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育就是體察未來

本文出自《騰雲》044期。

推薦人 羅振宇

知名媒體人、《羅輯思維》創作人

推薦語:

推薦一篇關於教育的文章給大家,很多朋友說,我沒有孩子,所以跟我沒關係,不必看。我認為,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對教育的一個誤解。因為,教育不再是一代人塑造另外一代人的生命的過程,而是一代人通過下一代人的生命感知未來的過程。我之所以痛下決心推薦這篇文章,正是因為我覺得它講的其實不是教育,而是用一種更委婉的方式告訴我們,未來是什麼樣子。

什麼是孩子?我一直堅信,孩子就是在我們死了之後,還要活很久的人,他們必須要去承擔那些我們沒有必要再去承擔的殘酷變化。所以,良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去體察什麼是未來,然後幫助他們適應,而不是把我們知道的過去強加給他們。

推薦文章:

教育就是體察未來

文/尹建莉

前兩天在微博中發過一條測試信息:

周末,兩個初中生各自在家玩電腦,都在午飯擺上桌時不願下線。一位媽媽叫孩子兩次,看孩子不願下線,愉快地把飯碗端給孩子,讓他一邊玩一邊吃,不讓孩子彆扭;另一位媽媽叫孩子兩次,看孩子不願下線,不再吱聲,吃完飯收拾掉飯桌,把剩下的飯倒進垃圾桶,懲罰孩子,不給他吃飯。大家覺得哪個方法好?

測試題提出的兩種選擇非常典型,代表家長面對孩子玩電腦的兩種心態:讓孩子玩得高興,家長心中無任何負面情緒,無任何懲罰行為;讓孩子玩得內疚,家長心中有負面情緒,有或明或暗的懲罰行為。

看過大家的留言,感覺選第二種的似乎更多些,那我們就從第二種說起。

請做出這一選擇的家長先回答一個問題:

同樣的情境,換一個前提,孩子不是因為玩電腦而顧不上吃飯,是因為思考一道數學題或讀一本書而沉迷,不願意過來吃飯,那麼你會用哪一種方法呢?

我相信大多數人會因為換了情境細節而改選第一種,那麼請說出理由,為什麼孩子因為學習廢寢忘食,就可以得到媽媽親自送上熱飯的關愛;因為玩電腦遊戲,就受到不給吃飯的冷酷對待?

答案當然是顯而易見的:學習功課和玩電腦是兩件相反的事,分別代表有價值和無價值,受到的待遇自然不同——這樣一種判斷非常有代表性,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為的。但很多人的想法就代表正確嗎?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玩耍?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蔑視童年的價值,認為童年只是成人的準備階段,當下的生活要服務於未來。所以很多人對於兒童玩耍很不在意,經常隨意阻攔。在他們心目中,「玩耍」只是兒童的一種年齡屬性,沒有價值屬性。

事實是,玩耍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非常重要。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早已證實,玩耍是兒童最重要的學習途徑之一,兒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認識、模仿和體驗各種常識的。剝奪玩耍,不僅是剝奪童年的快樂,更是在剝奪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

「沒有玩耍就沒有成長」這樣一種論斷,是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經驗的總結,是被無數的實踐反覆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這一觀念在中國得到確認和推廣卻是近些年的事。當然這並非意味著中國人一直以來不重視娛樂休閑,恰恰相反,中國人是非常會玩耍的一個民族。不論貧窮還是富有,代代兒童並不缺少玩耍,也不缺少玩伴,哪怕是從小需要幹活的苦孩子,在勞動之餘也要找小夥伴捉個迷藏。只是我們一直沒有在理論上對玩耍的重要性形成定論,沒有用文字把它提煉出來。相反,人們熟稔的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至於很多人把玩耍和成才對立起來。

