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黃疸病脈證並治
黃疸病,有些同學以為是現在的「黃疸」,是不是呢?我們來看看張仲景是怎麼說的,我看過後覺得好像不是的。「黃疸病」跟現在的黃疸、萎黃有類似,但是比現在的說法更全面,範圍也廣很多。
【原文1】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原文1,「緩」是血氣不足。病人出現萎黃的情況,就是脾胃方面吸收不足了,是脾胃不夠還是生活條件不夠,這都是有可能。不能說,病人虛就是血氣不好、血虛、脾胃不行,有時候是生活條件跟不上,也會出現萎黃。「痹」是血氣不足了,是在警告你了。
【原文2】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原文2,「緊而數」也是陰不足的情況。趺陽脈和胃氣方面的關係很大,現在把脈就很少把趺陽脈了,特殊情況才把。「谷氣不消」就是中陽不足了,就會出現水氣等情況。「小便不通」,下焦的陽氣也出問題了。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張仲景在這裡說得比較玄乎。前面說「數則為熱」,這是肝膽的熱而不是脾胃的熱,如果是脾胃的熱,病人的消化就是正常的,也不會出現「谷氣不消」,所以這個病人是肝膽有熱而脾胃陽虛的,就會出現「谷疸」。「身體盡黃」是膽汁分泌過旺,溢出來了或者是不能很好排泄。「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如果是有腹水的「疸」,這個是很麻煩。現在來說,很多情況在臨床中經常會發現,額頭黑是個大問題。我們以前看相的人都說,額頭髮黑,沒運走了。下午的時候,手足熱得更厲害的、膀胱急、小便自利等等,都是能在臨床中看得見的,還沒到腹水很嚴重的情況。剛才的「谷疸」上熱下寒的體質,肝膽熱、脾胃寒的常見。「膀胱急,小便自利」是小腸裡面有熱的。「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心中」指的是心窩的位置,「懊憹而熱」是說胃熱比較厲害了,大便應該是硬的,剛出現這類情況的時候是能吃的,但大便硬、便秘的情況時間長了,病人是不能吃的,想吐但是吐不出來的。在臨床當中,是否跟胃腫瘤的病人有關係呢?應該說是有的。胃癌病人到了一定程度都會出現吃不下的問題,前幾天有同學想用到了鵝血來解決不能吃的問題,還是要通大便硬的問題,把腸胃通了,胃陰上來了,病人才會好的。為什麼張仲景說的是「酒疸」呢?是喝酒多了、吃辛辣多了、抽煙等破壞了胃陰,一定要注意。如果不注意的話,光是看癥狀就亂了,但是從陰陽上一分,那類的病人很喜歡吃稀飯、湯水,不喜歡吃硬的東西,因為胃腸太燥了,硬的東西都掛喉、咽不下。
【原文3】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原文3,「脈遲」是血氣有問題。這裡說「陽明病」,就有點類似前一條的「酒疸」,「飽則發煩頭眩」,因為吃得太飽了頂在中間,陽明病是胃腸大便鞭的,頂著下不去,就「發煩頭眩」。同學們應該掌握到一個規律了,病人說「頭眩」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胃濕、胃陽虛,一個是胃陰虛。在中醫上,是把名字分開的,「眩」是胃陰不足,「暈」是胃濕,但臨床中,病人並不懂這些,還有現在的語言都是把「眩暈」放一起的,但可以通過望聞問切來辨證的,可以分出是陽不足還是陰不足。「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為什麼下了之後,腹滿如故呢?因為病人陽虛,下了之後,胃陰更加受傷了,氣也有點受傷,這裡是陽明病,如果再瀉、去胃腸陰的,過兩天還會繼續腹滿如故,還是要把胃腸的陰改善過來,用潤通的手法就比較好的。
【原文4】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原文4,這是陰不足的那一種,不是小便氣化沒力,不是下焦陽虛,而是下焦陰虛,津液沒有了,所以小便不利。「心中熱,足下熱」,病人裡面是有熱的,只要把這個熱去了,情況就能改善了。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用大黃比較理想,以後臨床中碰到有足熱、心中熱、小便不利的,用大黃把里熱通了,再加脾胃的葯,就可以配成一副很好用的葯。
