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鋒:如何看待經濟學範式突破?
首先要祝賀維迎出版精心寫作的《經濟學原理》,這對我今後教學經濟學原理一定會有很大幫助。我多年前也寫過《經濟學原理(中國版)》,深知用心寫教材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是挺不容易的事情。
會議主辦方擬定的今天會議主題是「經濟學範式的突破」。這是一個內涵很宏大的題目。什麼「經濟學範式的突破」?經濟學範式大體是指經濟學中最具有方法論含義的基本判斷和基本命題,是經濟學最具有坐標參照含義的理論內核。好比經濟學說史上的古典價值論被邊際效用理論突破並奠定新古典經濟學基礎,凱恩斯革命以及後來貨幣學派興起等現代宏觀經濟學範式形成和轉變。另外20世紀計劃經濟學興起以及當代中國和蘇東國家體制轉型催生表的轉型經濟學等等,或許也應看作是經濟學範式的轉變和突破。目前經濟學領域是否發生範式轉變?發生了哪些範式轉變?這些轉變是否有持久生命力並從長期時間窗口看代表經濟學思想的階段性進步?還是僅僅折射當時歷史環境特點代表經濟實現某種暫時轉彎迂迴變化?這些無疑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
從我這些年比較注意觀察的宏觀經濟領域情況而言,以中國經濟追趕與美國金融危機等重大歷史事件推動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快速演變,可能確實要求開放宏觀經濟學、金融宏觀學或宏觀金融學、發展經濟學發生某種範式轉變。當代產品內分工推動全球化深化為經濟落後國家提供的開放追趕全新機遇使得亞洲四小與中國得以開放發展,中國作為尚未進入小康的發展中大國成為最重要全球增長引擎,相對窮國借錢給高收入國家富伴隨富國債台高築的國際收支現象,G-20協調機制產生,國際貨幣體系快速演變等等,或許應該在開放宏觀經濟學領域得到系統體現,最終表現為宏觀經濟學範式轉變甚至突破。不過宏觀經濟學領域是否已經發生了堪與上述時代現實演變相對稱相媲美的範式演變甚至變革,我個人還沒有系統了解評估,也沒有直接看到。目前上述重大時代變化與開放宏觀經濟現象,似乎主要還是作為短期形勢分析和政策問題得到較多討論,將其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系統研究並謀求理論架構和基本範式層面突破,似乎還沒有看到很多重大進展並成為學界主流討論命題。
對討論這樣高大上問題我感到力不從心。下面點評探討三個具體經濟事例,作為對經濟學範式轉變相關聯問題的思考。
第一,從我國糧食過量庫存導致糧食價格劇烈波動案例看,中國80%問題可能都是經濟學原理層面的問題,破解這類問題或許不一定需要經濟學範式的突破。
中國80%問題可能都是經濟學原理層面的問題,這好像是維迎早年說過的一句話。無論是做對的事情還是有偏誤的事情,在學理層面分歧爭論大都能在經濟學原理層面問題,既不是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數的計量經濟模型問題,也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複雜數學模型才能解決的問題。與今天主題相聯繫,即便沒有範式突破,如果能夠融會貫通現代經濟學基本理論並緊密結合經濟現實正確地加以運用,也能對解決中國現實問題提供重要借鑒。
這方面事例一抓一大把。一個現成事例是最近我國糧食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及其背後成因。今年入秋以來,糧食主產區玉米農戶出售價格平均下跌20%以上,小麥在國慶前也經歷了一輪較大下跌行情。糧食價格波動本是市場經濟環境下平常的事情,但是這次糧價下跌原因比較特別,就是國家糧食庫存高到近乎離譜地步。用國家有關機構門文件表述是兩個「前所未有」:「各類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儲存在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中的國家政策性糧食數量之多也前所未有。」據估計,官方結轉庫存可能在2.3億噸以上,加上農戶可能佔到消費量一半比例,全社會庫存可能高達全年實際消費量的八成以上,遠遠高於經濟合理庫存水平
