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集訓筆記 hun 記錄 :龐老師講太極功

第三課 《太極拳論》串講

2000年6月30日

一、直腿松腰法剛才聽部長說昨天有的同學坐了兩鐘頭沒感覺,我覺得沒感覺絕對不可能。如果就讓你們這麼坐著,坐個馬扎,把身體都坐得直直的,正正的,坐上兩個鐘頭,多少應該有感覺。如果你的身體素質真夠,裡面氣通了的感覺得有;你素質不夠,裡邊酸痛的感覺得有;如果什麼感覺也沒有,那是姿勢沒有做對;有的人一呆,稀里糊塗睡著了。如果真要做對了,把兩個腿伸直了,把腳微微地翹一翹,自己把腿掙一掙,你要坐下兩個鐘頭來,身體裡邊從腿到腰,到肩,喉頭肯定會有一些特殊的感受。因為你坐對了,它裡面放鬆了。因為坐的時候上身還要放鬆,不一定端身正坐,上身放鬆,松著、松著,但腿不能那麼松著,要伸直了,而且吸氣時會陰、大腿根、股四頭肌得微微收縮。上身放鬆了,隨便縮著都行。因為會陰一收縮,小腹部下面也會有點收縮,大腿根也會有點收縮,這樣的話,由於平時沒有鍛煉這樣的動作,就反覆練這個動作,練兩個鐘頭,也會有點不舒服的感覺,或者裡面會出現熱的感覺,也有個別人會出現涼的感覺。那個是要把內竅打開。所以在這些年我們智能功是內氣外氣合起來練,但我們更注重的是如何把外氣收歸己有,盡量往裡邊收氣。我們以前練功都是把外氣往裡邊收,直接使外界的混元氣為我所用。那樣主要是通過我們的意識來起作用,到身體裡邊來,形體的運動,那是周身的混元氣,它這樣在起作用,來把它化歸自己的混元氣。這些年我們通過實踐證明了這種練法很好,很多病治起來效果也很快,咱們搞試驗也很好。從古人一般的練功功法來看,這是一個捷徑。同時我們現在一總結,從我們搞了這十幾年來看,如果要把我們每個人的身心素質再更快地、更高層次地發生變化,還應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所以這次我們教功,講太極拳、我們的松腰,藉助力貼於脊,把我們的命門內竅打開。我們這個坐功,以它為主,松這個腰來把命門內竅打開。在傳統氣功也不是打命門內竅,一般是打會陰陰蹺庫,從陰蹺庫打內竅,然後走任督二脈循環,這就是過去所謂煉丹的方法。道家正宗的煉丹方法,從下丹田練起,然後打開陰蹺庫,陰蹺庫打開之後,從小周天任督二脈走。他走的督脈不是外邊,而是脊柱的裡邊,這樣就把我們先天的氣的信息量直接通過督脈上升到頭部去。頭腦裡邊藏神的,生殖系統、陰蹺庫那兒是陰精的精氣,它是物質性的,先天混元氣全息性比較強,意識裡面屬於神的全息性比較強。所以一個神,一個精氣,它們結合起來就把人的全息性給強化起來了。所以一般道家丹道功的練功方法是打開陰蹺庫這個內竅。但那樣打,從歷史上的練功來看,它有很多的困難。一般丹道家大部分都是走下丹田,從這個陰蹺庫打開練的,真正練成功的很少。為什麼呢?因為煉己築基這個功夫稍稍不夠,意識的穩定性練得不夠,精氣一充足它就可以化為後天濁精,就跑了。後天濁精一跑,就把全息性的氣凝固成有形的物質,就散了。所以過去練功,為什麼那麼注重精,不能丟精,說後天的精是濁精,但是對它也非常重視,因為它一變成濁精,就把先天的混元氣中眾多的信息物質化了,從無形的氣變成有形的物排出去了,所以這樣我們的先天混元氣就丟了。所以一般的傳統練功,煉丹道功,功法講了很多,在過去是功訣不能直接講的,從明朝以後,從《伍柳仙宗》這書出來以後,寫得很詳細。到了民國初年,趙避塵寫的《性命法訣明指》,那就更系統、更詳細。但是練成功的人非常少,更少了。什麼道理呢?因為並不是你懂得方法就解決問題。關鍵是你的意識修鍊,這叫煉己築基,過去不是講嘛:「未煉還丹先煉己」。先練煉己築基,煉己築基築不好,得了丹訣白費功夫,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說,練功夫這東西呀,想往高處練,說個不客氣話,不是每個人都能練。這句話不是說哪個人不能練,是說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個條件。具備什麼條件?意念非常堅定!煉己築基的這個意志非常定,受到各種影響、各種刺激它不動,它不受這個影響,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你做不到,知道了這個辦法沒用處。所以過去練功都是老師為難徒弟,出這個難題,出那個難題,一年、二年、三年、四年甚至十年八年。老師就不教你口訣,叫你磨性子去。磨性子幹什麼呢?那就是煉己築基,練你的意志力。沒有意志力你練功就練不上去呀!所以說練功往高層次練不是每個人都能練就在這兒。有的人下了決心,欸!碰到事不行了,一碰上事馬上就變樣子了,練功練意志力得從事上去練。不是說你想:我要練這個練那個,得到了事情上不動心。等下次講課,我們還要講練功注意什麼東西,練不動心哪,心不動。我要幹什麼,我就定下來,必須干。所以過去練功的人就是得到了口訣,也照樣練不成。趙避塵說要度八百弟子,他印的材料,他的弟子們哪個修成了啦?