今天的課到這裡。
細說金匱要略(十三)(12.21)
【原文5】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原文5,「靖言了了」的釋義:語言不亂。病人雖然有酒黃疸的情況,也沒有熱,在《傷寒論》裡面講過,如果有熱的,陰不足了,病人就會亂的。張仲景告訴我們,在辨證的時候要分清楚病人,沒有熱的、語言清晰的,但是「腹滿,欲吐,鼻燥」,這個都是裡面偏實證,所以這裡說「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要看病人的病症,滿的情況是在上焦還是下焦。「脈浮」是表證,是上焦,「肺主皮毛」,用吐法;「沉弦」的是在里的,用下法。
【原文6】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
原文6,「嘔吐」是病人身體的一個反應。「酒疸」指的是胃方面的濕熱,酒疸的情況還不嚴重,還是胃腸的問題多,經過吐後可以好轉過來。我們現在兩千年後很少用到吐法,吐法是容易受傷,病人也很不容易接受的,也容易傷陰的,吐、下都是容易傷陰。今天,有個同學說自己的胃腸不好,他小的時候,有段時間,每一年都是上吐下瀉的,這的確是傷陰的情況,所以他現在的脾胃都不好。我給他用的是蜣螂,就是屎殼郎。
【原文7】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原文7,雖然是「酒疸」,也要看清楚病人的體質,不留意的話,用了下法,時間長了,病人的胃腸陰虛情況嚴重了,就會變成「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狀」,病人說有這樣的感覺,心中有熱才會出現像吃蒜的感覺。「大便正黑」是胃腸方面有內出血。在臨床中,病人說大便見血,有血絲的,那是出血不久的,如果是大便黑的,是內出血的時間比較長。作為臨床醫生,還要問一下,如果大便黑的肯定內出血,如果是有血絲的,要問一下是大便前面還是後面有血,如果是後面才有血的,是胃腸上部的出血,如果是前面出血的,是肛門附近、大腸的出血。這個是一個很好的臨床經驗。張仲景擔心我們辨證不夠準確,在後面說「皮膚爪之不仁」,就是說皮膚有點麻木,因為病人陰血方面不足了,我的臨床中用雞矢藤,對於「爪之不仁」很好的。「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知道這種就是黑疸;同學們聽到這裡就了解了,酒疸是胃腸剛出現病的的證,黑疸是時間長了,病人的身體、陰血方面出問題,傷陰比較重了。臨床要注意,滋陰、調血脈,還要注重胃腸方面。
【原文8】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里,當下之。
原文8,「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從這些癥狀就可以一點一點看出來張仲景是怎樣來分析的,盡量想讓我們辨證辨得準確。「發熱」就容易傷陰的。「煩喘」,陽不足也可能會煩喘的。水氣重的也可能「胸滿」。「口燥」不是口渴,我們看了那麼多篇下來就知道,張仲景的用詞是很巧妙的,「口渴」的是中下焦陽不足,「燥」的是陰不足的情況。「以病發時」,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呢?張仲景說了,因為用「火劫其汗」,就是說用了火針、針灸、發汗的方法等偏熱、偏陽的治療方法,針、灸、拔火罐、火灸、用桂枝發汗等都是屬於偏熱、偏陽的治療方法。所以,治療一個病一定要分陰陽,如果病人是偏陰虛的,就不要用偏陽的葯、治療方法。比如小孩子是偏熱的,知道陰陽的父母肯定不給他吃薑水,明知道有熱,還喝薑湯,這個是相反了。所以,張仲景這裡說,「火劫其汗,兩熱所得」,裡面發熱,再加上用熱的治療方法、葯,就發這樣的病了。「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如果因為濕熱原因得的病,這裡說「一身盡發熱而黃」,這個「發熱而黃」指的是肝膽方面的濕熱,「肚熱,熱在里,當下之」,這裡說熱在裡面,但具體什麼部位沒有說,也沒有說用什麼葯,我們在臨床中辨證時可以看,肝膽熱的就清肝膽,膀胱熱的就清膀胱;胃腸熱的就可以針對性的用藥,這樣就比較有效。
