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島國
愛爾蘭:文學的力量
愛爾蘭人明白,物質之外,還有那麼多攝人心魄的東西存在,比如文學。
(梅里昂廣場的奧斯卡.王爾德雕像)
每當想到這樣一個遠離歐洲大陸的小島國,僅僅四百多萬人口,百年間竟然誕生了4位諾貝爾文學獎的巨匠:二十世紀初的詩人、劇作家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Butler Yeats,1865—1939),戲劇家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Shaw,1856—1950),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和當代詩人謝默斯.希尼(SeamusHeaney,1939—)時,不得不由衷讚歎,這裡的文學能量遠遠超出想像,雖然「凱爾特虎」在不久前的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經濟地位在歐洲處於劣勢,但如果以文學作為指標,以都柏林為創作中心的愛爾蘭絕對是世界超級大國,優秀深刻的文字一樣可以讓一個民族挺起脊樑(相比某經濟崛起,但思想空虛的大國而言)。
走在都柏林老舊的街區中,隨時可以感受逝去的作家文人們仍舊留在某個角落裡的靈魂。街頭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雕塑,其中文學家的雕像佔了很大比例。我住的酒店旁邊就是梅里昂廣場(MerrionSquare),幽靜的中心花園中,綠蔭下一個中年人懶洋洋地倚在一塊大石頭上,一副滿不在乎的表情,略帶挑釁地注視著每個經過的人。這不同尋常的雕塑便是蜚聲文壇、才華橫溢的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Wilde)。中學時代讀過不少英語文學名著,估計和我一樣,把愛爾蘭英語文學和英國文學混淆的大有人在,之前我一直以為與安徒生並駕齊驅的童話巨擎王爾德和《格列佛遊記》的作者斯威夫特是英國人,其實他們都出生成長在愛爾蘭,只是英國為他們的作品提供了更好的展示舞台而已。
眼前的王爾德和想像中很不一樣,那玩世不恭的神情,似乎洞察世事,手裡竟還拿著一朵綠色的康乃馨。這位生於都柏林、讀於聖三一的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與實踐者,著名作家、詩人、戲劇家,一生追求唯美,嚮往自由,半世的桀驁不馴卻最終客死他鄉。王爾德本身就是一個謎,自相矛盾的性格,在他那俊美面容的背後,更有一顆不羈的心靈。據說他生前也是個生活方式古怪的人,衣服從來不在普通的裁縫那兒定做,而是從戲服供應商那兒買,他的紐扣上也常玩出各種花樣,有時候別百合,有時候別綠色康乃馨,百合是唯美主義的象徵,綠色康乃馨則暗示同性戀。他在公共場合舉止怪異,還曾犯下猥褻罪。就是這樣一個花花公子,卻寫下過《快樂王子》等純真的童話,那是他在一家時尚雜誌任職時,給兩個兒子寫的小故事,這讓當時的人們對他愛恨交織。
(作家博物館中的王爾德頭像)
然而,歷史最終為他正名,100年來,憑藉《溫德摩爾夫人的扇子》、《理想的丈夫》等大作,王爾德以他卓絕的才情顛倒了眾生,他的「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觀點影響頗廣,英國和愛爾蘭的文壇不約而同賦予了他崇高的地位,都柏林「作家博物館」中端放著王爾德的頭像,他那頗受爭議的性取向也因為自身的才華和成就在許多人心裡得到了豁免。曾有人問溫斯頓·邱吉爾,來生最願意與誰傾談,首相脫口而出:「奧斯卡·王爾德。」
(公園馬路對面便是王爾德故居)
喜歡飲酒的愛爾蘭人把對文學的熱愛甚至延伸到了酒吧文化中,850家執照酒吧,每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固定的顧客群,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文學酒吧」,在文學酒吧里,眾多文學愛好者定期組織詩歌會或者戲劇。
只是對於我,飲酒與文學似乎不能兼得,這天下午由於在健力士啤酒廠耽擱了些時間,到作家博物館(Dublin WritersMuseum)的時候已經臨近關門時間了,頗有些懊惱,看來只能走馬觀花一遊了。這是一棟位於Parnell廣場上臨街的磚紅色老建築,喬治亞風格的大樓看上去重建過,裡面有三層,進去後發現陳設還是上個世紀的風格,經營手法也頗為陳舊,不過是一些圖片書籍資料和舊物什,然而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玻璃櫃中古老的紙張似乎還散發著墨香,文字的魅力足以彌補任何形式上的缺憾。
