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方法論思想探析
張晗
【摘要】毛澤東方法論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框架宏大。文章就毛澤東方法論的基本思路、核心思想和關鍵環節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論述,指出認識論與歷史觀相統一是毛澤東方法論的基本思路,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方法論的核心思想,政策和策略是毛澤東方法論具體實施的關鍵環節。
【關鍵詞】毛澤東 方法論 實事求是
認識論與歷史觀統一是毛澤東方法論的基本思路
毛澤東的方法論內容十分豐富,我們可以將之劃分為兩大類,即認識的方法和實踐的方法,當然,這樣劃分具有相對意義,因為在實踐哲學中,認識與實踐不具有可分性,它們具有同根性—生活實踐,所以二者具有內在的關聯性。認識的方法本身就是實踐,實踐的方法必須以理智指導為前提,二者的區別僅僅在於它們的實踐活動的不同環節的側重點不同。毛澤東的實踐哲學就是以實踐為總特徵的唯物史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認識論與歷史觀相統一是毛澤東方法論的基本思路。
毛澤東依據認識論和歷史觀相統一的基本思路所闡發的方法論,體現在他的整個思想發展過程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毛澤東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並以實事求是的方法論為基本思路,不僅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做了認真詳實的分析,而且對中國現存各階級及其相互關係做了一系列的剖析,從歷史唯物論的角度闡明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以及革命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毛澤東提出了將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運用於中國實際的一個重要環節,即調查研究。通過調查研究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將中國革命引導到勝利的必備方法,也是反對唯書本、唯上級指示、唯教條主義的最有效方法。
此後,毛澤東哲學和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始終是以人民群眾作為實踐的主體,以分析、調查研究中國社會的現狀為主要內容,以求索「中國向何處去」的道路、解決中國革命的具體問題為根本目的,從根本上實現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為理論宗旨。這就決定了毛澤東的方法論思想中的認識論與歷史觀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必然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認識的規律,也就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這種規律是對黨的群眾路線,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論概括。毛澤東這一理論概括是有前提的,他視人類的認識活動為一種社會活動,認識的基礎依賴於人類實踐,而並非主體和客體,從這個角度講,認識運動的總規律與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一方面,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在實踐活動中人們不斷獲得新的認識和動力,這種認識和動力不斷引導人們向更高的實踐階段發展,由此可以說,人們的這種認識和動力不斷推動實踐向前發展;另一方面,在實踐發展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實踐要想不斷向前發展必須依賴群眾。也可以說,黨的群眾路線既是一種認識的歷史過程,也是一種實踐發展的歷史過程。
其次,認識的方法,也就是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這種方法是對黨的群眾路線,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具體展開。人類的認識是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以實踐為基礎,由此經過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歷史過程。毛澤東將這種認識過程作為我們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如《井岡山土地法》就是在土地革命開始後,毛澤東親自到江西永新縣夏幽一帶搞試點,走訪貧苦農民,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於1928年12月制定的。土地法公布後,毛澤東又進行了追蹤調查和研究,使其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從而為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方法論的核心思想
毛澤東方法論內容十分豐富,框架宏大,其體系的核心就是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著眼於一切從實際出發和理論聯繫實際兩個方面,強調實踐對理論的前提性和決定性作用。體現實事求是方法的是調查研究和矛盾分析;實現實事求是的過程是群眾路線;實現實事求是的目的是通過政策的實施而取得的成效。由此可見,毛澤東實事求是的哲學觀與其方法論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整體,哲學觀是方法論的基礎,方法論是哲學觀的體現。
實事求是的基本內容是「從實際出發」。毛澤東認為,要做到從實際出發,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調查研究。毛澤東之所以能超越「滿腹馬列主義經綸」的王明等人而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家,根本區別在於王明是一個恪守「本本」的教條主義者,毛澤東則是一個立足於中國革命具體實踐並善於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實踐主義者。作為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調查研究方法的重要特點是具有實踐性,由此能夠達到公正、客觀地看問題,是一種客觀認識世界的認識方法。
