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剩女正名:一個國度的文化反思:讀洪理達《剩女時代》
《剩女時代》 作者:洪理達 譯者:李雪順 出版日期:2016-1出版社:鷺江出版社
在中國,27歲以上的未婚女性即被冠以「剩女」之名,稱女博士是男女之外的第三種性別,普通男性不敢攀高學歷和事業型女性。這些無疑是對她們的身體和精神進行的文明迫害。美國記者洪理達對此做了研究,《剩女時代》就是她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通過微博調研和實際訪談完成的著作。她落筆即為「剩女」正名,高度讚揚高學歷、事業型女性的獨立自強的品質及所獲得的成就,並批判各種腐朽思想「家有剩女,父母都丟臉」,又指出「大齡產婦容易生出有缺陷的嬰兒」的荒謬論,真實主因是「環境污染」,而這點經常被輕描淡寫帶過。
接著從財產懸殊和家暴無助這兩方面來講倉促成婚給女性帶來的婚姻不幸和不公。剩女為免繼續做剩女,先在財產上做出讓步:即便自己也有出資購房,還是將房產單獨登記在丈夫名下。同時,中國父母會給兒子,甚至侄子買房,但很少給女兒買,他們錯誤地認為房產等同於男子氣概。書中有個案例,一位母親擔心兒子的種種條件都不如女方,將來會在婚姻上吃虧,於是哭著央求准媳婦在房產證上只寫兒子的名字。據研究表明,有半數以上的中國家庭出現過肢體暴力和性暴力,但由於立法方面並不完善,婚姻中的女性又考慮到孩子、家醜和離婚後的生活,就選擇了容忍。洪理達認為夫妻間經濟上的不平等直接造成了其餘各層面的不平等,又例舉宋朝時的女性共享財產權的待遇,及新中國成立時期,婦女所取得的社會地位,從而對中國女性提議:「不為結婚而結婚,即使維持單身狀態,也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如果決定結婚買房,確保在房產證上寫上自己的名字。」
眾所周知,學歷、知識、文化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在中國不缺前二者,但文化方面亟待提高。剩女一詞的誕生和綿延,映射了我們這個國度的文化在傳承中產生的畸變。在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許多人心氣浮躁,三觀盡毀,每天有外遇、小三、包養等事件爆料,弄得人心惶惶。很多人動輒拿西方人的開放思想和浪漫婚外情來說事。可不要忘了,哺育我們的是華夏文明,對於西方文化中的優良成分,當然要借鑒,但是不能連糟粕都照收。我這些年也看了不少西方著作,沒見過哪句話是支持或默認出軌風氣的,很多文章更是直言抨擊私生活糜爛、性泛濫等現象。倒是我們中國人總在茶餘飯後拿婚外情為談資,並以此為榮。可見是我們沒能理解好人家的文化精髓,以致自己糊弄了自己。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是有精有糟,面對比自己成功的女性會感到自卑,也表明大男子主義實際是骨子和氣節上的一種軟弱。近年來,事業型女性借口不喜「賢妻良母」,就不顧或少顧家。賢妻良母本是一種品質,是為人妻為人母所必須具備的,而不是女性類型的一種。
剩女本不算問題,只是被愚昧無知之人整成了問題,電視上那些相親節目,簡直視婚姻如兒戲。孩子糊塗,父母也荒唐,竟去公園替兒女找對象。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擇偶觀,也在無意間對剩女產生了一定的誤解。那些原本努力上進,又原則如山的女性,理當受到男性欽佩和仰望,但是她們畏懼剩女之說,而改變初衷,實是「我心無主」,足以證明現代人缺失信仰,而信仰正是文化的靈魂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剩女問題倒緩解了那些學歷、事業平平的男性娶妻難的問題,他們人品好倒也罷了,否則對結婚的女性來說,不啻為一場災難。洪理達在書中指出,中國真正面臨的是剩男問題,80後、90後中,男性比女性多了數千萬。這都是老一輩傳宗接代的思想惹下的禍根。所以,結婚困難的其實是男性,女性純屬杞人憂天。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找對象純粹是奔結婚,於另一方而言也不公平:我只是具備了你結婚的條件。
剩女之說不僅僅關乎女性,與男性同樣休戚相關。然而,愛情和婚姻不可勉強,唯有鍛造自我是永遠的任務。
書名:剩女時代
作者:洪理達
譯者:李雪順
類別:社科、文化、紀實
出版日期:2016-1
出版社:鷺江出版社
推薦閱讀:
※再論嚴復的「信達雅」 |文化讀書 - 雅虎論壇
※從文化史角度看《詩經》
※家庭文化資本的傳承研究--中國中產階級調查5
※尋找侗鄉民族文化之魂