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三次歷史性跨越的重大貢獻

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三次歷史性跨越的重大貢獻

鄭德榮 牟蕾 

摘要:在毛澤東領導和毛澤東思想指引下,20世紀的中國社會出現了三次亘古未有的歷史性跨越。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的上層建築主體從剝削階級統治到人民當家做主;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中國的經濟基礎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暫短的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產業結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經濟到主權國家的經濟獨立。這三次歷史性的跨越為當今中國社會一切發展進步和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根本政治前提,提供了堅實制度保障,奠定了深厚物質基礎。毛澤東是站在20世紀中國時代潮流前列的偉人,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在毛澤東領導和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由一個貧窮落後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變為獨立自主、真正人民當家做主的擁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一、上層建築主體從剝削階級統治到人民當家做主擁有五千年深厚歷史文化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自公元前約2070年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至1911年資產階級建立的中華民國,在幾千年改朝換代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革中,歷經改良和社會變革,雖曾多朝盛世繁華,但是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840年鴉片戰爭,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封建中國的大門,中國人民從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之中。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為國家獨立、民族富強不斷求索,直到1911年孫中山領導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但革命果實卻不幸被軍閥袁世凱所竊取,君主專制的經濟基礎並未摧毀,社會性質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實際上是在「民國」掩蓋下的封建軍閥統治。國民黨長達22年的統治也未使中國社會的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制定了第一個黨綱,明文規定:「無產階級要用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實行社會主義。」黨的二大根據列寧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制訂了民主革命綱領,但是在民主革命中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思想尚未解決,至於如何由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當然更不清楚,致使第一次圍共合作後期,大資產階級背叛革命後,中國共產黨人陷入白色恐怖當中。「八七會議」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實行土地革命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思想,率秋收起義部隊登上井岡山,創建了不斷發展壯大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極度恐慌而進攻圍剿。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引下,黨和紅軍英勇奮戰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軍事奇蹟。由於「左」傾冒險主義軍事路線的錯誤指揮,第五次反「圍剿」慘遭失敗,黨和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路線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核心地位,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馬克思主義中央領導集體。隨著抗日戰爭的興起,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迅速地開闢了大量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逐步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詆毀和人們思想上的模糊,是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實際明確提出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重要論斷,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指明了經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這樣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團結民主力量和全國各族人民,在國際正義力量的支援下,經八年浴血奮戰,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又經過人民解放戰爭迅速打敗國民黨反動派,推翻了長期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的建立經歷了一個籌建過程,籌建工作是在毛澤東親自領導下完成的。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的禮炮震驚寰宇,標誌著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人民民主專政代替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人民當家做主代替了剝削階級集團統治,這與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中任何一個朝代更替都不相同,更有著本質的區別。從此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人民群眾受奴役剝削的時代徹底消失,中國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這是站在歷史潮頭的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人民長期奮戰,實現的20世紀中國社會第一次歷史性跨越。二、經濟基礎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暫短的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年輕的共和國面臨的是一個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非常薄弱的極其落後的工業基礎。毛澤東運用列寧過渡時期理論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於1953年6月適時地正式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同時並舉,並相繼提出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毛澤東從中國是一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脫胎而來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國情出發,鑒於我國土地改革後的農村實際狀況,分析論述了在我國實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指出:社會主義集體化是中國農業的「唯一出路」。克服個體農業經濟發展生產困難和防止產生兩極分化內在矛盾的客觀要求就是中國農業走社會主義道路。針對農業合作化與社會主義工化業的關係,毛澤東明確指出:「我國農業合作化的步驟應當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步驟相適應。」