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產業透視 |
|
|
前言:本刊為落實本會侯理事長的推動二次產業革命理念,以及深感「知識」是產業革命中最重要的「資源」,特自本期起,開闢「產業透視」專題,俾協同工總所屬產業,一起檢視過去「產業成功關鍵知識」,以及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再作最適當的整合、分配與應用,進而找到產業新的競爭利基,以突破自身發展的「學習曲線」,以及趕上別人的「學習曲線」,尤其是趕上先進國家的「學習曲線」。文:陶瓷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游德二整理陶瓷產業是一範圍相當廣闊的化學工業,與人類的歷史發展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古早的食器、住宅,到現代的行道、車輛,甚至奈米(nanometer)科技的衣物,都有它的存在。基此,陶瓷產品的製作便有部分的不同。一般陶瓷品的製程大概可以歸納為:素土調製、成型、乾燥、施釉、燒成、冷卻等六項大步驟,其中除了「成型」的階段有極大的差異外,其他的步驟則大致相同(請參考附圖)。因此,只要業者在不同的步驟下工夫,國產陶瓷就會有光採的一天。陶瓷是一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產品,很實用,但同時也可以很美麗。台灣陶瓷產業的發展也就是在這樣類似中,從實用走向美麗。因為我們有各種不同族群和文化的優勢,所以寶貴的經驗和創新的技術,可以讓我國的陶瓷工業從普羅走向精緻。尤其2000年十一月廿六日,在台北縣成立的鶯歌陶瓷博物館,以及其他國內各地的不少公民營陶瓷類展示或推廣單位,如苗栗華陶窯、嘉義交趾陶館、南投台灣工藝研究所等等,相信在各方面的分工合作下,可以讓台灣的陶瓷產品永續經營,而且佔有世界一席之地。台灣陶瓷產業發展概況台灣陶瓷工業的發展,大約可分為:公元前4500─3500年到公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為第一期,屬於史前陶瓷文化時期;1624年歐洲人東來,到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前,為第二期,是以漢人傳統陶器發展為主;公元1895年到1970年為第三期,則以石陶器發展為主,從此台灣陶瓷工業開始走向機械化;1970年之後為第四期,以瓷器發展為主,引進自動生產與快速燒成設備,同時陶藝創作也開始蓬勃發展。一、史前陶瓷時期──原住民時代台灣新石器時代的最早陶器是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其主要活動的時間,約為公元前4500─3500年左右;晚一點的則有台北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台北植物園文化,直到公元500年才結束。此外,從北部到南部、從西部到東部,先後都挖掘到許多史前陶器,而且還繼續有新的發現出土。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器,大多是夾砂紅陶、灰陶、彩陶和黑陶等,器形有罐、缽、壼、碗和土偶等,器表多有印花,紋飾則有繩紋、刻紋、貝紋、捺點紋、圈紋、網紋、幾何紋、編織紋、雲雷紋等等。這種低溫燒成的土器,種類相當簡單,形制通常不大;生產方面純以手工生產,只有簡單的刮削工具,且沒有窯爐覆燒。因此,燒成溫度都很低,通常不會超過900℃,質地粗鬆。史前陶器和台灣原住民之間本來就很密切,目前所謂原住民九族中,除了泰雅與賽夏族之外,其餘各族都曾從事陶器製作,例如排灣族、阿美族、布農族與曹族等都會製陶。日治時期,阿美族還有製陶者,但如今已不再製作;唯獨蘭嶼島上的雅美族碩果僅存,他們遵循傳統,由成年男子以手工製陶,保持最原始的陶器。二、傳統陶器發展時期─荷明清時代近代台灣陶瓷的發展,主要是指移民來台漢人的陶瓷製作。