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哲學愛好者來探討:在賭博中,怎樣長勝不敗?
註冊日期:2009-10-24 上次登錄:2012-01-31更多回復現實社會的博弈局面往往是複雜的,對博弈局面產生影響的要素非常多,並且具有重複性和持續性。為了對重複和持續的博弈局面進行研究,從而選出最優的博弈方案,美國科學院院士,行為學家阿克塞爾羅德對所謂的「重複囚徒困境」進行了研究。阿克塞爾羅德及其研究小組利用著名的「囚徒困境」遊戲,設計了跨國界的程序競賽,在6個國家中徵集了62個對策程序,其作者包括對策論教授到普通的計算機愛好者,進行兩兩對陣,每個程序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最高的分數,也就是最好的收益。通過無數次的自動計算,找出最優對策程序。該遊戲的目的,就是模仿在現實社會中,在理性思維影響下,到底什麼樣的行為模式是能夠在長期而殘酷的競爭中獲勝。實驗結果很出人意料,獲勝的並不是那些複雜的程序,而是一種叫「一報還一報」(Tit for Tat)的最簡單的程序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一報還一報」的原理是這樣的:第一次採取合作態度,隨後的行為則根據第一次的結果來判斷,如果對方也是合作,則繼續合作,若對方選擇背叛,下一次就選擇不合作。這樣一個簡單的程序,在與其它62個程序捉對博弈,經過一千代的進化後,程序份額從原來的1/63上升並穩定在24%,而其它一些程序或者份額減少,或者徹底消失。阿克塞爾羅德發現「一報還一報」策略的成功主要有這樣一些特點:首先,「一報還一報」程序是「善良」的,即,從不主動背叛對方;其次,對背叛行為採取必要的反應,即「可激怒性」;再次,「寬容性」,即別人背叛了一次,適可而止的報復就可以了,不能沒完沒了的報復下去。最後,程序模式簡單行為,容易被別人識別和學習。阿克塞爾羅德總結的這些特點,在程序成績的排名中也得到了證實。因為63人中的前15名里,只有第8名的哈靈頓程序是「不善良的」,後15名中,只有1個總是合作的是「善良的」。可激怒性和寬容性也得到了證明。當遊戲中考慮到隨機干擾,即對策者由於誤會而開始互相背叛的情形時,阿克塞爾羅德的著作《合作的進化》一書的中文譯者吳堅忠博士經研究發現,採用修正的「一報還一報」,即以一定的概率不報復對方的背叛,和「悔過的一報還一報」,以一定的概率主動停止背叛,這樣的策略使群體所有成員處理隨機環境的能力更強。從阿克塞爾羅德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報還一報」是理性社會中經過自然選擇而必然形成的人類的一種行為準則。這種行為準則或者可以認為是理性「進化」的結果,因此,這種行為準則具有某種客觀規律的特性,它並不會因某個理性人的非理性行為而改變。只要社會中大多數是理性人的話,這樣的規律必然形成。回復樓主:我qq是14581040時間:2009-11-12 15:54:36我們還可以從一些策略的模擬演化來說明這種規律性。假設在一個孤島上生活著一群猴子,猴子的頭上身上有許多虱子,猴子光憑自己的力量沒辦法抓自己身上的虱子,因此需要別的猴子幫忙。但這群猴子有三種類型:騙子、傻瓜和小氣鬼。騙子的策略是,只希望別的猴子給自己抓虱子,卻從不幫別的猴子抓虱子。傻瓜的策略是,不管是誰要幫忙絕不拒絕。小氣鬼的策略就是「一報還一報」的策略,即自己首先無償幫別人,但下一次是否幫忙就要看第一次的結果。如果你回報了我,我就再幫你,但如果你沒有回報我,我就不再幫你。假定每隻猴子頭上的虱子多到一定數目就會死亡,那麼這三種策略博弈的最終結果會怎樣呢?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對三種策略的博弈進行了計算機模擬。開始模擬時,傻瓜佔大多數,小氣鬼佔少數,騙子也屬於少數,與小氣鬼的比例相仿。騙子對傻瓜進行無情的剝削,在傻瓜種群中引發了劇烈的崩潰。騙子的激增隨著最後一個傻瓜的死去而達到高峰。這時,騙子還要應付小氣鬼。在傻瓜激劇減少時,小氣鬼在日益取得優勢的騙子的打擊下也緩慢地減少,但仍能勉強地維持下去。在最後一個傻瓜死去之後,騙子不再能夠跟以前一樣那麼隨心所欲地進行剝削。小氣鬼在抗拒騙子剝削的情況下開始緩慢地增加,並逐漸取得穩步上升的勢頭。接著小氣鬼突然激增,騙子從此處於劣勢並逐漸接近滅絕的邊緣。由於處於少數派的有利地位同時因受到小氣鬼懷恨的機會相對地減少,騙子這時得以苟延殘喘。不過,騙子的覆滅是不可挽回的。它們最終慢慢地相繼死去,留下小氣鬼獨佔整個種群。道金斯的結論同樣證明了「一報還一報」是理性環境下自然選擇的結果。這種「一報還一報」行為規律,中國人並不陌生。民間的說法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開篇即是,「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可見,這種一報還一報的思想早已深入民間。