認識不到一種東西的重要,就不會對它給出足夠的關注和禮遇。以前,很多家長不理解閱讀的重要,對「看閑書」很鄙視,會有家長粗暴地把孩子從外面借回來的小說燒了。經過很多年很多人的努力,閱讀的重要性現在已得到普遍的認可,如果孩子因為讀一本好書而沉迷,當下應該不會有家長採取處罰性行為。但和閱讀同樣重要的玩耍卻還處於被排擠的尷尬境地中。事實上,正如閱讀於教育而言不是可有可無的,玩耍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們都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正餐,而不是有沒有都行的小酒小菜。用學習來擠占兒童的玩耍,相當於既要孩子長個子,又不給他吃飽飯,是一種自相矛盾的錯誤做法。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說,我承認玩耍很重要,也願意孩子有足夠的玩耍時間,只是不希望他玩電游。如果他玩別的,比如打籃球、下棋,我就會持有第一種選擇。有這樣想法的家長應該也不少,其話語的潛台詞其實已給電游定性:電游不是健康遊戲。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電游?

歷史上可能沒有哪一種遊戲像電腦遊戲那樣被妖魔化、污名化。「網癮」概念的確立就是這種貶低性被合理化的一個極致現象。

在我們的話語里,「癮」總是和不健康的嗜好以及有害、病態的後果聯繫著,凡可能導致成癮的東西,都應該是被戒絕的或應該嚴格控制的。所以世上有煙癮、酒癮、毒癮,沒有「學習癮」、「發明癮」、「工作癮」。既然當下有「網癮」之說,可見人們已為其定性為麻醉品,即便沒有海洛因那麼恐怖,至少像煙酒一樣是有可能荼毒少年兒童的東西,所以很多家長對它懷有憎惡和提防之心。

其實,電游就是個遊戲,它和煙酒沒有可比性,和毒品更相距十萬八千里。究其本質,和打籃球、下棋、捉迷藏沒什麼區別,所不同的只是它作為一種玩具,更複雜,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每一款被年輕人普遍歡迎的電游都是一種設計精良的產品,集趣味性、豐富性、創造性及互動性於一體。教育一直以來特彆強調孩子的動手能力,電腦等各類電子產品恰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動手工具。

一個3歲的孩子可以很快掌握電腦的一般操作,如果玩到6歲,他多半就是個高手,可以超越家長的水平。而且在玩耍過程中,孩子的智力也會得到比較全面的鍛煉。比如微軟公司出品的《帝國時代》,是一個場面宏大、具有史詩規模的遊戲。玩家要從石器時代起步,去創建一個強大文明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自己的部落迅速強大起來,戰勝別的競爭對手,玩家需要像一個真正的領袖那樣,面對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等各方面錯綜複雜的情況,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對一些微小的暗示有敏銳的反應,並要用耐力和勇氣去面對困難和挑戰……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有觀察、有判斷、有反應、有期待,在一個模擬的世界中真實地參與了不一般的社會生活——這不就是杜威倡導的「做中學」嗎?

電游當然有一些缺點,比如長時間坐著不動,孩子會缺少運動,眼睛也會疲勞。這些問題和閱讀帶來的問題大體相同,需要家長想辦法幫孩子去解決,比如發展孩子的運動愛好及其它興趣等。孩子總要有可玩的東西,如果不讓他玩電游,你能為他提供一種更有趣、更容易普及的玩耍嗎?

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觀察到一些孩子會玩得過度,分析這種情況,我認為板子不應該打到電游上,而應該追究到整個社會在對待「玩耍」的變態行為。一方面是成人對電游有太多的偏見,這對兒童反而形成負面刺激;二是遊戲的目的本來只是娛樂,現在,除了電腦遊戲,幾乎所有的兒童娛樂項目都成為培訓內容:游泳班、唱歌班、繪畫班、羽毛球班……現在,如果一夥孩子有機會在一起開展某項活動,多半是參加某個比賽去了。沒有玩耍,只有課程;沒有娛樂,只有名次。當所有的玩耍被功利地利用,變成一項項任務時,電游成為「純玩耍」的最後一塊凈土,其魅力自然也就獨一無二。當成年人高高在上地指責孩子沉迷於電腦時,有多少人反思過,到底我們為孩子提供了怎樣一種生存和成長的條件?