象采小葯,結小丹,采大葯,結大丹,然後出陽神,然後又怎麼怎麼……這一套他都講得很清楚啊!還不要說他的弟子們,他自己怎麼著啦?也沒有那樣修成嘛!按他的說法,他哥哥修成了。修成了怎麼著啦?因為東北有個趙大法師,不知是不是他哥哥,不知道。如果是他哥哥的話,也只是修到了一定程度,但最後一步也還沒有上去。我在七十年代,聽到東北一個老太太說過趙大法師怎麼個情況。他們三十年代後期碰到過趙大法師,似乎象是趙避塵的哥哥,但那又似乎又不象。八十年代初期,聽山東一個老同志說也是一個姓趙的老師教的他,但聽那情況也不象趙避塵的哥哥。趙避塵寫的《性命法訣明指》,好多寫得很清楚,但有了方法,弟子們並沒有練成,什麼道理?意志,意志力!因為它從下丹田,它很習慣了。你只要是從下丹田,氣一充足,它這裡邊就能夠自發地往下面走,去生精。因為具體的物質就在生殖器官裡面嘛,它一變成精就可以跑,所以古人不好練。所以現在我們智能功一開始不練下丹田,直練中上二田,也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這個弊病。所以現在看呢,我們智能功直接用外面的混元氣來充實身體,充養身體混元氣(我們知道,混元氣有軀體混元氣、臟真混元氣、意元體混元氣)所以這裡面全息的混元氣用意識來加工它,這樣就有它的不足的地方了。所以我們這次講課,就是要打開內竅──命門竅。這個命門竅,過去有沒有打命門竅的?有。叫玄牝竅,它不直接叫命門。練周天功,經脈周天通了,大周天通了之後,要打開玄牝之門。近乎是似乎是命門內竅,但古人沒有談過命門內竅,所以這個情況,似乎是它,但又不是它。所以我們現在打開內竅,不打會陰竅,不用陰蹺庫,那個虛危穴。命門內竅本身同樣也是有先天混元氣的信息在裡邊。因為昨天講課時講過,在混元整體觀里就講過這個問題,就在命門這個位置上,古人叫混元神室。在胎兒期間我們的生殖器官是在那個位置,它那兒有這個氣場。所以現在我們練呢,就練打開這個內竅。把這個內竅打開,我們才有吸取外界的混元氣的基礎,才能讓腸胃裡邊的食物的混元氣受到命門內竅先天混元氣的更好的混化,而且直接把它送到脊柱裡邊、神經裡邊去。這是我們這次給大家講課、教功一個很關鍵的內容。等我們把內竅打開了,我們還要進一步再打外竅。因為咱們以前收外界混元氣,就直接用意念往裡收就完了,並沒有說要通哪些竅。咱們五元庄第二節不就是開三關(天關、人關、地關)嘛。那時就沒有講這叫開外竅,那也是在開竅,幾個大的外竅。所以現在我們同學們要好好練這個通內竅。你可不要認為這一坐就完事了。你坐在那兒要在那兒很好地發這個音,意念集中。你數著,十個一組,十個一組,數著,神不能跑。這麼練起來一定會有內氣的感覺,腰那兒鬆了之後,不僅脊骨、脊椎會鬆開,腰兩側的肌肉、兩個腰眼、脊柱和脊椎連接的部分也會鬆開,整個背部,它的肌肉會酥酥……象冰化了一樣,突突……它會起這些東西。你坐在那兒感受這些東西,你坐在那兒不難受也行,坐在那兒呆著,多坐點。如果你能夠集中精神來發音,把呼吸放得深、細、勻、長,那就坐在那兒呆著唄!如果精神不跑的話,那坐幾個鐘頭也很好哇。少睡點覺,第二天精神也會很好呀。就去做!將來怎麼算腰開了?第一步,最簡單的一個標誌,你站著的時候,腰椎會往後突。我們坐著的時候腰要往後突,直起來往後突。站著的時候,也能往後突,突出去,腰椎會往後突。可能九六屆以前的同學都摸過腰,摸一摸,什麼叫腰松。腰椎能往後突,突出去,突得越大越好。隨著一呼吸,站著的時候,胳膊往下一壓,一吸氣,出去了,一呼氣回來。坐著的時候,臀部一動,它好動彈。站著的時候,一吸氣,前後兩邊張,所以,這樣第一步腰就放鬆了。腰放鬆了,同樣你還要繼續坐,要把它作為一個基本功。將來放鬆了,可以不坐那麼長。由於後面還要繼續教別的功,將來都把這作為基本功來練。同時,腰放鬆了之後,還需要加上我們頭部的有些功夫,以後再講那些東西。我們太極功裡邊就都講過這些問題。頭部有些東西,內八段錦裡邊有些的東西,如果腰放鬆了之後再練它那就非常有意義了。我們練太極拳也好,練氣功也好,都是在練氣,所以我們除了專心致志練這個坐,把腰鬆開之外,站庄、蹲牆、躺著都練這個腰,我們還必須把練氣八法中的抻氣法和拉氣法要反覆多練。這兩法我們都練了吧?練了。我們同學們練拉氣的時候看氣看得怎樣?拉氣的時候你們看沒看這個氣?看見了之後,現在看得清楚不清楚?能看到多大範圍,手上、胳膊上、軀幹上?所以抻氣、拉氣這兩個氣,這本身就是我們太極拳練的氣,也是智能功練的氣:一個內氣,一個外氣。所以對這兩個氣要經常體會它。一抻氣裡面的氣怎麼動彈,什麼感受?拉氣的時候什麼感受?手上有什麼感覺?一拉的時候氣進去什麼感覺?所以你真要想練功的話就不能光走那個形式了。一拉氣,氣能不能進去?進去什麼感覺?這個感覺和抻氣的感覺有什麼不同?按道理我們整天練功都應該認真去體會的呀,恐怕有好多同學沒有這樣去體會。拉氣的時候,你拉氣,看周圍的這個氣。抻氣的時候,抻好了,你斜眼看一看這個氣和平時一樣不一樣?等你抻氣抻得很舒服的時候,你再拉拉氣,感覺怎麼樣?