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啟示錄:以人為本是最大的「成功學」_
新華網上海10月31日電 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圓滿閉幕,黃浦江畔激情演奏了184天的華美樂章的最後一個音符,匯入了時間的長河。
一邊是曲終人散,一邊是特殊的銘記——許多出生在2010年的中國孩子,被取名為「世博」。無疑,上海世博會所留下的豐富的精神遺產,不會被時間沖刷而去,而將像孩子一樣茁壯成長,啟示人們去贏得未來。
啟示之一:以人為本,是最大的「成功學」
時間長,遊客多,氣候多變……上海世博會是發展中國家第一次舉辦的綜合類世博會,很多難題超乎想像。全世界都在關註:中國能否完成世博答卷?
184天,中國感動世界。這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次驗證,這也通過「以人為本」的辦博理念走向和諧的生動實踐——世博工作人員、中外參展方、志願者、遊客,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就像一個「人」字,共同支撐,鑄就豐碑。
園區人山人海,長隊蜿蜒曲折,是世博園裡最常見的場景。如何讓遊客排隊時舒服一點,組織方殫精竭慮:從噴霧為等候人群降溫、到為排隊者增設臨時座椅,老人及殘疾人有綠色通道,隊伍邊上有餐車,中途離隊如廁可以領小卡片回來後位置不變……不少遊客反映:「排隊時間雖然還是那麼長,但是感覺不那麼難熬了。」
細節之美,讓上海世博園充滿溫情。廁所始終潔凈,直飲水按需增加。上海今年多雨,但遊客踏進園區,發現每一張座椅都是乾爽的——原來,平時只負責地面清掃的工人們在雨天自動多帶了一塊抹布,從早上5點開始就一張凳子一張凳子為遊客抹乾。有時清晨剛剛擦乾座椅,下午又被打濕,每當雨停,工人們又立刻出動,清理座椅上的水跡。
很多年後,很多參觀過上海世博會的遊客,或許會忘記美輪美奐的建築,卻依然銘記著不刻意觸動靈魂的溫情——晚上,在每一個出口,志願者手舉留言板,面帶微笑,齊聲高唱著與遊客告別。稀疏的燈光下,擁抱、合影,情感流溢的留言便箋……
到了深夜,遊客散盡,一輛輛大巴,載著志願者離園返校,司機盡量把車開得平穩些,車上,是東倒西歪、已經陷入熟睡狀態的「小白菜」們……而在學校,後勤人員還在忙碌,迎接回校的學子們,他們被稱為志願者平方——「志願者的志願者」。
無數人對世博會依依不捨。和諧互動、換位思考、彼此尊重的人際關係,帶來心靈的長久感動。
「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方的政府,要做到讓生活更美好,就要讓城市更美好,就要讓城市中的人生活得更有尊嚴、舒適愜意。」復旦大學教授于海說。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吳建民則表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就是說在城市化進行過程中,城市的建設,最後落腳點,是人。
世博園中有一個城市主題館(網上主題館)叫做「城市人館」,用6個真實家庭的故事,來講述「城市化過程要順應、尊重人的各種需求,人的全面發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的核心思想。這6組家庭來自6個城市,分屬於不同的大洲。他們中包括普通夫婦、丁克家庭、幾代同堂等,有富人,也有窮人,代表著不同的家庭結構和不同的社會結構。
「他們的生活道路雖各不相同,但只要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就能得到同樣的幸福。關鍵是,城市需要包容這種多樣性,彼此尊重對方的存在。」負責設計「城市人館」展覽主題的荷蘭設計師赫曼考斯曼說。
當前,全球有50%以上的人類已經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和工業化在帶給人類豐富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也伴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31日,凝聚了世界共識的上海世博會《上海宣言》中寫道:「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污染、資源緊缺、城市貧困、文化衝突,正在成為全球性的城市問題,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這些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
莎士比亞說過:「城市即人」。破解「城市病」,關鍵還是在人。
啟示之二:創新,決定核心競爭力
上海世博會,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進步,也讓中國看到了與世界的差距。
「當我們看到英國館(網上英國館)『會發光的盒子』、日本館(網上日本館)『會呼吸的房子』、瑞士館(網上瑞士館)『會溶解的外牆』,就讓我們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世博會上中國館的鎮館之寶,不能總是停留在銅車馬、《清明上河圖》等老祖宗創造的國寶上。」上海世博會組委會副主任委員、執行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貿促會會長萬季飛如是說。
上海世博會是一屆「聰明」的世博會,聰明源於那些智能化的創新科技,讓中國觀眾大開眼界:曾經「冰冷」的機器人在上海世博會上有了更多「表情」,它們五花八門,各懷絕技,有的能說會跳,有的會吹拉彈唱,有的能做家務,還有的能完成艱苦的救援任務;以色列館的小明星——「膠囊內鏡」,預示一個無創、無痛的醫療時代即將到來。這粒長26毫米、寬11毫米、重量不到4克的新型體檢儀器能對人體消化道進行全程檢查,目前已能檢測出42種疾病。類似的還有能進行10項尿檢的抽水馬桶、家用中醫數字化四診儀、通過唾液檢測腫瘤的技術……
「通過創新來建設和諧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解決之道。」《上海宣言》響亮宣布。
