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 人文教育構建和諧未來世界
——對話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
楊玉良,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文教育區別於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承擔著怎樣的功能?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的狀況如何?復旦大學自7年前實施的通識教育力圖做怎樣的探索?
為此,記者專訪了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聽他講述他眼中的高校人文教育。
記者:您覺得人文教育承擔的主要職責是什麼?
楊玉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共同居住的星球變得越來越「小」,人們稱其為「地球村」;然而人們的「眼界」卻遠未提升到相應的高度。由於人的本能和不恰當的教育結果,人們習慣於將任何不同於自己同族的思想與行為視為「異類」,從而使得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頻頻發生。「國家利益至上主義」和極端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並成為打壓其他文化,干涉別國內政,掠奪國際資源的思想基礎。
我個人認為,當世界只有一種文明和文化存在時,這種非多元文化的世界將是人類的末日。因此,我們中國人提出,各種文明應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種不同文明和文化和諧共存的世界格局。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受教育者去嚴肅地思考未來的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怎樣的未來世界才是我們所期待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一樣,應是本著這樣的期待去研究通向這個更為美好的世界的可能途徑。因此,讓大學裡的受教育者去了解、理解、寬容各種文明和文化的存在,並使他們具有跨文化的溝通能力,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舉措。
記者:結合新世紀的發展情況,您覺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是日益凸顯了還是日漸衰落了?
楊玉良:這個世紀確實是一個知識的時代,這似乎已經是大家的共識。然而我要強調,僅僅「知識」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思想」。社會科學的知識和自然科學的知識一樣都是「雙刃劍」。在「工具理性」思維的驅使下,人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創造毀滅人類的武器,也可以製造危害人類的「金融風暴」。
要讓「知識」真正服務於全人類的未來命運,我們更需要「思想」,更需要加強人文學科的研究和教育。
近兩個世紀以來,由於在技術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會科學知識的巨大成功,人們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對人類自由的限制,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思想貧乏的時代。人類近一兩個世紀的巨大發展基本上是基於20世紀以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們的思想。因此,我更希望在新世紀里,將「知識的時代」轉化為「思想的時代」,即成為一個一流思想家和哲學家輩出的時代。
我曾經對我們的學生說過:「一個國家,有再強的經濟、軍事,但如果沒有一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那麼它就成不了一個真正的世界強國。」同樣,如果人類出不了一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我們就很難解決當今和未來人類所面臨的各類重大而複雜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要加強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研究與教育的重要起因之一。
記者:我們了解到,復旦大學在7年前開始實施通識教育,這是基於怎樣的考慮?
楊玉良:關心中國發展的人都會注意到,政府最近接連出台了一系列規劃和措施來推動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發展。我們認為,人文與社會科學可以為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提供理性的思維,為制度建設提供理論依據,為人的發展提供精神與價值的選擇。這是我們從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巨大張力的教訓中所得出的體悟。
我對中國近30年來的發展做過如下的粗略概括:在第一個10年,大家認為我們要發展技術,因為我們要有能力自己製造彩色電視機和電冰箱等,以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在第二個10年中,人們意識到技術的源頭在基礎科學,所以我們設立了NSFC(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第三個10年中,人們才發現人文與社會科學也是重要的,但客觀上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管理、法律……)得到了很大的重視,而最近對人文學科和文化建設的重視是因中國現時的社會和世界格局的狀況中所逼出來的。
我這裡指的「人們」不僅僅是學者們,也包括普通百姓和政治家們。作為有著深厚人文傳統的復旦大學較早地認識到了人文和社會科學對當今中國的重要性。我們從3年前開始就啟動了「復旦大學人文振興計劃」,並將其作為國內外漢學經典的研究和交流平台;成立了「國家建設研究中心」和「復旦發展研究院」來開展社會轉型、制度建設和治理形態的研究,目的是服務國家決策並期望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智庫,也為研究中國當代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提供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平台。為此,復旦大學的「985」三期投入在人文與社會科學上的經費達到了「985」二期費用的6.5倍以上。
為什麼要建立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平台?我們的考慮是基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就我的認識而言,植根於古希臘文明和歐洲「文藝復興」的西方文化以「人本主義」、「分析」與「邏輯」見強;而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受近代中國「救亡」的形勢所逼迫,中國文化以「集體主義」、「綜合」和「悟性」的思維方式為特徵,其具有各自的優點和適用性。當今世界所面對的諸多重大問題都極其複雜,或許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據糅合了東西方文化之所長的思維方式。最近,復旦大學與英國的丁鐸爾全球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復旦—丁鐸爾全球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我們期望這個「中心」能夠成為集東西方思維方式來研究與解決全球乃至全人類的複雜問題的典範。(記者 趙婀娜)
推薦閱讀:
※試析當代佛教與科學對話現象
※外媒:斯諾登與網友對話 希望有朝一日能回美國
※推進合憲性審查 維護憲法權威(對話)
※禪與商(與山人對話)(
TAG:教育 | 大學 | 人文 | 世界 | 未來 | 復旦大學 | 未來世界 | 學校 | 對話 | 和諧 | 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