面前的博物館赫然就是一部愛爾蘭三百多年來的文學史,愛爾蘭文學有著悠久的傳統,包含著迥然不同的兩種語言文學:蓋爾語文學和英語文學。早期(5-12世紀)和中期(12-17世紀)屬於蓋爾語文學時期,這裡主要展示的還是從17世紀之後的英語文學。看著那些發黃頁面上雅緻漂亮的手抄體英文,想起了我剛開始學習西班牙文時特意練習的花體書寫,用筆尖尖端去表現遊絲的生動,書寫時帶來一種快感。只是這裡不僅有漂亮的字母,更重要的是深邃的思想,對人類,社會的反思。
(蕭伯納雕像)
愛爾蘭的另一代表作家喬伊斯(JamesJoyce)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識流」思想對全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我必須承認《尤里西斯》是部很難看懂的書,至今我也沒有興趣再去碰它。然而到了愛爾蘭,驚訝地發現愛爾蘭人對於喬伊斯的痴迷遠勝過其他作家,有專門的喬伊斯博物館,每年還有「布魯姆節」—重走布魯姆之路。「布魯姆」(LeopoldBloom)是喬伊斯的著作《尤利西斯》中的主角,一個猶太裔愛爾蘭人的名字,每年6月16日,都柏林都會舉行數千人重走「布魯姆之路」的慶祝。人們穿著百年前的服飾,在去市中心之前,到Sandycove吃早餐等等,重現1904年6月16日這一天,小說主人公布魯姆的24小時日常經歷。整個「布魯姆日」延續幾天,期間舉行音樂會和戲劇表演等,以這種方式向文學致敬,這樣的民族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我來不及一一細看每件展品,因為館中藏品頗多,各類書籍、信件、肖像及個人物品把愛爾蘭古往今來文化名人栩栩如生的展示在參觀者面前,這裡的藏書大多是第一版本或早期的版本,許多書問世時便一鳴驚人。尤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愛爾蘭文藝復興時期,愛爾蘭湧現出眾多作家和戲劇家,喬伊斯、拉塞爾、喬納森·斯威夫特、王爾德、蕭伯納、葉芝、貝克特、希尼等。這些代表了愛爾蘭文學進程中的里程碑式著作,從《尤利西斯》、《吸血鬼》、《不可兒戲》到《等待戈多》,一方面促進了英國戲劇的繁榮,另一方面,開始走向民族藝術的獨立自主。這時的愛爾蘭文學力量也開始分化:一些人成為英國主流文化的組成部分,如王爾德和蕭伯納;另一些則堅持本土化創造,如葉芝和辛格;還有一批人走向歐洲大陸,如喬伊斯和貝克特。不論哪條道路,都促使愛爾蘭文學慢慢脫離英國本土文化,逐漸獨立、成熟。
在僅有的半個小時中匆匆一瞥,實在談不上盡興,然而,當大門在身後徐徐掩上,我知道這次短暫的文學經典的洗禮已經讓愛爾蘭的旅行有著更加令人回味的內容。http://www.writersmuseum.com/
愛爾蘭的文學名片:
葉芝
威廉·勃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Yeats),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茵納斯弗利島》《當你老了》《麗達與天鵝》《天青石雕》《古堡》等。愛爾蘭文藝復興是世界文學史上異常華美的一章,這場運動從1885年葉芝首次發表詩歌算起,至1939年葉芝去世為止。史稱「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1921年愛爾蘭獨立之後,葉芝出任參議員。1923年,「由於他那些始終充滿靈感的詩,它們通過高度的藝術形式了整個民族的精神」,葉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葉芝在1928年發表詩集《古堡》,這是他創作上進入成熟期的峰顛之作,1939年1月28日,葉芝病逝於法國的羅格布隆。
蕭伯納
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Shaw),192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人與超人》《華倫夫人的職業》《芭芭拉少校》《聖女貞德》等。蕭伯納的故居距都柏林市中心不遠,這也是他早年的住所。如今這座小屋已經對外開放。蕭伯納大半生是住在倫敦的,成名也在倫敦,但同所有來自都柏林的詩人和作家一樣,身處異地,情系愛爾蘭,自始至終稱自己是愛爾蘭人。
塞繆爾·貝克特
