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泰山的道教

泰山的道教始於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時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其間,張陵弟子崔文子上泰山採藥煉成「黃赤散丸」,於瘟疫流行時救人萬計。從此,道教在泰山開始傳播。

道教視泰山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士理想的修行地,稱其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二洞天。道教認為泰山神和泰山奶奶是泰山最重要的神。供奉在碧霞祠的碧霞元君,成為信徒心目中最靈驗的女神,信眾認為只要「積德行善,心地真誠,跟她求啥,她都會答應」。直到現在來泰山的遊客,都以朝拜泰山奶奶為首要目的。

在泰山修鍊過的著名道冠有崔文子、張鍊師、邱處機、張三丰等幾十人。崔文子是泰山的早期道人,他採集山百葯,製成了「黃赤散丸」,為民治病,為道教在泰山奠定了雄厚的民間基礎。張鍊師是泰山第一位女道人,她曾陪京師大臣朝拜岱嶽,在泰山萬仙樓桃花澗斷崖上,還有當年張鍊師的題刻。

全真派在泰山的影響極大,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道觀,尤以邱處機的名氣為大。據泰山地方史志記載,王重陽弟子、全真龍門派創始人邱處機,曾修鍊於後石塢的金絲洞。

唐代以道教始祖老子為李氏祖先,道教得到大力發展。唐高宗李治為老子上尊號為「太上玄元皇帝」,令諸州各建觀一所,在泰山王母池西側遂建「岱嶽觀」,俗稱「老君堂」。唐高宗和武則天於顯慶六年(公元661年)遣道士郭行真等人特到泰山建醮造像,並立《雙束碑》。接著高宗、玄宗相繼登封泰山,黃老道教在五嶽之首即進入鼎盛時期。唐代不少著名道仙不斷來泰山修道傳教。傳八仙之一呂祖曾三至泰山,並在岩洞煉丹;西王母也久居泰山。

唐玄宗時(公元712-756),泰山女道張鍊師居岱頂玉女祠。傳開元年間,張鍊師與李某同至泰山學道,後來,某借家有妻妾為由,辭別而歸,官至大理丞。安祿山叛亂時,李攜妻至襄陽。後又獨去揚州,途中與張鍊師相遇(張邀其同宿,李見門庭壯麗,殿宇璀璨,舞妓婆娑,中有持箏者酷似家妻,歌舞畢罷,張鍊師呼喚持箏者,獎賞沙果,並繫於裙帶之上,遂散去。次日,李復至門庭,只見荒穢無人跡,速回襄陽尋其妻,果見裙帶系沙果,問其故,妻子答曰:「一夕,夢見五、六個舞妓追趕我說:『張大仙人喚你去為她撥箏。』」我便隨去彈箏,臨別仙人以沙果繫於我裙之上。李這才恍然大悟:知當年女道張鍊師已得道升天。唐代詩人劉禹錫曾賦《送東嶽張鍊師詩》頌其女道:「東嶽真人張練師,高情雅淡世間稀。堪為烈女書青簡,久事元君住翠微。金縷機中拋錦宇,玉清壇上著霓衣。去衢不用吹簫伴,只擬乘鸞獨自歸。」唐代宗大曆八年(公元773年)張練師曾陪京都大臣朝拜岱嶽,至今在萬仙樓後樓花澗斷崖上,仍存當年張鍊師題刻。

宋代,泰山道教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宋真宗封泰山時,晉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大帝」,封主管東方和泰山的天神青帝為「廣生帝君」,封泰山老母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接著拓建岱廟,創建碧霞祠,大興土木,宮觀林立。同時命大臣王欽若、張君房等編輯道藏。徽宗(公元1101—1125年)時,自稱「教主道君皇帝」。詔天下訪求道教仙經,校定鏤版,刊行全藏;又於太學置《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一時道教大盛。這時有山東諸城人張景岩隱居岱陰明月嶂,結茅為庵,常采紫芝制「仙藥」故至今有「采芝庵」遺址。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把「善服食,得延年」的泰山隱士秦辨召至京城,親自接見,並賜號「貞素先生」。宋皇佑間鍊師龐歸蒙在岱麓王母池煉丹修道。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牟平)創立以道教為主,兼融儒釋的全真道。山東棲霞人丘處機19歲在寧海昆嵛山(今牟平東南)出家,拜王重陽為師。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入磻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攜一蓑,人稱「蓑衣先生」。隨後去隴州龍門山隱居修道,為龍門派創始人。後來他攜其弟子在岱麓長春觀,常居觀內,人稱「長春真人」,並在岱陰金絲洞煉丹。元太祖成吉思汗尊其為神仙,元世祖忽必烈賜號「長春演道主教真人。」《泰山小史》:「泰山南址有長春觀,丘以全真為教,元時賜號『無為演道大宗師』別號『長春』後去嶧山遂仙。」《岱史》載,長春觀內有丘神仙牒碑,刻成吉思汗皇帝敕旨。繼而,丘處機的女弟子訾守慎住持長春觀,元帝賜號「妙真」。

元代,泰安埠上保人張志純,6歲能誦五經,12歲入泰安城「會真宮」學道,數載道行超群。號「天倪子」。其道名「志偉」,元惠宗為其更名為「志純」,賜號「崇真保德大師」,並授紫服。其間任東嶽廟住持、東平路道教都提點,曾創建泰山南天門,重修嵩里山神祠。郡人王天挺贊云:「冰霜外潔,日星內炳」。羽化時年120歲,臨亡自云:「脫下娘生皮袋,此際樂然輕快。百尺竿頭進步,蓬元洞府去來。前世宿德醫僧,今作道門小才。」元代文學家元好問和徐世隆均有《送天倪子歸埠山詩》。尤其徐世隆與張志純時常登岱同游,或居岱廟切磋道術,成為翰林名道。徐世隆有詩為證:「九十行年發未花,道人風骨飽煙霞。洞天福地三千里,神府仙閭第一家。牛膝葯靈斟美酒,兔毫盞凈啜芳芽。隱居自愛陶宏景,莫作山中宰相誇。」天倪子羽化後,徐世隆又賦《記夢五言詩》寄託哀思。

此外,岱陽老人寨如今有「朗然子洞」,元初劉朗然修道處;岱頂鷹愁澗東崖有「清靜石屋」,洞極深廣,石床天然,清泉香冽,元初寧海女道孫清靜修真於此。元代中期又有泰安女道毛仙姑築庵徂徠山,修持30餘年,於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十一月十九日羽化,並留遺言:「混處修持三十年,是非海里了真緣。如今脫下皮襄日,拍塞靈空永自然。」

傳說明代有著名道人張三丰,曾在岱陰明月嶂北岩洞修真煉丹,後稱「懶張石屋」。張三丰名張君寶,別號「保和容忍三豐子」,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縣)人,力大無比,能移禪塔。

到清代至民國間,泰山洞穴或危崖茅棚等處處仍流傳種種道教修真蹤跡。所以道教在泰山歷代不息,神宇遍布。至今保留完好的道教祠廟尚有20餘處,以碧霞祠為代表的道教觀院,現在仍然是泰山宗教的主流。

推薦閱讀:

泰山遐思
我家住在泰山下
骨關節炎藥物治療:安全重於泰山
你我一起扛泰山- AECOM實現安全零事故的9種方法
泰山傳說2

TAG:道教 | 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