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要不要向表音文字發展?

《現代漢字體系的科學性,簡易性》質疑--談漢字的評價和前途蘇培成漢字的評價和前途是個爭論已久的老問題,《現代語文》2005年第8期發表了梁永國先生寫的《現代漢字體系的科學性,簡易性》舊話重提,發起了挑戰.下面我們按照梁文論述的先後做一些討論,希望能得到比較符合事實的認識.一,文字制度演變的總趨勢梁文承認"由表意到表音是文字發展的總趨勢",但接下去筆鋒一轉,說"然而,漢字卻是個例外".這麼說有什麼根據呢 他說:"因為漢字從產生,一直延續至今,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面臨了幾次改革的浪潮,竟巋然不動,也可算個奇蹟了."這裡提出了兩個理由.一個理由是漢字一直延續至今,可見它不會發展為表音文字.這就如同說每個人都要死,但是小李是例外,因為他現在沒有死.顯然小李現在沒有死,並不能證明他將來也不死.漢字現在不是表音文字,並不能證明它將來也不會發展為表音文字.另一個理由是漢字面臨幾次浪潮,竟巋然不動,可見它不會發展為表音文字.這就如同說小李生過幾場大病,竟沒有死,可見他將來不會死.同樣的道理,小李現在沒有死,並不能證明他將來也不死.漢字經過幾次改革浪潮的衝擊竟巋然不動,同樣不能證明它將來也不會發展為表音文字.梁文用這樣的理由來證明漢字是個例外,未免太缺乏說服力了吧 梁文提不出有力的事實,只是空說一句"漢字卻是個例外",是什麼問題也不能解決的.梁文認為意音文字的發展有兩條路,一條是發展為表意兼表音的字元文字,另一條是發展為表音兼表意的字母文字.很奇怪,意音文字就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怎麼又發展出同樣的表意兼表音的文字呢 邏輯如此混亂,怎麼能得出讓人信服的結論呢 梁文的"漢字例外說"是不能成立的,近些年來文字學家的研究證明了漢字的發展不但不是什麼例外,而且正是符合文字演變的總趨勢.清華大學趙麗明教授指出:"漢字在傳播中,不僅功能,形體發生了變易,有的性質都變了.""准漢字式文字大多改變了文字的性質,由表意變成了表音文字,音節表音文字如日本假名,女書,音素表音文字如朝鮮諺文,八思巴文等.同時,我們也驚喜地發現,正是由於它們各自標記的語言不同,造字的原理,手段不同,使得它們各自處於文字發展史上的某一環節上,與漢字相連接,形成漢字系文字的歷時系列,正是漢字圈內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發展演變流程的一條完整文字鏈條."① 周有光先生說:"這好比從一種生物看不出進化跡象,從生物系統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看到了進化論的規律."② 學術研究要注意不斷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二,文字的結構和文字的基本單位要討論漢字的評價和前途,常常要對漢字和英文加以比較.要比較就要確定比較單位,要確定比較單位就要認清漢字和英文各自的內部結構.漢字和和英文分屬於不同的文字制度,具有不同的內部結構,而梁文卻把它們看成同類的結構.梁文說:"任何文字都是由最基本的筆畫按照一定的組合規則生成構字部件,由構字部件按造字法規則組合成文字."他為漢字和英文畫出的結構圖是:漢 字:基本筆畫-→筆畫-→部件-→文字|語素(古代是詞)-→詞(現代)英語文字:基本筆畫-→字母-→部件-→文字| |語素-→詞(古代)-→詞(現代)這個圖有三點主要錯誤.第一,漢字有部件,英文沒有部件,而梁文虛構了英文的部件.第二,英文字母記錄的是英語的音位,這是英文和英語間的最重要的聯繫,而在梁文的結構圖裡卻丟掉了.第三,梁文的圖把的漢字的文字和英文的文字放在相同的位置,用來對比,是不妥的,因為兩者在各自結構里的地位和作用並不相同.漢字里的文字是漢字的基本單位,記錄的是漢語的語素,語素構成了詞.英文里的字母是英文的基本單位,記錄的是英語的音位.英文字母的組合記錄了語素或單詞的語音,用語音來提示語素或詞.正確的結構圖應該是:漢字:筆畫-→部件-→單字 |語素-→單詞英文:筆畫-→字母 | 音位-→語素或單詞的語音-→語素或詞比較性質不同的文字體系應該使用什麼樣的文字單位,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性問題.因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必須聯繫它所記錄的語言才能確定文字的比較單位.從文字和語言相聯繫的角度出發,與漢字聯繫的最小的漢語單位是語素,與英文聯繫的最小的英語單位是音位.記錄漢語語素的是單字,記錄英語音位的是字母.我們把漢字的單字和英文的字母分別叫做漢字和英文的基本單位,只有用文字的基本單位來比較才是科學的比較.梁文先是虛構了漢字和英文的結構,接著又錯誤地選擇了比較單位,通過比較得到的只能是錯誤的結論.三,漢字的評價梁文提出了兩種對立的漢字的評價,一種認為"漢字體系不科學,不實用,漢字難學,難寫,難認,難記",另一種認為漢字具有科學性和簡易性.梁文用後者來否定前者,進而反對漢字的拼音化.對於漢字的科學性的提法,我們有很大的保留.