【原文9】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原文9,「脈沉」是裡面虛的情況。「渴」有可能是陽不足也可能是陰不足,陰不足的應該是上一條所說的「燥」。「小便不利」就是告訴我們,這個病人的膀胱、下焦陽不足了。「發黃」,應該指的是黃疸,病人肝膽方面也會出現厥陰病的情況,如果肝膽沒有內熱的是不會發黃的。現在的病理研究很清楚了,一個人出現黃疸的情況都是跟肝膽有關係的,因為膽只是一個儲藏膽汁的臟腑,膽汁是從肝臟里分泌出來,然後到膽里儲藏,所以跟兩個面都有關係的。膽汁的作用是幫助消化的,人體有膽是有它的作用的。以前的醫院不了解,認為膽只是儲藏,有也行,沒有也行。但是如果沒有膽囊,就會出現膽汁一分泌直接進入小腸大腸,直接幫助消化,這類病人就會時不時需要吃東西的。人有膽囊之後就可以定時地吃飯,生物鐘到了時間就會調節分泌膽汁出來幫助消化了。如果肝膽濕熱了、亂了,該排不排,該從胃腸走的都進血液了,到全身,人就會出現黃色。這個是大致上的說法。
【原文10】
腹滿,舌痿黃,燥不得睡,屬黃家。
原文10,「舌萎黃」的釋義:當作身萎黃,指身體發黃,色澤枯萎而不明潤。如果在臨床中見過萎黃證的病人就會知道,痿黃的都是大病之後或者虛勞時間長了,中醫上是說陰血都跟不上了,西醫是說病人的營養跟不上了。作為一個中醫,看到病人陰血跟不上,就要找原因了,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是病人短時間內出血造成的或者是脾胃不好或者是腎出問題,還是骨髓方面出問題,還是肝腎出問題了,不分析的話,就難以見效的。一個人萎黃、血氣不足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的,不單純是脾胃的問題。「燥」是陰虛、血氣不足的燥,張仲景說「屬黃家」,這個是和肝膽分泌過旺有關係,陰虛火旺。張仲景說的這些,都是告訴我們怎樣看病人的體質。
【原文11】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
原文11,治到十日以上有好轉的情況,「治之十日以上瘥」,剛開始有好轉,後來反過來加劇的,就難治了。我的臨床上有個病人,剛吃了葯後各方面都不斷好轉,但季節一變,反過來厲害了,就不行了。醫生有時也很無奈,我博客上有一篇文章《上帝也沒辦法》。人只能夠做儘力的事情,學好中醫後,身體有小小不舒服的時候,就能及早調理。比如剛才說的,出現皮膚麻的情況,有人覺得也不痛,就不理,到後面出現潰瘍、惡瘡,那個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病從淺中醫」,我們反覆強調的。
【原文12】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原文12,「渴」是陽虛,這裡是陽虛出現疸證的,肯定難治;了。「疸而不渴者」,容易治,因為陰不足的容易補進去。在我的臨床中,對於胃腸腫瘤、陰虛的病人,用潤通的方法,一兩天,病人的大便一排、胃口一開,就能吃了。但陽不足的麻煩很多了,陽虛的關係到腎氣、命門、內分泌等等,脾胃虛的也會陽虛,是比較複雜,針對性要強。我們廣東喜歡煲湯,補陽、補氣的湯料都特別貴,海參之類的滋陰,補氣方面的人蔘、黃芪、党參都比較貴。因為飲食調理、補的情況,幾千年下來什麼葯補什麼很早就清楚了,偏補的藥材都是比較貴的。「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必嘔」的話就是胃濕過重了、胃陽不足了,「發於陰部」是偏於陰多的,同學們可能說「陰部」是不是陰虛或者陽虛,其實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後面的癥狀,「嘔」是胃陰過多、陽不足的情況。「其人振寒而發熱也」,我認為是陰不足的情況。「振寒」是表虛;「發熱」是陰虛。無論胖瘦,都是會「振寒」的。這一條可能講得不太明白,但這個思路也可以參考,多觀察,看多幾個人就會理解了。
