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若干心理學效應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淺談若干心理學效應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石獅永寧中學 張美平轉於http://gz.fjedu.gov.cn/yingyu/ShowArticle.asp?ArticleID=29020

我既是英語老師又是心理老師。所以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情緒情感;心理健康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信心;心理健康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業成績;心理健康有助於學生正確的自我認識與評價,有助於身心全面發展等等。

我常把幾種心理效應應用於英語教學。心理效應是指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由於心理現象、心理規律的作用,所產生的一些特殊的反應效果。在提倡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新世紀的英語教師,我深深體會到:真正了解並有意識地按照心理效應的啟示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重大意義。如運用期待效應來激勵每個學生獲得成功,運用彈簧效應來調動班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以下是我對幾種心理效應作了些詳細的解說:

一、巧用「彈簧效應」,讓人人都忙碌

心理學認為,焦慮對一個人的動機狀態具有一種「彈簧效應」:壓力太輕則難使彈簧產生彈力;壓力太重則將會使彈簧失去彈力;壓力適中自然會導致最佳的工作表現效率。

因此,我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要求。在記單詞,背課文,書面表達等方面,分四個層次的要求。第一層的學生要求最高,教過的不僅要求做到「四會」而且要走在老師的前面,拓寬各知識面;第二層次的學生的要求次之,要求他們要對各知識做到「四會」;第三層次的同學在能力方面適當放寬要求;第四層次的同學要求能記能背的盡量,但至少要做到會讀會認。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優秀生吃不飽,後進生吃太撐」的情況出現。優秀生就不會認為,老師教的我都會了沒事幹,而後進生則就不會認為反正老師教的我也跟不上不讀了。在我實行了這個制度以來,班上的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班級的學習氣氛大為高漲。

  二、巧用「門坎效應」,讓作業更精彩

  當別人提出一個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時,往往很難拒絕,否則似乎「太不近人情」了,而且這種微不足道的要求,人們的心理完全能承受。一旦接受了這個要求,彷彿跨過了一道心理上的「門檻」,無抽身後退的可能,下一個更高的要求和前一個要求就有了承接關係,似乎就應順理成章地接受,心理學家稱之為「門坎效應」。

  為此,我在平時教學中對潛力生要求保「底」,對尖子生則不封「頂」。如教學A new house時,先向學生提出基本目標——掌握本課四會詞句,給自家屋子攝影或畫一幅自己房間的圖畫;中等目標——用所學英語知識製作標帖,美化自己的家,並仿寫對話;較高目標——設計圖畫並配文字說明自己的家,在班上交流、展示。這樣分層目標教學能使中差生樂意完成,優等生學得有勁,互相促進、全面提高。同時,鼓勵學生達到本級目標後向上一級邁進。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就跨過了自己學習的一道「門坎」為學生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三、巧用「南風效應」,讓錯誤也可愛

  法國作家拉·封丹有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南風比威力,看誰先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大發威力,寒氣逼人,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徐徐吹拂,春暖花開,行人因覺得暖意上身,繼而自然地脫掉了大衣,「南風效應」由此產生。

受「南風效應」的影響,我當學生犯錯(如課上開玩笑等)時,我會因人而異、心平氣和地引導,讓學生由衷地承認錯誤,進而輕鬆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許某有一段時間經常上課講話開玩笑,後來我叫他來找我。結果他提前等在辦公室了,我什麼話也沒批評他,相反地,我表揚了他,並指出他的許多優點。從那次以後,他再也沒出現過上課吵課的現象了,而且成績在逐漸進步。

記得在交流的What do you do ?調查表情況時,發現學生中竟無人願意選farmer, worker等這一類職業,我就長嘆一聲:「看來三十年後,工廠倒閉、農田荒蕪,我們都要餓死了啊……」學生們大笑後,沉默了一會兒,有人站起來說:「I want to be a farmer.」「We want to be workers.」我故作激動的樣子,上前與之握手:「Thanks a lot, good boys!」

  對於枯燥乏味的傳統式說教,現代的學生已無人能聽,我何不「幽它一默」來解決呢?