問題在於為什麼會有這麼高庫存?前些年財政收入增長快,政府有關部門不斷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助推形成2004-2014年糧食產量「十一年增」的成就,增長復甦高達41%。然而同時由於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與農業比較優勢結構演變,大豆等糧食在開放環境下相對競爭力減弱,雖然有關部門對穀物進口貿易實施數量管制,使目前國內外糧價出現前所未有程度倒掛,糧食進口還是持續上升到去年過億噸的水平。上述情況下,國內糧食與食品加工企業傾向於用比較便宜的進口糧食,國內主產區糧食增產相當程度為庫存增長做貢獻,「進口入市、收購入庫」,導致庫存量、生產量、進口量多年持續「三量齊增」這樣令人詫異的經濟現象。
十幾年前研究中國糧食經濟和政策,寫過「三次糧食過剩」、《半周期改革》研究報告和系列研究論文,知道糧食政策干預導致過量庫存,最後通過調整給農業農民與經濟帶來巨大衝擊,甚至在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發生明爭議的情況,在過去30多年改革多次發生。描述當下糧食經濟形勢用語「賣不動、存不下、收不了」,就與上世紀80年代中期高度顯示。走到今天這樣形勢當然有很多道理,比如糧食安全,農民收入,但是說一千道一萬,不應該用土地、淡水、勞動力稀缺資源為「增加庫存」而生產,總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和原理吧,是不同經濟學流派都有共識的道理,理解遵循這個至簡至明的道理應不需要經濟學範式的突破。然而我們看到,可能正是很多不符合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事情大規模和重複性發生,妨礙真正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市場發揮決定作用的基本原則。其實不僅是糧食政策,諸如國有企業改革,投資准入管制,人口生育與戶口管制等等,在學理和認知層面其實都不同程度涉及這類基本原理問題。
第二,從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進入新世紀以後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信奉通縮恐懼論與超常量寬貨幣政策實踐看,經濟學範式的更新突破能否經受住歷史檢驗也有待觀察。
進入新世紀以後,特別是2008美國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為首的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出現一種趨同「創新」現象,就是不約而同地不僅把政策利率降到零值水平,而且把採用超常量寬政策抬高資產價格,試圖以此刺激經濟增長,形成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沒有最寬鬆,只有更寬鬆」的格局。
支持這個超常貨幣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是當代主流宏觀經濟學對於通貨緊縮現象理論分析所取得進展。在重新復活的費雪「債務-通縮」理論基礎上經過形成的金融加速器模型,中心命題是把CPI之類流量增加值對象價格下降看作通貨緊縮,而通貨緊縮則由模型設定推演邏輯內生導向經濟蕭條與崩盤,由於存在這一危險的現實趨勢,貨幣與宏觀政策應不惜採用一切手段——包括超常數量寬鬆手段,扭轉物價下降與通貨緊縮的局面。
過去我們讀書時學習宏觀經濟學IS-LM分析框架,討論什麼時候貨幣和財政政策管用和不管用,可見當時經濟學分析邏輯是假設或接受短期宏觀經濟政策有不管用的時候。當代經濟學在這個問題上確實大大進步或突破了,就是認為貨幣政策不可能不管用,傳統政策工具不管用,那就加大劑量創造新葯,於是中央銀行家發明了大量新工具來支持這方面創新,確實似乎代表了中央銀行學理論和政策範式創新和突破。
但是這類突破是不是一定就正確?是否一定代表了未來各國央行政策的長期方向?或是折射了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新興經濟崛起時代由於缺少開放環境下自生性投資能力趨勢性下降面臨經濟長期疲軟採取的無奈之舉?這些問題都值得觀察和商榷,不能因為這類模型確實有學術價值,確實代表了範式某種突破,這類政策就一定長期合理,我們也就一定要照搬照用。比如說,這類理論有一個基本假定,就是認為央行貨幣政策擴張所帶來通脹危害,僅僅表現為CPI這類流量物價上漲,不會導致存量資產價格飆升和泡沫化,或者說資產泡沫與貨幣政策無關。這個核心假定在學理上值得商榷,在從實際政策實踐效果上也需要質疑。