這種思想,應該看作是人類對自身社會行為特徵的自然總結,是人類思維的結晶,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而不是簡單的斥之為封建迷信。「一報還一報」的策略是在理性環境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種行為方式,但是,卻不一定是最優的行為方式。以上無論是阿克塞爾羅德還是道金斯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種純邏輯環境下的模擬,而自然社會中的個人,正如前文所述,其行為方式是複雜的。而所謂的利益,在每一個人的眼中可能並不相同。有人追求物質利益,有人追求精神享受,有人追求慾望的滿足,有人追求道德的完美,有人追求刺激,有人追求安穩。可以說,什麼是利益,在每一個人的角度看來,並不相同,或者說,程度並不相同。社會中常有拾金不昧、見義勇為的好人,他們是不愛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我想並不是這樣。應該說,他們所追求的道德、正義要高於一般的物質利益,在好人的眼裡,這些才是最大的利益。金錢、生命與道德、正義相比,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古德有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並非不需要物質利益,而是與道義相比,道義才是更大的利益。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必然引發不同的行為模式,而這是計算機的邏輯系統所無法模擬的。在計算機的系統里,不可能自發產生出「拾金不昧、見義勇為」的行為方式,因為從行為的進化角度來看,這種行為是首先被淘汰的。然而,在現實社會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科技多麼先進,時代多麼進步,對完美的道德,對真、善、美的追求始終是人類共同的理想。這樣的目標,使得人類社會與計算機內的邏輯世界區別開來,同樣的,這樣的目標也把人的理性與動物的理性區別開來。動物的理性表現在對食物的需求以及繁衍的慾望。動物的所有行為都是以這些基本的需求為動力。如果說動物的行為也是有理性的話,那麼動物的理性是一種非常低級的理性,因為這種理性僅僅是以自身生理需求來引導而產生的理性,也就是說是完全以自私自利以及趨利避害為原則原則的理性。人作為最高級的生物,同樣也具有這種以自私自利和趨利避害為原則的動物理性,在「囚徒困境」中,正是假定人是完全自私的,由動物理性所支配理性人。但是,人之所以為人,自然有不同於普通動物的特質。這種特質就是人有高於普通動物的理性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使我們能夠衡量一種行為的結果是有害還是有利,是小利還是大利,是大利還是大害。比如竭澤而漁的行為從動物理性的角度上看是得利,但從人類理性的角度看是得小利失大利的行為,反而是有害的。又比如,為了發展經濟而把森林過度砍伐,使環境破壞,從動物理性的角度看是得利,但從人類理性的角度看卻是有害的。任何一種行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都會產生利弊不同的結果,是利大還是弊大則要看從什麼角度去看,這就是辯證分析的方法。事實上,辯證法是人類理性發展的最高成就,只有以辯證的方法來看待事物,才可能正確的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才可能使人類得到最大的利益。回復樓主:我qq是14581040時間:2009-11-12 15:55:47我們可以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看「一報還一報」這種行為方式是不是現實社會中人類行為的最優策略。由於每個自然人都有自私自利的動物理性,在生活中難免因利益衝突發生矛盾,從動物理性的思維方式來行動的話,一場爭鬥在所難免。所謂爭鬥,其實就是彼此傷害,和自己傷害自己所產生的結果是一樣的,最終的結局很可能是兩敗俱傷。假使強者獲勝,弱者落敗,弱者會糾集其它弱者一起組成強者,這樣與前面的強者再次爭鬥。同樣的,結果不是兩敗俱傷就是失利者再次積蓄力量尋求反擊。這樣的爭鬥遊戲可以無止境的進行下去,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冤冤相報何時了」。這樣的行為模式從動物理性的角度看是理所應當的,但從人類的理性來看,這是一種自我傷害和自我毀滅的行為,因此是大害。雖然是大害,可是現實生活中卻時時處處都上演者這樣的互相傷害的爭鬥遊戲。