如何讓孩子學業和遊戲雙兼顧?

在玩耍和學業兼顧的問題上,如果家長在心中已預設了一個完美目標,即孩子從一開始玩遊戲,就能天天把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或者最多花一年半載的時間,就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這樣的目標之下,你十有八九會失望,絕大多數孩子可能永遠沒有這一天。

事實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齊」就已經很好,允許平時安排得不理想,甚至哪幾天或哪段時間特別不理想,只要總體上能兼顧好玩耍和學業即可——這個簡單的目標能否正常實現,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只要家長態度拿捏得當,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良好的自治。而所謂「拿捏得當」,核心即「不管是最好的管」。「不管」,不是不負責任的放任自流,不是對孩子漠不關心,而是無為而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作為,卻是最有效最長遠最有力的一種方法,可謂是教育的一種最高境界。

這一境界的心理學基礎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環境中,每個人在善惡表達上,一定是優先表達善的一面。只有在變態的環境中,惡才會被刺激出來。這都是人類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續的一種本能反應。所以家長不必擔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會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網癮」中——有這樣擔心的家長,主要是對這一心理學基礎有相反的理解,認為人的天性是向惡的,當孩子出現一點不好的苗頭時,如果不去管住他,他會越來越差勁。由於人性向惡的理解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在這種理解基礎上的一切教育行為都會帶有負面暗示,結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這就是嚴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層原因。

遊戲、學習和吃飯、喝水、睡覺一樣,都是人的天性,是本能的需求。在正常生態環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調適的動機和力量。也許他們會不時地玩得過了頭,也許他們短時期內在學業上不如人意,只要家長信任孩子,為孩子營造一個友好善意的家庭氣氛,讓孩子無任何負罪感地去玩,孩子有能力慢慢協調好遊戲和學業的關係。

我聽某著名大學一名學生跟我講,他班裡有一位男同學,入學成績非常高,人也很聰明,但入學第一年就出現掛科現象,整天瘋玩電游。到二年級開始不去上課,老師做工作也沒用,他父親到校陪讀四個月,當爹的每天晚上就在宿舍把三張椅子拼起來睡覺,極為辛苦,亦不能根本上改善兒子狀態。男同學留過一級後,仍然不能完成學業,學校只能對其進行勸退。這個男同學曾對宿舍同學講,他現在其實並不喜歡電游,上中學時是真喜歡玩。但父母一直對他管得太嚴了,尤其高中幾年,請來的家教老師佔滿了他所有的課餘時間,幾乎沒摸一下電腦,也沒有任何其它娛樂,他現在只想把所有失去的玩耍補回來。

分析這個男孩子的情況,「補回來」只是他自己所能歸納的原因。真正讓他無法完成學業的,一方面是長期以來不能釋放的玩耍需求積壓在內心所形成的反彈力;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控制太強有力,他沒機會練習自我調整和自我控制,所以這方面能力也就喪失了。

相比「控制」,縱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員相處模式。愛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擾」,它比不停的給予更讓人幸福。這一點對兒童教育、婚姻維護都是適用的。想長久維持的東西,必須給出足夠的空間。尤其對於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幾乎可以同意他們去做一切願意做的事情。這樣不會慣壞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礙越少,成長越健康。孩子的好與差,不在於管或不管,而在於環境變態不變態。不正確的管制,本身就是變態的一種,比不管還要糟糕得多。

  節選自《要吃飯了,孩子玩電腦不想下機,家長怎麼辦?》

尹建莉的博客


推薦閱讀:

朱永傑 |「立鴻浩志」考
怎樣撰寫教育學術論文
我們的天才是怎麼一步一步成為普通人的?
馨儀康復小課堂(6)

TAG:教育 | 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