【原文13】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原問13,「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就是寒的東西和熱的東西都不吃,有些醫者就頭痛了,他們在問診的時候會問病人,喜歡吃熱的東西還是涼的東西,如果出現「谷疸」,他們就不知道怎麼分辨陰陽了。我們看茵陳蒿湯方的組方,茵陳蒿、梔子、大黃。我們從葯的角度來說病的情況。茵陳蒿,在我的臨床中,小孩子如果早上起來有眼屎的,偏濕的、有點黃色的,這個都是肝膽濕熱;干、硬的是有熱,沒有濕只是熱。要分清楚。在我們廣東這邊,小孩子有眼屎的都用綿茵陳去肝膽的濕熱,這個葯也溫和,大量的時候可以用到一兩的,少的話就是十克、八克也可以,小孩子的話就放幾克。這個藥針對的就是肝膽。梔子這個葯是清鬱熱的,也是利膽的,歸肝膽的,在《方劑學》里也講到過,同學們一定要記著,如果自己平時容易發脾氣的,動不動就砸東西、打人的,就要喝梔子加上淡豆豉,就可以解瘀火,人的脾氣就下午了。這個葯可以保住很多家庭,要不出現暴力行為對家庭不好。大黃也是對著里熱的,也有通下的作用,是歸血的。兩個主要的葯對肝膽,大黃是幫通的作用。「谷疸」就是肝膽方面的情況。「食即頭眩」,沒有說「暈」,如果有「暈」的情況是胃濕重的情況。
【原文14】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原文14,「日晡所發熱」,「日晡」、暮都是太陽下山的時候發熱,肯定是陰血不足的體質。「女勞得之」,這個我也不好理解,不知是否是傷精或傷腎氣了。繼續看其他癥狀,「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這裡說不是水證,是陽虛的水氣病還是陰不足的「黃疸」證,其實也好分的,先分病人是陰虛還是陽虛,要分清楚。「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這個也是肝膽方面的病。「大便必黑」是有內熱,胃腸內熱、陰不足就會出現大腸毛細血管微微的出血,這個黑色就是微細血管爆裂的原因。如果大便見血紅的是比較厲害的出血。張仲景這個條文里有方,前面出現「女勞」病的時候是沒有方的。「腹滿者難治」,腹滿是病人的陰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像胃腫瘤、腸腫瘤類的病人後期,不能用瀉、通的方法,只能用潤通的方法,用枳實、蜣螂、萊菔子等運轉胃腸方面的葯,看看能不能潤通下去,如果直接大黃芒硝下去,病人是動也不動的,因為他的津液已經很少了。我今天跟同學討論了,病人為什麼陰不足也小便不利呢?本來陽不足會小便不利。很簡單,好比杯子里沒有水了,也就倒不出來了。硝石礬石散,硝石、礬石各等分,張仲景這裡用的是下法,硝石就是芒硝,礬石就是白礬。我前面說的「腹滿」的情況不能用大黃、芒硝的,大家要分清楚病人到底是陽虛還是陰虛來用藥,如果腹滿不是很厲害的,可以用硝石、礬石。《全民獻方》的資料中經常提到芒硝,這個葯有個特點,有的時候對腹水病人也能起作用,是會刺激大腸腸壁,腸壁能吸收腸之外的津液,增強胃腸的蠕動能力而起瀉法的作用。芒硝瀉的是水狀的,大黃是有點類似潤瀉的,不會出現水狀的,芒硝瀉肚子是很傷陰的,所以這裡加上礬石,也是預防芒硝的過猛的通下的作用。同學們在用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病人的身體來用藥,要不然,瀉的時候很爽,但瀉完後十天、半個月都吃不下飯的。中醫歷史上,有一個叫胡萬林的,可以說是最早的張悟本,喜歡大把用芒硝,現在好像還在坐牢。試過中基的同學的就知道,葯分陰陽,看病也要看陰陽,要講究度,過了就是害人的,人蔘是好葯,但天天吃也是不行。