毛澤東還深刻揭示出合作化與機械化的關係:「在我國的條件下(在資本主義國家內是使農業資本主義化),則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後才能使用大機器。」實行農業合作化的原則是自願互利,入社自願,退社自由。自願互利,不僅有利於貧農,也有利於中農。毛澤東科學地分析了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後階級關係的新變化,提出了黨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階級政策:「必須依靠貧農(包括土地改革後變為新中農的老貧農),鞏固地與中農聯合,逐步地發展互助合作,逐步由限制富農剝削到最後消滅富農剝削。」把下中農與上中農區別開,把下中農與貧農一起都作為依靠的力量,從而突出了貧下中農的政策優勢。農業合作化的步驟是由初級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前者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後者是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合作化道路的特點是循序漸進,逐步過渡。毛澤東認為需要逐步地提高農民的社會主義的覺悟程度,逐步地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且可以基本上避免農作物的減產,保證每年增產。關於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和黨中央根據手工業的特點,提出不宜集中過多,規模不宜過大,形式不宜千篇一律,注意保存和發揚特種手工藝品。關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贖買」思想,結合我國社會歷史實際,毛澤東帶領全國人民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和平贖買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平贖買」既改變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又使在整個社會大變革時期生產力不但沒有遭到破壞,而且推動了經濟的發展。黨中央和毛澤東把國家資本主義經濟肯定為構成新民主主義經濟五種成分之一。毛澤東在談到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指出,有了3年多的經驗,已經可以肯定: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完成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較健全的方針和辦法,並肯定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逐步完成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由之路。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到高級階段,通過「和平贖買」最終完成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鑒於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特點和其政黨與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形成的聯盟關係,黨中央和毛澤東在確定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對資本家個人實行團結、教育和改造政策,這是中國共產黨的首創也是獨創。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黨實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措施,得到廣大農民、手工業者和工商業者的積極響應,迅速掀起社會主義改造高潮。至1956年底,全國已有96.3%的農戶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其中初級社8.5%,高級社87.8%。手工業除偏遠地區外實現了全行業的合作化。全國8.8萬餘戶的私營工業99%都實現了所有制的改造。在商業方面,全國原有的240萬餘戶私營商業,有82.2%實現了改造。儘管社會主義改造後期出現了過急過快過粗的現象,但總的看三大改造的完成,標誌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消滅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後來乃至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制度上提供了根本保障。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中,歷經這樣一次翻天覆地的歷史性社會變革,不但沒有破壞既有的社會生產力,反而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不但沒有引起社會的動蕩不安,反而增強了全國人民的團結。這是中國歷史「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它使中國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使「我們黨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實現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這是繼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毛澤東領導下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實現的20世紀中國社會第二次歷史性跨越。三、產業結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經濟到主權國家的經濟獨立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臨的時代難題,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嶄新課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探索中國式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艱辛的嘗試,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工業的重要:「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還在恢復國民經濟時期,毛澤東就指導制定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並且明確提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一五六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六九四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地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建立對於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進而明確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具體任務。首先,建立和擴建電力、煤礦、石油、鋼鐵、有色金屬工業以及基本化學工業並發展機器製造工業。其次,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廣泛地開展關於保持水土的工作。再次,發展運輸業和郵電業,主要是鐵路的建設。再次,保證市場的穩定。發展城鄉和內外的物資交流,擴大商品流通。最後,發展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提高科技水平,積極培養人材,等等。「一五」計劃期間,國家投入的資金達到766.4億元,如此巨大的投資力度和建設規模是舊中國所無法企及的。1956年,掀起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高潮,各族人民勞動熱情高漲。與此同時,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目標:「要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內,基本上建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樣的工業體系,能夠生產各種主要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基本上滿足我國擴大再生產和國民經濟技術改造的需要。同時,它也能夠生產各種消費品,適當地滿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一五」計劃的實施和勝利完成已初步彰顯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基礎,在一定意義上,「一五」計劃可以說是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計劃。