所以象這些道理,你要靈活地去運用,要體會這個氣的真實存在,體內、體外氣的運動流行,要認真去體會它呀。所以不能說抻氣啦:嘚嘚噠,嘚嘚噠……你以為那麼快就好了?當然練得快點也可以,你慢慢要體會那個一動彈,動作很小,體會裡面這個氣,感受裡面氣的變化。慢動什麼感覺?快動什麼感覺?怎麼動,手的氣感大?影響範圍多大?所以你看怎麼動能使周身範圍氣動得更大?這一動的時候,內氣動了,外面氣動不動?我們拉氣的時候,光體會手的感覺了,這一拉氣,慢慢加個呼吸,看這個氣和抻氣怎麼聯合起來?象這些問題,按道理來講,我們同學們都應該能夠自覺地、主動地、舉一反三地去想它、去體察。過去好多練功的並不是象我們現在這麼練功的。有專門練的。可好多過去的大武術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呀。象練八卦的「眼鏡程」,是開眼鏡的。「眼睛程」為什麼底盤好哇?那時聽我老師講,「眼睛程」是磨眼鏡片的。過去磨眼鏡片都坐在凳子上,他們哥倆不坐凳子,就這麼一蹲,有時還一個腿,不坐凳子上,這麼磨眼鏡片。所以程家底盤好哇,就是這麼干工作的呀!八卦拳裡邊大徒弟「煤馬」是開煤鋪的,「眼鏡程」是磨眼鏡的,「麻花(麵食)尹」、「翠花(首飾)劉」,都有自己的職業的呀。怎麼去練功?那就是抽時間去練功,反覆體會,認真琢磨。那是:我要練功!抓時間練啊。所以象我們這樣去講,過去誰這樣去講啊?所以現在我們講得非常的細,可是一講細了以後呢,他自己倒不想了。因為有好多事,你自己想出來的和你聽別人講的,那裡面意識動得是不一樣的。你自己會想出來,唉!想對了。好了,噢,原來如此!馬上裡面有一個內在的感受。我這裡給你講,你聽了:「是那麼回事嗎?」好了!你裡面把那個門給關上了。所以有的過去老師不講,就告訴你怎麼做。直腿坐去吧,一下也許是一年,也許是二年。行了,可以盤腿坐了。直腿坐和盤腿坐還不一樣啊。所以看看你坐得怎麼樣?你愛坐什麼樣,就坐什麼樣,誰管你呢!有的老師看了,不行!把腿直點兒,放直了。弓著腿,腿一不放直,一彎著點,膝蓋彎曲,腳再往外一撇,坐四個鐘頭也沒事。把腿放直了,兩膝蓋並著,腿直直的,一點也不許彎,你可能一個鐘頭也坐不了。所以象這種情況,你差一點都不行,起的作用就不夠。所以象這些問題,你自己得體會體會它。我們講了要求,你自己認真去體會。象這些問題,我們大家一定要認真對待它。所以我們講從坐功到怎麼結合練氣。將來為了加大運動量,我們坐的時候撐臂行不行?別撐臂。一撐臂,肩就放不鬆了。往那兒一坐,把腿伸直了,就腿那兒是直的,綳著點勁,其它都縮著,就象沒了骨頭一樣。一開始縮著,好多人還壓得不舒服,還有點疼,還有點悶。往那兒一縮,兩個肩就發沉了。一放鬆就發沉,發沉時你要注意腋窩放鬆了,別往下塌,肩往外開,往外引一下,再往下一放。頭也可以低著,低一會兒,脖子有時還可以往外挺一挺。一開始是越放鬆越好,這麼舒著才好呢。在命門以下要往後突,拿手摸一摸看往後突沒有?你越放鬆,它那兒就越往後突。小腹往回一縮,往後一壓它,它那兒就往外突了。所以這個坐功是關鍵功,躺著練的是輔助的。蹲牆如果加上呼吸,也可以,但對後面的筋拉得不夠。蹲牆對後面的足太陽膀胱經以及後面的肌肉、肌腱拉得不夠,而坐著後面拉得緊。如果你有了基礎了,能夠彎腰彎得很好,就多往下彎點。多往下彎點,你要注意,我們好多人往下一彎,把軀幹都趴到腿上去了,那是把胯關節鬆開了,腰那兒沒動彈。所以往前彎的時候要注意命門以下那兒要往後突,跟咱們俯身拱腰一樣,腰那兒要往後弓,這樣去夠腳去。你要不然胯往下一折,軀幹貼到腿上去了,脊柱那兒還是個直的。所以從命門以下往後突,這樣去夠腳去、扳腳去。所以你腰的幅度大,可以從兩側,兩個手扳住腳心,使勁扳著。但是腰得往後突,別一下就這麼過去,否則腰就抻不著了。好多練武術的都會這個動作,往前一壓腰,胯關節一折,頭一下子就下去了。但對腰不行啊!就象咱們練俯身拱腰是一樣的道理呀,腰得一節一節往下拱才行呢,把脊柱才能抻得開。把脊柱一節一節都抻開,身體一轉,骨頭節才會動彈。你要那麼一動彈,脊椎還是個死的。必須是這麼一松,縮著,慢慢脊背的肉才一塊一塊地鬆開,有感覺,真跟冰化了,嘩、嘩……那種感覺。背部肌肉、肌腱、韌帶那樣才能鬆開。所以今天就把咱們的松腰,練力貼於脊,使氣進入脊柱,再補充一下,再講一講。一個從意義上,一個從理論上,這樣做就把我們智能功又再向前完善一步,再充實一步。等你將來鬆開了,你還要一吸氣想整個脊柱裡邊的脊神經,往那兒去加意念。一吸氣,脊柱的神經根,脊柱兩邊的交感神經鏈,意念從那兒加進去,氣往裡面收。現在你先別想這麼做,你還是集中精力把腰弓出去,好好去弓它。等你站著脊柱會往後突了,一吸氣就可以往後去,一呼氣就癟回來,吸氣出去,呼氣癟回來,比較隨便一點了,腰那兒就開始鬆了。在那個時候,再練轉腰涮胯,感覺就不一樣了。所以這樣,我們練太極拳和練氣功就一致了,基本功就一樣了。二、《太極拳論》串講為了我們更好地把基本功和太極拳結合起來,我再把太極拳的經典著作——《太極拳論》講一講。上次說了對於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現在對它的講法還不一樣。