對於現代發明的新技術,現代製造的新產品,現代提出的新學說,我們可以說它有或沒有科學性,對於人工設計的新文字可以說它有或沒有科學性;而對於漢字這樣自然形成而且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字,什麼叫有科學性很難界定,而且會引起無休止的爭論.因此我們討論漢字的評價時,不是從漢字是否具有科學性的概念出發,而是從梁文的具體論述入手,看他的論述能不能成立:如果他的論述能夠成立,姑且接受漢字具有科學性的看法;如果他的論述不能成立,梁文所堅持的漢字有科學性的觀點也就不攻自破了.我們不贊成說某種傳統文字有或沒有科學性,這和文字研究必須堅持科學性是不同的,不能混為一談.梁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論證漢字的科學性和簡易性:⑴字量.梁文說:"一個以漢語為母語的人能掌握3500個漢字,基本的聽說讀寫的表達與交流應該是夠用的.如果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只掌握3500個英文字,即3500個詞,恐怕有些基本的表達與交流都不能應付."這兩句話有幾處不妥.首先梁文應該懂得,掌握3500個漢字並不等於就掌握了由這3500個單字構成的幾千個漢語詞.認識了"按""揭"這兩個字,並不等於就認識了"按揭"這個詞.其次我們在上文說過,漢字的單字和英文的單字性質不同,不能用來對比.第三,梁文在這裡又把英文字和英文詞等同起來,陷入了邏輯的混亂.3500個英文字不等於3500個英語詞.例如right是一個英文字,可是它記錄的是兩組英語詞,一組表示右,右翼,右側,另一組表示對的,正當的.Theater和theatre是兩個字,可是記錄的是同一個英語詞.3500個漢字和3500個英語詞,一個是文字單位,一個是語言單位,兩者不具有可比性.如果把3500個英語詞改為英文的基本單位,那麼3500個英語詞所用到的字母只有26個,大小寫合在一起才52個.這樣一比漢字字量上的簡易性也就蕩然無存了.⑵書寫和記憶.從書寫說,一個英文字母最多只有兩筆,如t,k,j,漢字簡化字的平均筆畫是10.3畫,書寫上的孰難孰易不難分辨.梁文無視這個事實,卻斷言"漢字書寫筆畫並不比英文字筆畫多",這樣的討論還有什麼意思呢 從記憶說,梁文說:"漢字是表意文字,形體特徵鮮明顯著,更便於形象記憶".現代漢字除了極少數的幾個字還具有表形特徵,如"凹""凸"外,形體特徵早就模糊難辯了."日"不像日,"月"不像月,"牛"只有一隻角,"燕"有四條腿,"形體特徵鮮明顯著"從何談起 從構字的單位說,漢字的基本筆形有5種,派生筆形有25種.GB13000.1字符集的20902個漢字的基礎部件有560個.合體字的構字模式有85種.漢字不但字數多,構字單位多,而且構字缺乏嚴整的規律,都比英文複雜得多.即使承認英文的"語音也並不都是規則的","字母文字區別特徵不顯著",記憶英文字母也比記憶漢字容易,這也是不爭的事實.⑶認讀.梁文說:"漢字並不直接記錄語音,這是它和表音文字的質的差別.這樣可能會帶來認讀的困難,但這種困難卻被漢字語音的簡易性化解了."真的被化解了嗎 我們姑且承認漢字語音具有簡易性,可是這與漢字認讀的難易沒有直接關係.你遇到一個不知道讀音的字,除了查字典就要去問人,沒有別的辦法.梁文說:"聲符有效提示聲音的比例在77%左右."我們不知道77% 這個數字是怎麼得出來的.形聲字聲旁的有效表音率,周有光先生的計算只有39%,③ 范可育等人的計算就只有24.4% ④ .兩個數字不同,是因為周先生不計聲調,范可育等計算了聲調.不論是採用哪個數字,都沒有77%! 現代漢字里的多音字約佔10%,遇到多音字常常不知道讀什麼音."攢(zǎn)錢"和"攢(cuán)錢"不同,"調(diào)配"和"調(tiáo)配"各異.這是每個使用漢字的人都經常遇到的困難,而梁文卻說"認讀漢字並不困難".認讀的困難明明擺在那,怎麼能視而不見呢 ⑷語言單位.梁文說:"從文字表示的語言單位來看,漢字以表示語素為主,英文以表示詞為主,哪個科學,哪個簡易,不言自明."這又回到我們上文討論過的問題,比較不同類型的文字體系,必須確定文字的基本單位,然後用基本單位來比較.語素和詞都是語言單位,語言單位的比較不能說明文字體系的優劣.⑸文字的表音和表意.梁文說:"一種文字表音也好,表意也好,都是自己的選擇,選擇了哪種都好.""漢字選擇表意,是避輕就重,……從字形看是由繁而簡,由難而易.而拼音文字,選擇了表音,是避重就輕.……其文字不退位而表示語素,這個包袱就永遠甩不掉."我們應該怎樣認識文字的選擇 古往今來的世界文字多種多樣,從表面看雜亂紛繁,但是文字學家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了文字演進的內在規律,周有光先生說:"進化論已經說明,地球上的生物不是一盤散沙,而是有共同的演變的規律的,所有的生物都屬於同一個總的系統.比較文字學正在探索,人類的各種文字是否也不是一盤散沙,而是有共同的演變規律,所有的文字是否都屬於同一個總的系統."周先生在《比較文字學初探》里揭示文字演變的這個規律,他說:"形意文字學,意音文字學和字母文字學,三者分別研究人類文字史的三個發展階段."⑤ 我們考察世界文字發展史,從中發現許多可以證明上述演變規律的實例,例如丁頭字從意音文字到音節文字再到音素文字的發展過程清晰可見.面對這些事實,梁文所說的"選擇"云云不過是書齋里的空談.