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紅茶(來源:英德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英紅」產業發展曾經輝煌歷史和曲折的歷程,今天的英德紅茶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正邁上一條復興之路。

曾經的輝煌傳奇

英德地處亞熱帶氣候圈,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年均氣溫20℃,年均日照1862小時,年均降雨量2000mm,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非常適宜茶葉的生長。英德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最遠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唐朝。

英德真正意義的第一批現代化新式茶園1956年在英德茶場誕生,該茶場首次引種雲南大葉種成功。1959年第一批英德紅茶問世。在當時出口創匯經濟需求的驅動下,英德紅茶20世紀60年代大量投向國外市場,便以其獨特的鮮爽、濃列風格和堪與印斯紅茶媲美的優良品質蜚聲海內外。據當時香港市場反映:英德紅茶色澤烏黑而潤紅,久存不易變色,消費者評價比錫蘭茶還好。因此,當時英德紅茶每年生產4000餘噸遠銷到西歐、北美、大洋洲以及中東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時間聞名中外、飲譽世界,成為中國大葉紅碎茶第二套樣出口的重要支柱,並成為我國紅碎茶出口商品基地。英德紅茶被譽為中國紅茶後起之秀,「英紅」成為紅茶中的一朵新花、一枝奇葩,英德也由此被譽為廣東著名的「紅茶之鄉」。

幾起幾落的曲折歷程

英德茶業的發展道路歷來就不平坦。

廣州一直是中國南部的對外通商口岸,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英德茶葉曾在19世紀前半葉興盛一時。以鴉片戰爭為標誌,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進攻下國勢衰微,戰事頻仍,英紅出口受阻,產業逐步萎縮,到20世紀初茶園荒蕪,茶業凋零,茶葉貿易幾乎銷聲匿跡。這可謂英德茶業的第一次興衰,興在傳統農業經濟時代的比較優勢,衰在近現代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落後。

1959年英德紅茶的問世帶來了英德茶業的第二次振興。1959年建立起「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即現在廣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前身),1965年建立全國第一個縣級茶葉專職部門——英德縣茶葉局。英德茶葉從生產到科研,從加工到管理,一度走在全國的前列。從1956年開始有組織地種茶,英德茶業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快速發展,高峰時茶園面積達11萬畝,年總產量達8314噸。

改革開放初期,英德茶區跟著市場改種綠茶,銷售也由外銷轉為內銷。種種不適應使1995年之前私營茶廠紛紛倒閉,國營茶廠苦撐時日。當時英德茶界「種茶的人不做茶,做茶的人不賣茶,賣茶的人不種也不做」,沒有穩固的產銷鏈條,產業很不成熟。

這可謂英德茶業的第二次興衰。興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集中力量能在一些領域短時間實現趕超,衰在對市場經濟的種種不適應。包括產權、體制、管理等改革上的滯後,還有缺乏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戰略,因此不能從大市場的角度明晰自己的優勢和定位,喪失了最初的發展先機。

新世紀的新思路、新成就

痛定思痛的英德茶區開始反思改革開放後的茶業發展之路,逐步發現盲目跟風做綠茶等於以己之短搏人之長,與市場經濟的競爭原則、效率規則背道而馳。於是,從2000年開始,英德茶區重新從英紅的產業歷史中審視,從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品牌經濟的本質出發,確立了以紅茶為主的發展戰略,邁上了打造英德茶區核心優勢的新征程。

新思路的確定加快了英紅的恢復和茶業的發展。英德2008年出台了《扶持獎勵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辦法》,對茶葉產業發展加大扶持力度,種植50畝英紅九號等高香型品種獎勵10萬元;在此基礎上,每增加10畝,增加獎勵1萬元。目前,英德茶園總面積3.16萬畝,其中投產茶園2.62萬畝,新增種植幼齡茶園3500畝。茶葉總產量2928噸,茶葉總產值約8.2億。

在英德所屬的清遠地區,也把利用區位優勢、氣候資源和種子資源優勢加快茶產業發展作為重要戰略。2013年3月,清遠市政府出台了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實施方案,規劃用10年時間,在全市建設現代標準化茶園20萬畝,其中英德紅茶10萬畝,清新區的筆架茶、浦坑茶等後發酵茶3萬畝等,力爭實現茶葉產業總產值180億元。同時,推廣種植英紅九號、英州一號等茶樹良種,建成一批茶葉產業專業鎮,打響清遠茶葉品牌,將清遠市打造成中國優質特色茶葉之鄉。

包括清遠其他縣區在內的英紅茶產區,一批適應市場的龍頭企業迅速壯大起來。與之相伴,「英紅」的品牌建設也成效顯著。2005年英德獲「中國紅茶之鄉」、2006年英紅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07年獲「廣東人民最喜愛的土特產」等一系列榮譽。2013年,「英德紅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10.88億元人民幣,在紅茶中繼祁門紅茶和正山小種之後位列第三。

推薦閱讀:

無政府資本主義
調查稱76%的人內急首選快餐店 無人願去政府機關借廁
選出來的政府未必是「好政府」——民主漫談之三
為要工錢兩位民工在政府大院被工頭殺害

TAG:政府 | 網站 | 紅茶 | 門戶網站 | 來源 | 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