現在一般的從拳術來說《太極拳論》是寫了個太極推手。對這個講法我是不大讚同。它明明寫的是太極拳論嘛,後面還有個《打手歌》,《打手歌》是講推手的。《打手歌》誰編的,不知道,有的說是陳王廷,我也沒查資料,說武禹襄修改的,武禹襄在河南鹽店發現的,後來傳給了李亦畬,在他傳的那個拳譜裡邊就有《太極拳論》,還有個太極拳十三勢,另外還有個太極十三勢的姿勢。攬雀尾等八十多個姿勢。還有太極槍、太極劍,管這一切叫「太極拳經」。這都是從王宗岳搞起來的。象咱們上次講的《十三勢行功歌》都是王宗岳留下來的。我看李亦畬的拳譜後面還有幾個字,我認為也是王宗岳留下來的。太極拳裡邊非常奧妙的幾個字:敷、蓋、對、吞。這四個字從李亦畬寫的前後次序來看也應該是從王宗岳那兒過來的。《太極拳論》應該是既指導練太極拳也指導練推手的。因為在李亦畲的拳譜裡面是這樣寫的: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這裡有「拳」有「論」,兩個字是並排的。那個拳譜歸太極拳,而這些「論」還包括《十三勢行工歌》等,裡面既指導推手也指導練功。所以應該這麼來理解它。現在一般的解釋都是從推手上來解釋它。讓同學們買的那個顧留馨的《太極拳術》寫的楊氏太極拳,裡邊也是從太極推手來解釋的。現在一般太極拳家的解釋都是從推手上來解釋它。那我們說練功也是它,所以這個裡邊你要仔細想一想,練太極推手和太極拳應該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它是太極推手的指導思想,那麼它必然一定也是練太極功的指導思想。因為武術氣功和一般的氣功、體育的不同就在於它有體有用。它的技擊的用,這個姿勢是幹什麼的,而且要用意想,「練時身旁若有人」,練拳的時候身旁得有個人似的。我這是為了打人的。「臨敵身旁若無人」,對敵的時候身旁跟沒人一樣。你注意到有人,拳就不好打出去了,打出去的力、意、氣就不夠了。就定在身上那兒了。他在這兒,你象沒人在這兒一樣,一拳打老遠,打出去了,這一拳力和意才發出去了。練拳時得身旁若有人。一個進步搬攔捶,一搬一攔,把對方手一搬,這一拳把對方打出去。這一掤,這一捋,這一掤得讓人出去。你這一接手……原來我們練太極拳的時候我們不是這麼捋的,這兒一掤,一翻手,這樣就捋了。所以我們老師講,我們打的太極拳和別的不一樣。一掤出去,是這樣捋回來的,這兒再一個掤,這再打擠。跟那個打法是不一樣的。這一捋,對方一搭手,碰上手了,這兒一翻一採,有個勁,這就是單手捋。所以你得想著有個東西才行。所以這樣練拳你就得要對手了。太極拳對手就是推手。練拳時也是這樣要對手的。你練每一招、每一勢都應該想到這一招怎麼來的,我要破他哪一招,我這兒主動打他什麼,我這連化帶大,還是主動的打……有這麼多的意念在裡邊,這個意念就和臨敵一樣了。所以練太極拳的時候就得有這麼個概念在裡邊。一般的解釋說是練推手的理論,其實它應該也是練太極的理論。所以今天我們就講太極經典——《太極拳論》。那天我在北京順義氣功城聽郝部長講,「哎呀,你讓我講課,我一點準備都沒有啊,我得曉得什麼時候要我講,將來要我講,我還得準備準備再講。」我說行呀。他還得準備了再講。所以有機會你們要看一看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因為這個是練太極拳的經典啊,直接叫太極拳就是從這兒開始的,理論從太極理論作指導也是從這兒開始的。他這個理論里有理有用。所以今天我們再把這個《太極拳論》講一講。當然我這是隨便那麼一般的講,因為後面有些是結合《十三勢行功歌》一起講的。這裡邊我從拳術上的意思就少講一點,從功上多講一點,因為我並不想教同學們練了太極拳之後上外面推手去,過個十年八年得個世界冠軍去,我現在不想去做這個東西,我們還是搞養生太極。因為真要搞武術太極的話:第一,推手裡邊還有好多具體的手法在裡邊。儘管說了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但是在用的時候還有很多具體的招法在裡邊。我練太極拳就不喜歡練這個東西,所以現在要講這些東西呢我也講不好。我學太極拳就不願干這個。不過太極推手不一定都是打人,將來也許看看情況再說。有練推手的,給說說也行。反正我是不大主張教這個東西的。因為推手也是跟練太極拳一樣,這麼輕輕的轉。你以為要推你一下,贏你一下,那就不行了,那個氣就不夠圓活了。所以我就一般的從太極功上多講一點,從術上少講一點,但是一點不講也做不到,因為它有的時候就是那麼講的。反正術講得不多。因為術我也會得太少,這是我的缺門,所以不講它,到哪兒我都這麼講。「龐老師,來比比。」「別比,我不會。」「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無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爾。