從小孩子之間因為一塊糖果引起的爭鬥打鬧,到公司里為了獎金職位進行的勾心鬥角遊戲,再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為能源、土地而發動的戰爭,無不是這種動物理性思維的演化,同時也是「一報還一報」策略的在現實當中反覆運用的結果。如果對這樣的思維不加以控制,小小的衝突也會發展成為大的戰爭。《呂氏春秋.察微》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楚國有個邊境城邑叫卑梁,那裡的姑娘和吳國邊境城邑的姑娘同在邊境上採桑葉,她們在做遊戲時,吳國的姑娘不小心踩傷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帶著受傷的姑娘去責備吳國人。吳國人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惱火,殺死吳人走了。吳國人去卑梁報復,把那個卑梁人全家都殺了。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說:「吳國人怎麼敢攻打我的城邑?」於是發兵反擊吳人,把當地的吳人老幼全都殺死了。吳王夷昧聽到這件事後很生氣,派人領兵入侵楚國的邊境城邑,攻佔夷以後才離去。吳國和楚國因此發生了大規模的衝突。吳國公子光又率領軍隊在雞父和楚國人交戰,大敗楚軍,俘獲了楚軍的主帥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陳國的大夫夏嚙,又接著攻打郢都,俘虜了楚平王的夫人回國。從做遊戲踩傷腳,一直到兩國爆發大規模的戰爭,直到吳軍攻入郢都,中間一系列的演變過程,所有人的行為模式都遵從著「一報還一報」的動物理性思維。很明顯,這種策略,只會使人們不斷的陷入新的逐漸升級的爭鬥之中,結果是互相傷害和互相毀滅,因此並不是現實社會中最優的行為模式。回復樓主:我qq是14581040時間:2009-11-12 16:07:56最優的策略那麼怎樣的策略才可能是最優的策略呢?「一報還一報」的策略在現實社會中可以分拆為兩類行為模式,第一種是「以德報德」。「以德報德」的行為模式是值得鼓勵的,因為若全社會都是這樣的行為模式,我們的社會風氣將很快得到凈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變得和諧而美好。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其實是非常鼓勵這樣的行為模式的,比如民間常說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等等,意在鼓勵這種良好的行為模式。另一種行為模式是「以怨報怨」。這種行為模式是必須糾正的,在現實社會中,正是這種「以怨報怨」的思維方式導致了無止境的爭鬥和矛盾。這種思維模式的結果,不僅使個人利益受到損害,社會的整體利益也受到巨大的破壞。在爭鬥還未起之時,利益衝突的一方若能主動妥協,那麼最終兩敗俱傷的局面將得到改變。若衝突之後,雙方能夠自我反省自己的過失,再見面時能夠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這樣也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進一步無休止的互相傷害。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社會中比比皆是。試舉一例:在韓國,自古因墓地引起的官司屢見不鮮,但尹、沈兩大家族的墓地之爭實屬罕見。雙方爭議焦點是韓國首都首爾以北約40公里一座小山。兩大家族從1614年就開始爭奪這處「寶地」。 390年來,雙方結怨甚深,因此墓地的爭奪而發生的械鬥導致雙方家族成員多人喪命。在韓國現有4800萬人口中,姓尹者有100萬人,姓沈者有25萬人。因為墓地紛爭,這兩個姓氏的人一度不得通婚,直到2005年和解協議達成前,尹、沈兩姓有情人還得不到長輩祝福。任何基於利益上的爭鬥,都是一種內耗,最終會導致整體利益的損失。家庭內的爭鬥,會使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疏遠,最終導致家庭的分裂。一個國家,如果內部紛爭不斷,動亂不止,也很容易造成國家分裂的局面。從資訊理論和系統論的角度來看,爭鬥是一種無序的表現,會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加。而要使整個系統內部結構更複雜和精緻,功能更趨完善,就要盡量避免無序結構的產生,使無序向有序轉化,這樣整個系統才能逐漸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如果國家單獨作為一個系統,國家內部的有序化,就會使一個國家社會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國力會越來越強大。