實事求是的另一著眼點是理論聯繫實際。現實的實踐過程,使調查研究的方法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內在地關聯在一起,要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就必須以矛盾分析的高度和深度來進行調查研究。毛澤東對中日戰爭的考察堪稱是矛盾分析的典範,在對抗日戰爭進行多方調查的基礎上,從時代條件出發,深入到矛盾的內部,對敵我雙方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得出了中日雙方存在四個相互對立的基本特點的結論。毛澤東對事物矛盾的調查研究不僅是分析的,而且是綜合的,即把這些對立的特點聯繫起來進行思索,做到了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從而從根本上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制定出正確地戰略方針,指導抗日戰爭取得了最後勝利。這樣,毛澤東通過對分析與綜合的解釋,把認識論中的唯物論與辯證法的關係從一個新的視角有機地統一起來了,使實事求是的精神體現於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
政策和策略是毛澤東方法論具體實施的關鍵環節
毛澤東哲學的宗旨是來源於實踐又回歸於實踐,以其突出了方法論特色,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船」和「橋」的問題。毛澤東沒有停留在只說明作為方法的「船」和「橋」是什麼的問題,還進一步說明了如何使用這些「船」和「橋」的問題,也就是通過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來解決現實中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一系列的問題。這是毛澤東方法論中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方面。
政策和策略是一個國家和政黨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鬥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政策和策略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首先,就制定政策而言,實踐轉化為理論需要政策和策略,應該說政策和策略使得實踐的經驗更具有科學性,然後才能使實踐經驗進一步升華為抽象的理論形態。正確的政策是對客觀實際情況的一種正確把握,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種創造性運用,因此,正確的政策在實踐中一定能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其次,就執行政策而言,理論轉化為實踐需要政策和策略,政策和策略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將理論形態進一步轉化為一系列行動措施。政策由理論向實踐的轉化,即理論的具體化或實證化,而成為引導改造客觀對象的具體行動綱領。
要使政策和策略正確,就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即一切從實際出發,也就是向實際作調查研究,毛澤東認為,領導機關的主要任務,就是了解情況與掌握政策,如對情況不了解,則政策勢必錯誤。在民主革命時期,因脫離了中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的錯誤政策而導致革命失敗的事件中,有兩次最為突出:一次是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政策,全然不顧誓將共產黨置於死地的蔣介石的本性和行為,寄希望於汪精衛和其他國民黨將領,幻想以退讓求團結,只講聯合,不講鬥爭,結果導致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一次是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政策,照搬蘇聯的經驗,在軍事上、肅反工作上、統戰和白區工作上實行一整套「左」的政策,使黨的事業受到嚴重損失,幾乎斷送了紅軍、斷送了黨、斷送了中國革命。因此,系統而周密的社會調查是政策的基礎。正確政策的取得一定建立在具體的情況之上,而不能想當然地做出決定。我們在革命戰爭中曾經犯過錯誤,歸根到底是黨的指導與具體實際不一致而導致的,所以詳細而科學的調查研究非常重要。
政策和策略與中國革命的興衰成敗緊緊聯繫在一起。毛澤東在解放後回憶中國革命鬥爭的歷程時說:「我們打了二十二年,曾經吃過大敗仗,三十萬軍隊剩下了二萬多,後來轉變了,這主要是個政策問題,與其說我們打的是軍事戰,還不如說我們打的是政治戰。因而,政策問題是很必要的。」①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不斷地克服艱難險阻而走向成長壯大,關鍵是依靠正確的政策決策,如果我們的政策不正確,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如果侵犯了中農、中等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民主人士、開明紳士、知識分子的利益,加之,對俘虜處置不當、對地注、富農處置不當,就不會有統一戰線的發展與壯大,在革命戰爭中就難以取得勝利。中國革命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正確的政策策略架起了中國共產黨人改造中國的橋樑。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本文系2008年度平頂山學院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經費資助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09005】
【注釋】
①《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9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298頁。
推薦閱讀:
※三個兒子全部考入斯坦福,這個母親只堅持一個教育方法!值得學習
※馬前課幾種起課方法
※體質指數計算,體質指數計算方法,體質指數計算器,體質指數正常值,體質指數bmi
※帶狀皰疹的緩解方法,將草藥搗爛後取汁塗抹患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