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部深度剖析中國教育的中外優秀紀錄片,不容錯過

這幾天英國人搞的一部「中國精英老師大戰英國熊孩子」的教育紀錄片在網上火熱傳播。

先看BBC取的標題「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我彷彿看到了英國人正在用充滿擔憂的目光,憐愛地看著他們這群被中國老師嚴厲管教的孩子,生怕他們受不了打擊的那種感覺。難道咱們中國教育在老外眼裡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小編猜這部片子之所以這麼紅,大概是因為文化的碰撞總能立刻抓住人們的目光。更何況暗地裡隱藏的中西教育之比較,或者說較勁,更是大家期待的重點吧。

前幾天第三集終於播出了,上演了一出大逆轉,中國老師贏得了勝利。不過,單從這部紀錄片來看中國的教育是十分不全面的也不客觀的。

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幾部同樣優秀的紀錄片(其中有一半都是BBC拍的),讓有興趣的朋友從多個角度深度了解中國教育。

1、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劇情:紀錄片講的是讓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

中國式教學的特點是嚴厲,時間長。中國學生在一些知名的國際考試中總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國的教學方法來教育英國的中學生可行嗎?參加試驗的老師和學生又是怎麼想的呢?他們有什麼體會?

這就是這幾天紅透了的那部紀錄片,引起了全民的又一輪熱議。中國初中精英老師大戰英國熊孩子,聽上去就能想到各種搞笑的橋段。

第一集在開篇明確提到,引入中國老師,是要比較一下中英教育模式的差異,而比較的方式就是--考試。讓小編一下就想起了上學時人人都會說的那句:「考考考,老師的法寶。。。」

點擊觀看第一集

點擊觀看第二集

第三集視頻

2、中國學校(Chinese School)

劇情:以安徽省一個小鎮為縮影,集中拍攝了一組家庭、老師、孩子們一個學年的生活。這個故事裡有艱難痛苦也有歡樂喜悅,通過它可以了解中國成千上萬個同它一樣的學校。不僅對一群孩子和一個小鎮的印象有了新的了解,而且能見到中國教育鮮為人知的一面。

這是BBC拍攝的一部五集紀錄片,以安徽省一個小鎮為縮影,集中拍攝了一組家庭、老師、孩子們一個學年的生活。這部片子厲害之處在於,它完全沒有說教,更沒有將矛頭指向我國的教育體制,而只是簡單的敘述故事。特別是當中流露的人性關懷,著實令人感動。

片子涉及的問題很多。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應試教育、人權、價值觀……短短5個小時卻深刻並且嚴密的剖析了當代中國學校的殘酷現狀,剖析能力的確讓人膜拜。

雖然很多網友看過之後都把焦點集中在中國教育上,抨擊中國的教育制度扼殺了創造力。但也有網友發起了更多思考,比如,現行教育雖然有問題,但是不是並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什麼是公平的選撥人才制度?等等。

3、出路(Education,Education)

劇情: 影片中的角色各自面臨了困境:身為農村家庭里第一個識字的人,如何才能擠進大學?和每年應屆畢業的200萬名大學生一起成為找不到工作的「蟻族」,是什麼滋味?要是唯一能找到的工作,是賣明知不值錢的文憑給其他人,是否該昧著良心去做?怵目驚心的真實故事,顯示在中國,教育可能不再是脫貧的憑藉,而是一場巨大的騙局。

《出路》是BBC在世界範圍內拍攝的《為什麼貧窮》(Why Poverty)系列的最後一個。全系列共8集,系列的第一集總括性地介紹了貧窮的歷史起源和發展變遷,其他七個從不同國家不同角度對貧窮問題進行了闡釋和思考。

《出路》主要紀錄和表述的是十分具有代表意義的來自於中國社會中下層的三個年輕人在2012年高考之後的一小段生活經歷,而且這小小的一個片段,幾乎算是改變了或決定了他們一生的人生軌跡。

就像片中的招生老師所說,普遍的中國人眼裡,都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好好讀書是中國家長的意識形態。但現在這個機制斷裂了,該怎麼辦呢?出路再哪裡。該怎麼形容這個困局?該怎麼描述這個荒謬的邏輯?