明末、清初以後,中國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漢人大量移民台灣,陶瓷產品與技術也隨之引進台灣,成為支配台灣陶瓷生產與市場的主力。公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由澎湖入據台灣本島,便在台南築城建堡。為了興建城堡、教堂等建築的磚瓦,曾經自中國大陸僱用工匠來台,製造石灰磚瓦。鄭成功父子時代,陶瓷製作未興,一般日用的盤盂杯碗等,大多來自福建漳泉,較佳之用品則由江西景德鎮進口,但磚甓方面則為自給而已。直到公元1796年(清嘉慶元年)之間,南投才開始製造帶釉陶器;1804年(清嘉慶九年),鶯歌、竹苗也開始發展陶業,成為台灣最早製陶的地區之一;而大約到了清道光年間(約公元1821─1850),台灣的製陶業才比較普遍。這個時期漢人成為支配台灣陶瓷生產和市場的主力,產品多樣化,陶瓷種類明顯增加,生產技術進步不少,雖然也是手工生產,卻有簡單的手拉坯轆轤等生產工具,也有相當進步的窯爐可以使用,燒成溫度甚至可到1100℃以上,產品品質提高,主要有水缸、陶甕、陶缽、陶罐、陶瓦和交趾陶等。三、石陶器發展時期──日治暨光復時代台灣石陶器從公元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開始發展。1897年(明治三十年)日本人岩本東作在苗栗街西山築窯,開始製造土管和粗陶器,是苗栗陶瓷業的開端,也是日本人在台灣從事陶瓷事業的開始。此一時期的產品還是以陶器為主,但北投、苗栗和南投(魚池)等地,已發展出較成熟的石陶器產品,例如碗盤、瓷磚、花器和酒甕等,因為這些地方有質地相當好的黏土原料。此時生產技術開始使用電動工具,如練土機、擠型機和旋壓機等,並且會使用石膏模型製作。在窯爐的使用上,日本人在北投引進了四角窯,使用煤炭為燃燒;在苗栗引進了登窯,使用天然瓦斯為燃料,這些都和傳統包仔窯和蛇窯以木柴為燃料的窯爐大不相同。釉藥方面,在北投已引進高溫長石釉,有別於傳統的灰釉和低溫鉛釉,並且引進陶瓷用著色劑,使釉色產生多采多姿的變化,奠定了台灣陶瓷現代化與機械化的基礎。四、瓷器發展時期──台灣經濟起飛時代大約從公元1970年代以後,台灣受到國內外環境因素變化的影響,純傳統陶器的生產日漸沒落,陶瓷業則走向瓷器方面和工業化發展,陶瓷廠大量增加,製品以日用陶瓷(含交趾陶)、碗盤、仿古陶瓷和西洋玩偶為新的趨勢。此時,建築和衛生陶瓷也開始發展,工廠家數逐漸增多,且大都採取企業化經營,工廠規模、產量相當大。1980年代,台灣陶瓷製作技術隨著其他工業的快速發展,例如更新式的電窯、瓦斯梭窯和自動隧道窯等窯爐,量產化和自動化的機械生產設備日新月異,產品從仿古陶瓷、衛浴瓷、瓷磚、裝飾陶瓷,以至於陶藝創作,都有很大的進步,品質和產量均大幅提升。工業(精密)陶瓷方面,也因教育程度和科技的積極發展,開始有了良好的成長。從1978年(民國六十七年)台灣開始引進第一套義大利製造的滾輪式快速瓦斯燒成窯(roller kiln),打破我國傳統的窯爐設備,為台灣陶瓷工業寫下嶄新的一頁。發展至1994年時,國內建築陶瓷業共有256條快速滾輪窯,全台日產各種陶瓷面磚62萬平方公尺,是鼎盛時期;瓷磚產量躍居世界瓷磚生產國第五位(緊接在中國大陸、義大利、西班牙和巴西之後)。台灣陶瓷工業的現況1990年代開始至今(2002年),國內的陶瓷工業可說已相當成熟,種類包括日用瓷、衛生瓷、建築瓷、藝術瓷、工業瓷和陶瓷用原料及設備等六大類,日用瓷有碗盤、杯匙、鍋罐等,建築瓷有壁磚、地磚、馬賽克面磚、擠出面磚、窯燒花岡石面磚、琉璃瓦等,衛生瓷則有各式的馬桶、便斗、浴盆、面盆和水箱等,藝術瓷則包括花瓶、掛飾、佛像、人像(交趾陶)等,工業陶瓷廣及電阻、電容器、陶瓷基板和結構陶瓷等。此時期開始,國內外的經濟貿易大致相當景氣,台灣也累積和擁有相當的技術和資金,因此內外銷市場曾盛極一時,也為歷年來最好的一個時期。但到1990年代後期,由於國際區域性的經濟逐漸形成,貿易障礙日增,加上國內工資上漲、同業競相削價、建築市場由盛轉衰等因素,有些業者已呈現經營艱難的情況,因而整個產業有待在市場、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突破。