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 | 帶你穿越時空品味老北京文化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城市過於喧囂
但喧囂下也有一片靜謐之處
找個時間去逛逛
這些名人故居
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文化底蘊吧
◆紀曉嵐故居◆
《鐵齒銅牙紀曉嵐》是前幾年比較熱播的一部電視連續劇,劇中張國立扮演的紀曉嵐,睿智風趣,給不少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北京城裡還有一處紀曉嵐故居,已開闢為紀曉嵐紀念館,但這座發生在這座故居里的故事可不僅僅只有紀曉嵐這初獨角戲了。
紀曉嵐故居位於今天的珠市口西大街241號,紀曉嵐在這裡住了兩個階段,分別是從11歲到39歲,和從48歲到82歲,前後共計62年。
這座宅院在清乾隆京師全圖上就有標註,在紀曉嵐搬進來之前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臣岳鍾琪的宅子,雍正年間岳鍾琪曾因罪入獄。
正巧紀曉嵐的父親紀容舒帶著11歲的紀曉嵐來京補官,就買了這所宅子。從此,紀曉嵐在這所宅子內讀書、科舉、做官,直到39歲外放福建學政,一共住了29年。
如今故居前尚有一架藤蘿,相傳就是當年紀曉嵐親手所植。至今雖經兩百餘年,但仍枝蔓盤繞,綠葉遮天。
後院的海棠
憔悴幽花劇可憐
斜陽院落晚秋天
詞人老大風情減
猶對殘紅一悵然
海棠是當年紀曉嵐為了紀念青梅竹馬所種植,大有「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意蘊
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幹得最多:一是編書史,二是當考官。編書史,除總纂《四庫全書》外,還先後當過武英殿和三通館的纂修官等,稱一時之大手筆;當考官,兩次任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生甚眾,為國家選拔了不少人才。
紀曉嵐去世後,閱微草堂幾易其主,民國初年這座宅院轉為劉姓鹽商。以後京劇演員於連泉、梅蘭芳、葉春善都曾做過其主人。20世紀30年代這裡成為京城著名戲班「富連成」的所在地,先後培養了喜、連、富、盛等八個京劇科班,桃李滿京華。
晉陽飯莊從1958年開始就已故居為店址。這家山西飯店有大名鼎鼎的香酥鴨、太谷餅,連老舍先生生前就是這裡的常客。
◆宋慶齡故居◆
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曾為王府花園。1961年這座王府花園經整飭,在原有建築迤西接建了一座兩層小樓,辟成了一座優雅安適的庭院。1963年至1981年,宋慶齡在此生活工作了18年,直至逝世這裡既保留著王府花園的布局和風格,又融入西方別墅的特點,是一處中西合璧的園林。
宋慶齡故居是一處中西合璧的園林,走進這座園林,宛若走進一個世外桃源,裡面有曲徑的迴廊、嶙峋的山石和參天的古樹。
布局簡單低調
卻處處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精緻
後院的小道被鬱鬱蔥蔥的樹木圍繞著
還有專門為孩子準備的鞦韆
面對恩波亭,隨手一拍都可以都當做壁紙。
故居中家居的擺設和布置都保留原有風貌,就像宋慶齡老奶奶從未離開,生活的儀式感和歷史感油然而生。
走在故居
莫名想起一句話
白髮戴花君莫笑,歲月從不敗美人
宋慶齡那種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優雅大概是學不來的
◆郭沫若故居◆
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後成為恭親王奕?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年間,恭親王的後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藥鋪作宅園。
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於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15年。
故居內種也是植著海棠牡丹石榴銀杏松柏等各種植物,四季皆美。
院門左拐處的銀杏被稱作「媽媽樹」,郭老寓意妻子頑強地經受住疾病的磨難。
建築風格和家居擺設都保持著當年郭沫若在世時的樣子,故居內整體清雅素凈,有種大氣脫俗的韻味。
◆魯迅故居◆
魯迅北京舊居位於北京魯迅博物館內,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在此居住,魯迅在這裡完成了他的《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等文集。