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人的行為模式往往會有傳染或效仿的效應,一個壞的行為模式,往往會象一根鏈條一樣傳導至全社會。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踢貓效應」:有一個經理早晨上班前挨了太太一頓臭罵,又在開車趕時間時誤闖了紅燈,被交警抄了車牌,回到公司寫字樓時窩著一肚子火。正好屬下的部長來請假,被他狠狠地訓斥了一通,轟出經理室。部長回到車間,就把一腔怒火傾泄到女秘書身上。女秘書回到家中,又遷怒於她五歲的孩子,罵他家庭作業沒做好,狠狠地打了他屁股幾巴掌。孩子滿肚委屈走開,正好養的貓跑過來蹭他的腳撒嬌,孩子就一腳踢過去,口中罵道:「滾開!你這臭貓!」踢貓效應其實時刻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人們總是有意無意的把別人對自己的行為模式毫無選擇的傳導出去。壞的行為模式會傳導,同樣好的行為模式也會傳導。這種行為模式的傳導性使得重建一個良好的行為模式顯得非常重要。如果全社會在有意無意的鼓勵自私自利、以怨報怨的行為模式,那麼整個社會將很快處於不斷的矛盾和紛爭之中。反之,如果全社會能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以良好的行為模式為楷模,那麼整個社會的風氣將很快得到改觀,系統整體的熵值將變低,社會更加有序和諧,全社會的效率將更高,整體利益將得到最大體現。中國的儒釋道傳統文化,都能深刻認識到人類行為的一些根本癥結,從而得出幾乎一致的解決方案。回復樓主:我qq是14581040時間:2009-11-12 16:10:08儒家強調「性善」論,即人的本質都是善的,人應該回歸自己至善的本心。要如何做到呢?《論語》中,曾子將孔子的理論概括為「忠恕」二字。所謂忠,就是盡自己的本心,而恕,就是以自己的本心推及他人。也就是說,對自己的言行,要做到忠於自己的本心,要憑良心做事,或者說,對自己,要做到不自欺。對別人,要象對自己一樣,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做人不能自私,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給別人。自己想要獲得什麼,也要讓別人同樣能夠得到。如果別人有負於我,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以正直,坦蕩的心理和行為面對別人的怨行,而不能採用「以怨報怨」的惡性循環的方法。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但要用無所執著的心去做。我們可以做許多事,但不要讓這些事情掛礙於心。我們可以去品嘗各種美味,但不要有貪著美味的心。把大事轉化為小事,複雜的事轉化為簡單的事,別人若有負於我,我不必要耿耿於懷,而仍然要用自己的德行來對待他。可以看到,老子對人類行為的動機和模式了解得非常透徹,因此提出的解決辦法更加有針對性。即,別人有負於我,那是別人的選擇,而我要始終以自己的心態來對待一切人和事。我若因別人的言行或態度而改變了自己做人的準則,那麼就是受制於人了,因此老子主張「以德報怨」,即,不管別人怎麼對自己,自己始終要堅持自己的準則。這與孔子的「以直報怨」在道理上是一致的。有人會說,不管「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這不是明擺著是吃虧嗎?難道做好人就一定要吃虧嗎?事情顯然並非如此,正如前所述,「以德報怨」或「以直報怨」的行為方式,從動物理性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吃虧的,但從人類理性來看,這並不是吃虧,因為這樣的行為方式避免了「以怨報怨」的那種互相傷害的結局。同時,善行往往會給對方一定的正面影響,從而使對方逐漸接受這樣的行為方式,並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反饋給其他人。當大家逐漸把「以怨報怨」的行為方式改為「以德報德」的行為方式時,最初堅持「以德報怨」的人往往獲得的回饋最多,也就是受益最大。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說,我不與別人爭,那麼天下人都不會與我爭。在第七章中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有道的聖人遇事謙讓無爭,反而能最終脫穎而出;聖人並不注重保全自身,但自身往往得到保全。這就是因為聖人以無私的心,最後反而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很明顯,老子非常清楚這其中的道理,老子也並非要讓大家去自欺欺人而吃啞巴虧。