其間有部分業者,包括多數的上市櫃和較大的公司,則採取轉向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等地投資設廠。 此外,我國和中國大陸自2002年元月同時加入WTO,已開始面對中國大陸低廉和品質不穩的競爭,將使我國陶瓷產業落入更險惡的環境;尤其,目前大陸各種產品已非法轉第三地進口,充斥我國市場,擾亂正常合法業者的生存。因此,必須呼籲政府相關部會正視問題的嚴重性,落實管制與積極解困,以免發生產業倒退、失業再增的社會危害。目前(2001年)國內陶瓷市場的總值約210億元,國產品約佔七成。一、建築陶瓷類台灣建築陶瓷在1993、1994年為鼎盛時期,陶瓷面磚在1994年的年產量為14萬648千平方公尺,創下歷史高峰;但此後因建築市場轉走下坡,陶瓷面磚的生產廠家和產銷逐年減少(見表一)。目前國內之瓷磚工廠大約60家,從業人員約1萬多人,窯爐數約百餘條,但真正在生產的約僅半數(五十多條)而已;產量雖然減少,然而品質和單價均有提高。近年國產品的外銷比率大約在5─10%,且有不少業者欲求積極開拓國外市場以求發展。(表一)建築陶瓷輸出方面,出口值前幾年是有成長(見表二),主要是國內市場已飽和,廠商紛紛開發優良產品外銷。含香港在內的中國大陸,原來是居我國外銷的第一位,但近年中國大陸瓷磚產業快速發展,甚至目前還透過第三地非法進口到我國,所以美國、日本、澳洲、新加坡和中南美等地,變成我國目前的主要出口市場。進口方面,近年來總金額呈現不穩定的起伏(見表三),但台灣主要的三個進口國家,一直是西班牙、日本和義大利,三個國家的進口值,合計佔我國總進口值的七成以上。目前日本已有大量減少的現象,但位於亞洲地區的阿聯和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則有快速的成長。(表二)(表三)二、衛生陶瓷類國內衛生陶瓷的廠商約有15家,家數比建築陶瓷(瓷磚)廠少,其中和成、電光、莊頭北和隆昌等四家,即佔有約八成以上的市場,乃因其生產線已完全自動化,且產品品質與設計亦有國際水準之故;然而,由於國內建築市場衰退,近年來銷售值則有漸漸減少的現象(見表四)。部分公司已轉往海外投資設廠以為因應,如和成、莊頭北等。(表四)衛生陶瓷的進口受到國內建築市場萎縮和1999年九月廿一日中部大地震的影響,1998年至今總進口值一直下降(表五),尤其歐美日貨有逐年減少的現象;但菲律賓、越南、泰國製品則增加很多。出口方面,在1997年為鼎盛期;1998、99年逐年減少;但2000年起又有增加的趨勢(表六),多年一直以日本為最大宗,出口到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則逐年下降,對韓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有大幅成長。近二年來雖然出口到沙烏地有銳減,但卻對英國、德國、加拿大等先進國家則有不少的出口。(表五)(表六)三、藝術陶瓷類台灣藝術陶瓷類工廠在國內已有四十年以上的發展歷史,目前生產廠商大約有30家,大都利用傳統的陶藝技術,加上國外的設備和造型來生產,外銷情形約在七成以上;尤其近年已有少數廠商也發展出國人自有的特色,在我國的輸出品中,一直受到好評。這類廠商大部分分布在鶯歌、新竹、苗栗等地,由於廠商多屬中小型企業,員工以一、二十人居多,在研發、設計、製程方面和銷售能力,均有待加強。藝術陶瓷的進出口近年來受到中國大陸的影響不小,在出口方面,因遭受中國大陸的低價競爭,已使我國最近四年的出口值有連續下降的趨勢(表七),1999年比98年大約減少8%,2001年估計又比2000年大幅減少將近五成。去(2002)年的外銷值為3188.5千美元,顯示藝術陶瓷的出口已穩定下來。而進口方面,多年來自中國大陸方面的產品,一直高居第一位(表八);但西班牙、日本的產品仍然不少,顯示國內中、高級產品的需求仍有發展的空間。(表七)(表八)四、日用陶瓷類日用陶瓷類方面,目前在國內大約有近20家廠商,大多為家族式的小型工廠,主要以外銷為主;即使外銷,也以華人社區為主。近年來因國內工資上漲、土地成本高昂,有部分廠商已遷往中國大陸和越南等地,留在國內的業者,則正從產品設計、圖案、色澤等方面努力,往高品質和高價值的方面發展。