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每日悅讀:教育者何以走出教育的焦慮

教育者何以走出教育的焦慮

方柏林

環境重要,教育者的心態同樣重要

中國銀行私人銀行與胡潤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管理白皮書》顯示,中國33%的千萬富豪擁有海外資產,投資海外主要有兩個目的:子女教育和移民。而移民的目的,很多也是為子女的教育。這場孟母三遷的大戲中,通常為人忽略的一個問題是,家長自己也是子女教育環境的組成部分。倘若家長自己的教育理念落後,即便用錢鋪路,移民到了國外,也依然無法給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

兩年前,在上海2666圖書館,我出席了一場關於拙著《知識不是力量》的座談會。有讀者問:「國內的基礎教育是不少家長的心病。很多家長考慮移民國外,你怎麼看?」當時我回答:「環境固然重要,但家長的心態也很重要。」

在美國,也有很多華人家長相互攀比,導致孩子的學習負擔並不比國內輕。我有一位朋友,在馬里蘭州。那裡競爭激烈,不亞於中國。有一次他去治療脊椎,醫生說有很多小病人的父母來自中國等亞洲國家。這說明,如果家長不能有效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喜好、特長和精力,盲目跟風,即使換個環境,最終也只是把中國的日子搬到美國來過。

時隔兩年,我最近有機會再次回到國內,與一群家長座談中美兩國教育的差異。我事先準備的話題是「要不要教育移民」,結果,在與觀眾互動的環節中,不少來自中國一流商學院的家長根本沒有問到我「要不要教育移民」的話題,而是「什麼時候移民」的話題。

很多家長在做不同的努力,試圖在現有體制下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他們的焦慮,如一位家長所言,是怕「打不過大環境」。我的擔憂則是,大環境的改變,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人生?

誠然,國內的教育注重選拔,這讓一些家長深感絕望。即便在一群家庭條件很好的家長中間,我也能看到,對子女教育的焦慮濃得幾乎化不開。有一位家長告訴我,如果到了小學快畢業的時候,孩子還沒有拔尖,那他就沒有希望了。這種追求拔尖的淘汰式教育確實是大有問題的。

我們上學一路過關斬將,哪怕一起達標,還要設法分個三六九等,以便淘汰的遊戲繼續進行。聽一位訪問學者說過,附近學校一個孩子考了一百分,結果排名還是第三十名,原來大家都考了一百,但這個孩子第三十個交卷。形成這種怪現狀,教育機構難辭其咎,因為它們在這種遊戲的玩法上推波助瀾,使得家長疲於應付,找不到教育的重點。我的孩子在美國接受教育,雖然美國學校也問題重重,但我印象頗為深刻的一點是,學校試圖發現、利用每個孩子獨特的長處,設法激發他們內心的動力。孩子的學校曾讓學生模仿達·芬奇《蒙娜麗莎》的畫作,小孩面對大師的作品,各有領悟,結果畫出來,什麼模樣的蒙娜麗莎都有,老師一一給貼在牆上展示,展示每一個小孩內心的世界和他們稚嫩的創作,成就千面蒙娜麗莎。

「教育移民」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走出教育的焦慮,教育界應該拓展關於教育終極目的的思考。基礎教育不應該局限於發現拔尖人才、末位淘汰,而應設法發現每個學生的不同稟賦,並試圖使家長、學校、社區各方合作,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健康、有成就的人,而不僅僅試圖讓所有的鴨子、兔子、老鷹都能不分差別地去拿游泳、奔跑和飛翔的冠軍。記得漫畫《呆伯特》的作者斯科特·亞當斯曾經表達過一個比較極端的觀點:教育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到那些考試得B的人身上,因為他們未來才是大眾的主流。

走出教育的焦慮,還應該改變對教育過程和方法的認知。出於對應試教育的反撥,很多家長走到了教育的另外一個極端,認為把孩子的琴棋書畫等特長都培養好,就是提高了他們的個人素質。其實,個人素質遠遠不止這些。美國有個青少年活動中心叫4H,代表大腦(Head)、心靈(Heart)、雙手(Hand)以及這些方面發展而得到的健康(Health)。不要說關係到心靈的品格培養,即便我們平時強調的關係到大腦的智商發展概念,外延也很廣。更為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利用在校學習的時間,學習如何學習,如今,非正式渠道的學習和終身學習,已經不再是一種概念和口號,而是生存的現實,畢竟如今的知識更新換代太快了。假如我們的正規教育,不能饋贈給學生非正規環境下學習的能力,那麼這種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敗的。

家庭也是教育的環境之一。家長自己也應該有意識地放鬆自己。家長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處處「見賢思齊」,什麼技能都不能少,結果給孩子安排得越來越多,自己也跟著疲於奔命。在國內,許多家長花錢僱人來教孩子學這學那,僱人包辦其實孩子可適當參與的家務勞動,用學習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成了「鬧鐘家長」。這麼做,只是通過外在手段推著孩子走,沒有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發揮時間,忘了孩子也需要把內在的引擎建立起來,這樣他們未來才可以獨立自主地跑很遠、很久,而不是離開了學校和父母就無所適從。

學習並不簡單等同於學科知識

如何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可能是家長更需要考慮的事。這方面家長反倒不要去考慮自己可以為孩子做什麼,而是可以考慮給孩子什麼樣的自由,讓他們有個伸胳膊伸腿的發展空間。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重智能學說,強調動手能力、身體協調、交往和內省等方面的智能。這些智能,以及常被人提到的「情商」,無法通過花錢上補習班來培養,卻可以通過一些鬆散的玩耍、獨處的時間以及家務勞動等方式培養。加德納說的「博物智能」,指的是孩子們和自然界的交往。孩子不單純是學生,也是在發展的人,他們需要接點地氣,去戶外活動,去公園散步,參加園藝活動等,這些不是有組織的學習班,但在家長帶領下,師法自然,亦為學習。

家長真正值得焦慮的事情,不是我們給孩子花了多少錢,而是花了多少時間,去認識、管教、支持,讓孩子健康成長。我們也未必非得給他們換環境,而應去協助孩子領受不同環境的饋贈。當我們給他們惡補「學習」,讓其學科知識門門優秀,而最終他們做人做事卻不及格,那才是更值得焦慮的事。

這是一個在教育上「拼爹」的時代,不過我想拼的未必是權勢和能耐,而是我們的思維和方法。作為一個跨文化生活的家長,我感覺最關鍵的是不要只學到某個教育上的技法,而忽略了成長環境的建構。我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有個地方召開一個國際會議,來賓包括沙漠地區的一些人。這些人住在會議中心,最感興趣的是廁所里的水龍頭,那水龍頭一擰,水「嘩啦」就下來了。他們想,這多神奇啊,在他們的沙漠里,有時候為了找水,要找上幾天幾夜。因此,會議結束後,他們買了一些水龍頭帶回去了。

在沙漠里,這樣的水龍頭能擰出水來嗎?

【方柏林,筆名南橋,是課程設計師,也是一位父親,被稱為「美國教育的卧底」。因其美國基礎教育里的家長和美國高等教育中的教職工的雙重身份,而有了看教育的第三種視角。】

推薦閱讀:

每日悅讀:驚世蜉蝣
燈下悅讀 > 《一張圖系列》
每日悅讀:家教
人生八苦 | 悅讀
我的悅讀——戀上你的城

TAG:教育 | 焦慮 | 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