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篆書到草書的演變(微國學39)故我在

故我在46期:微國學,每個人都能了解的國學

第三章 書法

二、秦漢時期

篆書

廣義的篆書,包括甲骨文及金文,狹義的篆書是指大篆和小篆。

大篆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大篆字體比金文端整,結構較小篆複雜。傳世之作極少,一般以石鼓文為代表

小篆是秦統一後的一種書體。秦代將各國大篆字體進行整理和簡化形成小篆。字體由方變為長方,講究的是筆畫首尾粗細一致、形態左右對稱及重心平衡。

小篆傳世的作品多為碑刻,如《泰山刻石》等。相傳出自秦丞相李斯之手,為小篆正宗。

《泰山刻石》

隸書

1973年在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量帛書表明隸書在西漢中期已經成熟。

隸書與篆書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字的結構上,隸書用筆畫符號破壞象形字的結構。二是在筆法變化方面的區別,篆書用筆迂迴盤曲,圓整周到,隸書化圓為方,變弧線為直線,用筆隨意提按。

隸變,不論在文字史上還是書法史上都有劃時代的意義。從字形上說,隸書擺脫了早期篆書體系中以象形構成方式為主的束縛,以完全抽象的線來組合字形。中國文字的外形發展至此告一段落。由於「線」特別是提按頓挫、起伏有致的線條,已鄭重走向了歷史舞台,因此他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隸書的確立,也將漢字的空間造型由長方變為扁方。

《韓敕碑》

草書

秦漢的草書是中國草書發展史中的章草時期。漢代早期的草書,是隸書的簡易、急速的寫法。雖然多數字為隸書的草寫,但少數字已經出現了完全的草書形態,正如「隸變」初期保留很多篆書的形態一樣,隸書的草化也孕育了新的字體。

秦代書法

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小篆形體長方,用筆圓轉,結構勻稱,筆勢瘦勁。主要用於官方文字的書寫。秦代書法家有李斯、趙高等。秦代民間普遍流行的是隸書。秦代的隸書經過不斷的發展在漢成了一種主要的字體。

漢代書法

漢代通行的文字約有三種:

篆書,用於刻石、刻符以及高級的官方文書和重要儀典的書寫。

隸書,多用於中級的官方文書和經籍的書寫。

草書,用於低級的官方文書和一般的奏牘草稿。

西漢碑刻篆書較少,東漢立碑之風興起,形制多樣,風格也有多種。

漢代著名的書法家有史游、曹喜、王次仲、張芝等。張芝草書的意義在於創立了草書文人傳統,並初步建立起草書的法度規範,這對同時代及後世的書法家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隨著隸變趨於完結,書體進化也達到了高峰,行書、草書、楷書都相繼產生並且日趨成熟。


故我在,你想看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發什麼

微國學:每個人都能看懂的國學


推薦閱讀:

「國學」這個詞竟然來自日語?
曾經蒼海的國學寶庫在線
如今,抓兔子的人也走了。自此,南北皆無國學大師
[國學宗教]作為觀念史的歷史:對《春秋·隱公元年》的個案分析(修訂完整版) 天涯脫水版 完...

TAG:國學 | 草書 | 演變 | 篆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