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原生家庭和解|療愈童年創傷,讓愛和溫暖傳遞孩子
那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已經長大。所謂成熟,就是不再責怪那些你父母沒做到的事;所謂成熟,就是先理智的愛自己,再智慧的愛孩子。
--題記
文:Cally
我的父親是軍人,制度化影響下的他認可「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任何「不聽話、不如意」打了才「成材」,而另一面,他心情好的時候會給我買糖吃,會對我很好,我對他的感情可能很矛盾,一方面心裡埋藏著怨氣,怒氣,一方面又肯定著「爸爸的做法都是為我好」。
精神上的暴力是一生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已經忘記了打在我們身上的鞭子多重,傷有多深,流淚了多久,甚至挨打罵的原因也完全記不起來了,只記得那一刻我們「不受信任、不可愛、不被愛」甚至是因為「不值得愛。」
我的寶寶出生後不久一直夜醒頻繁,哄睡困難。根本把握不了他餵養的規律,經常大哭,而我一聽到哭聲就本能的重複當年聽到的「哭什麼哭,你委屈得很嗎?有什麼好哭的」或者是」再數三聲給我閉嘴「接著一陣陣的冷嘲熱瘋。嬰兒越小的時候越需要擁抱,怎麼寵都不過分,而我,卻怕去抱,每次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嬰兒時代的自己。
3歲以前沒有記憶嗎?並不是,只是海馬體發育未完善,神經元依然有記憶,而且是內隱記憶。眼前浮現出一幕幕渴望母親擁抱的印象,回憶起被遺棄的感覺。那段時間我怕出門,怕見人,怕交際,怕拍照,脾氣暴躁。 有時寶寶不睡覺我大吼」你有完沒完,還不睡到底鬧什麼」不言而喻,寶寶被我嚇哭了,我彷彿就是當年那個怒吼的養育者 ,語言動作甚至連語氣都一模一樣。事後之後又陷入深深的自責中,我不是好媽媽,我很差勁,寶寶不愛我,我沒有價值,我什麼都不好。
其實產後我才記起這些,童年時期緊張的氛圍,肉體精神暴力讓我很缺乏安全感,加上夜奶一度睡眠剝奪,情緒低落,焦慮煩躁,身體也每況愈下。以前那個快樂的,自戀的我去哪了?
我需要被聆聽,但也害怕別人知道我的不如意,怕自己的負面情緒爆棚像個祥林嫂。憋著就向自己攻擊,崩潰了會大哭,有時又獃獃的。好久沒有發自內心的笑過,找不到快樂的源泉,越來越討厭自己,否定自己。
我察覺到,我抑鬱了。
那條抑鬱的黑狗籠罩在我的頭頂,一天天的被它吞噬,快窒息了。自己變成了小孩,似乎回到了童年,很渴望愛,壓力很大,卻找不到疏通的方法,覺得全世界拋棄了我,心眼小,鑽牛角尖。
產後抑鬱之前了解過,必須趕緊去做心理治療,做了四次,沒有什麼進展。內心依然抗拒成長,甚至眼前浮現出一些不良回憶,更加懷疑自己,不相信自己有力量好起來。
有時故意去衛生間,消失在寶寶眼前,我渴望那種被需要的感覺,但又覺得自己似乎在扮演那個曾經我需要卻不在我身邊的媽媽。我內心湧現出兩個孩子,一個是原來的自己,一個是我的寶寶。我一邊想去呵護她,另一個「媽媽」的聲音又告訴我,不要管她,哭點沒什麼了不起。
說真的,我竟然愛不起來,也覺得不會愛,寶寶和我在一起估計也不安心難入眠,於是我開始翻閱心理書籍,給大V們發私信,聯繫心理諮詢師。主動去精神科求診,遵守醫囑,服了一次葯,結果副作用極大,我連續腹瀉了三四天還心悸頭昏,如果再繼續服藥,估計身體扛不住。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意識到我的產後抑鬱不是那麼簡單,心病還需心藥醫。
既然不能服藥,我就只能靠自己,一邊觀察、體會自己的情緒,一邊學習心理學療愈自己。我有時兇巴巴的像我的父母,臉上沒有表情,故意留寶寶一個人在床上,讓她看不到我。有時候卻很渴望地去找小寶寶膩歪,我抱她親她,一分鐘捨不得離開她。那段時間的痛苦估計只有抑鬱過的媽媽們才會有體會,不僅僅不快樂那麼簡單。
