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機器人的下一步:系統集成機器人(SIR)
摘要:
富士康目前每年增加機器人超過1萬台,增加自動化設備約為10萬套。目前中國大陸的機器人產能已經多過需求,因此富士康機器人的下一步研發方向為System integrate robot。接下來我國還將促進機器人與大數據、移動通信等跨領域技術融合。
富士康目前每年增加機器人的數目超過1萬台,每年增加自動化設備約為10萬套。富士康方面還描述,其在工廠內使用機器人的日期比外界想像得要早。
2011年,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公開表示,富士康將以日產千台的速度製造30萬台機器人,後來又提出了百萬機器人的計劃;2012年,富士康啟動包括機器人計劃在內的轉型。
富士康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總經理戴家鵬在深圳龍華基地接受騰訊財經訪問時回顧,從2006年開始,富士康做機器人的歷史已經超過8年。「2006年著手,2007年研發出機器人,2008年開始投入生產線,2009年開始大批量導入。」戴家鵬還說,像在打磨一類的工序上使用機器人,富士康比其它工廠還要早兩年左右。
2006年,郭台銘在富士康內部提出發展機器人事業。富士康資料顯示,機器人計劃最早由富士康集團NWInG事業群提出,並成立專案開始自主研發機器人,最早於產品的壓合、輸送等工站上使用。
去年底,富士康內部一份資料描述:「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對外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壓力,對內也面臨著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的巨大壓力。從中國的人力結構來說,中國目前的人力結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口紅利日漸稀薄,如果不趁現在大力發展自動化機器人,將來很多工作就會出現無人可用的情況。」
2015年春節之後,中國多地出現了「招工難」的報道,遍及青島、深圳、成都等多個電子製造業發達的城市。今年年初,富士康曾發表聲明,指未有縮減員工數量的計劃,後又公開宣布全面調漲大陸各廠區基層員工基本薪資,加薪幅度為16%—25%。
富士康內部曾進行一次調查,題目為「集團擬全面實現自動化,你持何種觀點」,其公布的調查結果指,支持者超過62%,存疑者約24%,不支持者約一成。在去年,富士康內部還進行了機器人比賽,意在推動機器人研發和應用。
「郭台銘董事長當年形容的百萬機器人,更多是在提示一種方向性,」戴家鵬說,「目前,富士康每年新引入機器人大約超過1萬台,新增自動化生產設備大約10萬套。」
戴家鵬分析,富士康工廠引入的機器人,大約有80%—90%為富士康研發生產。富士康機器人統稱為FOXBOT,涵蓋了當前機器人市場上的主要型號,富士康還研發展出過包括刀削麵「廚娘」等雙臂機器人。
另外,日本軟銀集團的機器人也由富士康研產。富士康工廠內還使用包括庫卡、ABB、發那科等國際品牌機器人。戴家鵬說,富士康重視生產流程的改造,機器人引入也是主要應用於生產,因此開發和應用進程相對低調。
富士康資料顯示,目前有台北、深圳和晉城三個機器人研產基地,其中的山西晉城在2010年開始生產,「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晉城廠區便生產了上萬台機器人,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機器人製造基地。」另外,成都廠區被富士康方面形容為「自動化無人工廠的先行者」,在2010年就開始規模化引入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
為了加快引入機器人,富士康曾集中資源於機器人系統控制器的開發上,「也便於把控市場上既有的機器人。」戴家鵬承認,與其它同行一樣,他認為減速器(機器人研發的關鍵部件之一)是最難突破的,目前日本企業在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戴家鵬還認為,隨著機器人產業在各地的爆炸性發展,「目前中國大陸的機器人產能已經多過需求。」富士康機器人的下一步研發方向為SIR(System integrate robot)。
整個機器人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設備製造商和下遊行業應用商三個層面。核心零部件指機器人傳動系統、控制系統和人機交互系統,對機器人性能起到關鍵影響作用,並具有通用性和模塊化的部件單元,主要分成三部分,機器人減速器、交直流伺服電機和控制器。
隨著工業機器人需求的不斷增長,上下游產業鏈中生產機器人本體、集成系統研發、控制器、感測器、減速機、伺服電機、數控系統、軸承、液壓件等相關企業的生產規模也隨著快速增長,尤其是應用集成系統的研發,這是產業鏈上利潤最高也是技術門檻最高的環節,目前主要技術還是以國外廠商為主,在未來國產機器人想要佔據大部分市場的話,掌握核心技術突破技術門檻是唯一途徑。業內人士稱,在未來10年,機器人行業是一個看不到天花板的行業。中國目前已是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在汽車機器人領域需求尤其強勁。除汽車行業之外,機床加工、建築、計算機、通信等正成為機器人新的需求增長點。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和行業發展潛力給自動化嚮應用集成等高科技領域提供了機會。
目前下游集成應用領域上市公司包括新松機器人、博實股份、天奇股份等;非上市公司則有廣州數控、南京埃斯頓等。從下游應用類型來看,機器人一般可分為焊接機器人、搬運/上下料機器人、噴塗機器人等。
在工業機器人產業化的過程中,世界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即日本模式、歐洲模式和美國模式。
日本模式是機器人製造廠商以開發新型機器人和批量生產優質產品為主要目標,並由其子公司或社會上的工程公司來設計製造各行業所需要的機器人成套系統,並完成交鑰匙工程。
歐洲模式是機器人的生產和用戶所需要的系統設計製造,全部由機器人製造廠商自己完成。
美國模式則是採購與成套設計相結合。美國國內基本上不生產普通的工業機器人,企業需要時機器人通常由工程公司進口,再自行設計、製造配套的外圍設備,完成交鑰匙工程。
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化的模式與美國接近,即本身生產的機器人較少,眾多企業集中於機器人系統集成這一塊,大概有95%的公司在做系統集成,主要原因是利潤率比較高,收取方案費和服務費。
據了解,下一步我國還將從市場導向的系統集成及產業發展著手,促進機器人與大數據、移動通信等跨領域技術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機器人產業相結合的契機,以服務為導向,構建基於服務創新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我國將繼續加強新型機器人整機集成技術能力,驅動器、電機、伺服系統、減速器等關鍵部件的發展將在繼續支持攻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際資源,通過併購合作的方式,實現關鍵零部件產品的升級跨越,以支撐機器人整機發展。
來源:騰訊財經、國聯視訊
物聯網智庫 整理髮布
推薦閱讀:
※宇宙是模擬出來的?操縱我們的有可能是機器人
※時代變了:兒童在4歲就應該開始學習機器人
※同樣是電銷機器人,為什麼效果差異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