上海世博會上,除了西方發達國家充分展示先進的科技創新成果時,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有精彩亮相,例如伊朗館,也展示了先進的飛機製造、精密儀器與石油勘探技術,讓人刮目相看。對一個國家而言,是否擁有包括科技創新在內的創新,決定了其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拼能源、低層次重複建設,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中國的國情。在中國經濟轉型中,科技界必須成為排頭兵,著眼未來,克服中國發展的後勁不足。」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科技委副主任楊寶奎說。他認為,中國科技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工程,目前存在諸多不足,比如在基礎研究方面、新型工藝、新材料等方面都亟待提高。目前科技界最緊迫的是要圍繞「十二五」的幾項重大專項下大力氣,任務繁重,責任重大。
上海世博會閉幕之際,正值錢學森逝世一周年。在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時,中國再次感受到「錢學森之問」的沉重。
以中國人為主體的7000多萬世博觀眾中,青少年佔了相當比例。「世博會將全世界領先的科技和美好的創意用生動的形式集中展示在我們眼前,是孩子探索求知的最好課堂。經過世博會的熏陶,他們會變得更具創新活力,提高鑒賞力,激發奇思妙想。」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恩多院士充滿希望地說。
啟示之三:開放、合作,勢不可擋
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上海世博會,創造了世博會的歷史,也創造了互聯網時代的奇蹟——這是中國的魅力,也是「開放、合作」的魅力。冰島駐華大使居納尓·貢納松的一句話非常經典。當大家問他,在國際金融風暴中遭受重創的冰島為何還要來上海,這位大使斬釘截鐵地說:「因為全世界都會來這裡!」英國貿易投資總署官員龐大維說,通過世博會他們舉辦了150場商貿活動,開展的投資協商項目達200多個。
世博會,並沒有過時。不僅僅是中國,前來參展的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都表達出渴望在國際的背景下合作發展的意願。
南非館把旅遊推介做到極致;埃及館從國家博物館裡搬來了多樣國寶;義大利館的很多精力放在這個國家所自豪的歌劇、服裝、美食……中國人此前了解甚少的阿拉伯國家,這次更在上海世博會集體精彩亮相,表現出脈脈溫情和全球視野,讓人感嘆:阿拉伯國家,不僅僅只有石油與沙漠;而經濟欠發達的非洲國家,也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意願--能貢獻世界、渴望融入世界,同時受惠於世界。
上海世博會上,不少國家表達了申博的意願,其中包括一些近年來徘徊在世博大門外的國家。難怪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如此自豪:「感謝中國與上海再次提醒了: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仍然需要世博會!」
啟示之四:綜合國力的博弈
在上海世博會上,德國館是最熱門的場館之一,其魅力來自「綜合」二字:既有激情四射的「動力之源」,又有聞名遐邇的「德國製造」、娓娓動聽的「格林童話」,還有深刻反思歷史的「絆腳石」。德國館猶如其厚重外形,平靜中蘊含無窮力量。
事實上,在上海世博會上,展示綜合國力而不是單方面成就,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展館的普遍選擇。這無疑驗證——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博弈,對一個國家在未來世界秩序中的排序起著關鍵性作用。
世博會誕生之初,重在展示工業製造、科技發明,「物質崇拜」、「以大為美」的理念,幾乎貫穿了早期歷屆世博會。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尤其是經歷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從科學崇拜轉向科學反思。1958年布魯塞爾博覽會作為二戰之後第一屆世博會,「總結更為人性的世界,科學文明和人道主義」成為其主題,成為世博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後,世博會參展國家綜合展示科技、經濟、歷史、哲學、文學、藝術……成為主流。
告別「GDP崇拜」,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上海世博會無疑與中國當前的科學發展理念高度契合。在31日通過的上海世博會《上海宣言》中,寫入了中國「包容性增長」理念:「追求包容協調的增長方式。城市應統籌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注重公平與效率的良性互動,創造權利共享、機會均等和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努力縮小收入差距,使每個居民都能分享城市經濟發展成果,充分實現個體成長。」
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前行的今日中國,正在自我突破,開闢發展新境界。
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園,在廣袤的中國版圖上,猶如滄海一粟。但是,這是一顆智慧的種子,將為處於歷史新起點的中國,給13億中國人,提供彌足珍貴的「頭腦風暴」與關乎未來發展的啟示
推薦閱讀:
※【圖解】華語影壇帝後的成功學手冊 如何像張曼玉一樣九度「封后」?
※「成功學」在中國:當慾望遍布每一個角落
※潛能成功學 0403
※「賭石成功學」之翡翠賭石水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