第一個揚名國際的荒誕派作家SamuelBeckett,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由於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睏乏中得到振奮。貝克特的戲劇作品並不依賴傳統的戲劇因素。他放棄了一直是戲劇之標誌的情節、描述和結局,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活生生的舞台形象。1969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為《等待戈多》,三部曲《馬洛伊》、《馬洛伊之死》、《無名的人》。他堅持寫作,直到1989年去世。貝克特畢業於愛爾蘭著名的聖三一學院,該學院至今還有許多有關貝克特的展出。
斯威夫特
江奈生·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18世紀著名的諷刺作家和政治家,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寓言小說《格列佛遊記》。以里梅爾·格利佛船長的口氣敘述周遊四國的情景。斯威夫特藉此表明,如果讓貪慾戰勝理智,人類就可能墮落成為人形動物。這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猛烈抨擊。而在愛爾蘭的聖帕特里克大教堂,斯威夫特就長眠於此。這座教堂位於Liffey河南岸西側,它是都柏林在中古世紀的第二間教堂,坐落在市區中基督教起源最古老的地方。在這間教堂中,除了有早期塞爾特人的墓碑以外,還有在愛爾蘭建國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包括愛爾蘭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也埋葬於此地。
謝默斯.希尼
愛爾蘭詩人SeamusHeaney(1939—)自小接受正規的英國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英文系。1966年,以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一舉成名。1969年,第二本詩集《通向黑暗之門》的發表,標誌著詩人開始向愛爾蘭民族歷史黑暗的土壤深處開掘。迫於政治壓力,1972年,希尼攜妻移居都柏林。此後發表的重要詩集有《北方》(1975)、《野外作業》(1979)、《苦路島》(1984)、《山楂燈》(1987)、《幻覺》(1991)及《詩選》(1980)等。希尼的詩作純樸自然,奔流著祖輩們的血液,散發著土地的芳香。他以一種帶有現代文明的眼光,冷靜地挖掘品味著愛爾蘭民族精神。希尼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語言學專家,自1982年以來,他一直擔任美國哈佛大學修辭學的客座教授,1992至1994年還擔任過牛津大學的詩學教授。1995年,由於他的詩「具有抒情詩般的美和倫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蹟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華」,希尼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作家博物館組圖
點擊進入阿茲貓新浪微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風從愛爾蘭來」系列
古典愛爾蘭
幽谷中的神秘修道院愛爾蘭最美貴族莊園巨石上的凱秀宮
傳統愛爾蘭
農莊里的「舌尖秘密」我在愛爾蘭當「漁民」百年英國市場
自然愛爾蘭
歐洲最壯觀的懸崖國家馬場的幸福生活最萌野生海豹
文化愛爾蘭
都柏林:一座城市的記憶行走科克作家博物館與文學
美食愛爾蘭
中世紀古堡中的晚宴健力士傳奇愛爾蘭傳統美食
推薦閱讀:
※諾貝爾文學獎,現在中國人還不配
※英語作文:諾貝爾獎的來歷The History of Nobel Prize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不只是一位 1960 年代的反抗歌手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是最佳供精者嗎?
※方格紙上的一筆一畫,寫出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莫言硬筆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