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十八 有心定與無心定 無想定與滅盡定

有心定與無心定 無想定與滅盡定「複次依靜慮等,當知能入二無心定,一者無想定、二者滅盡定。」禪定修到了,可以證道兩種無心定的境界,就是無想定與滅盡定,都屬於無心定的境界,大原則是無心定。「無想定者,唯諸異生,由棄背想作意,方便能入。」這是第一個無想定。一切奇人,或是鬼、妖、神等,他們或人或鬼或仙,他們不是正道,而是外道;這些都屬於異生,他們都可以做到無想定。由於棄背想的作意,拋棄了思想,硬是不準自己思想,由這個隨時壓制自己思想的作意方便,能夠進入無想定。但要注意的是,無想定是外道定;不要說外道定你就看不起,你查查三界天人表,無想定還是色界的上界,外道定能生到色界天也是很不容易的啊!但是,不要認為無想定很容易修到,那是很不容易的,人真能做到沒有「想」,這個色身可以變成化石,成為不生不死。中國有望夫石,丈夫出門,太太站在門口天天盼望,後來就變成獃獃的化石了,中國好幾個地方都有望夫石。真的還是假的不管,理論上是有可能。她想丈夫,進入了無想,遠遠望,天天望,想丈夫想痴了,沒有了思想,慢慢身體變成化石了,這也是一個外道的異生境界。注意啊!吃素的人,吃草、吃葉,摘了一朵花來吃,算不定你就摘到一個無想定果位的生命;算不定一棵青菜,就是一個無想定的人變的。所以對於異生境界,一定要了解。「滅盡定者,唯諸聖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得道的佛弟子們,得道的羅漢聖人,由於止息了想、妄念,有意地把身體的感受控制住,也就是用方便,能入滅盡定。這是講有兩種方法,兩種定的原則。「如是二定,由二作意方便能入。謂無想定,由棄背想作意以為上首,勤修加行,漸次能入。」這兩種定,有兩種作意,放棄了思想作意是第一要點。雖然壓制了自己的思想,拋棄了自己的思想,變成獃獃的,一天到晚都是沒有思想的這個作意,但光是這個作意還是不行;還要勤修加行,還有許多加工的方法,漸漸可以進入無想定。「若滅盡定,由從非想非非想處,欲求上進,暫時止息所緣作意以為上首,勤修加行,漸次能入。」滅盡定是阿羅漢境界最高的禪定,是四禪八定的最高處,是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不是想;非非想,不是沒有想,不是一般人認為的沒有思想的那個境界,

它還有一靈不昧,似知非知,非知似知這樣一個境界。由非想非非想定境界再求上進,「暫時止息所緣作意」是第一條件,「勤修加行」是第二個條件,才可以漸次能入滅盡定。「若諸異生作如是念,諸想如病,諸想如癰,諸想如箭,唯有無想寂靜微妙,攝受如是背想作意,於所念起一切想中,精勤修習不念作意,由此修習為因緣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住。」有些異生認為,思想是一種毛病,是個過患,所以自己起心動念都會害怕,認為思想像生瘡又像箭一樣,所以要把思想拋棄,只想求一個清凈,求一個不思不想的清凈境界。以這樣的觀念而做到自己念頭隨時可以清凈,自己一起心動念就厭惡拋棄,由這樣的修持,慢慢修習不念的作意,不起念頭,不動心,這種修行叫做修無想定加行道中的有心位。因為他的心有意做到無想,不起思想,不動心,所以這還不算是無心位。明朝有位理學家學孟子的不動心,他有一次病倒了,也不吃,也不拉,一身發冷,石頭一樣硬硬的。他是做學問講修養的,練習不動心,儒家同佛家一樣,也有做工夫的。《明儒學案》記載,有一天夜裡,他忽然做夢,看到一位老頭子,相貌非凡,問他:你病好一點沒有?他說好像這兩天好一點。長者說:我不問你身體的病,我問你心病。他說我沒有心病啊!長者說:你怎麼沒有心病?你把心壓製得像石頭一樣。他說:這個怎麼是病?這是學古聖人不動心,是我平生得力之處。長者說:不動心是這個道理嗎?你要知道此心是天機活潑潑的,你硬壓制自己不動心,那是假的,所以你壓制久了,不但心成病,身也病了,這就是毛病啊,你把學問搞錯了。長者自稱青城丈人,不知道是儒家還是道家,或是佛家的人,把他罵了一頓。他聽了這一番話,自己嚇得一身冷汗,十幾年做工夫都走錯了路,現在曉得了,此心是天機活潑潑的。他一生中遇了不少異人,儒家、道家都有,所以學問很有成就,成理學家。他佛法也懂,最後成就了。在他要死的時候,是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可是死後有人在別處曾碰到他,他說是來玩玩的,所以儒釋道三家,功用到達了都一樣。這是講無想定。所以壓制自心不起念,會變成病態,甚至像石頭那樣的境界,這還是屬於有心位,因為這是有心作到無想的。「入定無間,心不復轉,如是出離想作意為先,已離遍凈貪,未離廣果貪,諸心心法滅,是名無想定,由是方便證得此定。」入無想定,此心壓制不動無間,因此他跳出了思想的境界,不用作意了。你把三界天人表拿來看,他做了幾十年的這種工夫,當這個肉身壞了,他往生哪裡呢?超過了遍凈天,進入了廣果天、無想天的那個天人境界。但仍屬於外道定,這個天人境界離開了「遍凈貪」,沒有離開「廣果貪」。「諸心心法滅,是名無想定」,一切心都不起了,起心動念壓下了,這是無想定。「若諸聖者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復欲暫時住寂靜住,從非有想非無想處,心求上進,心上進時,求上所緣竟無所得,無所得故,滅而不轉。」無心定有兩種境界,一者是無想定,剛才已講過;第二是滅盡定,超過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再向上進步,說空嘛,非空;非空嘛,即空,一切自然切斷,而無所得。「如是有學,已離無所有處貪,或阿羅漢,求暫住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是名滅盡定,由是方便證得此定。」這樣努力修學,離了無所有處貪,或者證得阿羅漢果,對人世間實在有點厭煩了,不是不來,是請個長假,所以心入滅盡定。
推薦閱讀:

驚艷瑜伽18
第1034部~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二卷
你的瑜伽怎麼總是練不好?
瑜伽扭轉體式那麼好,一套瑜伽扭轉體式序列送給你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七 (3)

TAG:瑜伽 | 滅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