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一句話首先提出太極是什麼?重在太極上。一般過去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它這兒不是,先提太極。太極是什麼,太極怎麼來的。一個是生它的,一個是所生的。一下三輩都來了。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太極是無極生的,它能生出陰陽,是陰陽之母,咱們學過整體觀了,就好說了。一般人不懂得這些道理,所以一開始就從理上明了。這句話如果從自然界,從哲學上來講,它是無極生太極,這個無極就是個混混沌沌,生出一個太極來,太極是一個物的層次,叫太極,可太極一生出萬物之後就成為萬物的太極了,原來那個太極就不好說了。說一物就有一個太極。每一個物都從無極那兒混混沌沌那兒來的。具體的物質是形、氣、質,在無機物一般叫形、氣、質。在生物尤其到了動物裡邊,在人裡邊就叫精、氣、神。都那麼三個東西。這一個整體物裡邊就有形、氣、質三個要素。在動物、人裡邊這個形就叫作精,質叫作神,叫作精、氣、神。精氣神是從太極演化而來的。所以形和神,或說精和神,兩邊,一個陰,一個陽,這個氣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它是這麼變的。所以一講這個,咱們智能功就好講這個問題了。氣能化成有形之物,形、氣、質相當於是質量、能量、信息這麼三種要素。它是從簡單物質來的,一個整體性的東西。成了一個整體性的東西了,它裡邊還有個整體性的氣在裡邊,有有形的形或精,有無形的神,裡邊還有個氣,這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由一個氣把它統一起來,也叫做太極。所以從哲學聯繫到人體生命活動就這麼簡單。這是從氣化理論來講的。如果再說得再具體一點呢,太極生成萬事萬物不是一下就生成萬事萬物,是要通過陰和陽這兩個因素來生成的。說太極能生成陰陽來,「動則為陽,靜則為陰」,它是這麼來講的。原來的太極是不分動靜的。往動上走稱為陽,往靜上走稱為陰。所以這是從哲學上講的。可是從太極拳來講呢,從拳術來講呢,它就有它具體的意義了。我們前邊講的是物質發生變化,到了具體事,到了太極拳你怎麼做?我們練拳就和日常生活不一樣了。日常生活是日常的生命活動。練拳要進入拳的境界,要改變生命活動了,就得把什麼亂七八糟的一停,什麼也不想,往這兒一呆,那就成為無極,這是個無極。往那兒一站,一放鬆,什麼都不想了,這就是個無極。那我要練功了,裡邊要開始動了,我要練了,腦袋那兒一動,好了,裡邊的氣就按照練功的要求往周身敷布了,那麼一敷布的東西——氣,就叫作太極。所以練功的時候你得有那個練功的內在狀態呀。練功到了一定程度了,一動彈,你需要練功,全身的氣就都充斥起來了。裡邊的氣隨著意念一動彈,裡邊動的那個心兒叫做太極。一動,裡邊的那個氣也叫做太極。裡邊那個心兒叫做神意,外邊那個氣是隨著神意變的。但是這個氣進入到了形體裡邊去,氣一充起來,是無形無相的,那麼一動,有了動靜,就分開了。比如一條腿一動彈,有動有靜,氣血隨著那一動彈就分了陰陽了。所以這是練功的陰陽。而太極生的陰陽,它是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說法。所以你要進入練功的陰陽裡邊來。前邊是從哲學的講法,練功有練功的講法。你看咱們智能功的八句口訣,一開始,周身放鬆,安安靜靜,真的安靜了,你再:頂天立地,形松意充……那是幹什麼?把身體放鬆了,讓你把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拋出去,到「外靜內敬,心誠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到「神注太空」了,那兒就空空蕩蕩了。一空空蕩蕩了,那就相當於是個無極了。我們想辦法讓你什麼都不想了,讓你從日常生活中進入到練功狀態裡邊來。讓你什麼都不想,空空蕩蕩,空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神意照體,周身融融」,要開始練功了,哦,裡邊就從無極生太極了。所以我們的口訣是從不練功狀態進入練功狀態,有一個思想的變化。那裡邊同樣是從後天裡邊,八卦裡邊,萬事萬物裡邊進入到先天,什麼都沒有,從有進入到太極,從太極進入到無極,然後再從無極進入到練功的這種太極,再產出陰陽來。這個道理。所以著重在太極上,要練功了,陰陽往裡一合,形成整體了,進入整體了就是太極。一有分別,有動靜、有伸縮、有開合、有出入,就成為陰陽了。所以這麼講「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就是指的這個意思。所以你要練功了,往這一呆成為無極;這要一動,太極;這一有動了,動則為陽,靜則為陰,是陰陽了。