抑鬱的背面是失去活力,失去對生活的信心。這種痛苦不能為外人道,但它逼著我找出路,我漸漸意識到,實際上他們本身就是出路。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實驗表明:看到暴力的孩子學到暴力,看到善意的孩子學到善意。並不是只有挨過打,才知道打了人,別人會疼。人們並不一定要成為參與者,觀察者的身份已經足夠影響他們了。
家庭暴力的環境下的孩子易怒暴躁也同時有可能會」遺傳「暴力,存在代際性的傳遞。因為在我們大腦認知還沒發育成熟的時候潛意識認為暴力才能宣洩情緒,我們變成急躁。而另一面,我們也有深深的自卑,父母的每一次發火,暴力(包含語言暴力)都是對我們極大的否定和不信任。而與父母建立的依戀關係為不安全依戀,成年後戀愛婚姻關係中也很難有安全感,情緒不穩定。
我承認了自己的不安全感、遇事急躁易怒,我需要知道什麼時候我的情況會加重。當我們被恐懼和懷疑糾纏的時候,這種意識就會成為一個警鈴,提醒我們「這裡有情況需要處理」。
關注不良情緒,解決童年的創傷,我們可以試試下面這些辦法:
1想發怒的之前先深呼吸。在面對「熊孩子」搗蛋,即將崩潰發飆前,媽媽可以自己先離開現場冷靜下來,做幾個深呼吸,甚至和寶寶溝通「下次再看到媽媽變臉要發火的時候提醒媽媽」或者拿出一些約定好的象徵物,一個卡通鑰匙之類的,寶寶一出示說明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了。這也可以是你和寶寶的私房小武器。
可能媽媽會認為,那這樣寶寶會不會無視我的權威,經常給我出紅牌?我一直認為育兒是尊重與平等,孩子正是我們一面最難得的鏡子,在他們面前的顧忌和界限應該跟同事,跟老闆一樣。你的寶寶其實就是你最好的心理諮詢師。
2原諒過去,感恩我們的原生家庭。看到這裡,大家可能都會說「知道這個道理,但仍無法過好這一生」。我也一樣,後來找到了一個辦法:給爸爸媽媽寫信。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手段,可以把我們的怨氣,甚至「恨」意肆無忌憚的表達出來。可能剛開始伴隨著淚水甚至仇恨到咬牙切齒,但寫得越多,慢慢你會平靜下來,接納現實。
接納父母的不足,接納他們帶給我們的傷痛,也接納他們作為父母給我們提供的環境和資源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漸漸的原諒他們的錯誤行為,你發現你不再恨不再怨,留下的是感恩和愛,一步一步,讓過去的事情都過去。
3接納自己的全部承認我們能力的有限,我們也是人不是神,不要陷入完美媽媽的魔咒,越是受過家庭暴力的媽媽們越是想給寶寶們一個「完美無怒吼無暴力」的環境。接納你不滿意的那部分性情和脾氣,那些不完美的地方,如同一個並不完美的朋友一般,仍是值得被愛的。看到它們美的一面,是它們組成了你,它們也是精彩的。
相信自己,憐憫自己。擁抱自己的全部,我們都不完美,但並不代表不美,成為母親,正是一個療愈自己的機會。承認我們當時的軟弱,但我們現在長大了,可以為自己負責。不再是當初那個受傷的小女孩,我們的人生不應該再活在過去,不留戀過去,因為我們知道未來更好。
在閑暇的時候,找個安靜的地方冥想,一個人聽著輕音樂,漸漸的閉上雙眼(我明白過去的那些記憶很痛苦,甚至不願意去剝開),慢慢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個小孩的樣子,現在的你走過去,抱住她,說一句:嘿,我看到你了,我來抱抱你。甚至親親她,你可能會想到甚至聽到當時爭吵打罵的聲音,看到孩子抽泣的淚眼,你勇敢走過去抱起那個腦海中的小孩,你的力量可以呵護她,誰也傷害不了她。如果一次你覺得不夠,沒有關係,每天,每周甚至每個月都可以專門找出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來和內心的小孩對話。一次次的給予她力量「抱抱你,你一定會越來越強大的,加油,我會再來看你。」