這套四合院是由魯迅親自設計改建,四周都是北京平凡人家,門口有聊天的衚衕大媽還有悠閑自在曬太陽的狗。
整個四合院很小,一眼便可以望到頭,但是這也是那些年魯迅生活的本來面目,坐下來,能感受到喧囂城市中難得的心靜。
◆梅蘭芳故居◆
北京梅蘭芳紀念館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朱漆大門上的「梅蘭芳紀念館」幾個字由鄧小平親手題寫,便能看出梅先生的分量。
這裡原是清代王府的馬廄,解放前做過兵營,解放後經修葺建成住宅。1950年梅蘭芳回到北京,被國家安排至此居住長達11年之久。
梅蘭芳紀念館是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成立的。紀念館是一座典型的四台院,有兩進院落。進入紀念館朱漆大門,迎面可見梅蘭芳漢白玉頭像掩映在翠竹之中,先生人生清白品質,高風亮節品格得以恰如其分彰顯。
院內兩棵柿樹、兩棵海棠樹,寓意「事事平安」。
看著故居展出的戲服和道具,恍惚覺得還能見到梅蘭芳在舞台上的風采,「咚咚咚咚...咚咚...嗆」似乎還在昨天。
◆齊白石故居◆
位於雨兒衚衕13號院有一處鬧中取靜的四合院,這便是齊白石舊居紀念館,據說此宅原為清代中晚期內務府總管大臣葉布舒宅邸東邊部分建築,是一座完整的單體四合院。
攝影|瑞木鴻鳥
雨兒衚衕13號與其東側的11號和其西側的15號原為一體,民國時,是北海公園董事會長董叔平的宅院,時稱「董家大院」,後分割出售。
攝影|瑞木鴻鳥
解放後,文化部購買了雨兒衚衕13號房產,1955年將其分配給齊白石居住。齊白石在此只住了不足半年,就又搬回了自己的舊宅——跨車衚衕15號,此院改為「齊白石紀念館」。
雨兒衚衕齊白石故居西側間畫室
3間北房是當年的 「白石畫屋」,因屋前安有鐵柵欄,又稱鐵柵屋。北房檐下懸掛有齊白石撰刻的長3.3米、高0.84米的篆體「白石畫屋」橫匾,大字尚依稀可見。
「文化大革命」中齊白石紀念館被撤消,改為「北京畫院」,現仍為北京畫院用房。1986年,雨兒衚衕13號作為「四合院」被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老舍故居◆
老捨出生在北京,這是在北京解放前後住過的很多地方中的其中一處,是解放後居住的地方,直至辭世 , 老舍先生在這裡住的時間最長,長達16年之久。
家對於老舍先生來說,一直是種奢侈品。他顛沛流離了大半輩子,都不曾有過自己的家。在美國的四年里他對家的渴望達到了頂峰,如他在信中說的那樣:「有家難回,像個喪家犬。」1950年,老舍先生終於回到了故鄉北京,成為新中國自己掏錢買房的第一位作家。
老舍故居是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參觀的人不是很多,但前來參觀的人陸續不斷,院子里清凈閑適,沒有嘈雜之聲,院落布局緊湊。進入大門,有一座磚影壁,在院子的偏西側有一座老舍先生的頭部雕像,像是銅鑄的,讓人看到格外肅然起敬。
老舍先生一生喜愛花草,1953 年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親自栽下了兩棵柿樹。每逢深秋時節,柿樹綴滿紅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為此胡絜青美其名為:「丹柿小院」,稱自己的畫室為「雙柿齋」,柿子成了這座小院的標誌。
客廳里的陳設是嚴格按老舍先生的意圖布置的,處處表現了他的愛好和性格。客廳中陳列著沙發、條案、硬木雕花圓桌、凳及多寶閣。南面向陽的窗檯、茶几上擺著各種盆景、盆花。西牆上掛著老舍喜愛的字畫。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坐落於南鑼鼓巷的一個小道里,參觀人數不是很多,完全就是一個北京地地道道的四合院,有著濃烈的煙火味.
茅盾先生的故居有兩處,北京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後圓恩寺衚衕13號,1985年3月27日正式開放。烏鎮故居是茅盾先生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這所地處深巷、安謐、清雅的兩進四合院,保留著這位文學巨匠人生的最後足跡。從1974年到1981年去世之前,他一直在這裡生活和工作。並完成了他的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其起居室、工作室、會客室一切陳設全為舊物,保留原貌。他經常翻閱的書籍,他使用過的文具,他伏案撰著回憶錄的寫字檯,他與朋友促膝而談時坐過的沙發。
另於前院修建了塑像和展室,開設了「革命文學家--茅盾」展覽,通過文字、實物和圖片,包括手稿、作品、信件、手跡和茅盾主編過的文學刊物等400多件。展示了茅盾非凡的革命和文學生涯。
這些故居
飽經多年的風雨滄桑
將那些歷史烙印
刻在了北京的歲月里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