「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是個整體,一動分出兩邊了,有動的,有不動的。因為陰陽有這些規律嘛:陰陽是對立互補的,又是互相依靠,互相依賴的,陽進陰退,陰進陽退,陰陽消長,還可以陰陽轉化。這些都是陰陽的規律。我們練功的時候也在應用這些規律,陰陽規律這些特點也在應用它。「無過不及。」你該動的時候你就要動,按照動作要求去動,一動就分出兩個,有動有靜。一合就合成一個整的。一合就是太極,一分就是陰陽。這裡邊的合和分既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按照要求正合度。這個合度的要求有:第一,身形合度。周身中正,提頂吊襠,含胸拔背等等,每個動作姿勢都身形合度。呼吸也合度,符合呼吸的要求。動作合法,動作符合該怎麼走那個路線。另外,更重要的是神和氣要合度。「無過不及」就是合度,正合適。要從這麼幾個方面去合度才行。所以咱們在講智能功的動功的時候也是那麼講的:你要查做得對不對,要查身形,查動作,查姿勢。我們以前沒有查呼吸。以後還要查呼吸、查意念活動,所以練功要查,看做得對不對。練得不舒服了,是出偏了還是練功反應呢,你要查功就要查這些方面。過和不及,按照要求是做過了還是做得不夠啊。「無過不及」就是要合度。至少從這麼四個方面,要認真查去。自己做的時候要查自己呀。每做一個動作都要那麼認真地查一查,都要認真去查。另外,如果能查裡邊氣的變化,查裡邊氣的運行,那就更進一步了。「隨曲就伸。」一般的解釋練推手時,他一推你就往回縮,他一縮你就伸。這是講練拳的時候,它總是曲伸交替的。沒有一拳出去老是伸著,或老是蜷著,任何一個姿勢都是要交替變化,接替前一個姿勢。承受前一個姿勢然後再轉變成另外一個正確的姿勢,合住了以後再接著下一個姿勢。這裡邊總是一個曲伸開合的變化。其實姿勢裡邊沒別的了就是一個曲伸開合的問題。動作裡邊無論什麼變化都是曲伸開合,所以我們的意念要隨著形體的曲伸開合去變化。你要推手嘛還有可以加這樣的意念。後面還有推手的內容,同樣可以用練拳來解釋。因為有的地方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講的練推手。「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對方來個剛勁我這是柔的,他一剛,我不對抗,我走了。當然柔不是癟,人剛,你癟回來了,你軟。柔和軟不一樣,柔是裡邊帶著勁的。他這一剛,一壓你,你這兒是個柔勁,走了,把它化走了,走個弧形走了,這叫走化。推手是這個樣子。那麼練拳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呀。這個手這麼一出去,一轉,到了這兒,招數是這個樣子,一掤,這個手有壓力,我要轉要走,走弧形,轉著走了,可以把你的手帶著走了才行。所以練拳的時候就得有這種意念。不僅是推手時才那麼走,你練拳的時候就得這樣去做,將來推手的時候才能這樣去用。如果你練拳的時候不那樣去做,那個拳就白練了,沒意義了。「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粘連黏隨嘛,別人一剛你就走了,可你這兒一回手他不舒服了,他就要走了,他要走,我這就不能讓他走了,就黏住他,好象狗皮膏藥給沾住了,一想跑,給粘住了。過去講粘連黏隨,一般力量往上走叫粘。黏是指往下走,黏住他。一般他要往回退我隨著他走,他往前來我黏著他,黏著走。黏和連是一塊兒的。他走跑也可以算黏。這幾個字的用意不是非常嚴格。你這兒把它沾住了,黏到一塊兒了,想跑跑不了,那得有內力吃進去。把你的內力吃進去,你在上面也可以把他沾住,在下面也可以把他沾住。他想往上抬,抬不走。他一抬走了就空了,就失重了。這得用內力、用氣才行。練的時候就要慢,要體會這些東西。手往上抬的時候,他的手在上面,我這抬著他走,下了,我跟著他走,他往外一推我的手,我跟著他走;往這一回,我拉著他走,帶著他走,他推著我,不要把他離開,這就是粘連黏隨,不丟不頂嘛。他一跑不能丟開他,他一來不能頂上了。他一來我慢慢退回來,不能離開他。他一走我跟著過去了,你這壓他的力量也不能太大了。要怎麼樣呢?沒壓著他力量很大,但是能夠使他跑不掉,你要把他困住,封住了,跑不了啦,越封他就越不得勁,最後把他封死了,失中了,你再發勁把他打出去。所以太極拳推出人去覺得很輕鬆,沒使什麼勁,也沒什麼難受的,輕輕一推,有時候就蹦出一兩丈遠去。有時這麼往下一按,往外一扔,連蹦帶跳,出去兩丈遠。那就是得把他封住了、憋住了。那就是「如球碰壁還」,他一推你,你把他化掉,他空了,定住他。隨著他的勁一走,他來勁越大他出去就越大。好象那個球碰壁,拿個球打牆,一打它就彈回來了。怎麼彈回去的呢?那是從一個勁,那個勁是一個巧勁。因為我在這方面不擅長,所以我也不多給同學們多講這個東西。當然從道理上講點也多少懂一點。但是講這些東西呢底下也沒什麼用處。「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就是講你不要離開他,但是練拳的時候怎麼去做?