【原文15】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原文15,看下梔子大黃湯的組方:梔子、大黃、枳實、豆豉。其實這個就是梔子淡豆豉加上了大黃、枳實。如果只是加上大黃,就只有通下作用,加上枳實是增加胃腸的蠕動力,把該排的排出來,把內熱和濕都排出來。「黃疸」病在於張仲景裡面是屬於累積出來的病,平時不注意飲食、生活習慣,時間久了,就出現偏虛勞證的一類,不是偏陰虛就是偏陽虛,還會有濕熱之類的,搞得病人也會很亂的。「黃疸症」在中醫歷史上,一聽到「疸證」就頭痛的,這個都是比較複雜的病、慢性病,要不陽氣不足,要不陰不足,或者脾胃也不好,消化功能、循環系統等都不好,像老爺車一樣的,不是這裡出問題,就是那裡出問題了。看到這個的病人,醫生的臨床經驗就要很豐富才行,辨證能力要很強,辨證能力不強的話,怎麼抓重點、抽絲剝繭,把病根找出來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話,治來治去都治不好,病人就麻煩了。
【原文17】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原文17,很多類的黃疸病,可以用豬膏發煎。豬膏是指豬的脂肪,發是指頭髮。豬膏發煎是用通腑的方法,前面的條文里有寫到,黃疸證會出現大便黑等情況,這個都是胃腸方面陰不足,豬膏發煎在現在來說,就是洗腸、通腸之後再潤一潤。釋義里說,這一類的病人都是津枯血少的黃疸病人。豬膏、亂髮這樣吃下去的話,通的都是臟腑的多,跟血液方面的關係不大,主要還是對腸胃方面的通暢力度偏大。這個是一個時代性,到了現在,病人如果經常在外面吃飯的、大碗酒大塊肉的,早就「豬膏」、油膩偏多了,這類病也就少一點了。有同學問,怎麼看出一個人的血脂高,腸胃比較偏油膩的?很容易的。有同學在群里說,他的舌頭在舌頭中間、舌根後面出現舌苔偏黃、偏膩的,這個都是胃腸方面油膩性太強了,要清一清了。只要辨證用藥,就不用擔心這些葯,豬膏那麼膩也還是可以喝的,關鍵看病人需不需要這個「潤」,需不需要「通」。
【原文18】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原文18,前面說「諸黃」,這裡是「黃疸」,在癥狀是肯定是有分別的,這個我也有點暈,但重點是要辨證,好比我剛才說的豬膏、亂髮,病人如果平時已經吃得很油膩了,肯定就不能用這個方了。茵陳五苓散,五苓散是一個利水的葯,對著中下焦的利水。茵陳蒿就是綿茵陳,是對著肝膽濕熱的,所以這個方是對肝膽濕熱、下焦的水氣。
【原文16】(漏講了)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方見水氣中)
原文16,「但利其小便」,就是只用利小便的方法。桂枝湯是針對脈浮、表虛;黃芪是針對錶氣不足、衛氣不足,這兩個加起來對於「諸病黃家」出現「脈浮」的情況。如果一般濕的,「利其小便」就可以了,這裡沒有寫用什麼方,應該就是用原文18中的茵陳五苓散了,能夠利小便、去黃疸的濕熱。「濕熱」在中醫上說得比較玄,西醫是說叫炎症,肝膽有菌或者熱,都是有微微發熱的情況,去檢查也不一定能查出來,所以有的病人會長時間低熱,大部分都是陰虛發熱的體質。
課間休息。
【原文19】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原文19,「小便不利」,不一定是氣化無力、陽虛,就好比經常有同學問感冒該怎麼辦,這個就太簡單了,陰虛、陽虛的都可能出現這一個癥狀的,所以我也給不了意見。這裡的是小便偏黃,不是偏紅的那類,偏紅的是小便潛血的,小腸、膀胱有出血。「自汗出」,是說病人的表氣是沒問題的,所以「表和里實」,這裡用的是大黃硝石湯。「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的應該是有濕熱的「黃疸」。大黃、黃柏、硝石、梔子。梔子對的是肝膽,中上焦的里熱;黃柏是對下焦的火、熱、腎熱、膀胱熱;大黃是歸血液方面;硝石是歸大腸。現在有些人說肛門發熱,尤其是吃了辣椒,這種用芒硝就見效,對大腸的熱很見效,但不要多吃辣椒、辛辣性的來刺激胃腸,時間長了不好。
【原文20】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原文20,對於原文的這些語言,還是不要摳字眼。「腹滿而喘」,是陰虛還是陽虛呢?小便的顏色不變是說沒有熱,「欲自利」的是氣也不差。「喘」只是肺、中上焦的問題,張仲景說「不可除熱」,就是不要用大黃、芒硝,這個只能去下焦的熱、濕,對中上焦的熱是很難去的。這裡用的是小半夏湯,半夏是對著中焦的胃濕、濕熱的情況。小半夏湯,前面講過。【組成】半夏18克生薑15克。兩個葯都是針對中焦的,生薑也有發散的作用,對錶也有作用,有「喘」的用生薑不用乾薑,如果用乾薑的話,那就變成針對胃了。