原始人群由沒有文字到創造出文字,文字產生後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這一切無不受到文字演變規律的制約,哪有多少"選擇"的餘地 這有點像一個孩子降生到人世,面對的是發展到某個特定階段的社會,哪裡是你"選擇"的了的呢 社會發展了,人類的文明程度提高了,文字制度的選擇似乎成為可能了,但是選擇有的正確,有的不正確,正確或不正確的區別最後還是要看是否符合客觀的發展規律.二次大戰以來,一百多個新興國家規定了國家的共同語,新語言需要寫成新文字.結果是清一色的都選擇了拼音文字.所有新創造的文字,無一例外地都採用了拉丁字母,而沒有哪個國家選擇了表意文字或意音文字.原來使用漢字的越南選擇了表音文字,一直用到現在.照梁文的說法,選擇了表音文字的民族或國家,"其文字不退位而表示語素,這個包袱就永遠甩不掉".可是事實與梁文所說的相反,那些選擇了表音文字的民族或國家,根本不覺得文字有什麼包袱需要甩掉.我們也沒有看到那些使用表音文字的民族哪個甩掉了包袱,改用表意文字.研究人員要不要尊重客觀事實呢 從以上五個方面的分析里不難看出,在這篇文章里梁文所堅持的漢字有科學性和簡易性的觀點,沒有得到有力的維護;梁文所反對的漢字難學,難寫等觀念,也沒有受到有力的打擊.在這裡我們願意指出,梁文討論漢字評價所預設的前提是陳舊的,文章展示給讀者的對漢字的兩種評價是完全對立的,非此即彼,不是魚死就是網破.這是一種僵化的漢字評價觀.我們對待漢字與對待其他事物一樣,也要反對一點論,堅持兩點論,那就是既看到它的優點,也要看到它的缺點.那種認為漢字只有缺點而沒有優點,或者認為漢字只有優點而沒有缺點,這兩種看法都是片面的,都不符合漢字的實際.21世紀的漢字評價的研究,應該超越過去的片面性全面地看漢字.我們要研究漢字有哪些優點,有哪些缺點,優點缺點各佔多少;要研究如何發揚優點,克服缺點,讓漢字更好地為國家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服務,為國際文化交流和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四,漢字的前途梁文關於漢字的前途的論述,首先有兩個觀點需要澄清.其一,梁文斷言:"從漢語的語音特點(即音節數量少,有聲調)來看,用拼音文字記錄是不現實的."這種說法沒有根據.壯語和漢語是親屬語言,壯語也是音節數量少,有聲調的語言.1955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壯文,1981年經過修改全部採用拉丁字母,一直用到現在.居住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的東干族,本來就是甘肅,陝西的回族.他們在19世紀60-80年代遷徙到現在的居住地,至今說的是漢語西北方言.在20世紀50年代,他們採用了斯拉夫字母的拼音文字,一直使用到現在.⑥ 其二,梁文說:"如果要用表音文字,那就必須要改革漢語.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漢字改革那就是漢語的改革,漢字的前途就是漢語的前途."這種說法同樣沒有根據,而且可能有害.文字和語言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不能混為一談.越南人在二戰結束後,放棄了漢字系統的喃字改用表音的越南字,越南語還是越南語.朝鮮在二戰後放棄了漢字,全部改用表音的諺文,朝鮮語還是朝鮮語.把改革漢字說成是必須改革漢語,在學術論文里出現這種完全不講學術的論斷,除了增加混亂外不知還有什麼意義.漢字要不要改為拼音文字,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對這個問題,要區分學者的學術研究和國家的語文政策兩個方面.在學術研究方面,近年來取得一些新的進展.周有光先生的研究給我們許多啟發.他研究了比較文字學,認為形意文字,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是人類文字發展的三個階段,還有一些學者也得出相似的結論.這些宏觀研究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但是這些研究成果並不是立刻要成為國家的語文政策,國家的政策要面對現實,因勢利導.從國家的語文政策說,當前的工作中心是貫徹執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我們要積極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推動語言文字的規劃化,標準化及其健康發展,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從漢字改革的歷史發展看,語文改革的認識也是在不斷深化和提高.特別在文革結束後,有了比較明顯的進展.倪海曙先生早就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基本的信息載體,人們稱為交際工具.工具的改革跟政治改革不一樣,大多是改進,補充,增強,擴大的意思,不是簡單的"廢舊立新"."