4練習自我認同。如果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父母或親戚的批評,或曾遭受暴力威脅,那麼這很可能會沉積在我們心裡,就我自己而言,那些指責一直停留在心裡,直到這一年我開始面對它們,它們才逐漸消失。但是,它們永遠不可能消失殆盡。
如果你意識到自卑,你需要別人的認同,表揚,關注,以及他們的「點贊」和轉發,馬上打住,用自我認同來代替。你已經很棒,你需要自己給自己打氣而不是通過別人的認同來獲得力量。 這並不是說你要孤立起來,我們都是社會人,你可以關愛別人,並且在自我認同的同時獲得他們的關愛。全盤接受自己,愛自己,這才是你所需要的。
5不要參加類似豆瓣的「父母皆禍害」的小組。遠離一些總是歸因於「你今天的不幸都是由你的父母造成的」這類的組織,內心不夠強大的朋友們聚在一起圍觀吐槽比慘哭得一塌糊塗,會更沉浸在過往無法自拔。這是自我暗示的結果,無法駕馭心理暗示,就會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
大肆宣揚原生家庭的影響,會加重很多真正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的悲觀思維。在不知道自己能否具備「療愈」的能力前,最好不要隨便把已經結痂的傷口當眾掰開。我們選擇面對過去,想改變現狀,讓自己的餘生有質量,更有幸福感。
少重複過去的傷痛,多和一些樂觀心態的人交朋友,多加入一些積極的媽媽群,或是一些「不發火」打卡小組,甚至是健身小分隊。積極心理學表明,洋溢積極的精神、充滿樂觀的希望和散發著春天活力的心靈狀態是提高生活品質的最有效方法。
6建立信念。通過這一系列的練習,開始建立一種自己會越來越好的信念。越來越堅信自己可以做一個好媽媽,能意識到並且不斷改變自己本來就是不容易的事情,你已經行動起來,會越來越愛自己,越來越懂得如何愛你眼前的小寶寶,你不再會因為偶爾吼了寶寶一句就徹夜難眠,寶寶哭一下就緊張不安,你越來越確信自己可以勝任母職,而你和寶寶的母嬰關係也變得更好。
利用以上這些方法,發現那些你與之糾纏的過去終將過去,寶寶正是給予你機會正視並學習如何與它們相處。明白是什麼在羈絆著你,你可以為自己的將來努力和改變,一步步地,使我們更愛自己也更愛別人(包括我們的原生父母)。
人的一生很長,雖然前三年很重要,但親子關係的建立不僅僅依賴於三歲前的互動。有句話說,最好的種樹時間第一個是十年前,第二個就是現在。如果你想改變,就從此刻開始,什麼時候都不晚。
一個孩子的養育本來就是複雜的,面對這個浩瀚的世界我們也還有很未知,育兒路上很多問題並不是非此及彼,但永遠保持積極樂觀,開放的心態去思考和踐行,再和孩子成長一次,不斷增加我們的心理營養,收穫豐盈和更幸福的自己。
照顧孩子的人,自己必須先心平氣和,與這個世界和解,對孩子才會好,愛和溫暖才會傳遞給祂。
作者介紹:
Cally,坐標廣州,全職媽媽一枚,曾確診產後抑鬱,靠個人努力找回生活的勇氣。目前關注嬰幼兒心理發展,新媽媽個人成長等等,想做一名生活藝術家。公眾號:Callyisme,願意和你們一起分享陽光,分擔風雨。
大J叨叨叨:
1、昨天的文章不出意料地引起了大家很多不同想法,戳->寫字背詩歌 Vs 畫畫遊戲唱歌,這兩家幼兒園你選哪個。真的,「寓教於樂」這是個特別美好的概念,但很多時候我們卻不得不向大環境屈服。紐約這邊幼升小競爭非常激烈,所以當我做出這個選擇時,我也準備好了和小D一起面對將來可能遇見的問題。但是,我始終相信,啟蒙做好了,培養好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再學任何東西都是水到渠成的。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會繼續多學習如何在家進行各方面的啟蒙,也會繼續和大家分享。
2、這個周末恢複線上講座了,大家對於輔食餵養的呼聲還是很高,很多媽媽都說之前錯過了我的線上分享,想讓我再講一次。這次講座沒有名額限制了,有需的媽媽,記得看今天第二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