【原文21】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必小柴胡湯,方見嘔吐中)
原文21,「諸黃」就是很多種黃疸,張仲景也是告訴我們,不要定死了,要辯證來看病人的身體、陰陽、癥狀。「腹痛而嘔者」,病人是有黃疸癥狀,但心下、腹部位置痛的,「嘔」是中、下焦都有問題,這裡用的是柴胡湯。釋義中點明必然是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傷寒論》)主治1、傷寒少陽證。2、婦人熱入血室。柴胡半斤(24g),黃芩三兩(9g),人蔘三兩(9g),甘草三兩,炙(6g),半夏半升,洗(9g),生薑三兩,切(9g),大棗十二枚,擘(4枚)。
半夏,祛濕,嘔,腹痛。
黃芩,張仲景用得不多,也是利肝膽。
同學們不用著意是小柴胡還是大柴胡,要辨證用藥,量身定做,配合性很強,要做到這一條,要在中醫基礎和診斷學、方劑學下功夫。一跑就至高無上,根基不牢固。
【原文22】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原文22,張仲景分得很細,分了男女,但沒有說是小孩子還是老人家。「小便自利」起碼能表明下焦的氣化、陽氣還不差,這個條文應該只是脾胃方面中虛的,張仲景是「當與虛勞病」來處理,不是「黃疸」就一定要用綿茵陳、梔子、大黃,要針對病人的體質來用。現在同學的交流單給我後,會問「我的是什麼病」,其實中醫是很難確定病的名字,講究的是辨證用藥、對症下藥,把你的身體轉過來了,就是完成了醫生的責任。有的人會一路問下去,很多問題都是小問題,還是到中醫基礎里去查查資料,帶著問題去看書,也能夠學到東西,沒有帶著問題去看,也是很難看下去的。張仲景這裡也說了「男子黃,小便自利」的,就當作「虛勞」來治,不一定用「黃疸」的方法。
「黃疸證」講到這裡,歸納起來,就會留意到幾個葯:
綿茵陳。這個葯是能夠促進膽汁分泌的,疏通肝膽,改善黃疸現象。在中醫上是去濕熱,歸肝膽經。梔子,這個葯也是促進膽汁分泌的,所以張仲景用在黃疸方面的病多一些。大黃,這個葯也是能夠膽汁分泌,張仲景也是用在這一類病。同學們一定要善於歸納、總結,看多了就知道大概是哪一類的,對於提高臨床是有很大作用的。以前有很多老同學說,「羅老師,你用藥很厲害,很多民間用藥、特別的葯都用得很好」,其實,應該是想到我辨證更厲害才對,如果辨證不厲害,用藥哪能厲害呢?辨證用藥,辨證不正確,用藥怎能正確呢?能夠用民間中藥的,一定要從經方里跳出來,了解經方的配伍、針對性,才能夠拆開經方、加減用藥,才能用到民間更好的葯來代替經方的葯。南、北方的用藥是不同的,很多葯是種植的,種植的都是常用藥、經方葯,民間用藥,好像雞矢藤,都是野生的,藥性是純天然的。看書也要看到書的後面,要看到寫書人的心態、性格、能力,這樣才是看書。好像看《脾胃論》,要看到李東垣的性格、能力、方法都是什麼樣的。所以,看一個人用藥,看前面就要想到後面的。做中醫,望聞問切,看到病人表面要想到病人裡面有什麼樣的問題才會出現表面的癥狀。還有,把脈也是的,把到什麼脈象就是知道代表了病人身體里的什麼情況。這個才是中醫。
原文22的小柴胡湯,用到是黃芩、半夏,對著裡面熱、血氣方面有熱的。「嘔」就是胃濕重了,所以用上半夏。黃這個葯在張仲景這裡出現得不多,其實這個葯也是能利肝膽的。學院派的教授這裡寫上「必小柴胡湯」,我認為,同學們不必太在意是大柴胡還是小柴胡,只要辨證的時候看到病人有什麼癥狀就開什麼方,這樣的藥方才是「量身定做」,要做到這一條,一定要在中基、方劑、診斷方面上好好下功夫。這裡還有兩個附方,瓜蒂湯是催吐的,把中上焦的黃疸病、濕熱,用吐的方法是可以起作用,但現在是用的少了。《千金》麻黃醇酒湯,也是治黃疸。用麻黃三兩,「以美清酒五升,煮取」。麻黃是歸肺經的,這裡的清酒不知是否米酒,同學們可以考證下,但不要在乎用的是什麼葯,還是根據癥狀,需要麻黃用麻黃,需要清酒用清酒。
推薦閱讀:
TAG:黃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