第一,要用意念去想;第二,腰得鬆開。腰真正鬆開以後,形體放鬆了,他這一發,往外一走,將來你練熟了以後,就能裡邊體會到氣在變化、在流動,你隨時想讓它停就可以讓它停住。這麼一走,停住!……加上勁!隨時都能控制它,這是在練功的時候來體會它。如果我們不把腰鬆開,可能練太極拳練了一定年限之後,練打輪,打的時候仍然是「手快打手慢,有力打無力」。現在大部分的推手還是「手快打手慢,有力打無力」。那是用手法打的。真正太極拳那種打法現在是比較少了。現在太極拳基本是用力來打的。當然一點力氣也沒有那也不對,後邊就沒法解釋「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了。「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他動得快你應得要快,他動得慢你應得要慢。所以說手快打手慢,你不快還行啊?他動得快你應得不快,你不是就挨了打了嘛。所以這裡邊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那就要會隨時調節那個氣。練的時候,腰鬆開了,意念跟著形體一動,體會那個氣。無論是縮也好曲也好,往外伸放也好,你隨時隨地都能夠把它控制住,而且練別的拳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練別的拳,練柔勁、剛勁、化勁,也要體會裡邊那個勁,往外伸,裡邊往回縮,要體會裡邊那個變化。太極拳要求放鬆了,從腰上來體會伸縮。你將來會從腰上伸縮了,慢慢的你只要這麼練,腰放鬆了,到腰上伸縮去,那個粘連黏隨很快就會。到那時候你就能夠到腰上去作變化。你架子練熟了,將來一推手,很快就能知道別人用勁怎麼個用法。你就感覺到了。因為你的腰會動彈,一般人的腰不會動彈。他要一綳勁,「你要想使勁。」實際是蓄勁,一蓄勁,腰那兒就感覺到了。你把手一封,把他封住了,甭管他,他一推你,他自己就蹦出去了。好象彈簧一樣。這麼長一個彈簧,縮勁的話它會往回縮一下,如果這一縮你感覺到了,這兒一縮就跟著進去了,這兒一縮,你手在這兒呢,那個意念就跟進來了,他再使勁一彈,他就蹦出去了,是這個意思。因為彈簧是個縮勁,壓進來了,你就跟進來了。裡邊腰那兒一動是非常明顯的。推手到後面講「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就是先從練自身,先懂得這個勁了,然後再通過對手體會對方的勁去。如果你自己都不懂得裡邊的氣的變化、意的變化,你推手那就只能是一般的推勁,裡邊的變化你就感受不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就是要你推手的時候要知道要這樣變化。平時練拳的時候做動作可以是均勻的,等你練熟了以後,要快慢相間。一般來說,動作一起,一個動作一開始,啪!一開,這一開呢,慢慢柔就跟進來了。到最後定點了,一動彈,或是到了當中了,姿勢到了正合適的時候,這兒啪的一動彈,那是在練每個姿勢,在走架子的時候,突然之間一個快的,一快,馬上又收回來,那是在練氣的收和發,那個意念怎麼把它收住,怎麼放出去。你在走架子的時候會這樣去練,將來推手的時候你才能是「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如果你練架子只會慢騰騰的這麼一個姿勢,到練推手的時候那個就難多了。你這一走有個剛柔快慢在裡邊,一個剛頭,柔跟上了,剛柔相濟。你在練拳走架子的時候隨時都要變化這個東西。隨時變化它。這就是在練「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所以不單是推手這麼去用。而這一切,腰不松可以這麼練,腰鬆了之後那就是非常的自然。有的一聽說了之後,一做,變成這個樣子了,一驚一乍的,因為他做不到這個樣子,變成這個樣子了,不是從裡邊出來的。從那兒一出,走了,得從腰那兒出來。所以得腰鬆了以後才能做得到。所以得從裡邊動起來。走架子都要這麼走。所以我說《太極拳論》怎麼會僅是推手的理論呢?這裡邊每一句話都可以用到練功上來做,推手的東西完全也可以用到練功裡邊來指導練功。「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變化很多,理是一個。理是什麼?就是剛柔相濟。你練的時候有剛有柔,連起來,隨時隨地用意識來支配它。後面講嘛,「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一開始練的時候招要熟。招就是練的姿勢,每一個動作就叫一個招數,每一個架子都有它的用,用的就是這個招。要明了這個招數是幹什麼的。從意義上懂得了,再從動作上練得熟練了。熟到什麼程度呢?一想就動,一看見馬上就動,而且這一整套就來了。這是整體性啊。這打一拳了,你再想我拿什麼破它啊,就給打上了。一看了以後馬上就自動反應過來,就這麼反應過去,這才叫招熟。