4、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Two Million Minutes: A Global Examination)

這個紀錄片是一個美國風險投資家自掏腰包拍攝的,自上映以來引發無數爭議。

美國高中是四年制,所謂「兩百萬分鐘」,大體上是美國高中生在4年中的在校學習時間。製作組歷時20個月,跟蹤對比拍攝美國、中國和印度各2位、共6位高中畢業生的學習和生活,探討三國高中生的學習生活和教育觀念上的差異,尤其看他們在學習和課餘活動之間是怎樣分配時間的。

結果發現中國學生花在作業上的時間是美國學生的近兩倍,印度學生所花時間也是美國學生的一倍半。影片的最後,結局卻有些出乎意料,在學習上花的時間最多的中國和印度學生都沒有去理想的大學,而美國學生都如願以償上了理想的大學。

一位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中國家長說:

家有學子,因此努力地看完了整片,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總體上,該片還比較客觀,美國孩子多元化發展,印度孩子成熟競爭力更強,中國孩子學習封閉競爭心強壓力大,關注自我勝過關注其他,同時中國孩子缺乏的快樂也最多。

5、兩個季節

來自本片導演的闡述:這部紀錄片,體制的問題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我最後做的,是教育中人和人的關係。這個關係不是教學運行的常規,也不是個體生活的展示,亦沒有將體制問題擱置到台前;而是著重展現人與人的關係,在相對關係中尋找當代中國教育的有點和痼疾,同時也引發對於人與人如何相處,以何種方式完成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思考。溝通和交流、阻礙和隔膜,以及其中折射出的個體人格與時代特徵,是我關注的重心。

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中學時代,每個孩子都要進入的中學時代,每個家庭都會面對的教育話題。這部記錄片講述的就是一所中學的一個年級,在不停的出現各種問題,教師、家長、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應對這些問題並彼此掣肘。

這是武漢一所初中學校的語文教師拍攝的一部記錄片。影片從情節上來看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是熟悉中國教育體制的人都知道這裡沒有一件是小事。導演一點都不避諱體制對於人的壓迫,這個壓迫是貫穿紀錄片始末的,影片不單是停留於對教育制度、體制的批判,而是對整個社會體系的反應。

6、教育能改變嗎

劇情:紀錄片《教育能改變嗎》主要圍繞我國當前教育改革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完整的梳理,並從歷史和文化的高度對中國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作出思考,將中國教育問題置於國際背景下考量。關注世界範圍內的教育改革,借鑒他山之石,通過芬蘭、日本、德國、美國的教育實踐,讓觀眾了解到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這是一部2011年拍攝的紀錄片,算近幾年來比較完整的國產教育紀錄片了。一共分為六集,從中國的基礎教育談到高等教育。全片拍攝歷時一年,採訪了130位中外教育界人士、政府官員、學生、家長。

看過的網友對這部片子批判和讚揚的聲音都很多。

批判的說:

雖然是紀錄片,感覺導演還是本著在尺度內自由發揮的精神,批判有餘,灼見不足。

稱讚的說:

問題指出了不少,案例介紹了不少,觀點引用了不少,還算全面,但是關鍵一點在片尾似乎剛要觸到的時候剎住了:那就是教改與政改之關係。完全未涉及的一點是教育與民族關係。也許現在都還是禁區吧。電視媒體確實影響力還是挺大的,相關部門注意到了。

推薦這部紀錄片是因為裡面有太多的話語值得人們深思,我覺得反思總是好的吧。

7、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

劇情:《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是一部關於美國教育的紀錄片。記錄了五名學生尋求更好教育卻受挫的過程,揭露了美國公立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古根漢這次將焦點轉向教育,抨擊公立學校成效不彰,使得無數有心向學和天資聰穎的學生得不到鼓舞,最後消失在輟學的大洪流里。

這部片子討論的是美國教育,由美國享有聲望的紀錄片導演古根海姆執導,立意很深刻;而且紀錄片里反映的問題,中國也同樣存在。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中國人相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樣的,從功利角度而言,美國人也大多相信教育就是力量,教育能夠改變生活。但中國人很多人願意為了供子女讀書砸鍋賣鐵,很多美國人僅僅是說說而已。

除此之外,美國的社會價值也有很多反對教育的層面。在今天,「精英」這一其他國家都是讚許的辭彙在美國依然帶有很大的貶義。在高中、大學中,體育健將、社會達人的「身份」要遠高於成績好的「書獃子」,這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

所以,教育制度的一些問題,在中國,在美國,都有相似之處,比如搖號,比如公私立,比如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放眼過去,我們能從紀錄片中看到問題,卻不見得能看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推薦閱讀:

鉤餌能到有魚的水層是關鍵,應對不同深度水域釣浮的鉤墜配置詳解
自組織模式的深度解析
小相機2012來臨 iPhone5攝像頭深度解析 立體中國
誰是常程?深度對話神奇工場新任CEO
能忍是聰,會讓是明!(深度好文)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教育 | 紀錄片 | 優秀 | 錯過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