若真正明了老子之道,自然能夠做到「天下莫能與之爭」,而最終獲得最好的利益。中國的文化人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一些文人墨客們很喜歡把一些寫著「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的字幅掛在廳堂作為為人處世的警語,若不是為了附庸風雅,而能實實在在的在生活中踐行老子的道理,自然能夠獲得實在的受益。從佛家的角度來看,「以怨報怨」、「冤冤相報」正是佛家所極力反對的處世方式。別人有負於我,我若因此記恨在心,尋機報復,這就是執著,執著得越深,報復心理就越強烈。而佛家修行的根本就在於不執著。這種不執著,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去干,也不是什麼都不去想,而是要以不執著,不攀緣的心來面對世間一切事務。未接觸佛家理論的人,經常會認為佛教是一種非常消極的宗教,好像學佛的人都要出家來逃避一切世間的事務,什麼也不能幹,一不小心就犯了戒,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佛家修行的根本在於破執,若有所禁忌,即是心有所執,這與佛家的修行是南轅北轍的。六祖壇經有云:「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六祖以無念、無相、無住作為修行的法門,並對此法門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所謂無念,並不是沒有念頭,而是在念頭升起時不必要起心去壓制它,在念頭熄滅時,也不要起心去跟隨它,這樣,念頭雖起起落落,心保持澄明的觀照,這就是「於念而無念」。所謂無相,並非是要逃避眼前一切事相,而是指心不要貪著於事相。一件事情,不管成功與否,只要盡了自己的能力去做,結局如何就不是太重要了。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因為一件事情的不如意,因此怨天尤人,結果自己的情緒和生活都弄得一團糟,這即是太執著於事相的緣故。而無住,就是不要執著。不管是對自己有怨恨的人,還是自己的親人,如果言語上發生了衝突,都不要太在意,心不執著,恨意也就起不來,自己的心境也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干擾了。若在生活中堅持無念、無相、無住的原則,那就是秉承了六祖的法門,是實實在在的修行了。不僅如此,所有佛家的教誨,都是要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此,當別人有負於我時,我們仍然要以寬容的心理去原諒別人,並用善行去感化別人。可以說,佛家的大度,是其它宗教教義所不能比擬的。從以上對儒釋道三家行為準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儒釋道傳統文化中,雖然行為準則上略有差別,但都摒棄了「以怨報怨」這種行為策略。這並非是一種偶然,而是古代智慧之士對人類社會規律深刻思索的結果。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千年而不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其中顯然包含了非常科學的因素。回復作者:佛怎麼說時間:2009-11-12 16:40:29好文回復作者:峻舞濤時間:2009-11-12 16:49:21小屁孩 這是你寫的么? 很強大 贊下回復作者:ningning393時間:2009-11-12 18:33:21好文章,受教了!!回復作者:斗時間:2009-11-12 18:50:56坐等鐵觀音大叔回復樓主:我qq是14581040時間:2009-11-13 16:06:52道家文化----太上感應篇,智者的觀察、歸納,勸導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27496.shtml舉報回復樓主:我qq是14581040時間:2009-11-13 16:09:52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喂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辜,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推薦閱讀:
※Le Fran?ais du Jour 每日法語
※數學啟蒙--我和孩子「玩」撲克牌
※孩子什麼時候學數學最好?這個階段千萬不要錯過
※你們對數學體系的精妙真的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