練拳的時候經常這樣子動,看著變化,這就是「由招熟而漸悟懂勁」。招裡邊就有意識怎麼走啊動啊,意識總在跟著它,因為我們練了這個基本功了,有了腰勁了,有了意識,慢慢就懂得這個勁路怎麼變化的了。所以那個懂勁和聽勁是不能劃等號的。推手聽對方的勁也叫懂勁,也叫聽勁。但懂勁的概念就比它更廣一點。懂這個勁,一方面覺得這個勁路怎麼發,這個勁路有它的發點,它在走行,它走的路線,這都得在練功當中來體會呀。過去說「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這麼講對不對?對。那你要坐著發人呢,怎麼「力發於足」?所以實際來講力發於足是講的整體性,講下盤要穩。關鍵是在腰上,腰在作主宰。你只要腰放鬆了,腰能作主宰了,將來就能懂得這個勁路是怎麼變的。你可以不看這個人,他給你一個姿勢,你一「看」,這個勁路怎麼走的,哪兒是虛的,哪兒是實的,這都叫懂勁。你一「看」就能「看」出來了。他兩個腳這麼平放著,就這麼直立站著,他意念放在哪個腳上了,意念放的那個腳是實,意念不放的是個虛,一「看」就「看」出來了。所以懂勁比聽勁內容要廣得多。將來你們看書,好多解釋把懂勁和聽勁認為是一個。「懂勁是聽勁,太極拳推手,對方一推你的話,哪是實的,哪是虛的,這力量想怎麼來的。」管那叫懂勁。其實那只是懂勁的一部分內容。這兒一搭手,對方來了勁了,他那個勁是怎麼發出來的,從哪兒發出來的,你不要看他,一聽勁,他現在是力量在前腳上還是在後腳上呢,還是在兩個腳上呢,他的身體哪兒在聽著勁呢,哪兒在用力,都聽得清清楚楚,那個叫聽勁的懂勁就不能光是聽對方勁路來的大小方向。他身體裡邊發的勁出來以後暢快不暢快,有沒有滯點,要聽到這些東西。因為你要打對方的話就要打對方的滯點。他那兒有滯點,這兒氣一進去正好打在他的滯點上,你甭動他,他自己就動了。要聽出對方的滯點在什麼地方。他不滯還要把他停滯住才行。所以這都是懂勁。當然這個懂勁要懂對方的勁就得推手了。所以過去講盤架子為「知己之功」,由姿勢知道自己,推手是「知彼之功」。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嘛。你不盤架子不能知己,你要想真正知人做不到,你自身的氣還滯著呢,你要想把別人聽得很清楚,那做不到。你只能聽到什麼?一搭手對方有勁沒勁、來的力的方向。你只能聽這個東西。他裡邊的氣路的變化你聽不著,那裡邊的內氣你聽不著。所以我就說懂勁和聽勁不是一個概念,不能劃等號。「由招熟而漸悟懂勁。」推手裡邊有招,練拳裡邊也有招,推手裡邊的招就是把練拳裡邊的招用得活了一點。太極拳推手也有它的規定,有四正手、四隅手,雙掤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亂環大捋等等內容。有它一定的內容的。咱們就搞簡化太極拳,就不多搞那些東西了。楊氏太極拳《太極拳術》裡邊都有,什麼單手推手,雙手推手,定步推手。現在我們不多去講它。「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一般說招數要怎麼怎麼會了,熟了以後放鬆,要用意不用力,慢慢熟練以後就懂得勁了。其實首先要從練拳上懂勁。因為咱們從太極功上練嘛,你首先要把腰鬆開,腰鬆開以後再說。鬆開以後你再練拳,姿勢練得很暢快了,氣血通了,氣脈流行通了,你自己慢慢體會著每個姿勢一變,你在周身中正的時候什麼樣子,偏了以後什麼樣子,你糾正平衡什麼樣子,慢慢多體會裡邊的變化。這裡邊也就是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一層一層的這個功夫就高了。這個懂勁也是有不同層次的。一般的你光知道自己有力沒力,到推手的時候,對方有力沒力、力的大小、力的方向,你光知道這個也叫懂勁。能知道裡邊力怎麼發,從哪兒發出來的,有沒有滯點,這也叫懂勁。再進一步呢,他手扶著你,一點勁也不使,就拿個手指轉轉扶著你,想推你,這麼一想就能知道,想推,直著推,側面推,想往後退……就是這麼扶著你,一想,就能夠聽到勁了,這也叫聽勁。太極推手最少可以分這麼幾個層次。他這一摸著你,一想推,就感覺到了。因為我們那時候,老師教你,就這麼比劃的。扶著你或你扶著他,你扶他手也行,扶他胳膊也行,扶他哪兒都行,一個手也行,兩個手也行,扶著他,你就不要動,輕輕扶著,想,「你想推。」隨便你想什麼動作,一想,他就能知道了。你想往前推,你想要跑,你想要走,他就給你說出來了,分得很清楚。所以太極推手的懂勁至少有這麼幾個層次。所以「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就是這個意思。


推薦閱讀:

初一數學的秘密(人教版)——文/曾老師
李聖珍老師的教育觀念
? 老師批完考卷後,當
答佛友問——馬老師在遷安法會回答佛友問
家長總拿老師嚇唬孩子

TAG:筆記 | 記錄 | 太極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