⑦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漢字和拼音字的關係上,也要講求辯證法.就是說,漢字和拼音字也都是既有優點也有缺點."用漢字寫漢語,有很合適的一面,特別是寫古漢語,但也有很不合適的一面,如寫現代漢語.同樣,用拼音文字寫漢語,有不及漢字合適的一面,也有遠比漢字合適的一面."⑧ 這樣的認識比較有利於貫徹國家的語文政策.事實上漢字是當今中國記錄漢語的唯一的文字,它的地位十分鞏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看不到它消亡的跡象;但是同時也要看到漢字還有缺點,在學習和使用上海比較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推動漢字的"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一方面在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要充分發揮漢語拼音的作用.這樣的認識也有利於語文工作者的團結合作.與此同時,我們要密切關注漢字應用中各種實際問題的發展和解決,鼓勵有關漢字前途的科學研究.注釋①趙麗明《變異性·層次性·離合性·互動性》,《漢字的應用與傳播》37-38頁,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年版.②周有光《關於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中國語文》2000年第5期.③周有光《現代漢字中聲旁的表音的功能問題》,《中國語文》1978年第3期. ④范可育,高家鶯,敖小平著《論方塊漢字和拼音文字的讀音規律問題》,《文字改革》1984年第3期.⑤周有光《比較文字學初探》第7頁,第10頁,語文出版社1998年版.⑥王開揚《漢字現代化研究》第100-102頁,齊魯書社2004年版.⑦倪海曙《改而不廢》,《倪海曙語文論集》第3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⑧倪海曙《文字改革可能嗎 》,《倪海曙語文論集》第15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Thu, 13 Oct 2005 11:13:32 +0800發件人:"蘇培成" 觀看聯絡細節主題:Re: 交作業收件人:"春敬 朱" 窗體頂部窗體底部朱博士:大作收到,謝謝!我這幾天比較忙,又去了一趟山東,回復遲了,請原諒!您的文章寫得很好,尤其是在不長的時間裡寫成的,有理有據,實屬不易,顯示了您深厚的學術功力.感謝您對學會工作的大力支持.怎麼發表,還是請開揚先生和《現代語文》編輯部研究.對梁文的批評,我也寫了一點,還不算定稿,現在傳給您,請便中賜正.《光明日報》10月11日發表了王永民 的文章《警覺拼音輸入法對運用漢字能力的銷蝕》,有時間您不妨看一看.王永民感到了拼音對形碼形成威脅,要為他的五筆字型抗爭(有人告訴我王碼公司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了),不過抗爭也沒有用,拼音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拼音是輸入法,不會對漢字構成傷害,倒是一些形碼隨意拆字,如把"兵"拆為人,工,八傷害了漢字.從輸入法來說,音碼和形碼都不可少,哪家也不能獨佔天下,我們主張音碼形碼比翼齊飛,也就是各展所長.最後優勝劣汰,自然選擇.他的文章說拼音對運用漢字能力會造成"銷蝕",其實漢字也沒有這麼脆弱,真正被拼音銷蝕的是五筆字型.您看我的這種意見是否可以成立.問秋安! 蘇培成 作者簡介 蘇培成,1935年出生,天津市人.1962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專門化本科畢業.現在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中國文字學會學術委員,中國辭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現代漢語和現代漢字的教學和研究,近年來也參與一些漢語辭書的編著.已經發表的著作有:《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紀的現代漢字研究》(山西書海出版社出版),《語言文字應用探索》(商務印書館出版),《關注社會語文生活》(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出版的辭書有:《漢字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字典》(中信出版社出版),《現代漢語辨析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漢字形義分析字典》(與曹先擢共同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推薦閱讀:

TAG:漢字 | 發展 | 文字 | 表音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