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凸顯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矛盾,農業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工業發展的要求。欲速則不達,由於缺乏建設經驗,又急於求成,出現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重大失誤。經過對失誤的沉痛反思和深刻總結,毛澤東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建設要搞好綜合平衡,按比例發展。還要利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法則,作為有用的工具,為社會主義服務」。隨後,1961年1月的八屆九中全會中央適時提出了「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八字方針,並且全黨上下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貫徹八字方針,黨中央在各條戰線上具體制訂了一系列的條例,主要是「農業六十條」、「工業七十條」、「科學十四條」、「高教六十條」、「文藝八條」等等,成為大規模調整的開端。而後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八字方針和總結經驗,中央召開七千人大會,並作出全面調整的決策,對各個領域實行全面的調整:大力精簡職工,減少城鎮人口;壓縮建設規模,暫緩大批基本項目建設;進一步支援農業,等等。與此同時,隨著農業問題的突出和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的到來,毛澤東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基礎上,明確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重要思想。1962年,黨中央根據毛澤東關於重工業同輕工業、農業關係的新認識,把「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確定為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為了貫徹這個總方針,毛澤東提出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這種安排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發展總方針在工作上的落實和具體體現。即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必須從發展農業出發,在資金、物資、勞動力的分配方面,首先考慮農業,再考慮輕工業,然後根據輕工業的情況安排重工業。而重工業的安排,又必須首先考慮同農業有關部門和行業的統籌協調。社會經濟建設正反兩方面的豐富經驗也使中央對獨立國民經濟體系的內容及其內涵有進一步的明確認識,即「基本建立一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國民經濟體系不僅包括工業,而且包括農業、商業、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國防各個方面。工業國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比只提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更完整」。至1964年,三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對完成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時限提出要求,要在1980年以前建成。經過八字方針和「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發展國民經濟總方針的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1965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965年同「一五」計劃完成後1957年對比,主要工業產品中鋼產量增長1.29倍,發電量增長2.5倍,原油增長6.75倍,天然氣增長14.71倍,水泥增長1.38倍,等等。這樣,1956年黨的八大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鬥,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教育、衛生、體育也有相當的成就。正如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在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幹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這個期間黨的工作的主導方面。」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國民經濟仍然取得了進展。糧食生產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工業交通、基本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雖歷經兩起兩落,但經過努力,1978年同建國時相比,中國已經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布局趨向合理的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工業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建和擴建了大批重要企業,如包頭、武漢、鞍山和攀枝花等鋼鐵基地。許多新的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原子彈、氫彈、導彈的試驗成功,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提高了國防能力;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和回收,集中反映了我國科學技術當時所達到的新水平。以毛澤東為核心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當年的構想得以實現。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是我國邁向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第一步,中華民族邁開了走上現代化的實質性步伐。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痕迹徹底消除,新中國擺脫了貧窮和落後,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幾千年都沒能取得的進步。這是在毛澤東領導下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實現的20世紀中國社會第三次歷史性跨越。20世紀的中國,在毛澤東領導下和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帶領華夏兒女經過長期浴血奮戰和艱苦奮鬥,把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後的中國建成獨立的主權國家,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而建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中國社會三次偉大歷史性跨越。東方雄獅猛醒,亞洲巨龍騰飛,中華兒女揚眉吐氣,神州大地激情澎湃。20世紀中國社會三次歷史性跨越為當今中國社會一切進步發展創造了根本政治前提,提供了堅實制度保障,奠定了深厚物質基礎。風雨兼程、繼往開來、跨越世紀,「歷史的接力棒」在幾代領導人手中順利交接,社會主義新中國不斷煥發出生機與活力,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再次巍然屹立於世界之東方,必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世紀偉人毛澤東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民族作出的重大歷史性貢獻。(《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639期,摘自2013年第12期《社會科學戰線》)
推薦閱讀:

今天是中國刻骨銘心的日子,歷史會重演嗎?我淚流滿面
小心「歷史真相」的圈套 2
上古秘聞—我所知道的巫道仙(11)
歷史上真正的隋煬帝是什麼樣的?

TAG:社會 | 中國 | 歷史 | 中國社會 | 貢獻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