以這方面轉變理論色彩最強的美國,世紀初第一次通縮恐懼論基礎上激進寬鬆貨幣政策實踐,對於次貸次債泡沫產生推波助瀾作用,從而導致惡性通縮預期自我實現的弄巧成拙結果,提供顯示上述理論和政策嚴重局限的重要案例。再看危機後長達七年間,美國等發達國家把超寬貨幣政策這類本屬於短期政策長期化,實際並未能改變其經濟增速趨勢下降和復甦疲軟局面,甚至引發主流學界對經濟「長期停滯「的深度憂慮。不僅如此,超常寬鬆刺激政策同時鼓勵和積累包括債市、股市、樓市的新一輪資產泡沫因素,如果不久未來再來一次資產泡沫破滅引爆的危機,從經濟學經典邏輯觀察也沒有絲毫奇怪。
第三,從廣義奧肯定律與廣義奧肯關係看,研究轉型經濟特徵性現象為經濟學理論創新提供新素材新機遇
我國經濟下行階段登記失業率與調查失業率指標波瀾不驚和就業形勢大體問題,引發很多評論人士對統計數據真實性的質疑。這類質疑從奧肯定律這個經濟學經驗規律上看有一定道理。奧肯規律強調宏觀經濟周期漲落與勞動市場波動存在規律性聯繫,表現為經濟增長率相對變動與就業率變動存在顯著反向關係。發達國家的經驗數據為這個簡單的經驗規律提供了比較穩健的實證支持。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濟下行周期失業率指標穩定難以理解,考慮過去中國官方統計部門不夠完美的信譽市場對數據懷疑也可以理解。
破解上述奧肯定律在中國水土不服悖論現象的關鍵,在於需要針對我國勞動力趨勢性轉移的轉型背景,設計定義包括農業勞動力轉移結構變數的廣義奧肯定律,並在此基礎上估計中國奧肯關係。基本思路認為,一國勞動市場與宏觀波動的關聯方式,不僅取決於標準教科書模型強調的失業率指標,而且受制於不同國家所處發展階段特點以及農業勞動力轉移對經濟成長貢獻的相對重要性。僅包含失業率變數的教科書奧肯模型適用於已完成勞動力轉移的發達國家,適用於廣大轉型經濟體的奧肯模型則應包括農業勞動力轉移這一關鍵結構變數,因而可以把教科書標準模型看作廣義奧肯定律的特例。
在廣義奧肯定律概念基礎上估計的中國奧肯關係方程顯示,農業勞動力轉移相對其趨勢變動與宏觀經濟周期漲落之間存在顯著聯繫,採用不同勞動力轉移和失業率度量數據的估計方程中,勞動力轉移估計值都相當穩定並高度顯著。由此可見,中國轉型時期某些重大特徵現象探究,可能使我們有機會超越傳統教科書標準模型基本假設限制,加深對現代經濟環境下某些宏觀經濟變數關係的規律性認識。
近年農業勞動力轉移數量持續顯著下降,特別是外出務工人員的較大幅度下降,顯示近年經濟下行階段勞動力市場變化與廣義奧肯定律具有一致性。勞動力轉移減少沒有帶來太大就業壓力,關鍵原因在於長期看農業勞動力存量減少,周期看農業補貼政策提升了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成本。因而第一個問題討論的價格下跌,有可能成為影響勞動市場的重要因素,甚至成為加劇本輪宏觀周期調整的最後一隻靴子。
總之,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追趕帶動全球經濟格局快速深刻演變,應為經濟學範式的創新轉變提供了時代和現實條件。研究轉型經濟特徵性現象,為經濟學特定領域理論創新提供了很多有意義的新素材新機遇。不過同時也要意識到,理解中國現實面臨的很多經濟問題,可能都是如何結合現實運用經濟學原理層面討論的問題,而不是經濟學範式轉變創新問題。另外,像通縮恐懼、貨幣放水這類經濟學範式突破是否可取則需要質疑檢驗。
2015年10月28日
閱讀本次活動相關報道,請點擊以下鏈接:
張維迎:失靈的不是市場,而是市場理論
劉國恩:消費既是人民福利指標,也是企業家衣食父母
推薦閱讀:
※男人如何看待主動示愛的女人
※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是「未完成」?
※戰後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國?
※對於化妝 男人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我圍觀了一下澳洲華人如何看待正在進行的同性婚姻全民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