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佛~佛教在印度滅絕的深層原因

公元九世紀,濕婆教領軍人物商羯羅為復興印度教,在印度由南向北展開了宗教辯論的大進軍,打擊其它異己宗教,主要的目標是佛教,耆那教。當時的婆羅門教正在向印度教轉型:濕婆教與婆羅門教的另一大派吡濕奴派正在達成和解,兩大派趨於統一,轉型後的婆羅門教更名為印度教,其主神由濕婆和吡濕奴共同接受信徒的崇拜。

當時阿拉伯人已經再中亞掘起,阻斷了印度次大陸的海上陸上的商業貿易的交通線,使印度各城邦領主的稅收銳減,而龐大的佛教僧團組織不事生產,只靠供養的出世理念給各個信奉佛教的領主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佛教完全禁慾的教義,使佛教無法像婆羅門教一樣~生於婆羅門家庭天生就是婆羅門教徒,婆羅門教少了佛教招攬信徒的麻煩,而佛教時時為招攬信徒,投入大量的精力,人力,財力。更加使供養它們的領主不堪重負。婆羅門教也有出世修行說,但那是在老年之後,而不是佛教徒的一生修行出家。這也是印度佛教為應對這些形式而日益經院化,大乘化,密教化的原因。

佛教原來是對婆羅門教祭司專權的一種反抗,佛陀最早提出的「眾生平等」表達的就是對婆羅門壟斷神權的反抗,讓任何人都可以有享受發高尚生活和發展的機會,最初,大量的低種姓賤民加入佛教陣營的原因也在此。而作為農奴主的剎帝利也是為和婆羅門對抗而加入佛教。

而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使平民中從事農業的人地位更加低賤。佛教和耆那教強調的不殺生非暴力,使得信徒把耕地視為賤業,原因是耕地會殺死螻蟻的生命。耆那教與佛教的不同是,它容忍了婆羅門教種姓,去適應,而且耆那教徒多數經商,有經濟基礎,就有了佛教僧團沒有的自主的生存空間。佛教在這兩個問題里,觀點完全獨立,不肯配合妥協。

佛教的教義與印度教有根本的分歧,佛教的因緣說與印度教的梵我如一,不可彌合。大乘佛教龍樹的中觀派的「空」與印度教的「梵」雖然十分接近,但佛教否定靈魂真實存在的理論,印度教不與接受,加上佛教一直反對婆羅門教吠陀正統,所以佛教和印度教婆羅門教的爭端不可調合。

印度的歷史文化背景構成了印度教的三大源流:萬物有靈論以及濕婆崇拜,母神崇拜,吠陀至上,在印度根基深厚。而原始佛教否定其全部,在與婆羅門教博弈中,陷入本體論的爭辯,擴大了佛教的萬神殿~佛教大乘產生了,佛教大乘的產生進一步分裂了佛教陣營,弱化了佛教的影響。

佛教為應對越來越嚴酷的挑戰,想藉助印度民間的原始宗教坦陀羅教密派的力量,挽回頹勢,並且大力發展坦陀羅密傳的理論,加以實踐,把密派提高到極高的理論與實踐高度,但這一密教化,反而成為被濕婆教攻擊的口實。坦陀羅性力密教在發展和成熟後,被印度教併入,成為印度教性力派的一個組成部分~遵循印度教儀軌教規的坦陀羅密教右派。而坦陀羅教的左派,淪為異端,在印度的傳播成為秘密會道門~已不是宗教,為印度主流文化,印度教不齒。佛教接受的坦陀羅教左派後,發展成為佛教密宗,佛教的密教由神秘主義走向肉慾。在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千年鬥爭中,婆羅門教改革成印度教,成為一個包容萬教的,儀規,儀規,教義減化後,與時俱進的宗教。

在濕婆教與婆羅門教中的吡濕奴派融合改革成為統一後的印度教的同時,佛教失去了底層農民的支持~婆羅門教農民的地位比佛教里的農民地位高,失去了佛教主體剎帝利領主的支持~龐大的僧團集團佔用了各城邦領主的財政資源。而佛教內部經院化,大乘化,密教化的分裂鬥爭,進一步削弱了佛教的競爭力。各城邦領主轉向了新興改革後有深厚歷史文化的趨於統一的印度教,底層民眾也拋棄了讓它們成為新賤民的佛教。佛教在印度生存的土壤已經沒有了,滅亡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公元12世紀末到公元13世紀初,隨著伊斯蘭教突厥人入侵印度次大陸,在軍事的打擊下,逃過大屠殺的印度最後一批僧俗佛教徒攜經捲逃往鄰國,經尼泊爾,加濕彌羅逃到西藏和克什米爾山區,這些僧侶和密宗的班智達在這些地區開創了佛教的密宗~藏傳佛教。

留在印度的佛教徒,改宗信仰了印度教的濕婆派,或皈依了伊斯蘭教,印度教里的一個特殊種姓「巴塔查里亞」,就是信奉佛教還宗印度教的迦濕彌羅人。佛教在印度和婆羅門教1700多年鬥爭後,趨於滅亡,在伊斯蘭突厥人的軍事打擊下,在印度徹底滅絕。

印度教因為各土邦領主的持續抗爭,被新的外來突厥伊斯蘭接受,至今仍是印度最大的宗教。耆那教的寬容謙卑使得耆那教至今流傳。佛教在印度滅絕後700年後,錫蘭人達摩波羅聯合了印度境外的佛教徒,成立了「摩訶菩提會」,在印度佛教的成佛處發起了印度佛教的復興運動,印度新佛教信徒至今有500~800萬。

推薦閱讀:

奇特的印度乘法口訣,比我們還快(快快給小朋友們)
辛德勇:印刷術的源頭來自印度,產生在中國
揭秘世間女子奇俗:印度女人迷戀金鼻釘(圖)
美國駐印度大使辭職   浙江日報

TAG:印度 | 原因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