大道的同一中獲得獨立和自由。

可見,道家的價值目標,從根本上說,並非指向社會政治生活,而是指向主體精神的完善。道家以高邁、超逸的態度面對人生,主張擺脫功名利祿、榮辱得失的羈絆,順任自然,把個人的完善統一於宇宙大化之中。總體上看,道家自然主義倫理觀呈現出超功利主義、超利己主義的特徵。

當前,我們處於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期,功利追求成為人的重要心理特徵,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抬頭,並引發種種「現代病」和異化現象。由於市場經濟必須承認本位利益差別,必須承認人的「經濟人」特性,所以,筆者無意譴責功利追求。但問題是,人生的意義是否止於功利追求?在功利追求之餘能否實現心靈境界的超越?人的心靈家園的「終極關懷」何在?筆者認為,道家的自然主義倫理觀,對於我們提升道德境界、使心靈家園少一些浮躁和貪慾、多一些寧靜和純真,必將有所裨益;而道家「無」的智慧,「無用之用乃為大用」,對於加強企業文化、企業形象等軟體建設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要知道,人文管理比純科學管理更富有價值,「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而無不為」,實在是一種高超的管理藝術。

二、人道主義倫理觀

道家尊崇自然之道,要求弘揚生命的價值,追求精神的獨立和自由,昭示了人道主義的宗旨和價值取向。

1、「全生保真」。這是道家的重要原則。道家認為,世間最可貴的是生命,「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提倡珍視生命,反對塗炭生靈,也不贊成「殺身成仁」。

2、「化同大道」。道家認為生與死是自然規律。主張在精神上超越生死,化同大道,並以「道通為一」的思想來解釋生死,使生死具有了宇宙學的意義。在道家思想中,人是沒有原罪的,不需要外在的力量來拯救,只需要自身的修持,來達到「萬物與我同一」的境界。所以,道家的「化同大道」,並非宗教,而是對生命的超越和升華。

3、「天籟齊物」。道家認為人我之間、物我之間都是平等的。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為而不爭」,認為「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體現了早期無政府主義思想;在社會生活方面,倡導不分尊卑貴賤和自由平等的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以一種樸素的平等思想與儒家的「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的觀念分庭抗禮。

4、「貴德重道」。這是道家思想乃至中國傳統文化最顯著的特徵,道家「貴德重道」的思想主要包括:

其一,「內在道德」的修養功夫。道家要求把道德視為內在的自覺,主張「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做人要敦厚和老實,不要輕薄和浮華;認為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寬容和合,化育萬物而不矜其功,惠澤眾生而不圖其報,人也應有這種博大的胸襟,「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反對居功自傲和恃功索取。

其二,「抱朴守真」的道德趣向。道家認為宇宙蒼生皆自然而質樸,人也應當抱朴守真、率性而行、「不以德為德」。也就是說,高尚的道德是不必表現出來的,正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認為修持道德是天經地義的,反對以任何形式把道德作為謀取功名的手段,表達了道家超越必然,追求自由的願望。

其三,「為而弗爭」、「多予少取」的道德原則。莊子說:「人皆取先,己獨取後…人皆取實,己獨取虛…人皆求福,己獨曲全…」主張「為而弗爭」,這與其說是消極退讓,不如說是道家對人生境界的一種參悟和超越。「以其不爭,則天下莫以為爭」,表達了道家對於得與失的超然心態;而「以退為進」、「以靜制動」更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芒。

其四、「以德報怨」的高尚品格。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認為「善人者,不善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道家的這一思想,超越了常人的「以德報德、以怨報怨」的心態,倡導以寬容和合之精神、真誠友好之態度,去感化他人、抑惡揚善,這對於推動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風尚的形成十分有益。

5、「清靜無為」。這堪稱道家思想的主旨。「無為」即無違,也就是不違反客觀規律。用於治國,要得民心、順民意,「而天下治矣」;用於修身,「清靜可以為天下正」,「清」為不貪,「靜」為不躁,即不貪不躁可以為天下立正氣。這在人類文化史上是具有恆久價值的真知灼見。

道家倫理具有濃重的人道主義色彩,雖然不屬於社會精神的主動力方面,但其所崇尚的抱朴守真、平等待人、多予少取、為而弗爭、以德報怨的倫理原則,對於淳化社會風氣、凈化人的心靈、提升道德境界、緩和矛盾衝突、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發展,也不乏現代價值。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人總是會有一些問題,道家哲學「不能解決問題,但它能使人有一精神境界。對於有這種精神境界的人,這些問題就不成問題了。它不能解決問題,但能取消問題。人生之中總有一些問題是不可能解決,而只能取消的。」

三、生態倫理觀

道家崇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認為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而是一氣貫通、融為一體的,主張不違反客觀規律,不破壞生態環境,使人與自然保持合理的維度,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道家看來,自然界是神聖的和不可侵犯的。因此,道家的生態觀,與人們常說的以法律規定或行政干預來約束物慾、實現環保的觀念有極大的不同,道家是出於對自然的依戀、敬畏、甚至是崇拜的心理,強調人對自然的依賴關係,倡導「清心寡欲」、「知足常樂」、「清靜無為」的生活方式,弘揚與自然和諧的生命樂趣和文化訴求。認為人只有回到自然,才能回到真正的家園,享受人生的快樂,包括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追求,包含著生命意義的無限和永恆,這是一種與政治強制無關、完全是出於內心需要的環境意識和生態倫理。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卡拉普說:「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最完善的生態智慧。」

道家倡導的「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清靜無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格獨立的價值取向,在內在精神與氣質上極易引起落魄文人、失勢官僚的認同,成為其慰藉心靈的一劑良藥。即便「入為儒」,一旦失勢,也會「出為道」,從而歸隱山林;即使身處逆境,也能「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出淤泥而不染」。這一思想,對中國的繪畫、書法、小說、詩歌都有極大的影響。

道家的生態倫理使我們認識到人是自然存在、社會存在、精神存在的統一體,人的生存依賴自然,同時又有超越自然層面的要求,不惟追求物質生活,還追求精神的「終極關懷」。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應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本質。」道家生態倫理還為人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生態平衡提供了睿智,為糾正「鬥爭哲學」和「西方自然主義哲學」的負面效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為糾正文化偏差,消除異化,使各種利益相互和諧,提供了管理方略和管理美學;而當我們倡導可持續發展時,也不能不聯想到道家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的遠見卓識。

堅持道家文化的優秀成分,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在經濟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佔優勢的情況下,中華文化何以保持自己的民族性?何以構築中華文化安全的萬里長城?是一個迫切而重大的問題。現在看來,立足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點上,融合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在心靈深處形成強大的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既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也是我們神聖而崇高的責任。


推薦閱讀:

廢娼是歐洲中世紀封建思想
「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哲學思想
有思想的人,到哪都不合群
儒家思想與現代經濟成長
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在於思想觀念:錢生錢 勝過人賺錢

TAG:思想 | 精神 | 價值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