  四、巧用「共生效應」,讓合作更有效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心理學界把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

  受「共生效應」的啟示,我們可引導學生在「共生」中學習,在合作中「共生」,從而營造有利於學習潛能開發的心理環境和精神氛圍,達到英語水平整體優化的效果。

  建立英語學習的「共生圈」(合作小組)是極為有效的途徑。如我在班級中將學生分成15個學習小組,4人一組,建立「共生圈」。在「共生圈」的合作互動中,完成相關任務,讓優秀生充分發揮幫、帶作用,使後進生燃起學習慾望,克服畏難心理、除去羞澀感,彼此相互彌補、借鑒、啟發、點撥,從而促使學生群體在「共生圈」內得到共同發展。在每次小組活動中,各人各司其職,有的記錄,有的策劃,有的收集材料等,忙得不亦樂乎。

  如教有關邀請參加聚會的對話時,我就放手先讓學生分組自學,準備有關party等的材料、圖片、VCD等,再讓他們合作上台表演,讓他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同時我們還評出「共同進步獎」、「配合默契獎」、「合作標兵獎」、「最佳表現獎」。

  再如,教The seasons時,我鼓勵學生按自己的喜好成立春、夏、秋、冬四小分隊,各小隊落實每人的任務(上網下載有代表性的美景、氣候、事物,作調查,寫總結,作彙報,朗誦相關詩歌,表演小品,介紹世界各地的氣候等),學生們又一次在合作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巧用「期盼效應」,讓人人成功多

期盼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個人由於對某事情有強烈的期待,所以導致那件事情真的發生了,後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用來描述教師對學生的強烈期望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的現象。

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經常會對學生說你最近進步多了,相信你一定會把英語學好的,你回去以後要經常對自己這麼說。這麼做的目的是給他們一個積極的自我暗示。而且在平時我也注意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加以肯定,從而更加強了他們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信心。

董某是我感觸最大的一個例子。在初一開學一兩個月後,隨著對英語好奇心的消失,他也漸漸地變得懶散,消極。上課睡覺,做小動作,甚至打鬧影響課堂紀律,成為老師同學眼中的「壞學生」。在一次課上,他也許是不開心,他沒有睡覺也沒有做小動作和打鬧,似乎在聽課。下課後,我找到他,極力表揚了他,肯定了他的各種能力和潛力,告訴他他是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績的,將來會大有作為的。我教給他心理暗示的作用及如何給自己做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此後,他課堂表現大有好轉,變得有跟讀有筆記,後來有作業。每次我都在班級同學面前表揚他。中間有一段時間他又變回原樣,好像是故意在考驗我,但在我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下,他最終進步了,在接下來的月考中他從班級倒數第一進到倒數十幾,不再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壞學生」,而且還在進步,相信他會前途無量的。

六、巧用「鯰魚效應」,讓競爭更激烈

  挪威人在海上捕獲沙丁魚後,如能讓它活著抵港,賣價就比死魚高好幾倍。只有一隻漁船總能成功地帶活魚回港,而船長一直嚴守著成功的秘密。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發現他只不過是多帶了一條鯰魚回港。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己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能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鯰魚效應」。

  運用這一效應時,我們可以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來對群體起到刺激作用,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生居安思危,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我曾利用插班生的點滴進步和聰明智慧來激勵其他學生,如外地學生濤濤在初一下學期轉來時,連26個字母讀寫情況都不是很好,班上的同學都有點看不起他。但他肯吃苦,常主動留下來補課。當我公布他第二次月考150分得108分時,教室內掌聲震耳。在接下來的歷次考試中,他也經常取得優分。在學生、家長面前,我極力表揚他,課後,更嚴格要求他,班上許多學生都想和他比一比,也有人主動要求做他學習上的「小搭檔」。如此一來,班上的學習氣氛比以前更濃了。我趁此機會在課堂上融入了更多的競爭活動:個人積分賽、小組綜合競賽(分發言、朗讀、表演、守紀等方面)……

  在教學《仁愛英語》 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時,我拿出和濤濤一起設計的最佳早餐方案、早餐調查表後,其他學生大受鼓舞,紛紛要求當場小組合作進行再次比賽。於是,學生在緊張激烈的比賽中體驗著勝利的喜悅,樹立強烈的學習自信心,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我還經常把別班的個別學生的好作業、好方法、好設計與學生交流,展示給他們看,激勵他們與之比賽。如Hobbies一課結束後,我先要求每位學生動筆用至少6句英文來描述自己的愛好。然後每班挑出3-5篇優秀的文章,在幾個班上互讀、互評。許多學生主動要求修改、重批,課文的仿寫與再創作在你爭我趕中變得更簡單、更有趣了。

  當然,還有許多心理效應諸如「首因效應」、「沉錨效應」、「海潮效應」等都值得我們借鑒,我們也要提防馬太效應、光暈效應,以平等對待每個學生等等。我們的教育教學只有遵循這些心理效應,從「心」開始,用「心」來教,才能使教師教得秀氣,學生學得靈氣,課堂充滿生氣,才能真正實現「為發展而教」的目的,才能培養具有良好健康心理素質的現代化人才。


推薦閱讀:

產品設計中不可不知的心理學及其運用實例(下)
心理學:你最害怕什麼?測試你是哪一種神經質人格!
是時候教大家甩掉拖延症了
心理學家:父母生養你,並非全部都是愛!

TAG:心理學 | 心理 | 英語 | 教學 | 英語教學 | 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