由最近四年的出口情形來看,總出口值是平穩的,但出口到美國、中國、加拿大和澳洲等地,均呈現衰退;而輸往德國、日本、荷蘭和星馬地區,則有逐年增加(表九)的趨勢。進口總值每年則呈現穩定的成長(表十),五個主要進口來源國為:日本、韓國、泰國、英國和德國,其中日本對我國的出口已逐漸減少,但韓、泰有大幅增加的趨勢(部分是由中國轉入),顯示我國日用陶瓷的產品和競爭力有待加強。(表九)(表十)五、工業/精密陶瓷類工業陶瓷類的項目可說繁多,從耐火磚瓦和窯爐用器材、實驗室陶瓷用品、工業零組件,到太空科技、電子、生物醫學等工業和精密陶瓷,均屬此大類。工業用及精密陶瓷與傳統陶瓷的最大差別,在於起始原料、粉體純度和燒結過程等的不同,此項屬高科技產業,產品大多由先進國家進口(電子陶瓷除外),其他部分乃因屬於量少而產品多元化的特性,較適合國內中小企業生產。目前國內的工業陶瓷以用在電氣、耐火、研磨和機電工業等為主,大約有25家,大部分為中小企業,電器瓷、耐火/研磨陶瓷和化工用容器等以內銷為主;電子陶瓷則以外銷為主。我國工業陶瓷一向是從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進口的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明顯趨勢(表十一),而近年來自中國大陸和韓國進口工業用陶瓷的金額,也有增加趨勢,值得注意。至於出口情形,近年來雖也有大幅成長的現象(表十二),但2001年卻比2000年下降約7%,值得探討。六、原料土和釉料陶瓷產業所用的原料土有黏土、高領土、矽石、長石等,雖然有少部分(如苗栗土、基隆砂等)在台灣可以取得,但極大部分仍需進口。釉料方面,台灣陶瓷釉料早期均為中、低溫釉,如鉛釉、玻璃釉、灰釉等,日治時代以後至今,經過國人的研發和歐美技術的引進,1200℃以上的中溫和1320℃以上高溫釉(如日本長石釉、褐彩、金水等)才逐漸成熟,而且部分還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由於累積多種文化,國人用釉經驗與技術相當成熟,在1990年代可說達到高峰,加上國內用料的八成均為台灣自產。因此,只要能持續研發,配合陶瓷品業者的需求,台灣釉料和陶瓷產品將可相輔相成,在世界的市場擁有一席之地。目前雖然國內陶瓷工業面臨產量的萎縮,製釉廠大約不到10家,但大家若能在品質和設計方面努力,依然會有發展的空間。未來的發展與策略目前台灣建築瓷,在量方面雖較義大利、西班牙、中國大陸等地為少,但在品質上已可相媲美,甚至有過之。如果業者能研發具有台灣或東方風格的產品,並且加強市場行銷,我國建築瓷、日用瓷和藝術瓷將有不錯的前景。工業陶瓷和衛生陶瓷方面,有些業者已開始在多方面積極研發和生產中,例如防汙抗菌的產品、陶瓷濾材、奈米級陶瓷粉末等,假以時日將有好的結果。對於業者未來努力的重點,至少有下列三個方向可供參考:第一,從生產或技術的角度發揮自己的專長,製造有特色或品牌的產品,絕不可有一窩蜂或操短線的投機想法;但這個方向需要有適當的設備,加上良好的研發、設計能力,或可藉助各級學校陶瓷/材料科系(育成中心)的建教合作。第二,採取策略合作/聯盟,在生產、銷售方面採取產品分工、銷售合作的方式,可以使用共同品牌或標示,甚至異業結合。少量多樣的、修繕市場的產品等,都是建築和衛生陶瓷在這個方面的利基。多辦研討會、發表會等活動,讓客戶或民眾廣泛瞭解國產品的特性或優點。第三,提升品質、增加附加價值,逐漸走入工業陶瓷或精密陶瓷(advanced ceramics)的領域。在目前全球化的經貿環境下,政府和業者有必要推動產官學研共同探討台灣產品的定位。總而言之,如何使台灣的陶瓷工業永續經營和發揚光大,實有賴政府、學術研究單位和民間企業的合作,從加強工廠經營管理、培訓設計和技術人才、開發新製程和設備、注重國內外行銷、建立品質檢驗或作品認證、加強品牌形象和產品特色等方面著手。 |
|
推薦閱讀:
※特朗普訪華,中國之行從珍品文物陶瓷開始······
※中貿聖佳2017【瓷藝丹青——近現代陶瓷專場】拍賣全部拍品
※【典藏拍訊】經典回顧2016紐約佳士得及蘇富比秋拍高古陶瓷部分成交價TOP10
TAG:陶瓷 | 透視 | 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