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紫菜到粉絲,「塑料神話」為何兇猛?
「X食品是塑料做的」,這樣的消息在網路上出現不久即傳遍各地網友的朋友圈,大家在直抒氣憤之情的同時,轉發提醒著家人、朋友注意。但如此聳人聽聞、影響惡劣的「問題食品」斷言,僅出自短短几分鐘難以追溯來源的手機視頻。
傳謠「塑料紫菜」和「塑料粉絲」的視頻截圖
「曝光」「塑料紫菜」問題的網傳視頻里,一位市民泡發了某品牌紫菜,稱「要看看這是什麼做的」。伴隨著揉搓和拉扯的「實驗」,該市民口中振振有詞,直截了當地判斷「這(紫菜)都是黑塑料袋做的」「嚼不碎、扯不斷、還有腥臭味」。而「揭露」「塑料粉絲」的網傳視頻拍攝手法和「塑料紫菜」如出一撤。一名女子點燃某品牌粉絲,粉絲迅速冒出火花並且越燒越旺,該女子一口斷言,「比柴火還好燒」的粉絲「是塑料做的」,而且還添油加醋地說「前兩天吃了不知道有沒有事」「隱隱約約還能看到銀光粉」。這些流傳視頻里的現身說法戳中了人們的痛點,再加上「眼見為實」,很容易讓人對此深信不疑。
事實上,這些簡單粗暴的「打假實驗」,毫無科學性之言,得出的結論也非常武斷。此前,騰訊新聞較真平台已經撰文介紹過,紫菜「顏色深、撕不斷、嚼不碎、有腥臭味」原本就是其自身的特點,並不稀奇(《紫菜是「廢棄黑塑料袋做的」?別信!三招教你分辨》);而粉絲的成分基本上都是澱粉,這些乾燥的有機物一點就著也不奇怪(《比柴火還好燒的粉絲?可能要燒得官司上身了》)。
換句話說,流傳視頻是在「偽打假真傳謠」,一手助推了食品安全領域的「塑料神話」。
其實,識破「塑料神話」並非難事,但網傳視頻卻極誤導人即便不懂與特定食品相關的詳細科普信息,要分辨某種食物是不是塑料做的也並非難事,因為塑料特性和吃的食物相比區別很大。
以「塑料大米」為例,網上曾流傳一段「塑料大米」加工的視頻,但其實視頻展示的不過只是再生塑料顆粒的加工過程,和大米八竿子打不著關係。不過,識破這則謠言,也無需知道視頻里到底在做什麼。因為拿塑料顆粒「假冒」大米會很容易被識別出來,根本騙不了人,比如同樣泡在水泡,塑料顆粒會浮起來,而大米會沉下去,且兩者的口感也完全不一樣。商家沒有可能造假還留這麼大一個破綻,這麼干純粹是惹火上身。
同樣,造假「塑料紫菜」和「塑料粉絲」也純屬費力不討好。塑料薄膜和正常紫菜也非常容易區分,比如浸泡時,干紫菜能夠吸收大量水分,被成功泡發,相比之下,塑料浮在水面上,不能吸水。粉絲亦是如此。簡言之,如果造假這麼容易識破,商家絕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且,不少專家均提到,塑料加工的成本可能要比食物加工要高得多,商家也不可能做虧本造假的事。
左邊為塑料顆粒,右邊為正常大米,兩者外觀上差別很大
雖然道理簡單,但流傳視頻還是成功忽悠了不少人。關鍵之處在於視頻內容避重就輕,而且鏡頭前的人刻意誤導觀者——假如不看標題、不聽聲音,只通過畫面來辨別食品真偽,你或許對此會打個大大的疑問。這就像魔術表演里的障眼法,正所謂「三分魔術,七分表演」,為了不露餡,魔術師會引導觀眾的注意力焦點,比如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右手上,而真正做小動作的左手卻被人忽視。網傳視頻里的主角也是用肢體和語言表演來誤導網友,包裝上了令人信服的「打假」外衣,但內容實則錯漏百出。
而且不少人對食品造假有先入為主的立場,就更容易被謠言牽著鼻子走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人們的理性判斷
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很敏感,而且「食品造假」在不少人心裡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正是這種先入為主的立場,讓這些人更容易被謠言牽著鼻子走。比如,在還沒點開視頻之前大多數人先看到了驚悚的標題——《黑色塑料袋做成紫菜!現在的無良商家真是狗血!》《一市民聲稱買到塑料做的紫菜!》等等,這次刺眼的語句先行一步印在觀者的腦子裡,而後的視頻內容只是加強了「食品造假」成立的觀感。
「確認偏誤」是這種信念加強的狀況在心理學中的解釋,指的是人們一旦認定一件事的性質,或者一旦先入為主的印象佔了上風,就很難消除,因為人們會傾向於一遍一遍驗證自己的偏見。在「塑料神話」的傳播中,這種認知偏差起了很大作用。網友們用視頻內容來支持自己已有的偏見,並且以「不法商販為了利潤造假」來合理化自己的猜想。此時,不論視頻內容存在多大疏漏也會被忽視,視頻中的錯誤邏輯(不易扯斷的紫菜、容易燃燒的粉絲是塑料做的)也會被認可,轉發信息時情緒宣洩要遠大於理性。
避免踏入認知雷區而輕信謠言,需要常保持懷疑的態度事實上,除了「塑料神話」外,食品領域還有各式各樣的謠言,比如「激素神話」(肉雞肉鴨速成全靠打激素、避孕藥培育出無籽葡萄等)」、「抗癌神話(XX食物抗癌等)」「化學恐懼症」(食品添加劑致癌等)等等。大多數謠言的傳播機制大同小異,可能只是為了騙點擊率,誇張、杜撰的內容披上「打假」「有乾貨」的外衣,外加「速看」「快為家人轉發」等字眼,得以一傳十,十傳百。
每天接觸那麼多的信息,普通人該如何避開認知雷區呢?首先,對任何熱門轉發的信息要保持懷疑態度,將質疑而不是盲目從眾作為一種條件反射,尤其是當某些內容已經觸動了你內心警鈴的時候;其次,看穿「障眼法」,不要只關注信息主動告訴你的內容,而要發覺信息省略傳達的內容;此外,直覺判斷抵不上科學驗證,別著急馬上分享或者下結論,嘗試先找找相關信息,或許在你看到謠言之前,已經有靠譜的闢謠出現過了。
相關鏈接:爸媽朋友圈謠言TOP100,看看你能戳破幾個?
推薦閱讀:
※『材料的秘密-37』PUR(聚氨酯):比金屬還耐磨20倍的塑料!
※塑料瓶做花瓶,好漂亮
※塑料模具的六大分類,你都了解嗎
※必看丨粉絲摻塑料、紫菜塑料造...這種「有圖有真相」的視頻 到底是真是假?
※美太空望遠鏡發現五大新天體 最輕者密度如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