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節
七月十五是中華民族祭奠父母親人的傳統節日。七月十五,是一個具體的日期,不像個節日的名稱。節日的名稱,文化一點講,是中元節;通俗一點講,就叫作鬼節。
鬼節,說起來有點瘮人,好歹是過節,人們不願意這樣講;中元節,又太文了點,和大眾有距離,人們已經對它很陌生了;還是七月十五說出來順口,雖然和「節」字從來不沾邊兒,但年復一年地都這麼說,人們已經習慣了。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都有豐富的文化講究。七月十五雖然只是一個單純的日期,但人們都會意識到,它決不可能是偶然的、隨意的選擇;鬼節又太迷信了,但也決不可能只是單純的迷信,單純的迷信是沒有生命力的。還是中元節這個名稱最有文化氣息,就是這「中元」兩個字,為探討這一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提供了最為原始的信息。
中元,是道教文化的一個概念。道教認為:天、地、水是混沌初開的三種元氣,可以化生萬物,稱為三元,又稱為三官。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東漢末年領導黃巾起義的張角,著三官書,給人治病。他利用迷信,創立宗教,稱太平道。在道教以後的發展中,三元、三官又被具體化、人格化: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又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把他們尊為神,各地修建三官廟、三官殿加以供奉。唐代《唐六典》中已有這方面的記載,清代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認為,這種現象最早始於元魏(北魏孝義市遷都洛陽以後)時期。
道教最初的三官說,以治病為目的。《三國志·魏書·張魯傳》的註解有比較詳細的描述:認為疾病與人們的過錯有關。治病時,通過符信告求三官,然後閉門思過三日,以求神的赦免和寬恕。可見所謂地官赦罪中的「罪」是指疾病給人帶來的痛苦;而赦則是通過反省、懺悔,獲得地官的寬恕。似乎在當初的道教文化里,地官與地獄和鬼魂還沒有什麼關係。也就是說,起碼一直到唐代,在七月十五中元節的活動中,還沒有祭奠父母親人亡靈的內容。
然而,七月十五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它在解救苦難這一點上,使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非常巧合地融會到了一起。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精彩的故事: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目連(梵語目犍連延的簡譯),知道母親死後,墮入餓鬼道中受罪,請求佛祖解救。佛祖要他在七月十五舉行盂蘭盆會(盂蘭是梵語救倒懸的意思)誦盂蘭盆經、供上百味素食五果、請來十方的威神,如是這般,終於使母親獲得解脫。
這個《目連救母》的故事,也許更符合儒家思想中「孝」的傳統道德觀念,所以更容易對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正是這儒、釋、道三種文化的融會貫通。形成了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健康道德觀念的民間傳統節日。這時候已經到了北宋時代,《東京夢華錄》中已有詳細記載。就是從那時算起,七月十五中元節,至今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民間的中元節
民間傳統節日,不同地方各有特色。平遙人過七月十五,一般都要回到祖籍,到墳地里舉行祭奠。香、酒、冥錢自不必說,供品除了饃饃點心之類,最重要的是供奉各色水果;熟悉典故的人們還特別注重葡萄,取其累累果實,以應合盂蘭盆會百味素食五果的講究。
祭奠,一般在下午,並且一直延續到夜幕降臨,甚至月出人定。這一段時間則完全是屬於家庭主婦們的。
平遙風俗:親人死後,過了三周年,女性就不可以墳地去了,就是清明節也不行。也許因為七月十五本是超度母親亡靈的節日,平遙風俗就把這一天很周到地成全給了家庭主婦們:離娘家近的,可以擠時間白天到父母的墳頭,奉上當女兒的一片孝心;離娘家遠的,或忙得抽不出身子來的,就能只在夜幕降臨、人定月上的時候,提上油燈、供品,去那村郊路旁,朝著安葬父母親人的方向,擺了供品,聚土焚香,然後坐在地上嗚嗚咽咽,絮絮叨叨傾訴女兒的思念之情。
這樣的祭奠方式也是有名項的,稱作野祭。說起來,野祭還是源於一位古代的名人。不過,這位名人名聲卻不大好,他就是北宋的奸相蔡京。宋人筆記中有記載,蔡京小時候很窮、很苦,流浪度日,不要說每年供奉父母,甚至連祖墳在什麼地方也找不到了。到他發跡以後,雖說為人臣不忠,但是人子的一片孝心還是有的。無奈找不到父母屍骨的葬所,就只能每逢鬼節在荒郊野外祭奠了。俗話說禮出大家,大人物的行事就是禮,上行下效,民間此後也就有了野祭的風俗。
野祭的香火,磷磷星星,已經在移風易俗的演變中,逐漸成為依稀之夢;而遺像前、墳頭上的供果,重重累累,卻在市場經濟的流通中,更加天南地北地異彩紛呈。中元節,也必然自覺地接受時代賦予它的新的特徵。人們越來越豐盛地奉上孝敬父母的無盡的虔誠,同時還應自覺地、更多地豐富對於傳統節日的文化認知。因為精神文明永遠是物質文明最高級、最完美的體現。而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一充滿宗教迷信色彩的傳統節日,也必然會向著更加積極、更加健康、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延續、演進。
推薦閱讀:
※不了解中國傳統祭祀文化,你只是過了半個中元節
※鬼節到底是叫中元節還是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中元節) | 8月28日(農曆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中元節 | 潮汕中元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中元節燒包袱的寫法:
TAG:中元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