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心悸 (健康養生)
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是以患者自覺心中跳動,心慌不安為特徵的一種病證。一般多呈陣發性,每因情緒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且常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同時並見。因驚恐而引起的心悸稱之驚悸;心悸較嚴重,呈經常性發作者稱為怔忡。西醫的各種心臟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貧血、甲亢、神經官能症等出現心悸為主證時,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診斷要點臨床主要癥狀為心悸,以自覺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為特徵。常兼見胸部不適、失眠、眩暈、短氣乏力和神疲懶言等症。脈象一般有異常變化,常見有遲脈、數脈、疾脈、促脈、結脈、代脈、澀脈、細脈等。一般常有受驚恐病史,或者外邪侵襲以及各種臟腑病變史,如痹證、喘證、虛證等。除驚悸外,多有一個慢性的發展過程。發作時可呈陣發性或持續性,自覺心胸不適,翳悶或心跳覺短暫停頓感。心電圖等檢查,常可見發現心律失常等。辨證分析心悸的形成,常與心血不足、陰虛火旺、心陽衰弱、水飲內停、瘀血阻絡等因素有關。臨床辨證首先根據症情區別心悸的性質,是實證還是虛證,是心陽虛還是心陰虛,是挾痰還是挾瘀,其次要注意區別驚悸與怔忡。一般驚悸以實證為多,怔忡以虛證為多,驚悸日久不愈亦可發展為怔忡。虛證治當以補虛為主,實證常用祛瘀、化痰等法。辨證論治心血不足型證見:心悸頭暈,面色不華,倦怠無力舌淡紅,脈細弱。治法:補血養心,益氣安神。方葯:主方歸脾湯加減。處方:黃芪18克,党參15克,白朮12克,當歸12克,龍眼肉10克,遠志6克,酸棗仁15克,黃精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若兼心陰不足者,加麥冬12克、五味子6克、玉竹15克。驚恐者,加龍齒30克,且重用酸棗仁。心動悸脈結代者,可用炙甘草湯加減。陰虛火旺型證見:心悸不寧,心煩少寐,頭暈耳鳴,手足心熱,腰酸。舌質紅,脈細數。治法:滋陰降火,養心安神。方葯:主方天王補心丹加減。處方:麥冬15克,生地黃18克,玉竹15克,當歸10克,黃連9克,梔子10克,酸棗仁15克,柏子仁12克,茯苓12克,磁石20克,甘草6克。水煎服。心陽不振型證見:心悸不安,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白,脈虛弱或沉細。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方葯:主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味。處方:桂枝15克,龍骨、牡蠣各20克,党參18克,熟附子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水飲凌心型證見: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噁心吐涎。舌苔白滑,脈弦滑。治法:振奮心陽,化氣行水。方葯:主方苓桂術甘湯加味。處方:桂枝15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生薑10克,澤瀉12克。心血瘀阻型證見: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或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瘀斑,脈澀或結代。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方葯:主方血府逐瘀湯。處方:桃仁12克,紅花10克,丹參20克,赤芍12克,川芎9克,延胡索12克,柴胡10克,枳殼9克,當歸12克,生地黃15克,牛膝10克,龍骨、牡蠣各2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痰濁者,加法半夏12克、薤白12克、瓜蔞10克。
素材:網路 編輯製作:楊鳳弟老師
推薦閱讀:
※中醫治療霧霾咳.
※小兒哮喘緩解期中醫治療現狀及展望
※我用中醫治療腫瘤的真實病例與思考---白血病
※健康:中醫治療「低頭綜合症」
※中醫治療濕疹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